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东方鬼电影类型初探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5:39:17
文档

东方鬼电影类型初探

東方鬼電影類型初探東方鬼電影類型初探一、前言人死後魂魄離開肉身,於是飄盪穿梭於幽冥世界,摸不著、看不清卻真真切切地存在人心的黑暗國度,鬼魅魍魎訴說著東方民族內心幽暗的哲學觀。自古以來,人對於未知的事物總處於恐懼的狀態,大自然無常的變化、面對死亡的恐懼驅使人們躲入一個個神話的保護網,希臘神話中描繪得栩栩如生的眾神猶如真實存,志怪小說中的各類妖魔鬼怪似乎暗暗地躲在幽暗處作怪,未知的恐懼包裹在神話故事的外衣中,世界就變得更容易理解。鬼的記述最早流傳於民間和文學作品中,中國的志怪小說、日本的怪談故事所
推荐度:
导读東方鬼電影類型初探東方鬼電影類型初探一、前言人死後魂魄離開肉身,於是飄盪穿梭於幽冥世界,摸不著、看不清卻真真切切地存在人心的黑暗國度,鬼魅魍魎訴說著東方民族內心幽暗的哲學觀。自古以來,人對於未知的事物總處於恐懼的狀態,大自然無常的變化、面對死亡的恐懼驅使人們躲入一個個神話的保護網,希臘神話中描繪得栩栩如生的眾神猶如真實存,志怪小說中的各類妖魔鬼怪似乎暗暗地躲在幽暗處作怪,未知的恐懼包裹在神話故事的外衣中,世界就變得更容易理解。鬼的記述最早流傳於民間和文學作品中,中國的志怪小說、日本的怪談故事所
東方鬼電影類型初探

東方鬼電影類型初探

一、前言

人死後魂魄離開肉身,於是飄盪穿梭於幽冥世界,摸不著、看不清卻真真切切地存在人心的黑暗國度,鬼魅魍魎訴說著東方民族內心幽暗的哲學觀。自古以來,人對於未知的事物總處於恐懼的狀態,大自然無常的變化、面對死亡的恐懼驅使人們躲入一個個神話的保護網,希臘神話中描繪得栩栩如生的眾神猶如真實存,志怪小說中的各類妖魔鬼怪似乎暗暗地躲在幽暗處作怪,未知的恐懼包裹在神話故事的外衣中,世界就變得更容易理解。

鬼的記述最早流傳於民間和文學作品中,中國的志怪小說、日本的怪談故事所描繪舊世界人對鬼的想像和恐懼成為早期恐怖片取材的源頭,時間拉至現代社會,鬼作為一種集體意識仍舊深深地鑲嵌於人的潛意識當中,傳統古裝的鬼片再也無法和身處現代社會情境的觀眾對話,於是眾多鬼片棄絕古裝背景的鬥鬼傳奇,將傳說、鬼故事的時間軸線拉至現代,「鬼」的形象也因此被納入現代時空重新被討論,人們對鬼的認知也在電影類型的生產運作中被重新銘/冥刻。

日本恐怖片《七夜怪談》中的貞子緩緩地爬出深幽的井和電視之後,「亞洲式的恐怖1(Asia Horror)」呈現有別於西方恐怖片的殘殺血腥(gore)2,東方的幽暗靜謐提供了另外一種全新的審美經驗。亞洲恐怖片的製作趨向跨國合作3與全球化行銷模式的情況下,神鬼觀與民間信仰即使在亞洲各國的文化仍有許多差異性,但對於鬼的認知與想像卻是在一個共同的文化認知體系中。因此,以「鬼」作為主題賣點和行銷手法成為亞洲恐怖片的一項特色。

1Laurence C. Bush為恐怖文學研究者,本身為恐怖迷,並熟知所有西方恐怖文學,近年熱衷於日本恐怖文學,於2001.10出版《亞洲恐怖百科全書(Asian Horror Encyclopedia:Asian Horror Culture in Literature, Manga, and Folklore)》提出在改編至日本原著的恐怖電影《The Ring(2002)》之後,引起學者對於不同於西方恐怖元素的東方恐怖文本的好奇與興趣,並稱之為「亞洲式恐怖(Asian Horror)」。

2血腥(gore):極度渲染身體器官血淋淋的變化或慘狀(彭小芬譯,2003:4)。

3彭氏兄弟的《見鬼》系列為港、泰兩國合作拍製完成。《三更1》(韓、泰、港)、《三更2》(日、韓、港)為三國導演各自拍攝一小短片。《雙瞳》為台灣、澳洲跨國合製。

恐怖電影一直以來是最受歡迎,同時也是獲利最多的電影類型之一,鬼魂、鬼怪、魔鬼、殭屍、吸血鬼以各種樣貌描繪人心「恐懼」的想像。提到西方恐怖電影的歷史,我們自然會想到好萊塢所創造出許多的「怪物」形象(如《十三號星期五》裡的Jason V oorhees、《半夜鬼上床》的Freddy Krueger)。由於東西方文化生成的差異,「鬼」的形象在東方電影再現體系裡與西方的論述觀點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恐怖電影通常呈現出善/惡、我/他者的二元對立觀念,怪物的原型是人的對立面,展現的是對文明及理性世界極盡的摧殘破壞。相較於西方怪物的形象,東方的「鬼」有其特有的文化脈絡,透過鬼物的想像,表達出人們的信仰、價值觀和對死亡、恐懼的看法。因此在東方的恐怖電影脈絡中,「恐懼」的認知往往投射在對「鬼物」的想像。電影未發明之前,許多鬼魅的想像隨著口語相傳或文字成為大街小巷的鬼故事,而到現代電影成為人們娛樂消費,一個個鬼故事被搬演在大螢幕上,鬼的再現形式產生了轉變,「鬼」成為嚇人、恐怖的最佳元素,電影的生產消費模式似乎也因此改變了人們對於「鬼」的認知。

本研究欲透過文學作品中的鬼故事、志怪小說和東方宗教的文化脈絡以整理鬼所傳達的宗教、社會意涵和價值觀。而鬼片嚇人、恐怖的元素被應用於恐怖電影類型中,是在怎麼樣的文化、經濟、政治等機制中被產製包裝。在電影類型的產製包裝下,是否轉變人們對於鬼物的想像。而人們為什麼觀看鬼片?當中蘊含著何種審美經驗得以抒發當代人對鬼世界的理想與想像。

二、研究情境

(一)相關文獻

關於恐怖片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恐怖電影的討論,國內相關的研究和書籍並不多,目前有交大傳研所林彥甫的《觀看恐怖電影的心裡機制—以「認同」分析〈半夜鬼上床〉》,此論文是以精神分析的角度論述西方恐怖片,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大量的被運用在恐怖片的分析中,雖然能清楚的看到觀眾觀看恐怖片時內心的運作機制,但卻忽略了恐怖片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涵,這也是一些學者對於精神分析學作為恐怖片的分析方法上「過於簡化」,因此本論文希望能從文化上的歷史角度來研究東方鬼片,才能突顯出其特殊意義。另外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的郭宏昇《仿真的再現—1980-2004華語恐怖電影的後現代轉折》,這算是國內第一本討論關於華語恐怖片的論文,作者試圖以布希亞的擬像理論分析華語恐怖電影,並以一種時間線性的發展大致整理、分析華語恐怖電影,試圖勾勒出一個整體面貌,但恐怖片在題材上過於繁雜,形式和內容也不斷在變異,因此分析上可能無法顧及到每個層面,這也是本論文將文本限定於鬼電影恐怖類型的意義,希望透過鬼電影的類型研究試圖突顯出亞洲恐怖片中「鬼」作為恐怖電影的重要性。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劉惠君的《貞子爬出古井之後—當代日本恐怖電影之女性形象研究》,則是用性別角度來研究日本恐怖電影的女性形象背後所暗藏的文化恐懼,以性別角度研究恐怖片是一個重要的切面,但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觀看「鬼」文化在電影生產機制中運作則能提供另外一種閱讀的可能。

除論文外,專書探討恐怖電影文本則有Paul Wells《戰慄恐怖片》,以西方恐怖片文本為對象,對西方恐怖電影的歷史脈絡和研究理論作一個較為系統的整理介紹,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中關於恐怖電影的各種主題的呈現,都作了一個較為清楚的整理,並介紹了西方電影學者所運用於恐怖片的各種理論方法如精神分析學、文化層面、心理學、人類學、政治經濟和美學的討論,對於本論文鬼電影類型的研究方法上提供了一些啟示,且在不同的主題文本上有不同適合的理論應用。除此之外,一些相關的文章報導散見於各期刊如《影響雜誌》、《電影欣賞》、《幼獅文藝》。由於東西方文化歷史脈絡的不同,所呈現的恐怖電影的視野和主題意義也有很大的差異,或許關於西方恐怖電影的研究理論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的依據,不過研究東方恐怖電影仍舊要放在東方宗教文化的脈絡中去討論,才能顯現出屬於東方鬼電影的特殊意義。

(二)個人興趣

在觀看西方恐怖片的經驗當中,總是感到缺少某種引發內心恐懼的感受,但觀看東方恐怖片的經驗卻是大不同,從畫面到故事題材每個層面都能誘發出內在最深層的恐懼感,甚至觀看之後的幾天時間仍就無法抹除掉縈繞在心頭的恐懼,究竟是什麼機制使得不同文化的觀者有不同的審美經驗,恐怖的題材在不同文化的生產下,展現的面貌卻是大相逕庭。浸淫在鬼神宗教文化中的亞洲各國,卻能在相近的鬼神文化脈絡下,感受屬於自身文化深層的恐懼。

在亞洲一波波鬼片的風潮代表著何種文化上的意義?從民間相傳的鬼故事到螢幕中的鬼怪傳說,無論你相不相信鬼的存在,它依舊飄盪於人心深處。

三、提議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不同文化對於恐懼各自有一套生成運作的脈絡,以中國志怪小說的發展演變來看,從魏晉南北朝、唐傳奇、宋話本到明清小說一路累積下來的鬼怪故事,清楚映照出每個時代人們心中的「鬼模樣」。相對於東方民族的鬼怪文化,西方恐怖文學則以另一種姿態展現其特殊的黑暗世界。不同文化甚至不同時代的人們擁有相異的恐懼,隨著電影的發明之後,原本靜靜躲在文字中的鬼怪得以以各種繁複的姿態出現於大螢幕中,繼續擾亂人心。綜觀西方恐怖電影類型的演變,則是隨著各時代的變化呈現不同的主題,從早期改編至文學作品的《吸血鬼》系列到之後與魔鬼對抗的《大法師》、西區考克的人格心理恐怖片、砍人(slasher )電影、殘暴怪物恐怖片等各種不同題材的恐怖片體現不同時代的恐懼來源。西方電影學者試圖用各種理論、角度和面向分析不同主題的恐怖電影類型,反觀東方的恐怖電影研究則是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鬼」電影類型的研究,試圖尋找出東方恐懼文化的生成來源,並突顯出電影的特殊性質如何塑造東方當代人們心中的鬼物想像,而觀影的審美經驗在共同的文化認知體系下如何形成和被塑造,也是本論文欲探討的問題之一。

(二) 研究問題

本研究想要探討的問題有本研究想要探討的問題有::

1. 東方的宗教觀(佛教的生死輪迴觀、道教、巫教)是如何形塑人們對鬼的認

知和概念?

2. 鬼的形象在文學作品中是如何被呈現?

3. 恐怖電影作為娛樂文化消費體系的一種類型片,鬼在東方電影文本中如何被

呈現? 以及如何影響東方鬼片中鬼的再現和人鬼關係的呈現?

4. 為何觀看鬼片?以接受美學角度審視觀眾與文本之間的交錯關係。

(三) 研究方法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

1. 本論文的電影文本選取關於亞洲靈異恐怖片

(或稱鬼片)進行文本分析,(暫

訂)文本為《見鬼》()、《見鬼2》()、《雙瞳》(台灣)、《鬼影》(泰國)、《輪迴》(日本)、《三更1》(韓、泰、港)、《三更2》(日、韓、港)。文本的選取按地理區域和時間軸線,選定以2000年之後亞洲生產的鬼片為主。在日本恐怖片《七夜怪談》引起一波鬼片風潮之後,無論在題材的選取和行銷的手法皆以一種「去國界性」的方式生產,在此共同文化認知背景體系中的觀眾更能進入此特有的恐怖脈絡,並顯現出當代鬼片類型在導演(故事生產者)、觀眾和文本之間如何對話。

2. 從文學作品中關於鬼怪小說(六朝志怪小說)的文字創作中,分析鬼怪的形

態和鬼怪在意識上的建構。

分析方法分析方法((Approach )

(1)文學批評類型分析與電影類型分析

類型是源於拉丁、法文的一個字根,有形式(type )和種類(kind )的含意。類型(genre )的概念最早使用於文學領域中,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詩學》的開篇就將詩(同現今的文學)依形式、風格與內容分類為史詩、抒情詩、戲劇等,強調各自所擁有的特性。

在電影的類型研究中,沿用關於文學類型的批評研究,但電影和文學的特性差異甚大,因此在類型的探討方法應就各文本的特質而有所不同。類型理論的方法在文學批評中較偏向理論性,而電影類型較傾向歷史性,從既存的的作品型態,經觀察與歸納而來。電影與文學的另外一項最大不同點就是其作為工業產品的特性,因此,類型電影必須置於文化系統中去研究並以動態的方式來研究創作、觀者和文本之間的互動關係。

電影的類型研究應將工業、觀眾與文本三方的關係列入考量因素,因為所謂的類型或公式落入工業基於商業考量下的生產模式,而Schatz 根據這個爭論發展出好萊塢類型電影,以及三種研究取向(Newbold ,1995),可以區分成美學

Whillock(1988)指出建構電影類型主題的兩大要素是圖騰/圖像(iconography)和慣例(convention)。圖騰重複出現代表著電影背後某些文化的象徵意義,如西部片常出現的警徽,不只是一個表面的視覺符號,其代表西部蠻荒地帶的法律與秩序﹔鬼怪、魔鬼作為恐怖片常出現的圖騰,其意義不斷地被呈現和複製,鬼怪代表著排除於理性世界外,無法歸類、解釋的「他者」。法國精神分析與語意學家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在其著作《恐怖的力量》提到關於「賤斥物」(the abject)的概念,賤斥是威脅主體(我)存在而必須徹底從主體排除出去,如同看到腐爛物欲吐之感,屍體、死亡、排泄物、疾病和陰性身體被視為身體最不言而喻的「禁忌」層面—成為人類持續衰退的證據(Wells,2000/ 彭小芬譯,2003:26)。克莉絲蒂娃認為屍體是賤斥最高形式的表現,它構成一個污染的基本形式,一個沒有靈魂的身體,因此吸血鬼、殭屍等鬼怪形象成為恐怖片的基本圖像。

慣例是導演與觀眾相互默認的一套期望系統(expectations),導演透過一套既定的形式系統與觀眾對話,經由滿足觀眾的觀影期望以達成商業目的。這套規則系統包含外部的表現形式與內部的文化慣例。恐怖片作為一種類型在敘事結構上有基本的模式,在外部形式表現與內部主題呈現有固定的構成元素,其背景、人物塑造、情節大多雷同,有一套獨特的電影語言及語法,人物造型、道具運用都有特定的含意,場面調度依據一定的程式(孫蕾,2001:13)。

恐怖電影的類型屬於消費娛樂文化的一環,其立意為訴諸感官驚嚇以達到娛樂的效果,因此素材的應用必須能引起觀眾害怕驚嚇的感覺,通常具備了某些條件:(1)造成危險、傷亡或破壞,如天災或血腥暴﹔(2)扭曲變形的個體或事物,如腐屍、怪物、鬼怪、異形等﹔(3)呈現他人受難或驚嚇的經驗﹔(4)影

音特效的運用:恐怖電影所表現的形式藝術如燈光的運用通常給人陰深的感覺、陰暗的剪接和神秘氣氛的的營造、幽暗的場景和詭異的音效等,為恐怖電影中最常見到的表現手法。(Cantor,1994/ 轉引自謝旭洲,2001:4﹔Bordwell & Thompson,2001/ 曾偉禎譯,2001:104-105)。

Sobchack(1975)認為類型電影是有其傳統慣例的,任何西部片、恐怖片或任何可以定義的類型,都是在維持一種連續的基本內容,包括同樣的劇情、隨時即能瞭解的劇情、場景、角色設定等,並指出不斷推出的類型電影其實是模仿過去傳統慣例與想法,它們只是不斷地演出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而已。但類型電影並非自給自足的封閉系統,每一種特定的故事類型都與其最早的原型故事有關,但並非一成不變,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自然會加入不同的元素和題材,調整滿足觀眾的文化心理需求。因此,類型電影是在一種標準化運作中不斷發展,不斷添加新的元素的開放系統(沈國芳,2005:10)。

西方恐怖電影作為一個類型電影,從歷史學的方法來看,因為它源頭混雜,很難以將恐怖片作有系統的歸類,當中又夾雜著不同的元素,因此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恐怖面貌,如吸血鬼電影、《大法師》中惡魔與宗教的對抗、砍殺電影、西區考克的心理驚悚恐怖片、《活死人之夜》的非人怪物……等。反觀東方恐怖電影的發展脈絡,雖然夾雜的元素更加複雜,但是對於「鬼物」的想像更貼近我們文化中的「恐懼」認知,因此本論文希望透過東方鬼電影的研究,呈現屬於東方恐怖電影中的特殊意義。

Neale將類型概念的探討層面擴大到社會、文化層面,他提出電影工業的中心實踐就是為每一部電影建構一個敘事影像(narrative image)。電影工業宣傳與行銷論述在建構敘事影像時佔了很重要的角色,如恐怖片海報上印有「史上最恐怖的鬼片」的字樣以及相關圖像等,這些圖文的描述就是文本互相傳達(inter-textual relay)的概念,這樣的傳達概念,不但定義與傳遞了個別影片的敘事影像,便立刻展開了期待與參與的敘事過程,對於電影自身的組合而言,它也定義了什麼叫做「類型影像」(generic images),提供成套的符號、說詞與期待等,而這足以描繪出整個類型的特性(Neale,1995)。因此,研究類型時,必須將整個工業(industry)文本相互傳達的所有組成要素都要考慮進來。

恐怖片的秩序是形而上的,敘事上的不平衡產生於「真實」世界和「超自然」的割離,恐怖片敘事上的目標,是要尋求可以解決這個、可以解釋這個事件的論述(Neale, 1980:22)。恐怖片的特色不是重現有根據的事實,而是重視詩意的或精神層面的現實,因此,古文本、心靈學的文章、神話、傳說和宗教成為恐怖片引用的根源(Neale, 1980:37)。在各國早期的恐怖電影類型的原型故事皆來自於神話或民間故事,這些恐怖的傳說除了帶有宗教意味外,並轉化為個人無法解決的恐懼寓言。

(2)佛、道、巫教文化中之鬼魂觀分析

在東方的恐怖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關於神鬼文化,人死後為鬼的觀念普遍為大眾接受,《禮記‧祭法》曰:「人死曰鬼」,又云:「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更甚者,在《尸子》裡談到:「鬼者,歸也。故古者謂死人為歸人」(石育良,1996:38),「死」意味著「歸」,即歸於與人生前世界完全不同的地方去。鬼魂觀的形成和發展又融合了佛、道輪迴觀、因果報應、怨靈復仇等思想而成為現今大眾所熟知的樣貌。

(3)人類學的分析

英國人類學家Mary Douglas(1995)在《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以分類解釋污穢如何被定義,任何物件或想法一旦脫離他原先應有的分類秩序,進入另一項領域造成秩序混淆時,就被視為「污穢」。鬼在人類文明社會的秩序中屬於脫序無法歸類的一環,但鬼世界的脫序源自於人類世界的失序,在亞洲鬼片中環繞著佛道教信仰和輪迴說的價值觀,成為牽引整個秩序歸位的重要因素。銀幕內的秩序源自於銀幕外,銀幕內的敘事是銀幕外的社會結構所產製,因此,亞洲鬼片的秩序是由約定俗成的道德標準劃界,那麼恐怖來源就不會只出於感官感受,而有更大的成分應也是道德標準,標準內的便不是恐怖,超出道德判準就是恐怖。個人的恐怖是整體對於脫序的恐懼表現,因此按照傳統的信仰價值,人死後靈魂不會消失,而是進入六畜道輪迴,徘徊在人世間的鬼魂不在這套信仰體系當中,因為它們的不確定性,而對人產生了威脅性。鬼成為人類文明下的污穢,這也顯示人類社會的某塊道德秩序遭到破壞,因此鬼含著冤屈徘徊在人間作怪,為了就是報復生前所受到的不公不義。無論是人或是鬼都是被規範在一套道德體系中。

恐怖片利用當代對於恐怖、恐懼的認知效果來顯示戲劇張力。在觀看恐怖片的反應,除了感官上受驚嚇的恐懼之外,「恐懼」是透過特定歷史文化的條件而轉換成一種社會認知系統,因此,在這樣的體系中,恐怖片所呈現的恐懼會使人感到害怕是隱藏在背後的文化意義。

(Reception aesthetic)與受眾反映之分析

接受美學(

(4)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的主要理論家姚斯,主張從讀者或消費者的觀點來看文學,並將文學看成生產和接受的辯證過程。接受美學是一傾向以讀者為中心的審美理論,起於對文學研究典範的革新。「接受」一詞自中文的字面意義來看,往往容易被認為屬於被動的狀態,實際上「接/受」含有交流意味,姚斯認為,以往的文學研究著重在作者中心上,以作者的創作意圖為根據,後來又轉向文本中心上,以文本的語言結構為準,卻忽略了「接受者」─也就是讀者的研究,姚斯提出接受美學,不僅是將重心轉移到讀者層面,更重要的是解決之前文學研究的僵局。在姚斯之前,文學批評由「審美形式主義」當道,其中的學派包括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為代表,也就是將作品文本視為整體,不管其歷史、社會層面,然而也自此逐漸走入狹隘的方裡。要如何將史學方法與審美經驗連繫起來,成了姚斯最關切的事,也因此他提出了以下三個方的要求:1. 美學的、形式的研究與歷史、藝術與社會現實相融合2. 結構主義研究方法與哲學詮釋學的研究方法相融合3. 審美反應的美學探討與新語義學的語言探討相融合。

在恐怖電影類型研究中,觀眾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電影的生產不只是生產者個人私密的創作,而是必須透過與觀眾的對話完成文本整體上的意義,因此本研究想透過接受美學的觀點,站在觀眾的角度審視鬼片流行的要素和觀看鬼片的審美經驗。

四、初步的分析架構

五、章節安排

第一章第一章、、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文獻探討

第二章第二章、、佛、道、巫教文化中的鬼魂觀

由宗教文化的層面整理出建構人們鬼魂觀的文化因素。

第三章第三章、、恐怖片的原型故事—附身於文學作品中的鬼魂觀

將從志怪小說中挖掘出深埋在文字當中的鬼魂觀和流傳於民間的鬼故事,以描繪出鬼的形像和鬼文化作為一種集體意識內涵的意義。

第四章第四章、、東方恐怖電影中的鬼片類型

從本論文所選取的電影文本中,探究鬼片類型的歷史演變,並從類型批評的角度審視生產、觀眾及文本之間的互動機制。

第五章第五章、、觀眾反觀眾反應與接受美學應與接受美學

觀眾觀看鬼片的理由為何?將從觀眾與文本之間的角度研究鬼片流行的要素和觀看鬼片的審美經驗。

1.Allen, R. C. (Eds.)(1992)”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李天鐸譯

(1993)。《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

2.Feuer, J.(1992)”Genre Study and Television,” London:Routledge.

3.Feuer, J.(1995)”Narrative Form in American Network Television,” London, New

York:Arnold.

4.Kristeva Julia (2003)《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

5.Magistrale, Tony(2005),”Abject Terrors: Surveying the Modern and Postmodern

Horror Film,” New York:Peter Lang.

6.Neale, Stephen (1980), “Genre,” British Film Institute.

7.Neale, Stephen(1995),”Question of Genre,” London, New York:Arnold.

8.Newbold, C.(1995)”Analysing the Moving Image,” London, New York:Arnold.

9.Prince, Stephen著(2004),”The Horror Film,”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and

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0.Wells, Paul著,彭小芬譯(2003),《戰慄恐怖片》,台北:書林。

11.Whillock, D.E.(1988)”Defining the Fictive American Vietnam War Film:In Search

of a Genre”

12.王景琳,(1992),《鬼神的魔力—漢民族鬼神信仰》,錦繡,台北。

13.沈國芳,(2005),《觀念與范式—類型電影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

社。

14.郝建,(2002),《影視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李澤厚編,(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16.巨克毅,(2001),《宗教信仰與意識型態思維》,宗教哲學,26 期,7:

2,P.1-11。

17.林水福,(2000),<日本文學裡的妖魔鬼怪>,聯合文學,190 期,16:

10,P.68-72。

18.劉柏君,(2003),<華語電影中「鬼」之形象的轉變>,當代,第1 期,

P.56-67。

19.孫蕾,(2000),〈談近年來的恐怖片〉,《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12~15。

20.影響編輯部,(1997),<墮落天使之狂想—解讀鬼電影中的文化心理意涵>,影響雜誌,第87 期,P.21-24。

21.鄭志明,(1996)<台灣鬼信仰文化發展的檢討與展望>,鵝湖,253 期,

22:1,P42-52。

22.鄭志明,(2001)<從說文解字談漢字的鬼神信仰>,鵝湖,第307 期,26:

7,P.8-16。

23.鄭志明,(1999)<道教生死觀--「不死」的養生觀>,歷史月刊,139 期,

P.53-58。

24.林彥甫(1996),《觀看恐怖電影的心裡機制—以「認同」分析〈半夜鬼上床〉》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25.郭宏昇(2005),《仿真的再現—1980-2004華語恐怖電影的後現代轉折》南

華大學社會研究所。

26.劉惠君(2005)《貞子爬出古井之後—當代日本恐怖電影之女性形象研究》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

鬼電影文本分析(經濟、產製、)

觀眾反應

13

文档

东方鬼电影类型初探

東方鬼電影類型初探東方鬼電影類型初探一、前言人死後魂魄離開肉身,於是飄盪穿梭於幽冥世界,摸不著、看不清卻真真切切地存在人心的黑暗國度,鬼魅魍魎訴說著東方民族內心幽暗的哲學觀。自古以來,人對於未知的事物總處於恐懼的狀態,大自然無常的變化、面對死亡的恐懼驅使人們躲入一個個神話的保護網,希臘神話中描繪得栩栩如生的眾神猶如真實存,志怪小說中的各類妖魔鬼怪似乎暗暗地躲在幽暗處作怪,未知的恐懼包裹在神話故事的外衣中,世界就變得更容易理解。鬼的記述最早流傳於民間和文學作品中,中國的志怪小說、日本的怪談故事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