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取保候审的人,根据法定情形,可以撤销案件。撤销情形包括: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犯罪超过追诉时效;特赦免除刑罚;原告人未告知或撤回告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机关需报上级领导审批并写报告,上级领导决定撤销需作书面决定。人民需由办案部门制作撤销或终止侦查报告书,通知原批准逮捕的,解除强制措施并解封财物。
法律分析
被取保候审的人,出现下列法定的情形之一的,能尽快撤销案件: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构成犯罪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是指没有给他人,社会,国家或者其他利益团体造成具体明显的危害。
二、犯罪超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自诉案件的原告人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机关撤销案件的,应当报上级领导审批,然后写出撤销案件的报告;上级领导决定撤销的,应当作出书面决定;
人民撤销案件的,先由办案部门制作撤销案件或终止侦查报告书;然后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立即解除强制措施;并且对已查封执行的财物进行解封。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的时间和案件结案的关系
取保候审的时间与案件结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的期限一般为最长一年,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至两年。然而,取保候审的时间并不直接决定案件的结案时间。案件结案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案件的复杂性、证据的收集和审查、法庭的排期等。取保候审期间,警方和检察机关会继续进行调查和审查,以确定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起诉。只有在证据确凿、案情明了的情况下,才会决定是否提起公诉。因此,取保候审的时间并不直接决定案件的结案时间,而是为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案件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得到审理和结案。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法定情形,当被取保候审的案件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尽快撤销案件。这些条件包括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超过追诉时效期限;经特赦令免除刑罚;原告人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以及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机关和人民在撤销案件时需按照程序进行,并确保被查封执行的财物解封。取保候审的时间并不直接决定案件的结案时间,而是为了保障被告人的权益,确保案件能够在合理时间内得到审理和结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