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佛寺修建考
何孝荣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要:明代南京佛寺修建分为三个阶段:明初敕建一批佛寺,带动了寺院的恢复;明代中期,僧人是
佛寺修建主角,为寺院发展时期;明代后期,士、僧大建佛寺,是寺院繁盛时期。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城、东
城佛寺较多,南城最为集中,而西城、北城相对较少。寺院间距,一般不超过十里,很多甚至相邻相接。明
代南京佛寺有名称可数者近210所,总数起码有300所,最多可能超过600所。
关键词:明代;南京;佛寺
中图分类号:B 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67(2002)0520111209
自佛教传入中国,三国时南京出现了第一座佛寺——建初寺。东晋、南朝时,南京作为首都,因最高统治者在其中崇佛建寺,寺院最多时达七百余所。隋灭陈,南京诸寺多毁于战火。其后,由于历代统治者仍多提倡和保护佛教,以及南京作为重要的政治中心,且经济、文化发达,佛学基础较好,佛寺时有兴盛,断续发展。不过,寺院数量始终未恢复到南朝水平,而相去甚远。
明代,南京起初被定为首都,永乐以后又一直作为留都,政治地位提高,加上统治阶级对佛教保护和提倡,南京新建、重建了一大批佛寺,数量仅稍逊色于南朝,为南京佛教史上又一高峰。本文以《金陵梵刹志》为基础,参以其他各种文献,结合最新考古发掘的墓志铭,拟对明代南京佛寺修建加以考察,揭示其空间分布,并对其总数作出估计。
一、明初敕建佛寺与南京佛寺恢复
元末农民战争,使大江南北的佛教受到重创,寺院残破废坏,“多化为煨烬之区,而狐兔之迹交
道”
[1](卷四,《句容奉圣禅寺兴造碑铭》)。南京佛教和寺院也不例外,“兵燹圮毁之余,原野寥廓,钟声罕闻”[2](《
凡例》)。明初定都于南京,太祖、成祖等人崇信佛教,且重视佛教有“阴翊王度”作用,因而运用国
家力量,在南京修建了一批佛寺,有力带动了南京寺院的恢复。
明太祖与僧人来往密切,并为其所宠信的僧人建立寺院。早在渡江进入南京之初,他就曾访问
城南天王山法秀禅师,“与语相契”,为建般若寺。禅师宝金“得禅家玄窍,尤精阴阳术数”
[2](卷三九,《碧峰寺起止记略》)。洪武五年(1372年),令在元铁索寺基础上建碧峰寺以居之。渡江初,朱元璋曾驻城南光泽乡三山。洪武十三年,命建寺于三山之阳,赐额曰“三山讲寺”。次年五月,大受宠信的印度僧
人班的答示寂,命在聚宝门外驯象街建塔,藏其舍利,“且建祠宇,车驾临视,赐名西天寺”
[2](卷三七,释智光《西天班的答禅师志略》)。洪武中,滨临长江建有接待寺,“以寓过江僧”,后“寺蚀于江”[3](卷五,《寺观》
)。收稿日期:2002203222
作者简介:何孝荣(1966—),男,江苏涟水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
111・2002年第5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三十一年,命改建于江东门外济川卫。在南关外石灰山东南,太祖建百福寺[4](《寺观》)。此外,皇二十
子朱松封韩王而未之国,太祖令在江东门外建积善庵,为其香火院。
与此同时,为了修建陵寝和功臣墓,明太祖还将钟山周围一些残破佛寺徙建鼎新。洪武七年,原在钟山的草堂寺被迁往城东慈仁乡唐家渡,以其地为开平王常遇春墓。草堂寺元末已毁于兵燹,经此徙建,不仅得以恢复,而且规模大增。梵惠寺原在钟山白水洼,太祖卜葬中山王徐达,而将其徙置于姚坊门外。
洪武中期,通过修理、徙建、新建、赐额等方法,明太祖陆续建立起以灵谷寺、天界寺、天禧寺、能仁寺、鸡鸣寺为代表的国家五大寺。天禧寺即晋初长干寺,在聚宝门外古长干里。洪武十三年,有奏准修理其中的阿育王塔。三年后,工完,寺亦得增建,“大雄之殿、僧房、两庑、重门楼观亦皆备
矣”[2](卷三一,明太祖《御制黄侍郎立恭完塔记》
)。灵谷寺原名蒋山寺,在钟山玩珠峰之阳。据说该寺住持因其中有塔,“前瞻宫阙,仅一里许”,颇为不便,奏请迁之。实际上,是明太祖看中了寺基,欲在其地建
设陵寝。洪武十四年,命择地于独龙冈东麓,“拓大其规制,令可容千僧”
[5](卷一一,《敕赐灵谷寺碑》)。寺成,赐额“灵谷禅寺”,“为天下丛林之首”
[2](卷三,释可浩《重修宝公塔记》)。天界寺原名龙翔集庆寺,为元文宗“潜宫”改建,在城中闪驾桥北龙河。朱元璋攻克南京之初,改额“大天界寺”。明初,最高僧司衙门——善世院及继之的僧录司均设于其中。洪武二十一年寺灾,令迁往聚宝门外二里之凤山,“一切
材料、工佣之费,尽出公帑”,“寺宇之清洒开廓,比旧倍焉”[2](卷一六,姚广孝《天界寺毗卢阁碑》)。能仁寺原
在南京古城西门,建于刘宋元嘉中。明初寺灾,洪武二十一年令徙建于聚宝门外。与此同时,太祖在鸡鸣山新建鸡鸣寺。鸡鸣山在西晋永康间建有寺院,历代“虽钟鼓香灯不乏声焰,而规模卑隘,未入
丛林之列”[2](卷一七,王亻与《重修鸡鸣寺记略》
)。洪武二十年,太祖令在山之阳建鸡鸣寺,并建塔五级,迁灵谷寺宝志法函供奉。五大寺皆由国家修建,规模巨大,僧人众多,且拥有大量钦赐土地,时举办法会等佛教礼仪均在其中,其“大住持”也由选任。
此外,明太祖还给栖霞寺赐额、赐田。栖霞寺在太平门外栖霞山,始建于南朝永明间,历代几度兴废,数易寺名。洪武二十五年,太祖令仍名“栖霞寺”,“诏赐赡僧田、山一千三百余亩,视天界(寺)、
灵谷(寺)为比翼焉”
[2](卷四,陆光祖《重建栖霞寺天王殿记》)。僧人们也纷纷修建佛寺。新建佛寺有:(1)兴善寺,在太平门内北安门后,洪武初建。
(2)千佛寺,在聚宝门内水军所地,洪武初建。(3)观音阁,在燕子矶,洪武初僧久远建。(4)真如寺,在南城葛仙乡昝巷。(5)苜蓿庵,在东城留守卫地。(6)栖隐寺,在南城泰南乡。(7)慧照院,在通济门内百川桥
[6](卷一○,《古迹》)。重建佛寺有。(1)多福寺,在都城东神泉乡,唐天宝间建。洪武初得寺匾,僧永定即
废址重建。(2)慧光寺,在南城新宁乡,梁武帝舍宅建。洪武初僧无隐重建,赐额。(3)庄严寺,在高桥门外凤城乡,东晋永和时建。洪武十一年僧真常重建。(4)紫草寺,在东城道德乡,唐古刹。至此重建。(5)山海院,在沧波门外丁墅地,唐天宝间建。至此重建。(6)后黎寺,在南城铜山乡,唐天佑中建。至此重建。(7)普济庵,在东城黄龙,北宋政和间建。至此僧正映重建。
建文年间严厉佛教,未动用国家力量在南京建寺。永庆寺在北门桥虎贲右卫地,为梁永庆公主香火院,“代远颓圮”。建文四年(1402年),左都督徐增寿奏准重建。但徐私通燕王朱棣,“数以
京师虚实输于燕”[7](卷一二五,《徐增寿传》
),为明惠帝手斩,重建未果。至于僧人,史籍中仅见有铁塔寺的募修[8](卷三一,《寺观志》
上)。永乐年间,明成祖在南京仍敕建了不少佛寺。首先,他继续致力于国家佛寺的建设。天禧寺在洪武年间曾“略为修葺”,永乐初寺焚。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为了所谓报答太祖和马皇后恩德①,
又念“灵迹”不可“终废”,令在原址建寺,赐名“大报恩寺”[2](卷三一,明成祖《重修报恩寺敕》)。该寺“梵宇
皆准大内式”,其中并造九级琉璃塔,规模也大大增加,是永乐以后南京三大寺(灵谷寺、天界寺、报・211・2002年第5期
①一说明成祖建大报恩寺实为纪念其生母 妃,该寺大雄宝殿即俗称 妃殿。
恩寺)之一。太监郑和奉命出使“西洋”,“风波无警”,成祖命在卢龙山麓兴建静海寺。静海寺气势恢宏,殿宇林立,“精含制作之妙”。这样,由灵谷寺、天界寺、报恩寺、能仁寺、鸡鸣寺、静海寺,以及栖霞寺、弘觉寺共同组成为明代南京国家寺,对南京乃至全国佛教和寺院都有重要影响。
因郑和等人之奏,明成祖还将定淮门内元天妃庙改建为吉祥寺。在孝陵东南,成祖见山麓有气
“轮菌芬郁,良久不散”,遂命工“琢石肖形”[2](卷七,乔宇《重修观音阁记略》
),建观音阁。回光寺在都城南隅教坊内,始创于梁天监时,名萧帝寺。永乐初,回光禅师自西域来,止于该寺,深得宠信。后成祖令加重建,改称“回光寺”。
后妃、王公也纷纷建寺。如,仁孝皇后徐氏在北门桥建唱经楼,“唱念佛曲,化导愚氓”
[2](卷二四,《唱经楼》);在驯象门内建经厂庵[8](卷三一,《寺观志》上)。清凉寺始建于五代顺义间,几度兴废、易名。至此周王重建,改名“清凉陟寺”。聚宝门外,中山王家建王姑庵[9](卷二)。都城内淮清桥有逍遥楼故址,永康侯即其地建佑国庵。而受成祖大肆渲染佛教所谓“灵验”的影响,宦官们也“益重佛僧,建立梵刹
以祈福者,遍两京城内外云”
[10](卷三)。如,刘瑞在鼓楼西北建普光庵[11](卷一二,《寺观》)。一些僧人也修建佛寺。新建佛寺有:(1)三塔寺,在都城北沈阳左卫地,鸡鸣寺住持德琮奏请为寺塔院。(2)唱经楼,在三山门西半里。重建佛寺有:(1)永庆寺,建文年间重建未果,永乐十年住持宗海移基重建。(2)华严寺,在小安德门外,古迹。永乐十九年僧佛妙建塔院,后奏赐如额。(3)光相寺,在高桥门外,南宋名光相院。至此僧行滋重建。
此外,南城安德乡有极乐庵[12],聚宝门内有五云庵,均建于明初,但具体时间不详。
洪武、永乐年间对佛寺的修建,使得元末毁废的南京佛寺逐渐恢复起来,并有所发展。
二、明代中期僧人修建佛寺与南京佛寺发展
永乐后期,明朝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南京佛教和寺院无法再得到最高统治者的特别恩宠,其发展无疑失去了强大的推动力。尽管如此,由于最高统治者多崇信佛教,而南京又有较好的佛教基础,且有较高的政治地位,经济、文化发达,佛寺仍大量修建。
明代中期南京佛寺的修建,从人员上来看,僧人成为主角。从时间上来看,呈现出阶段性,即成化以前为第一阶段,僧人等修建佛寺较多,但是又致力于得到国家承认,多请求皇帝赐额,是南京佛寺迅速发展的阶段;弘治到正德年间为第二阶段,除正德年间以外,僧人等修建佛寺较前减少,且很少寻求皇帝赐额,是南京佛寺缓慢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洪熙到成化年间的六十余年。其间,诸帝皆崇信佛教,且大量度僧鬻牒,致使出家者泛滥,佛寺不断修建。新建佛寺有:(1)凤岭寺,在南城凤西乡,宣德元年(1426年)右善世溥洽示寂,建塔院,赐额。(2)外鹫峰寺,在小安德门外,宣德间为善世鹫峰禅师塔院,宣宗遣祭,因以题寺。(3)华藏庵,在石城门古城隍庙北,宣德间建[13](卷八)[14](卷七,《寺观》)。(4)普宁禅寺,在江宁县凤翔
山,宣德后期右善世祖渊建,赐额[15](卷一八,《天泉渊公传》
)。(5)弘济寺,在燕子矶,正统元年(1436年),僧久远在观音阁基础上建,赐名。(6)宁海寺,在郭外南城,正统间太监奏称,使西洋曾得佛佑,赐建此寺。(7)嘉善寺,在北城牧马所铁石山,传为达摩渡江处。正统间僧法通建寺,奏赐此额。(8)静明寺,在安德乡,正统间太监罗智建[2](卷三三,《静明寺》)[16](南京市博物馆发掘罗智墓志铭)。(9)普德
寺,在雨花台旁,正统间太监刘某建[17](卷四,《寺观》
)[2](卷三八,《普德寺》)。(10)智安寺,在南城新亭乡,僧昙周塔院①。
(11)广兴寺,在安德乡,景泰二年(1451年)僧惠兴建,奏请赐额。(12)普利寺,在三山门内,景泰间建,天顺间赐额。(13)承恩寺,在针功坊旧内旁,太监王瑾故宅,景泰间改为寺,敕赐此・311・2002年第5期①《金陵梵刹志》卷四一《智安寺》称,该寺为“国初僧昙周塔院”。据《明英宗实录》卷四七:昙周为天界寺僧、左觉义,正统三年疏
请“修寺宇及自造佛像”等。则昙周当化于此后,塔院之建当在明代中期。
额。(14)鹫峰寺,在钞库街南青溪地,有唐颜真卿建放生池故址。天顺间建寺,赐额。(15)花岩寺,在南城皈善乡,唐僧法融曾居此,旧唯庵居。成化间僧古道建寺,请此额。(16)华光庵,在陡门桥南,成化间建。(17)妙泰寺,在北城龙江右卫地,成化间建。(18)普应寺,在安德乡瑞云山麓,太监扬某建,赐额[16](南京博物馆1986年8月发掘太监扬某寿藏铭)①。
重建佛寺有:(1)慈仁寺,在姚坊门外,古戒坛庵。宣德二年僧智亨重建,请额。(2)通善寺,在南城,旧名龙泉寺,唐鹤林素禅师说法处。宣德八年春重建,正统八年赐额。(3)崇善寺,在沧波门外,为梁僧宝志行化之地,旧名城头庵。宣德间僧文瑞募建,景泰间赐名。(4)安隐寺,在雨花台,古安隐院。正统元年僧开俊即旧基重建,赐额。(5)宝善寺,在沧波门外,元名解脱庵。正统初为左讲经正映塔院,增葺,赐额。(6)翼善寺,在郭城东南东山,南朝梁名资福院。正统十年袁智海等募缘重建,
赐额。(7)永泰寺,在安德乡韩府山阳,唐开化间建。正统十三年,太监喜住重建[18](卷六,《寺观》
)[2](卷四一,《永泰寺》)。(8)天宁寺,
在高桥门外,宋治平间建。正统间重建。(9)崇化寺,在都城外西北李子
冈,古高峰院。正统间重建,赐额。(10)德恩寺,在驯象街,古普光寺。正统间重建,奏请赐额。(11)佛国寺,在钟山西畔,古华藏庵。景泰间僧妙庆募建,奏赐此额。(12)高座寺,在聚宝门附近,西晋永嘉中建。洪武初重修,后悉毁于火。景泰间,僧古溪澄“往主其席”,“规模草具”[2](卷三四,陈寿《重
修高座寺纪略》
)。(13)永福寺,在南城安德街天竺山前,原为晋开福寺。天顺间诂庵禅师重建。(14)定林寺,在高桥门外天印山后,南宋乾道末年僧善鉴创。天顺间居士朱福宝及其诸子重建。(15)永宁
寺,在聚宝山之麓,古刹。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秋僧古渊重建,宪宗“赐敕以护之”
②[2](卷三五,黄谦《重开山碑记略》
)。(16)清真寺,在观音门外钟山乡,梁大通间建。明初有僧溥洽塔,成化间重建。(17)普照庵,在南城下梅冈西,古刹。成化间僧定重建。
僧人们还给那些已有名额的佛寺重新奏讨名额,以求最高统治者的荣宠和保护。包括:(1)天隆极乐寺,即明初极乐庵,宣德间为天然和尚塔院,僧弘奏请赐额。(2)弘觉寺,在牛首山,梁天监间建,名佛窟寺,南唐改弘觉寺,明初仍名佛窟寺。正统间敕赐弘觉寺。(3)三塔寺,永乐时为鸡鸣寺塔院,正统年间僧智源启奏,“赐额如旧”。(4)宝光寺,在南城梅冈,正统间赐额。(5)普惠寺,在三山门西半里,永乐间为唱经楼。天顺时重修,赐额。(6)永兴寺,在南城下梅冈西南,成化初年赐额。
弘治到正德年间的三十余年为第二阶段。其间,孝宗对度僧建寺控制较严。而武宗则鬻牒建寺,崇佛至极。南京佛寺修建,一定程度上也受此影响。其间,新建佛寺有:(1)外承恩寺,在南城泰北乡,正德间建。(2)惠应寺,在梅冈,正德间建。(3)安隐院,在聚宝山之阳,正德间建。(4)外永宁寺,在
安德乡,正德间建,赐额。(5)祝禧寺,在安德乡,正德间太监余俊建,奏请赐额[2](卷四二,《祝禧寺》
)[16](南京市博物馆1985年11月发掘余俊墓志铭)。(6)积庆庵,在凤凰台冈下,正德间魏国公徐鹏举建③。重建佛寺有:(1)广惠院,在东城蒲塘,宋延佑间创。弘治四年(1491年)重建。(2)月印庵,在雨花台下,元大德间创。弘治时僧净俊重建。(3)观音阁,在孝陵东南,永乐间建。正德五年(1510年)毁,九年太监萧通重建。(4)法清院,在郭城东湖塾,梁天监间建。正德时上元县令程栉重建。(5)天保寺,在雨花台下,晋刹。正德间重建(嘉靖时改称均庆院)。三、明代后期士、僧修建佛寺与南京佛寺繁盛
嘉靖以后,尽管世宗奉行禁佛,思宗也一度排佛,但是随着士大夫禅悦之风的兴盛和佛教・411・2002年第5期①②③嘉靖时“诏毁私刹,僧以瓦官匾其庐,得免”,遂称瓦官寺[19](卷一,《志地》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秦将白起》:“正德年间,守备太监富紫泉建永宁寺于安德门外坌山口”。《詹葡花》:“白云寺,一名永宁寺,在凤台门外,与牛首山近,太监郑强葬地。”其与《金陵梵刹志》所载永宁寺位置相去甚远,所建时间及建者亦不同,存此待考。
扬某于永乐时选入内廷,正统时任南京内官监太监兼掌库事,卒于成化九年。寺院之建,当在正统至成化间。
的复兴,南京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寺院修建频繁。这一时期,士人(包括官吏和普通文人)是佛寺修建的重要力量之一,其作用甚至超过僧人。
当时,新建佛寺有:(1)常平茶庵,在都城内上浮桥,万历初建(后易名一苇庵)。
(2)慈云庵,在朝阳门外东流镇,万历初建[14](卷七,《寺观》
)。(3)定林庵,在斗门桥西,万历前期焦 等建。(4)石洞庵,在上元门,万历后期魏国公徐弘基建[20](卷一二,《寺观》
)。(5)狮子窟,在都城内鹰扬仓后,万历间僧瑞麟建。(6)圆觉庵,在驯象街,万历间建[8](卷三一,《寺观志》
上)。(7)水草庵,在通济门外,万历间建,“为放生接众之所”
[8](卷三一,《寺观志》上)。(8)镇远庵,在木屐巷,侍郎朱之蕃使朝鲜,“渡海平安,筑龛以酬谢神佑”
[21](卷上,《明代寺庵》)。(9)药师庵,在复成桥北,崇祯间御史郭维经等建[8](卷三一,《寺观志》上)。(10)祗陀林,在凤凰台南,崇祯间巡抚余大成建[8](卷三一,《寺观志》上)。(11)济生庵,在石头城西
隅乌龙潭之南,崇祯间巡抚余大成建[8](卷三一,《寺观志》上)。(12)紫竹林,在城北耆门
者山麓,崇祯间僧观衡建[8](卷三一,《寺观志》
上)[22](卷八,《明宝庆五台庵释观衡传》)。(13)栖贤庵,在谢公墩,明末庐山高僧性洁结茅于此[22](卷六二,《明金陵栖贤庵沙门释性洁传》
)。(14)香眼禅寺,在方山左,明末建[14](卷七,《寺观》)。重建佛寺有:(1)观音寺,在观音门外寒桥,原在鹰扬卫地,嘉靖末移置于此。(2)古林寺,在马鞍山,原为庵,万历十二年(1584年)律宗名僧如馨改为寺,为明代“中兴戒律之祖庭”[23]。(3)凤游寺,在凤凰台,晋瓦官(棺)寺。明初废。后凤凰台右建丛桂庵,万历十九年,庵僧尽赎凤凰台地,大建刹宇。因山下有积庆庵改名瓦官寺,遂名彼下瓦官寺,名此上瓦官寺。万历二十三年,焦 易额为凤游寺,
“立石为记”
[8](卷三一,《寺观志》上)。(4)华光庵,成化间建,万历三十三年国子监祭酒余某重建。还有一些明代所建佛寺,具体时间不详:(1)妙悟律院,在凤游寺旁[14](卷七,《寺观》
)。(2)四松庵,在龙蟠里[20](卷一二,《寺观》
)。(3)宝林庵,在都门外南城。(4)云居寺,古刹,本在钟山,明代移建于淳化镇北许垆[24](卷四,《志地》
)。四、空间分布
明代南京从地理上被分为中、东、南、西、北城五个部分加以管理,即“畿内外俱以五城画疆而治”[2](《
凡例》)。下面,我们将据此对明代南京佛寺的空间分布加以考察。(一)中城
中城是佛寺最密集地区之一,有明确记载的寺院近50所。其中,又以皇城周围和聚宝门内佛寺最多。皇城周围,有铜井院、十方律院、吉祥庵、回龙庵、兴善寺、观音庵、慧照院、药师庵等。它们大多为古刹,明代以前就已建立。聚宝门一带,历史上就是佛教胜地,有著名的瓦官寺。明代,在古瓦官寺基址周围陆续新建了下瓦官寺、华光庵、一苇庵、五云庵、普利寺、鹫峰寺、回光寺、千佛寺、承恩寺、佑国庵等。都城中部,则有紫竹林、鸡鸣寺、永庆寺、狮子窟、定林庵、净乐庵、虎贲左卫正觉庵、净土庵、唱经楼、普光庵等。西部,有金陵寺、吉祥寺、古林寺、清凉寺、伽蓝庵、济生庵、栖贤庵等。
这些佛寺,一般相距只有一二里左右。如,华光庵、一苇庵、骁骑卫千佛庵、普利寺、封崇寺等距瓦官寺均为二里,十方律院、吉祥庵、回龙庵与铜井院亦相距二里,观音庵距兴善寺二里,定林庵距永庆寺二里,狮子窟距永庆寺一里,净乐庵、虎贲左卫正觉庵距永庆寺仅半里,而吉祥庵、回龙庵以及瓦官寺、凤游寺等则比邻而立。
(二)东城
东城佛寺也较多,有明确记载者50余所。钟山周围,南朝以来佛寺最多时达到70所,至宋王安
石并诸小寺于太平兴国寺,“而绀园金界半为丘墟矣”
[2](卷三,《灵谷(寺)并括旧寺》)。明初,虽然为建造陵、墓而迁徙了草堂寺、梵惠寺、蒋山寺。但蒋山寺被改建为规模巨大的灵谷寺,置于钟山东麓,成为孝陵香火院,更加强了钟山周围佛教气氛。其后,又在钟山周围陆续新建了苜蓿庵、观音阁、佛国寺等,加上原有的普济庵、清果寺、梵惠院、茶亭庵、地藏庵等,钟山周围佛寺达到近十所,相当可观。寺
・511・2002年第5期
院间距,一般是三五里。如,观音阁东去灵谷寺五里,苜蓿庵东去观音阁二里,普济庵西北去佛国寺二里,清果寺、梵惠院、茶亭庵分别南去太平门十六里、十三里、十里,南去佛国寺十三里、十一里、八里,则它们之间也就是相距三四里,而地藏庵距佛国寺仅一里。
此外,除栖霞寺、衡阳寺、草堂寺、慈仁寺等在东北部外,东城其它佛寺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包括龙华庵、双桥门圆通庵、慈悯庵、翼善寺、广惠寺、祈泽寺、天宁寺、云居寺、庄严寺、定林寺、东霞寺、外永福寺、光相寺、天隆寺、淳化镇积善庵、三禅寺、安平寺、登台寺、慈光寺、无垢寺、紫草寺、华严庵、广惠院、崇善寺、宝善寺、龙泉庵、隐静寺、本业寺、普济庵、普济寺、山海院、法清院、香林寺、吴读庵、许村庵、多福寺、桂阳寺。它们多前代所建,或明代在原址上重建,很少明代新建者。寺院间距一般在五里左右,也有比邻而立者。
(三)南城
南城是佛寺最为集中的地区,共有70余所。首先,我们以它们北距聚宝门里程来说明其分布情况:北去聚宝门半里,有大慧庵;一里,有报恩寺、德恩寺、到彼庵;一里半,有高座寺、安隐寺、普德寺;二里,有天界寺、能仁寺、宝光寺、均庆院、月印庵、永宁寺、永宁院、普照寺、碧峰寺、永福寺;三里,有圆通庵、宝林庵、瑞相院、永兴寺、惠应寺、安隐院、西天寺;五里,有华严寺、外鹫峰寺;十里,有崇因寺、外永宁寺、广兴寺、德寿寺、祝禧寺、天隆极乐寺;十三里,有凤岭寺、永泰寺;十五里,有英台寺、慈善寺;二十里,有永泰讲寺;二十五里,有兴福寺;三十里,有外承恩寺、静明寺、德胜寺、花岩寺、慧光寺、祖堂寺、宁海寺;三十五里,有弘觉寺、通善寺、广缘寺、圆通寺、佑圣庵、吉山寺;四十里,有资福寺、懋德庵、葛塘庵;五十里,有三山寺;六十里,有静居寺、清福寺、真如寺、妙明寺、清修院、后黎寺、西林寺;六十五里,有栖隐寺;七十里,有后阳寺;八十里,有福兴寺;九十里,有建昌寺、般若寺、明性寺、衲头庵、高台寺。从各寺与聚宝门的距离来看,南城佛寺实在是太密集了。
其次,我们再从各寺之间的距离来考察。三大寺中,有两座在南城,即天界寺、报恩寺。报恩寺北离聚宝门一里,天界寺东离聚宝门二里,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原理,则二寺间距不会超过三里。因天界寺属寺在中、西、北城,南城佛寺皆由报恩寺统辖,所以南城各寺院之间的距离主要以与报恩寺及其所统各次大寺、中寺为准。如,间距不超过半里者,有般若寺与明性寺、衲头庵、高台寺,报恩寺与高座寺、西天寺,西天寺与德恩寺、大慧庵,华严寺与外鹫峰寺,安隐寺与高座寺,永宁寺与永宁院,碧峰寺与永福院,宁海寺与祖堂寺;相距半里者,有高座寺与月印庵,永兴寺与普照寺、惠应寺、安隐院,外永宁寺与广兴寺;相距一里者,有能仁寺与圆通庵,高座寺与均庆院,报恩寺与永宁寺,永宁寺与宝林庵,西天寺与到彼庵,报恩寺与普德寺;相距二里者,有能仁寺与报恩寺,广缘寺与弘觉寺,瑞相院与永宁寺,碧峰寺与报恩寺;相距三里者,有华严寺、外鹫峰寺与能仁寺,永兴寺与报恩寺,天隆极乐寺与祝禧寺;相距四里者,有慈善寺与崇因寺;相距五里者,有弘觉寺与外承恩寺、通善寺、静明寺,崇因寺与英台寺,花岩寺与慧光寺,祖堂寺与吉山寺。《金陵梵刹志》中,明确记载有南城大寺与次大寺、中寺与小寺间距者68所,而在五里以内者达35所。如果再把天界寺考虑进来,把没有统属关系的佛寺一并计入,那么距离在五里之内的比例自应更大。南城佛寺的鳞次栉比状况,明人记载中屡见不鲜。如,《金陵梵刹志》说,安隐寺“北接高座(寺),南连宝光(寺),东对
永宁(寺),皆冈陇之间,林木森郁,楼宇掩映,南朝旧迹,依稀可见”[2](卷三四,《安隐寺》
)。第三,我们再从地域的角度来探讨南城的佛寺分布。聚宝门以南到郭城之间,自古就是南京名蓝汇聚之地,建初寺即立于此,瑞相院(即明代碧峰寺)、天王寺(即明代宝光寺)、甘露寺(即后来高座寺)等也陆续建于该地。从明初开始,统治者也有意在此大建佛寺,使其成为寺院区。太祖不仅修复该地原有一些佛寺,而且将天界寺、能仁寺等徙建于此,并新建一些寺院,如西天寺等。永乐年间,又扩建成报恩寺。在统治者提倡和带领下,这一带新建、重建了大批佛寺。据统计,在此狭小地域内,仅是有明确记载的佛寺即达近30所,这在南京、甚至全国都是罕见的。因此,人称这一地区的雨花
台为“登览最胜处,自此琳宫栉比,名胜所萃”[2](卷三一,《聚宝山报恩寺》)。牛首山、幽栖山一带,南朝时
・611・2002年第5期
先后建立了佛窟寺、幽栖寺。唐朝以后,这一地区佛教气氛浓厚,佛寺不断新建,成为南京又一佛教胜地。明朝,这一带又新建了三山寺、宁海寺、静明寺、花岩寺、外承恩寺等,重建了慧光寺、通善寺等,成为又一佛寺集中的地区。
总之,南城是佛寺最为集中的地区。时人感叹:“都城以南,花宫兰若,芙蓉相衔,呗声连起,晨夕
铃鼓相闻数十里,此何减天竺招提。”[2](卷一八,俞彦《静海寺重修疏序》
)(四)西城
西城紧依长江,为历代江防重地,军多民少,且地多浮沙,“不任化城,故六朝无遗刹”
[2](卷一八,俞彦《静海寺重修疏序》
)。明初,太祖在江东门外新建积善庵,移建接待寺。永乐间,在卢龙山麓新建静海寺,在驯象门内新建经厂庵。宣德间,石城门附近又新建了华藏庵。据统计,西城有明确记载佛寺共有十所,其中新建者五所。西城佛寺,主要集中在北端卢龙山附近和南部三山门外。卢龙山麓有静海寺,静海寺周围有一真庵、金川门积善庵,它们与静海寺距离分别是一里、三里。三山门西半里、六里、七里、十里处,分别有普惠寺、接待寺、报国庵、江东门积善庵。另外,石城门外有两所,即中和庵、华藏庵,驯象门内有一所,即经厂庵。总的来看,西城是佛寺较少的地区之一。
(五)北城
北城在明代以前远离京城,且群山绵延于江边,崎岖荒芜,仅有高峰院、宝林寺等为数极少的佛寺。明初扩建南京京城,紧依长江,因此北城与京城距离大大缩短,生齿日繁。幕府山至京城之间,先后新建百福寺、三塔寺、嘉善寺、妙泰寺、石洞庵,重建崇化寺,加上原有幕府寺,这一带寺院达到7所,占有明确记载北城12所佛寺的一半以上。寺院间距也十分近密,如崇化寺距嘉善寺仅半里,幕府寺距嘉善寺仅二里,吉祥庵距幕府寺四里,妙泰寺、三塔寺距嘉善寺也只五里。观音山至京城之间,南朝梁时建有清玄寺,但毁于兵燹。洪武年间,有僧在燕子矶建观音阁,至正统间扩建为弘济寺。成化年间,在原清玄寺废址重建清真寺。嘉靖年间,又移置观音寺于此。至此,这一地区也有了几座佛寺。
总的来看,明代南京佛寺众多,人称“京城内外,星散绮错”
[2](《凡例》),“名蓝森列,灿然重辉”[2](《序》)。其中,中、东城佛寺较多,南城最为集中,而西、北城佛寺则相对较少。寺院之间距离,一般不超过十里,有很多寺院甚至前后相邻,或左右相接。
五、总数统计
由于资料缺乏,对明代南京佛寺作一精确总数统计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我们只能根据现有资料作粗略的统计。
第一,有名可称的佛寺数目。对明代南京佛寺作最集中登录的是葛寅亮《金陵梵刹志》。该书作于万历后期,是作者任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时对南京佛寺的登录。明制,礼部祠祭司“分掌诸祀
典及天文、国恤、庙讳之事”,“凡天文、地理、医药、卜筮、师巫、音乐、僧道人,并籍领之”
[7](卷七二,《职官志》一)。葛寅亮“莅事”,“日夕循令甲以率其职”[2](《后序》)。他将具备规模的佛寺按照“就近”原则,
分为大、次大、中、小几种类型,实行严格统属管理。他编集《金陵梵刹志》,详载各寺院类型、位置、沿革等。因此,该书成为登录明代南京佛寺最多、最详细者,其权威性、可信度也相当高。
《金陵梵刹志》凡例称共收录、介绍大寺3所、次大寺5所、中寺32所、小寺120所,计160所。实际上,该书收录、介绍了大寺3所、次大寺5所、中寺38所(上、下瓦官寺,原文作1所,实为2所)、小寺130所,计176所。该书在介绍各寺公产时,又列出有寺田的窑墩庵、西坟庵、清溪庵、万松庵。这样,该书登录佛寺共为180所。
・711・2002年第5期
另外,《金陵梵刹志》还提到,在安德乡有罗汉寺、南关外有百福寺[2](卷二,《钦录集》
)①,祝禧寺附近有万岁寺[2](卷三三,罗洪先《冬游记节文》)②。《续比丘尼传》提到法华庵[25](卷三,《明南都法华庵尼觉清
传》)③,《湛甘泉先生文集》提到三塔庵[26](卷三一,《奉诏新建南京漏泽园西城一等号碑文》)④。加上前文论及而《金陵梵刹志》无载的普宁禅寺、慧照院、铁塔寺、王姑庵、经厂庵、普光庵、华藏庵、普应寺、慈云庵、石洞庵、圆觉庵、水草庵、紫竹林、药师庵、祗陀林、济生庵、栖贤庵、香眼禅寺、镇远庵、古林寺、妙悟律院、四松庵等20余所,则明代南京有名称可数的佛寺近210所。
第二,佛寺总数。这一问题恐怕谁也无法回答。但是,我们还是想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一尝试。其
一,《金陵梵刹志》中记载有各类寺院约180所,另有“最小不入志者百余”
[2](《凡例》),再加上其后所建(详见前文),则至明末南京佛寺起码应有300所。其二,《金陵梵刹志》所载及其所谓“最小不入志”佛寺中不知是否包括那些私创佛寺。众所周知,明代一直不允许私创寺院,万历初年亦不例外。但至万历十三年正月,神宗先“诏毁天下私创庵、院”,数日后却又令停止执行,“仍禁以后不得私创,犯者重拟”[27](卷一五七)。这样,就默许了私创寺院的存在,也为其进一步出现提供了条件。葛寅亮作为万历后期南京礼部,其对私创寺院的态度很可能与明一致,即默许它们。如果“最小不入志”寺院即是私创佛寺,则明代南京寺院总数也就是300所左右。
当然,所谓“最小不入志”佛寺也可能不包括私创寺院,因为它们毕竟没有明确合法身份。从封建礼法和国家利益考虑,葛寅亮也很有可能视私创寺院为非法,而不承认它们。如果这样,那么佛寺数目还应更多,问题也更复杂。对私创尼寺,时人有一些模糊的记载。如,嘉靖年间,南京礼部尚书
霍韬拆毁南京尼寺及变相尼寺近140所。迨其离任,“尼复集,庵复兴,更倍往日矣”
[28](卷二七,《毁黄姑寺》)。私创尼寺即使是以同于而非“更倍”于霍韬所拆毁者计算,也应有150所左右。因此,整个私创佛寺即使按保守估计起码也应有300所。这样,明代后期南京佛寺总数应在600所以上。
这一数字,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据时人记载,万历年间南京“私创(尼寺)者闾门
干间且比矣”[29](卷二,《尼庵》)。私创尼寺尚且如此密集,则明代后期南京有600所以上佛寺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再联
系北京的情况,这个数字或许更好接受。万历时人沈榜说,“今天下二氏之居莫盛于两都”
[30](卷一九,《寺观》)。可见,南京、北京一定程度上可相提并论。而成化十七年(1481年)以前,北京仅敕赐寺、
观就达639所(其中佛寺占大部分),“后复增建,以至西山等处相望不绝”[31](卷二六○]。《宛署杂记》
中,仅附郭宛平一县就搜罗佛寺、庵、堂计3所。据后人统计,从明成祖迁都到明朝灭亡,北京地区共建佛寺达1000余所[32](p .293)。这些寺院,多在五城地区。作为永乐以后首都的北京有如此之多佛寺,而作为初期首都和其后留都、经济文化一直比较发达、佛学气氛也相当浓厚的南京,其中的佛寺数目似乎与北京不会相差过大。因此,我们认为,明代后期南京佛寺总数超过600所是极有可能的。这一数字,为隋、唐以来所仅见,清代也未能达到。
参考文献:
[1](明)宋濂.录[M ].明万历刻本.
[2](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A ].中国佛寺志[M ].台北:明文书局,1980.
[3](明)程三省,等.(万历)上元县志[M ].明万历抄本.
[4](明)王俊华.(洪武)京城图志[M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811・2002年第5期
①②③④据原文,嘉靖年间三塔庵僧明瓒等“私创淫祠”,“又创有化人厅,违例招人焚尸取财、宴饮于此”,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令治罪,拆毁其庵及化人厅。
据原文,法华庵,尼僧觉清等住,嘉靖中南京礼部尚书霍韬等拆毁南京尼寺,觉清乃率徒众远避。
据原文,罗洪先与人约游,“自凤台门出”,“至万岁寺午饭”,“饭罢,同步至祝禧寺”。
据原文,罗汉寺僧智能于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夜“倚酒大醉,在于本寺门首撒泼,叫骂本处里长”,被拿送僧录司。百福寺因“隐藏刺字逃囚”,被废。
[5](明)徐一夔.始丰稿[M ].清光绪刻本.
[6](清)吕燕昭,等.(嘉庆)新修江宁府志[M ].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明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清)陈开虞,等.(康熙)江宁府志[M ].清康熙刻本.
[9](明)郑晓.今言[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明)释幻轮.《释氏稽古略续集》[M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
[11](清)蓝应袭,等.(乾隆)上元县志[M ].清乾隆抄本.
[12]杨新华,郭金海.天隆寺塔林[J ].南京史志,1987,(2).
[13](清)甘熙.白下琐言[M ].刊本.
[14](民)胡祥翰.金陵胜迹志[M ].铅印本.
[15](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A ].高僧传合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6]周裕兴.明代宦官与南京寺观[J ].南京史志,1991,(1、2).
[17](明)周诗,等.(万历)江宁县志[M ].明万历刻本.
[18](明)王浩,等.(正德)江宁县志[M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清)陈作霖.凤麓小志[M ].中国方志丛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清)武念祖,等.(道光)上元县志[M ].清道光刻本.
[21](清)陈作霖.炳烛里谈[M ].中国方志丛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2](民)俞谦.新续高僧传四集[A ].高僧传合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3](民)释仁友.金陵马鞍山古林律寺祖庭汇志[M ].刻本.
[24](清)金鳌.金陵待征录[M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
[25](民)释震华.续比丘尼传[A ].高僧传合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6](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M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27]明神宗实录[M ].台北:研究院史语所校印本.
[28](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29](明)顾起元.客座赘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30](明)沈榜.宛署杂记[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31]明宪宗实录[M ].台北:研究院史语所校印本.
[32]丁守和,劳允兴(主编).北京文化综览[M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Bu ilding of Buddh ist T em p les in N an jing
of the M ing D ynasty
H e X iao rong
(In stitu te of H isto ry R esearch ,N ankai U n iversity ,T ian jin 300071,Ch ina )
Su mmary :(1)Building of Buddh ist temp les in N anjing of theM ing D ynasty m igh t fall into th ree stages :(a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D ynasty there built by i m perial o rder a num ber of Buddh ist temp les ,bring along the returning of building Buddh ist temp les and m ak ing to develop ;(b )in the m iddle of the D ynasty w as a slow ly develop ing peri 2od ,the monk s p layed the m ain ro le in the affairs ;(c )In the late M ing D ynasty w as the p ro sperous peri od ,the
know n educated persons and especially the monk s of h igh renow n w ere tak ing the leading ro les in the affairs
.(2)A s to the spacial distributi on ,the southern secti on w as the mo st distributed ,and then the central ,the eastern ,the w estern and the no rthern w ere in p roper o rder .T he distributi on of the temp les w ere concentrated in fo r m ,som eti m es there w as one neighbo ring the o ther ,and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 een tw o temp les w as ten li o r so .(3)T here w ere about 210Buddh ist temp les counted by nam e in N anjing of the M ing D ynasty ;the to tal w as 300at least ;a rude esti m ated w ould be 610and mo re .
Key W ords :T he M ing D ynasty ;N anjing ;Buddh ist T emp les
・
911・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