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课一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5:14:55
文档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课一练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推崇的治国思想是()A.法家思想B.墨家思想C.黄老无为思想D.儒家思想2.汉高祖刘邦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的举措是()A.全面推行郡县制B.实行郡国并行制C.全面推行分封制D.设立13个州部3.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进行币制改革,发行五铢钱。五铢钱与秦朝发行的货币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A.以货币发行年号命名的B.以货币质量命名的C.纸币D.铁钱4.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推荐度:
导读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推崇的治国思想是()A.法家思想B.墨家思想C.黄老无为思想D.儒家思想2.汉高祖刘邦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的举措是()A.全面推行郡县制B.实行郡国并行制C.全面推行分封制D.设立13个州部3.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进行币制改革,发行五铢钱。五铢钱与秦朝发行的货币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A.以货币发行年号命名的B.以货币质量命名的C.纸币D.铁钱4.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推崇的治国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黄老无为思想      D.儒家思想

2.汉高祖刘邦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的举措是(  )

A.全面推行郡县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全面推行分封制      D.设立13个州部

3.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进行币制改革,发行五铢钱。五铢钱与秦朝发行的货币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  )

A.以货币发行年号命名的 

B.以货币质量命名的

C.纸币

D.铁钱

4.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这些措施体现出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注重(  )

A.扶植豪强地主    B.强化集权

C.休养生息    D.遏制地方势力

5.王莽时期的绿林、赤眉和东汉的黄巾军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

A.阶级矛盾的激化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C.自然灾害的严重 

D.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

6.汉初,御史大夫晁错曾向汉文帝上《论贵粟疏》,提出:“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这一主张的实施(  )

A.导致物价上涨影响百姓生活

B.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促使大量农民弃农经商 

D.背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

7.“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职官制度采取了秦制,在皇帝下同样设置了丞相、太尉等十二个朝臣;其二应是(  )

A.继续以法家治国

B.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C.重新建立了封国

D.大力铲除异姓诸侯王

8.汉景帝曾“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诸官长丞皆损其员”。他采取这一措施的背景是(  )

A.汉推行无为而治的

B.同姓诸侯国成为加强集权的支柱

C.王国已经无力同对抗

D.平定王国叛乱有了打击其力量的契机

9.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布了“左官律”(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很有可能是(  )

A.显示对王国的重视

B.歧视王国以减少其政治影响力

C.“推恩令”后的补救措施

D.提高王国地位以笼络各个王国

10.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  )

皇帝举措
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

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常员、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

汉武帝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A.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B.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C.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D.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

11.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的主张。其主张主要是为了(  )

A.搜罗王国人才以削弱王国实力

B.完善荐举制度以巩固统治

C.削弱地方权力以加强集权

D.强化皇帝权力以遏制相权

12.汉代,儒学从诸子百家之一迅速取得绝对优势,并从此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它(  )

A.注重道德教化      B.糅合了百家之长

C.借助力量      D.同教育密切结合

13.《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了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冶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反映出当时(  )

A.冶铁业的发达

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冶铁业环境的宽松

D.对冶铁业的重视

14.汉武帝“在产盐区设盐官,雇工煮盐;又在产铁区设置铁官……盐铁官统属的大农,盐铁官吏多用过去盐铁商人充任”。上述做法(  )

A.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

B.促进了民间盐铁经营的发展

C.放弃了对商人的种种

D.直接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15.据下表可以得出(  )

文献西汉商业
《史记·货殖列传》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汉书·食货志(下)》

商贾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吏;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骑马、携带武器;商贾不得名田;加倍征收商贾的算赋

A.史书可作为探究西汉商业的依据

B.《史记》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有失偏颇

C.《汉书》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最接近事实

D.史述的矛盾性削弱了其可信度

16.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自叙》中回忆他幼年时的遭遇时说:“会黄巾盛于海岳,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其回忆反映出黄巾军(  )

A.因土地兼并盛行而爆发

B.主要在沿海地区进行

C.彻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D.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察举制度初行时,郡国实行不力,有的郡不荐一人。为此,武帝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冬十一月下诏严加督责,云:“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经过朝臣商议,规定了严厉的处罚办法:“不举孝,不举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人才选拔制度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为“惠商”。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的做法和成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中前期“求富”观念的内涵。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和汉,对经学的态度,在表面上好像很不一样,本质上却没有什么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汉推崇儒家,尊重经学,以利禄手段争取思想文化的最高统治权……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内多欲为外施仁义。”……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儿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秦、汉对经学的态度“本质上却没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统治者重视经学的举措。

一、选择题

1.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推崇的治国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黄老无为思想      D.儒家思想

解析: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短命而亡的教训,推崇黄老无为思想,“与民休息”,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答案:C

2.汉高祖刘邦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的举措是(  )

A.全面推行郡县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全面推行分封制      D.设立13个州部

解析:西汉建立后,刘邦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了一些刘家子弟建立诸侯国。

答案:B

3.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进行币制改革,发行五铢钱。五铢钱与秦朝发行的货币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  )

A.以货币发行年号命名的 

B.以货币质量命名的

C.纸币

D.铁钱

解析:秦朝发行的是半两钱,汉武帝发行的五铢钱,两者都是以质量命名的货币。

答案:B

4.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这些措施体现出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注重(  )

A.扶植豪强地主    B.强化集权

C.休养生息    D.遏制地方势力

解析:题目中的措施,实际上都是休养生息的表现,反映了黄老无为思想。

答案:C

5.王莽时期的绿林、赤眉和东汉的黄巾军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

A.阶级矛盾的激化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C.自然灾害的严重 

D.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

解析:绿林、赤眉和黄巾军都是农民,农民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

答案:A

6.汉初,御史大夫晁错曾向汉文帝上《论贵粟疏》,提出:“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这一主张的实施(  )

A.导致物价上涨影响百姓生活

B.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促使大量农民弃农经商 

D.背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

解析:题干中晁错认为应该把吸引民众重视农业作为当时的首要任务,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提高粮食的价格,对于能提供粮食者实行奖励。这一主张的实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B

7.“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职官制度采取了秦制,在皇帝下同样设置了丞相、太尉等十二个朝臣;其二应是(  )

A.继续以法家治国

B.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C.重新建立了封国

D.大力铲除异姓诸侯王

解析:秦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官制,二是地方行政。汉朝对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就是把郡县制作为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

答案:B

8.汉景帝曾“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诸官长丞皆损其员”。他采取这一措施的背景是(  )

A.汉推行无为而治的

B.同姓诸侯国成为加强集权的支柱

C.王国已经无力同对抗

D.平定王国叛乱有了打击其力量的契机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汉景帝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同时又削减了王国的,这是其平定七国之乱的结果。

答案:D

9.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布了“左官律”(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很有可能是(  )

A.显示对王国的重视

B.歧视王国以减少其政治影响力

C.“推恩令”后的补救措施

D.提高王国地位以笼络各个王国

解析:汉武帝曾颁布了“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实力。以这个背景为依托,“左官律”也是打击王国力量的举措。故选B项。

答案:B

10.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  )

皇帝举措
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

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常员、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

汉武帝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A.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B.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C.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D.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

解析:汉高祖以推举三老倡导“修行”,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倡导“劝学”“举遗兴礼”,这些做法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造就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

答案:B

11.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的主张。其主张主要是为了(  )

A.搜罗王国人才以削弱王国实力

B.完善荐举制度以巩固统治

C.削弱地方权力以加强集权

D.强化皇帝权力以遏制相权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董仲舒提出了把察举制制度化的要求。察举就是为选拔人才,以加强和巩固集权统治。

答案:B

12.汉代,儒学从诸子百家之一迅速取得绝对优势,并从此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它(  )

A.注重道德教化      B.糅合了百家之长

C.借助力量      D.同教育密切结合

解析:儒学形成独尊局面,主要是因为它适合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得到了的支持和推广。

答案:C

13.《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了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冶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反映出当时(  )

A.冶铁业的发达

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冶铁业环境的宽松

D.对冶铁业的重视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从战国到西汉,众多人靠冶铁发家致富,这些人都是冶铁业的经营者。铁制农具是当时农民从事生产的必需品,冶铁业的繁荣不能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A项。

答案:A

14.汉武帝“在产盐区设盐官,雇工煮盐;又在产铁区设置铁官……盐铁官统属的大农,盐铁官吏多用过去盐铁商人充任”。上述做法(  )

A.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

B.促进了民间盐铁经营的发展

C.放弃了对商人的种种

D.直接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汉武帝设置盐官、铁官,由统一管理盐铁的大农经营,确立了盐铁官营的。这一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加强了对手工业者的管理。故选A项。

答案:A

15.据下表可以得出(  )

文献西汉商业
《史记·货殖列传》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汉书·食货志(下)》

商贾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吏;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骑马、携带武器;商贾不得名田;加倍征收商贾的算赋

A.史书可作为探究西汉商业的依据

B.《史记》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有失偏颇

C.《汉书》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最接近事实

D.史述的矛盾性削弱了其可信度

解析:题干材料“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骑马、携带武器”说明史书可作为探究西汉商业的依据,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史记》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有失偏颇,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汉书》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最接近事实”,故排除C项;材料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记述的,故排除D项。

答案:A

16.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自叙》中回忆他幼年时的遭遇时说:“会黄巾盛于海岳,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其回忆反映出黄巾军(  )

A.因土地兼并盛行而爆发

B.主要在沿海地区进行

C.彻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D.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解析:题干材料“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反映了黄巾军掠地攻城,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察举制度初行时,郡国实行不力,有的郡不荐一人。为此,武帝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冬十一月下诏严加督责,云:“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经过朝臣商议,规定了严厉的处罚办法:“不举孝,不举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人才选拔制度产生的影响。

参:(1)自下而上举荐;孝、廉是举荐的基本标志;举荐与政绩考核相结合。

(2)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为西汉盛世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为“惠商”。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的做法和成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中前期“求富”观念的内涵。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参:(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2)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在西汉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和“惠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和汉,对经学的态度,在表面上好像很不一样,本质上却没有什么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汉推崇儒家,尊重经学,以利禄手段争取思想文化的最高统治权……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内多欲为外施仁义。”……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儿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秦、汉对经学的态度“本质上却没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统治者重视经学的举措。

参:(1)秦焚书坑儒与汉尊崇儒术都是为了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2)汉武帝把儒家思想同封建官僚政治密切结合,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官,以此激起重视经学的社会风气,从而达到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统一的目的。其手段体现了儒家“仁”的治国理念,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文档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课一练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推崇的治国思想是()A.法家思想B.墨家思想C.黄老无为思想D.儒家思想2.汉高祖刘邦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的举措是()A.全面推行郡县制B.实行郡国并行制C.全面推行分封制D.设立13个州部3.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进行币制改革,发行五铢钱。五铢钱与秦朝发行的货币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A.以货币发行年号命名的B.以货币质量命名的C.纸币D.铁钱4.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