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段文字讲述了一个审判过程中怀孕的犯罪分子无法执行死刑的情况。根据法律规定,怀孕妇女从因涉嫌犯罪被羁押时起至人民提起公诉时止的期间亦视为“审判时”。因此,即使犯罪分子在审判时已经怀孕,他们也仍然有可能被判处死刑,但这一判决不会在执行阶段实施。
法律分析
审判的时候就怀孕的犯罪分子,即使以后生完孩子也不能执行死刑,因为审判的时候就不会判决死刑。怀孕妇女从因涉嫌犯罪被羁押时起至人民提起公诉时止的期间亦视为“审判时”。
拓展延伸
审判时如何认定怀孕妇女?
根据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对于怀孕妇女的认定,主要是以户籍登记或者实际居住地来确定。具体来说,如果户籍登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则以户籍登记时间或者实际居住时间作为怀孕开始的时间;如果户籍登记与实际居住地不一致,则以实际居住时间作为怀孕开始的时间。
另外,《最高人民关于如何认定事实和处理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对于没有户籍证明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但能够反映实际居住地的妇女,应当认定其具有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居民。
在审判实践中,如果出现争议,当事人可以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村(居)民委员会或社区委员会出具的证明等,来证明其怀孕状态。如果以上证据仍不足以证明其怀孕状态,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核实。
总之,在认定怀孕妇女时,应综合考虑多种证据,以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涉及家庭暴力、虐待等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人民应依法进行审理,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结语
这段话强调了审判时和审判期间的区别,指出怀孕的犯罪分子即使生完孩子也不能执行死刑,因为审判时不会判决死刑。同时,怀孕妇女从因涉嫌犯罪被羁押时起至人民提起公诉时止的期间亦视为审判时。因此,审判期间和审判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认真对待。
法律依据
《刑法》第四十九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第四十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判决或者核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