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对象:研究生
总学时数:34学时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及途径
一.传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1.接受和转导(通过配体调节;通过G蛋白调节;通过可逆磷酸化调节)信号对靶蛋白的调节。
2.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举例(通过刺激型G蛋白(G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并引发cAMP-PKA 通路;通过抑制型G蛋白(Gi),抑制AC活性,导致cAMP水平降低,导致与Gs相反的效应 通过Gq蛋白,激活磷脂酶C(PLCβ),产生双信使DAG和IP3;G蛋白-其他磷脂酶途径 激活MAPK家族成员的信号通路 PI-3K-PKB通路 离子通道途径)
二.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调节
受体数量的调节 受体亲和力的调节
第二节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机制
掌握受体异常的信号转导异常,熟悉G蛋白异常在疾病中作用
一.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
生物学因素;理化因素;遗传因素(信号转导蛋白数量改变;信号转导蛋白功能改变—失活性突变和功能获得性突变);免疫学因素(受体抗体的产生原因和机制;抗受体抗体的类型—刺激型抗体和阻断型抗体);内环境因素。
二.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
第三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了解细胞内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熟悉多环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了解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防治措施
一.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雄激素受体缺陷与雄激素抵抗征(男性假两性畸形;特发性无精症和少精症;延髓脊髓性肌萎缩);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
二. 受体、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生长激素过多)
三.多个环节的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肿瘤(促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强—生长因子产生增多;受体的改变,某些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异常增多和突变使受体组成型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的改变。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弱)。
2.高血压心肌肥厚(激活PLC-PKC通路;激活MAPK家族的信号通路;使细胞内Na+、Ca2+等阳离子浓度增高)。
3.炎症(导致炎细胞激活和放大的信号转道通路:LPS受体介导的激活炎细胞的信号转导—激活转录因子NF-KB;激活多种磷脂酶信号转导通路;激活MAPK家族成员; TNFα受体和IL-1受体介导的炎细胞的信号转导。 参与炎症反应的粘附分子及其信号转导通路 。信号转导与炎症的:抗炎因子的作用;受体水平的抑制物;糖皮质激素(GC)的抗炎作用)。
4.其他疾病。
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
[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增殖的异常与疾病
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分期和特点,熟悉细胞周期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一.细胞周期与
1.细胞周期的概念、分期和特点。
2.细胞周期的(细胞周期自身:周期素;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泛素依赖的蛋白溶解系统;抑癌基因产物P53和pRb蛋白;细胞周期检查点。细胞外信号对细胞周期的)。
二.细胞周期异常与疾病
1.细胞周期异常与肿瘤(细胞周期蛋白的异常;CDK的增多 ;CDI表达不足和突变(InK4失活;Kip含量减少);检查点功能障碍)。
2.细胞周期异常与其他疾病(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B细胞免疫缺陷疾病;白癜风)。
第二节 细胞分化的异常与疾病
掌握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机制和。熟悉细胞分化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一.细胞分化的
1.细胞分化的概念及特点。
2.细胞分化的机制(“决定”先与分化;细胞质在决定细胞差别中的作用;细胞间相互作用)。
3.细胞分化的
(基因水平;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与翻译后水平;细胞外因素)
二.细胞分化异常与疾病
1.畸胎瘤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细胞的分化异常。恶性肿瘤细胞异常分化的机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脱耦联;基因表达时空上失调;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协同失调。细胞分化与肿瘤治疗)。
2.遗传性血红蛋白病。
3.银屑病。
细胞调亡与疾病
[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掌握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其病理生理意义
第二节 细胞调亡的过程与
了解细胞调亡的大致过程。掌握细胞调亡时细胞的主要变化、细胞调亡的
一.细胞调亡的大致过程
调亡信号传导 调亡基因激活 细胞调亡的执行 调亡细胞的清除
二.调亡时细胞的主要变化
细胞调亡的形态学改变 细胞调亡的生化改变(DNA的片段化 内源形核酸内切酶激活及其作用 Caspase的激活及其作用)
三.细胞调亡的
细胞调亡相关因素(诱导性因素—激素和生长因子失衡;理化因素;免疫性因素;微生物学因素。抑制性因素) 细胞调亡信号的转导:细胞调亡信号的转导特点(多样性、耦联性、同一性和多途性);细胞调亡信号的转导系统(细胞内Ca2+信号系统;cAMP/PKA信号系统 ;Fas蛋白/Fas配体信号系统 ;神经酰胺信号系统 ;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PKC)信号系统;酪氨酸蛋白激酶(PTK)信号系统) 调亡相关基因(Bcl-2 P53 c-myc及Bcl-x)
第三节细胞调亡的发生机制
掌握细胞调亡的发生机制; 氧化损伤 钙稳态失衡 线粒体损伤
第四节细胞调亡与疾病
了解细胞调亡不足、细胞调亡过度和两者并存的情况
一.细胞调亡不足
肿瘤 自身免疫病
二.细胞调亡过度
心血管疾病(心肌缺血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 神经元退性行疾病 病毒感染(gp120糖蛋白;合胞体形成;Fas基因表达上调;T细胞激活;细胞因子;tat蛋白;CD4+淋巴细胞)
三.细胞调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第五节细胞调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了解细胞调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合理利用调亡相关因素 干预调亡信号转导 调节调亡相关基因 控制调亡相关酶 防止线立体跨膜电位的下降
应激
[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掌握应激概念,了解应激原的分类
应激的概念 应激原
第二节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掌握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该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应激时的基本效应)。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轴的基本组成单元;应激时的基本效应—HPA轴兴奋的中枢效应及外周效应)。
3.其他。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1.热休克蛋白--HSP(HSP的基本组成及基本功能)。
2.急性期反应蛋白--AP(AP的主要构成及来源;主要生物学功能—抑制蛋白酶,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抗感染、抗损伤,结合、运输功能)。
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 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 血液系统 泌尿生殖系统
第三节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
熟悉应激损伤与相关疾病
一.全身适应综合征 警觉期 抵抗期 衰竭期
二.应激性溃疡
概念 发生机制(胃、十二直肠粘膜缺血;胃腔内H+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其他)
三.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四.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病 免疫抑制
五.应激与内分泌功能障碍
应激与生长轴和甲状腺轴 应激与性腺轴
第四节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了解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原则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熟悉机体的凝血与功能,熟悉纤溶系统及其功能,熟悉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
一、基本凝血功能
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二、机体的抗凝功能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和肝素的作用 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三.纤溶系统及其功能
四.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熟悉凝血因子、血浆中抗凝因子、血浆中纤溶因子、血细胞以及血管的异常
一.凝血因子的异常
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减少—凝血因子的生成障碍和消耗增多) 与血栓形成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
二.血浆中抗凝因子的异常
1.抗凝血酶-Ⅲ减少或缺乏(获得性缺乏—AT-Ⅲ合成减少﹑丢失和消耗增多;遗传性缺乏)。
2.蛋白C和蛋白S缺乏(获得性缺乏;遗传性缺乏和APC抵抗—蛋白C缺乏﹑异常症;蛋白S缺乏﹑异常症;APC抵抗—抗磷脂抵抗征;FV基因突变产生的APC抵抗)
三.血浆中纤容因子的异常
纤溶功能亢进引起的出血倾向(获得性及遗传性纤溶功能亢进) 纤溶功能降低与血栓形成倾向
四.血细胞的异常
血小板的异常(血小板数量异常—血小板减少﹑增多;血小板功能异常—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 白细胞异常 红细胞异常
五.血管的异常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管壁结构的损伤
第三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掌握DIC的概念﹑原因及发病机制﹑功能代谢变化。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了解DIC的分期与﹑防治原则
一.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空失调 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红细胞的大量破坏;白细胞的破坏或激活;血小板的激活) 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高凝状态 微循环障碍
三.DIC的分期和分型
1.分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2.分型(按发生快慢分型—急性型﹑慢性型﹑亚急性型;按代偿情况分型—失代偿型﹑代偿型﹑过度代偿型)
四.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出血(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纤溶系统激活;FDP的形成—“3P”试验;D-二聚体检查) 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贫血
五.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原发病 改善微循环 建立新的凝血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休克
[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掌握休克的概念
第二节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了解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一.休克的病因
失血与失液 烧伤 创伤 感染 过敏 强烈的神经刺激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二.休克的分类
1.按病因分类。
2.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3.按血流动力学分类(高排低阻型休克﹑低排高阻型休克﹑低排低阻型休克)
第三节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掌握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一.休克Ⅰ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的改变;微循环改变的机制;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机制(血液重新分布;“自身输液”;“自身输血”);主要临床表现。
二.休克Ⅱ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的改变;改变的机制(酸中毒;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内毒素等的作用);微循环改变的后果(“自身输液”“自身输血”停止;恶性循环的形成);主要临床表现。
三.休克Ⅲ期(微循环衰竭期)
微循环的改变(微血管反应性显著下降;DIC的发生);主要临床表现(循环衰竭;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休克难治的机制。
第四节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掌握休克时细胞损伤和代谢障碍
一.细胞损伤
细胞膜的变化 线立体的变化 溶酶体的变化
二.代谢障碍
物质代谢的变化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节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
熟悉血管活性胺﹑调节肽变化,熟悉炎症介质与SIRS
一.血管活性胺(儿茶酚胺﹑组胺﹑5-羟色胺)
二.调节肽(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生压素﹑心房钠尿肽﹑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激肽﹑内源性阿片肽)
三.炎症介质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1.SIRS的原因(严重感染;非感染性打击)。
2.SIRS的病理生理变化与发病机制(播散性炎症细胞活化;促炎介质的泛滥;促炎-抗炎介质平衡失控)。
第六节器官功能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掌握MODS的概念及发生机制。了解MODS时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MODS的发病经过与临床类型
速发单相型 迟发双向型
二.MODS的发病机制
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 高代谢状态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
肺功能的变化 肾功能的变化 心功能的变化 脑功能的变化 胃肠功能的变化 肝功能的变化 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 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
第七节休克掌握休克的防治基础
1.病因学防治
2.发病学防治(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防治细胞损伤﹑拮抗体液因子﹑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
3.支持与保护疗法
缺血-再灌注损伤
[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的概念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条件
1.原因(全身循环障碍后恢复血液供应﹑组织器官缺血后血流恢复﹑某一血管再通后)
2.条件(缺血时间﹑侧支循环﹑需氧程度﹑再灌注条件)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掌握自由基﹑活性氧﹑钙超载﹑无复流现象和呼吸爆发的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自由基的作用
1.自由基的概念与类型(非脂质氧自由基﹑脂质氧自由基﹑活性氧)。
2.自由基的代谢 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黄嘌呤氧化酶途径﹑中性粒细胞﹑线立体)。
3.自由基的损伤作用(膜脂质过氧化增强﹑抑制蛋白质的功能﹑破坏核酸及染色体)
二.钙超载
1.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Na+ /Ca2+交换异常—细胞内高Na+ 对Na+ /Ca2+交换蛋白的直接激活,细胞内高H+ 对Na+ /Ca2+交换蛋白的间接激活,蛋白激酶C(PKC)活化对Na+ /Ca2+交换蛋白的间接激活)。
2.生物膜损伤(细胞膜损伤;线立体及肌浆网膜损伤) 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线立体功能障碍;激活多种酶;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促进氧自由基生成;肌原纤维过度萎缩)。
三.白细胞的作用
1.再灌注时白细胞激活。
2.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再灌注损伤(微血管损伤—微血管内血液流变学改变;微血管口径的改变;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细胞损伤)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心功能变化(再灌注性心律失常—钙超载;再灌注心肌动作电位时程的不均一性。 心肌舒缩功能降低) 心肌代谢变化 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脑再灌注损伤时细胞代谢的变化及组织学的变化
三.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变化
第四节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1.减轻缺血性损伤,控制再灌注条件。
2.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
3.清除自由基(低分子清除剂;酶性清除剂)。
4.减轻钙超载负荷 其他
心功能不全
[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
第一节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掌握心衰的病因,熟悉其诱因,了解其分类
1.病因(原发性心肌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脏负荷过度—后负荷﹑前负荷)。
2.诱因(全身感染﹑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心律失常﹑妊娠与分娩)。
3.分类(按心衰病情严重程度分—轻﹑中﹑重度;按心衰其病及病程发展速度分—急﹑慢性;按心输出量分—低﹑高心输出量;按心衰发病部位分—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分—收缩性和舒张性心衰)
第二节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收缩蛋白 调节蛋白 钙离子
二.心肌收缩性减弱
1.收缩相关蛋白的破坏(心肌细胞坏死﹑调亡)。
2.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心肌能量生成障碍﹑利用障碍) 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肌浆网Ca2+处理功能障碍—摄取能力减弱﹑储存能量减少﹑释放能量下降; 胞外Ca2+ 内流障碍)。
3.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三.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1.钙离子复位延缓。
2.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3.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4.心室顺应性降低。
四.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第三节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掌握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反应
一.心脏代偿反应
心率加快 心脏扩张 心肌肥大
二.心外代偿反应
1.血容量增加(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
2.血流重分布。
3.红细胞增多。
4.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三.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心脏负荷增大;心肌耗氧量增加;心律失常;细胞因子的消极作用;氧化应激;心肌重构;水钠潴流。
第四节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掌握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肺循环充血
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肺水肿(毛细血管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
二.体循环淤血
静脉淤血和静脉压升高 水肿 肝肿大压痛和肝功能异常
三.心输出量不足
皮肤苍白或发绀 疲乏无力﹑失眠﹑嗜睡 尿量减少 心源性休克
第五节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了解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防治基本病因,消除诱因 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功能;改善心肌舒张性能)。
2.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脏后负荷;调整心脏前负荷)。
3.控制水肿。
研究生教学内容及时数分配
授课内容 | 学时安排 |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 5 |
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 | 5 |
细胞凋亡与疾病 | 4 |
应激与疾病 | 4 |
凝血与抗凝血紊乱 | 4 |
休克 | 4 |
缺血-再灌注损伤 | 4 |
心脏功能不全 | 4 |
合计 |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