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课教师:尹范柱
延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学校
“救”在身边,守护生命
延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学校 尹范柱
适用年级:4-6年级 建议课时:110分钟
一、主题说明
由于我国社会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非常低(低于1%),面对触目惊心的受伤人员和急危重症人员,我们往往为力,束手无策,这体现了目前我国的自救、互救教育重视度远远不够。有专家指出,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够大大减少伤残、减轻病痛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因此各校应开发《“救”在身边,守护生命》应急救护活动课程,通过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面向四—六年级传授心肺复苏术和伤口包扎等常见急症的救护知识,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应变能力。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爱自己,帮助他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主题目标
(一)价值体认:初步掌握心肺复苏和伤口包扎等应急救护知识,认识现场急救的重要性,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挽救他人或是自己的生命。
(二)责任担当:通过学习心肺复苏、包扎等相关救护知识,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与技能,遇到突发情况时,在专业人员到达之前,能迅速采取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争取救命的黄金时间,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少伤残、减轻病痛的目的。
(三)问题解决:学生通过相互协助、互相交流、展示风采等学习方式,学会心肺复苏和伤口包扎的具体操作方法,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四)创意物化:通过亲身体验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应急救护知识的必要性,从而提高自救互救意识。
三、主题结构
(一)准备阶段:情景导入、学习报警电话(建议5分钟)
(二)实施阶段:心肺复苏(CPR)、伤口包扎(建议85分钟)
(三)总结阶段:风采展示、分享交流(建议20分钟)
四、实施条件
1、能播放PPT的大活动室
2、心肺复苏教学用的全身模型或半身模型每6人左右一个
3、120模拟对话视频
4、教学PPT
5、绷带每两人一个
6、三角巾每两人一个
五、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情景导入、学习拨打120报警电话(建议5分钟)
1、活动内容
①了解活动背景 ②报警电话拨打方法
2、活动准备
场地:教室
PPT:①120模拟对话视频 ②120报警参考模拟对话
知识:活动背景材料
3、学习过程
(1)讲出活动背景
学生活动:学生听讲
指导要点:教师讲出活动背景,让同学们感受到应急救护课关系到每个人的自身健康。
(2)学习报警电话
学生活动:让学生体验120报警电话,了解报警流程中的注意事项,活动中学会怎样拨打120急救电话。
指导要点:教师先播放模拟对话视频,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展示模拟对话,使学生了解发现老人晕倒时该怎样拨打急救电话。
参考模拟对话:
(二)实施阶段:心肺复苏(CPR)、绷带包扎、三角巾包扎(建议85分钟)
1、心肺复苏(CPR)(建议47分钟)
(1)了解心肺复苏
①活动任务:了解心肺复苏概念及重要性。
②活动准备:PPT
③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心肺复苏成功率与时间关系”图表,认真听讲,从中认识到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指导要点:展示图表,教师讲解,让学生从数字对比当中深刻认识到抓住救命的黄金急救4分钟,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必要性。
(2)心肺复苏操作程序:
①活动任务:掌握心肺复苏的具体步骤。
②活动准备:PPT
知识:现场心肺复苏术
③活动过程:
第一步:判断呼吸、呼救求援(a—c)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观看、认知后教师选2名同学出来示范,通过亲身体验和点评掌握求救方法。
a.评估现场:首先,评估环境,环境安全、险情排除后方可进入,并且要做好自我防护。
b.判断意识:采用轻拍重唤的方式,判断意识。轻拍肩膀。
(先生,你怎么了? 你怎么了?)
解开衣服,扫视伤病员,利用5-10秒观看胸腹有无起伏。
c.呼叫、求救
参考:红十字求救用语
指导要点:课件展示,教师边示范,边口述操作程序a-c。教师演示后,选2名同学出来示范,从而学会判断意识和求助方法。
第二步:胸外心脏按压(程序d)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亲身体验胸外心脏按压,掌握成人按压要领和方法。
伤病员体位:仰卧位,坚硬的平面。
救护员体位: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腿的中线与伤病员肩部对齐,救护员跪在伤员任意一侧,距离伤员约10厘米。
d.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将掌根部放在胸部,胸骨下1/2段,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掌根部重叠十指相扣,一手掌紧贴在患者胸壁,另一手掌重叠放在此手背上,手掌跟轴与胸骨长轴确保一致,有力压在胸骨上,并将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30下(利用15-18秒)。
(按压方式:边数边按压,01,02,03…29,30)
指导要点:教师演示后,选1-2名同学出来示范,发现不足时立刻纠正。同时强调: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
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尽量避免胸外按压的中断。
第三步:观察异物、打开气道、人工呼吸(程序e—f)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教师示范,通过体验操作,掌握仰头举颏法和人工吹气要领。
e.观察并清除口腔异物:观察患者口中有无异物,如有,将异物取出。
f.打开气道:用仰头举额法打开气道,小鱼际压住额头,另一手两手指提下颏,使头后仰90度。
g.人工呼吸:捏住伤病员鼻翼,用双唇包严伤病员口唇四周,缓慢吹气,吹气持续1秒钟以上,观察胸部隆起,吹气完毕,松开捏鼻翼的手,吹气2次。
指导要点:教师演示后,选一名同学出来示范。强调吹气时要缓慢吹气,吹气不可过快或过用力,推荐500-600毫升潮气量。
观察异物环节没必要讲的那么细,因为清除异物环节有点复杂。
第四步:按压和通气比例(程序h)
学生活动:学生听讲,记住要进行5组CPR(心肺复苏)。
h.反复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按压和人工吹气的比例为30:2,以30:2的按压通气比例,进行5组CPR。
终止心肺复苏的条件:
已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有医务人员到场;心肺复苏持续一小时之后,伤者瞳孔散大固定,心脏跳动、呼吸不恢复,表示脑及心脏死亡。
人文关怀:安慰伤员、整理衣物。
指导要点:教师要强调5组CPR后,检查呼吸、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钟。如仍未恢复,继续重复CPR,尽量减少胸外心脏按压停顿时间。终止心肺复苏的条件部分要简单讲解,没必要讲的那么深刻,因为授课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学生。
第五步:小组练习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指导要点:教师巡视指导时要强调规范操作,认真对待。
心肺复苏操作要连说带教。因这些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所以教师要边示范,边口述程序,学生操作时要正确指导,学生要反复练习。为了防止病菌传染,用过的纱布必须扔掉,不许传给下一个同学。
2、现场包扎止血方法(建议3分钟)
①活动任务:初步掌握简单的止血方法。
②活动准备:PPT
知识:全身血量、止血法
③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初步掌握直接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止血方法。
维持生命最主要的物质是什么呢?
就是血液。如果出血40%,会出现喘气困难,脸色苍白,脉搏弱,血压下降,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在这简单讲解一下包扎止血方法。
表浅伤口出血损伤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出血量少时:将足够大的敷料、纱布覆盖在伤口上,覆盖面积要超过伤口周边至少3厘米。可选用不粘伤口、吸附性强的敷料。
指导要点:讲述血液的重要性,简单讲解止血法,使学生初步掌握止血法。
3、包扎(建议35分钟)
①活动任务:了解包扎目的,记住包扎时注意点。
②活动准备:PPT
知识:包扎的重要性、包扎注意事项
③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听讲,使学生认识到包扎的重要性,并记住包扎时要做到的注意点。
包扎目的:
指导要点:简单讲解包扎目的和注意点。
(1)绷带包扎
①活动任务:学会环形包扎、螺旋包扎、“8”字包扎方法
②活动准备:PPT
知识:环形包扎、螺旋包扎、“8”字包扎等绷带包扎的适用部位和操作方法
③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学习三种包扎方法,学生两个人一组,相互包扎,互相交流,包扎完后给老师检查。
a.环形包扎
b.螺旋包扎
c.“8”字包扎
指导要点:课件展示绷带包扎适用部位和口诀。绷带包扎都是从环形包扎开始,因此学生可以直接练习螺旋包扎和“8”字包扎。“8”字包扎只讲图3包扎方法,但操作比较难,所以教师示范操作要清楚,反复强调。
(2)三角巾包扎
①活动任务:掌握头顶帽式包扎、膝部(肘部)带式包扎方法
②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PPT—头顶帽式包扎、膝部(肘部)带式包扎
知识:头顶帽式包扎、膝部(肘部)带式包扎等三角巾包扎的操作方法
③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两个人一组,互相包扎,互相交流,包扎完后给老师检查。
a.头顶帽式包扎
b.膝部(肘部)带式包扎
指导要点:课件展示三角巾包扎口诀,教师边讲解适用部位、操作方法,边操作。教师巡视指导,要及时纠正不足点。
(3)合作学习
学生活动:每小组选一种包扎方法,动手操作完成学习单。
指导要点:教师巡视指导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三)总结阶段:风采展示、分享交流(建议20分钟)
1、风采展示
(1)活动任务:学生对照评价表,评估表现。
(2)活动准备:
①考核评价表 ②学习评价表
分组:三—四个小组
(3)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小组队员选代表,代表出来操作,其他小组根据评价表进行评估。小组代表展示时先操作心肺复苏,然后绷带包扎和三角巾包扎要同时进行。
考核评价表(参考):
心肺复苏评价表
红十字会
求救方法 | 救护员 体位 | 扫视 方式 |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 按压深度 按压频率 | 打开气道 人工吹气 |
是否从环形包扎开始的? | 打结固定 | 整齐、美观 | 是否做到 快、准、轻、牢? |
起始位置 | 是否从环形 包扎开始的? | “8”字形 缠绕方法 | 尾端是否在 腕部固定的? | 是否做到 快、准、轻、牢? |
边缘是否置于
前额齐眉处? | 是否经两耳上方拉向头后部交叉并压住顶角? | 是否再绕回 前额齐眉打结的? | 顶角拉紧,折叠后是否掖入头后部交叉处内的? | 是否做到 快、准、轻、牢? |
是否中段斜放于伤部,两端向后缠绕? | 是否反回时两端分别压于 中段上下两边的? | 是否包绕肢体 一周打结的? | 美观 |
(2)分享交流
学生活动:回顾活动过程,发表收获或感悟;进行活动评价。
指导要点:表扬操作出色的几位同学,让他们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成功经验;还找出表现不佳的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说出通过本次活动的感悟。总之,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
《“救”在身边,守护生命》学习评价参考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 | △ |
价值体认 | 初步掌握心肺复苏和包扎等应急救护知识,了解现场急救的重要性,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挽救他人或是自己的生命。 | ||
责任担当 | 认真学习应急救护知识,掌握救护技能,能在日常生活中,关爱自己,帮助他人。 | ||
问题解决 | 通过相互协助、互相交流、展示风采等学习方式,学会心肺复苏和伤口包扎的具体操作方法,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 ||
创意物化 | 通过亲身体验操作,感受到学习应急救护知识的必要性,从而提高自救互救意识。 |
△:基本符合要求
六、资源清单
(一)教学用参考PPT
(二)120模拟对话视频
(三)学习单
(四)教学用品
(五)拓展资源
(六)考核评价表(参考):
心肺复苏评价表
红十字会
求救方法 | 救护员 体位 | 扫视 方式 |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 按压深度 按压频率 | 打开气道 人工吹气 |
是否从环形包扎开始的? | 打结固定 | 整齐、美观 | 是否做到 快、准、轻、牢? |
起始位置 | 是否从环形 包扎开始的? | “8”字形 缠绕方法 | 尾端是否在 腕部固定的? | 是否做到 快、准、轻、牢? |
边缘是否置于
前额齐眉处? | 是否经两耳上方拉向头后部交叉并压住顶角? | 是否再绕回 前额齐眉打结的? | 顶角拉紧,折叠后是否掖入头后部交叉处内的? | 是否做到 快、准、轻、牢? |
是否中段斜放于伤部,两端向后缠绕? | 是否反回时两端分别压于 中段上下两边的? | 是否包绕肢体 一周打结的? | 美观 |
参考材料
活动背景材料(参考):
据统计,有90%的猝死病例发生在医院以外,也就是医生尚未到达现场的空白时间段。在我国,从拨打急救电话到急救车到达现场,平均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救命的黄金时间,丧失了救命的最佳时机。然而在我国每年发生伤害事件7000万人次,190万人终生残疾,死亡80万人。但由于我国社会公众急救知识严重缺乏,救护知识率非常低(低于1%),面对触目惊心的受伤人员和急危重症人员,我们往往为力,束手无策,或采取错误急救方法使伤者伤势加重。
目前,我国每年由于心搏骤停导致死亡的患者可达数十万,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及时采取有效的复苏措施,这类患者的死亡率可大大降低。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人人都渴望过着平安健康的生活,可生活中总会有些意外或突发的事件危及我们的生命。此时,掌握一些必要的救护知识就显得犹为重要了。早一分钟的救护,确保有效的救护也许可以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
包扎的重要性:
包扎是外伤现场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正确的包扎,可以达到压迫止血、减少感染、保护伤口、减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相反,错误的包扎可导致出血增加、加重感染、造成新的伤害、遗留后遗症等不良后果。 |
包扎时注意事项:
包扎时,要做到快、准、轻、牢。
快——即动作敏捷迅速;
准——即部位准确、严密;
轻——即动作轻柔,不要碰撞伤口;
牢——即包扎牢靠,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以免纱布脱落。 |
环形包扎操作方法:
(1)用无菌敷料覆盖,用左手将绷带固定在敷料上,右手持绷带卷环绕肢体进行包扎。
(2)将绷带展开,一端稍作斜状环绕第一圈,将第一圈斜出一角压入环行圈内,环绕第二圈。
(3)加压绕肢体环绕4-5层,每圈盖住前一圈,绷带缠绕范围要超出敷料边缘。
(4)用胶布粘贴固定,或绷带尾端从纵形剪成两个布条,两布条先打一结,然后再缠绕肢体打结固定。 |
螺旋包扎操作方法:
(1)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
(2)环形缠绕两圈。
(3)第三圈开始,环绕时压住前的1/2或1/3。
(4)用胶布粘贴固定。 |
“8”字包扎操作方法:
(1)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
(2)包扎手时从腕部开始,先环行缠绕两圈。
(3)经手和腕“8”字形缠绕。
(4)绷带尾端在腕部固定。
(5)包扎关节时绕关节上下“8”字形缠绕。 |
膝部(肘部)带式包扎
适用部位: 膝部(肘部)
操作方法:
(1)将三角巾折叠成适当宽度的带状。
(2)将中段斜放于伤部,两端向后缠绕,反回时两端分别压于中段上下两边。
(3)包绕肢体一周打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