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纠纷主要包括合同不规范、高利贷、法律规定不完善等问题。拒不还款的民间借贷可以起诉,诉讼时效为三年。民间借贷不一定需要约定用途,但约定用途可监督资金使用和防止欺诈。
法律分析
一、民间借贷的纠纷包括哪些
民间借贷的纠纷包括:
1.民间借贷合同的形式不规范,手续简单引发纠纷。
2.高利贷充斥民间容易引起纠纷。
3.民间借贷民法典律法规不完善引发纠纷。
4.利息约定不明,还款期限不明,没有借据,主体不合法等。
二、民间借贷拒不还款起诉有效吗
民间借贷拒不还款起诉有效,按照民法典规定权利人向请求权利保护的诉讼时效为三年,所以权利人可以在诉讼时效内向提起诉讼,要求义务人承担其义务。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
向人民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民间借贷需要约定用途吗
民间借贷不一定需要约定用途。
我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借款合同中约定借款用途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作用:
1.出借人可以监督借款人使用借款情况,发现借款人擅自改变借款用途的,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这对保证借款资金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借款人如果虚构借款用途或者隐瞒借款用途而骗取借款的,有可能涉嫌诈骗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结语
民间借贷纠纷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合同不规范、高利贷问题、法律规定不完善等。对于拒不还款的情况,根据民法典规定,债权人可以在三年内向提起诉讼,要求保护其权益。此外,民间借贷是否需要约定用途并不一定,但约定用途可以监督借款人使用资金,并对保证资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借款人虚构或隐瞒用途而骗取贷款可能构成诈骗犯罪,需承担相应责任。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法人之间、非法人组织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除存在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五十四条以及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五条原告仅依据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款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存续承担举证责任。
被告抗辩借贷行为尚未实际发生并能作出合理说明的,人民应当结合借贷金额、款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以及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发生。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一)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
(二)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集资,或者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转贷的;
(三)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
(四)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五)违反法律、行规强制性规定的;
(六)违背公序良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