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5:16:19
文档

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教案

散文的阅读技巧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类型2、分析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3、能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4、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5、学会运用技巧解决散文应试问题二、知识点框架1、散文的类型 2、常用修辞手法3、散文的常用表现手法4、分析句子,段落:三、重点及难点1、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分析(种类多易混淆)2、散文线索的寻找与分析3、关键字词,句子,段落鉴赏知识点框架散文的类型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抒情性散文:主要用
推荐度:
导读散文的阅读技巧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类型2、分析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3、能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4、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5、学会运用技巧解决散文应试问题二、知识点框架1、散文的类型 2、常用修辞手法3、散文的常用表现手法4、分析句子,段落:三、重点及难点1、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分析(种类多易混淆)2、散文线索的寻找与分析3、关键字词,句子,段落鉴赏知识点框架散文的类型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抒情性散文:主要用

散文的阅读技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类型

2、分析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3、能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

4、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5、学会运用技巧解决散文应试问题

二、知识点框架
1、散文的类型 

2、常用修辞手法

3、散文的常用表现手法

4、分析句子,段落: 

三、重点及难点
1、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分析(种类多易混淆)

2、散文线索的寻找与分析

3、关键字词,句子,段落鉴赏

知识点框架

散文的类型

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抒情性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常用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等

散文的常用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修辞,以小见大
铺垫,伏笔,扬抑,开门见山
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
分析句子,段落句子赏析
段落作用
你的疑问
知识点归纳

一.散文的类型

形散神不散。

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抒情性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二.修辞手法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三.散文常用表现手法

1、使用修辞——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暗示作者的思想情感,突出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2、象征——如《白杨礼赞》,或者一些童话作品,可以含蓄而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情感。

3、托物言志——如《爱莲说》,也是含蓄曲折地传达思想情感。 

4、铺垫——在写主要人物前,先写一些相关的材料,作用是蓄势,蓄情,突出主要人物。

5、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或事件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以呼应,能够使后面情节在前面有照应,不出现虚假现象。

6、扬抑——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以前面为铺垫,效果是形成反差,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感染

7、虚实结合——眼前的描写是实,以前的回忆是虚;实际的存在是实,想像的情景是虚;现实的景象是实,引申的层面是虚。好处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丰富多彩地表现人和事,充分显示文章的主旨。 

8、点面结合——概括交代是面,写具体事件是点;叙述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具体情节是点。点面结合可以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物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动静结合——效果是:以动衬静,或者以静衬动,起到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0、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延伸写作的范围,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使主题更深刻;使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11         11111          开门11、开门见山——这是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直入主题,或者直接摆出论点。

12、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可以吸引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13、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的事情,以此体现大主题,或者揭示生活哲理

四.行文段落分析方法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例题分析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考点一:理解类 

说说下列词好在哪里。 

  梅花潭的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招引(说出了梅花潭的美,美的让人忍不住去。)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摇荡(说出了梅花潭的美让人感到震撼,产生共鸣) 

   总结方法:明本义,溯根源,联系语境,抓中心。 

考点二:分析综合类

  1、作者在描写梅雨潭的绿时先用了什么词概括了对绿的总感受?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 

  2、梳理本文结构线索,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以“绿”为文眼,贯穿始终。以游踪为线索展开描写。 采用总分总结构,前后呼应结构紧凑。 

  3、作者描写了梅雨潭周围的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你以为哪些词用得准确生动? 

  (写了山、岩、亭、天、草,都是为了衬托梅雨瀑的美,写梅雨瀑的美又是为了衬托梅雨潭的绿的美。因为“我”一见到梅雨潭的绿,“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例:写亭:一个“踞”字突出了它的险峻之势,给人以凌空突起之感。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 

  写云:一个“流”写出轻盈之态。 

  写瀑布:一个“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动态美。 

  4、文中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现作者那种对绿的向往、陶醉、倾倒的热烈感情。) 

  从融情于景和直接抒情的句子分析得出。 

   总结方法:题目入手,分析结构,重复出现,问题指标,查找要点,概括中心。 

   看题目知内容、明对象、淸线索、得中心、悟感情、分文体。 

  找线索的方法:先看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再画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还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考点三: 鉴赏评价

  1、选段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梅雨潭的绿,试仿照例句赏析文中的比喻句。 

  例句: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赏析:这里把皱缬的水波比喻成少妇拖着的裙幅,表现出梅雨潭绿的清亮的特点。 

  句子: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赏析:这里把滑滑、明亮的水光比喻成鸡蛋清,表现出梅雨潭的绿柔软、鲜嫩的特点。 

  2、作者是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描写梅雨潭的绿的?有怎样的效果? 

  比喻、对比。 作者连用六个比喻:像极大的荷叶,像少妇的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涂了明油,像鸡蛋清的软,鸡蛋清的嫩,像温润的碧玉,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也寄寓着作者的爱。 

  作者拿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水来与梅雨潭水对比、衬托出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恰到好处的特点。 

  3、文章将收尾时,作者的写作在人称上发生了何种变化,有何作用? 

  由第三人称“她”变成了第二人称“你”。一开始作者感情比较收敛,可随着情感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地改变了人称。 

   总结方法:抓中心树形象,运用规律作鉴赏。 

                          

课堂练习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

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     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4分)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6分)

                                                                               

                                                                               

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4分)

 

参:

1.答案: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1点1分)

2.答案: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②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1点2分)

3.答案:答对3点得满分。

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4.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答出修辞,各1分,分析有理各1分)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飞红滴翠记黄山》阅读练习题

    西山是我神往已久的胜地。郭沫若曾赞美西山是仰卧在滇池边的睡美人,青丝散垂在万顷碧浪之中。山上终年郁郁葱葱,华亭寺、古华寺、三清阁等名古刹古寺掩映在茂林修竹深处。登上悬崖峭壁上的龙门,远眺浩渺空阔的滇池,水天一色风光绝佳。但最使我关注的还是西山深处安息着人民音乐家——聂耳。

    盛夏,山区的气候像孩儿脸,说变就变。在昆明上车时天气晴朗,车到西山脚下却下起倾盆大雨。上山之初,我披上雨衣顶风冒雨上山了。雨中的西山显得更加幽静。爬了1小时,便来到聂耳墓地了。前来瞻仰聂耳墓的游人很多。穿国林阴小道一走进聂耳纪念馆,耳旁就仿佛响起雄壮的国歌旋律。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1912年生于昆明,自幼爱好音乐,1933年加入中国党,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1938年其骨灰被安葬于西山碧鸡山麓,1980年5月15日迁葬于此。

    步出纪念馆,天放晴了,雨后山林葱翠欲滴。我沿着弯弯曲曲的林阴小道来到墓地前,眼前一亮,苍松翠柏环绕中,一座洁白的大理石聂耳塑像矗立在鲜花芳草从中。中午的阳光泻进寂静的山林中,塑像显得更加生动传神,身披大衣的聂耳正低着头沉思,像在构思创作新的乐曲,也许是在担忧祖国的命运。我环视一周,选择了右前方位置,凝视了许久,脑海里涌现出电影《聂耳》中赵丹扮演的聂耳在油灯下激情奋笔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银幕上蒙太奇手法展现了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中华儿女抗日救国与日寇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至今思来,电影《聂耳》的艺术魅力仍使我热血沸腾,我稳稳地举起照相机,全景构图摄下这难忘的一刻。

摄完我又往墓碑走去,墓碑前24级台阶象征着聂耳24岁的年轻生命,黑色的大理石碑上刻着郭沫若手书的“人民音乐家之墓”。墓碑前一群青少年正在宣誓,庄严的国歌的旋律永远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

1、作者为什么说:“西山是我神往已久的胜地”? 

      

2、细细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西山美景的? 

    

3、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关注”一词与开篇哪一个词相呼应?请在文中划出。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当你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对其旋律感受如何?试作评说。(可从艺术魅力和创作背景及历史价值的角度去谈。)

   答案

  1、风景秀美,多名刹古寺,有聂耳墓、塑像和纪念馆。

2、从引用、直接描写和登高远瞻等角度描绘。

23、神往已久 

4、想象、联想 5、略

文档

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教案

散文的阅读技巧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类型2、分析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3、能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4、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5、学会运用技巧解决散文应试问题二、知识点框架1、散文的类型 2、常用修辞手法3、散文的常用表现手法4、分析句子,段落:三、重点及难点1、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分析(种类多易混淆)2、散文线索的寻找与分析3、关键字词,句子,段落鉴赏知识点框架散文的类型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抒情性散文:主要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