遗赠扶养协议不需要公证也具有法律效力,但需满足特定条件;遗赠扶养产生纠纷时,扶养人应履行义务,受扶养人有权解除协议并要求补偿;遗赠扶养协议与遗嘱有抵触时,按协议处理,抵触的遗嘱部分无效。
法律分析
一、遗赠扶养协议需公证才具有法律效益么
1、不需要公证也具有法律效力。签订的遗赠抚养协议,符合以下条件的,就具有法律效力: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二、遗赠扶养产生纠纷怎么办
(1)扶养人应做到对受扶养人生养死葬。扶养人不认真履行扶养义务的,受扶养人有权请求解除协议,人民也可以应受扶养人亲属的请求酌情对扶养人受遗赠的财产数额予以。
(2)受扶养人应当履行将其财产遗赠给扶养人的义务。如果受扶养人擅自处分协议中指定遗赠给扶养人财产的,扶养人有权解除遗赠扶养协议,并有权要求受扶养人补偿其已经付出的扶养费用。
(3)被继承人生前与他人订有遗赠扶养协议,同时又立有遗嘱的,继承开始后,如果遗赠扶养协议与遗嘱没有抵触,遗产分别按协议和遗嘱处理;如果有抵触,按协议处理,与协议抵触的遗嘱全部或部分无效。
拓展延伸
遗赠扶养协议的公证要求及其法律效益
遗赠扶养协议是指遗嘱中对于遗产分配和扶养安排的约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遗赠扶养协议需要进行公证才能具有法律效益。公证是指公证机关对相关事项进行证明并加以记录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公证可以确保遗赠扶养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保护遗赠人和受益人的权益。公证过程中,公证机关会对协议的内容进行审查,确保其符合法律规定。一旦遗赠扶养协议经过公证,就具备了法律效益,受到法律保护。因此,遗赠扶养协议的公证要求是确保其法律效益的重要步骤,对于遗产分配和扶养安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遗赠扶养协议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具备法律效力,不需要进行公证。然而,进行公证可以确保协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保护遗赠人和受益人的权益。因此,遗赠扶养协议的公证是保障其法律效益的重要步骤,对于遗产分配和扶养安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章 继承 第三十一条 法定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但不动产法定继承,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遗嘱继承和遗赠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 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
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
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
自然人可以依法设立遗嘱信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法定继承 第一千一百二十 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代位继承。
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