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关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的探析从中学时代就一直有所涉及,作为一名理科生,对此只能谈得上浅析吧。
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序言中提出:“在人类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伟大的”,但是“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了现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事情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与自身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对国家而言也一样。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惊奇,有了惊异也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自知其无知者为了摆脱无知就求知识,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第二是“闲暇”,知识阶层不用为生活而奔波劳碌,从事繁重体力劳动而没有闲暇的人是无法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的。第三是“自由”,科学知识是不以别的什么目的而存在的,纯粹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它是一门自由的学问。由此可见,科学就是研究与探索,不仅要有充裕的时间、充分的自由,而且还必须带有非功利性。
但在中国古代,虽然科技也曾达到世界顶峰水平,但科技发展的动力来源却只是封建统治之需。皇权至上的时代,封建统治者所在乎的是实现思想、维护政治稳定,于是中国的天文学、数学、建筑学等甚得封建统治者重视。在统治者大力宣扬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天文学因此受到很高的礼遇。由于数学与天文学的内容密切相关,天文学的发展带动了数学的进步,许多科学家同时兼有天文学家与数学家的双重身份,如祖冲之。明朝时期,由于统治者恪守旧历法反对新历法,导致天文学陷于停滞,同时数学也随之而止步,宋元时期已取得的杰出成就甚至都未能继承下来。同样,中国的四大发明虽然对世界近代文明和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在中国,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只是为封建统治和封建迷信服务。中国人虽然享有四大发明的专利,但并没让中国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而在西方却成为了传播信息的有力工具,成为了征服世界的强大武器。
皇权至上,统治者致力于众人顺从于他的威严之下,天下太平,稳坐江山。而真正所谓的科技,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古代中国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儒家讲求入世主张“学而优则仕”,大量知识分子醉心于科举考试对科技发展不重视。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中的守旧派依旧将西方的先进科技称为奇技淫巧,即使主张学习西方的洋务派,也只是对西方的部分实用技术感兴趣,对西方的科技缺乏全面的认识。对科技的漠视使中国古代的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历史上能够青史留名的科技人才寥寥无几。
自然经济就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社会的动荡与条件的艰苦,人们都在生存线上挣扎,求生成了人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又有多少人可以不用为了生存而到处奔波,有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去从事脑力活动?又能受到多少人的重视?各种因素致使人们屈服于生存和名利···
宋代程朱理学产生,它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很大程度上压制人的个性发展,不利于科技进步。从明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学校讲授四书五经,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一片空白。其实中国的科举考试这个发明是个非常先进并有效的制度,唐朝从进行科举以后,国力强盛,贫穷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有出路,这更激发了人民的上进心,对国家是很有好处的。其实当年西方的聘用制度远远没有我们的先进,他们还是向我们学习的。可惜的是这个好经慢慢被念歪了,当年唐朝时的科举考试考题面很广泛,也不乏选择科技人才的科技方面的考试,但越到后来(至清末),科举考试却变了形···自从1810年西方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柏林大学开办以来,很快成为全世界的大学样板。中国具有近代色彩的学校出现在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时期,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建立于维新变法时期。单从学校建设来看我们就比西方落后将近100年,教育的落后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
说到这里,不由得联想到当代的现实社会中,给予教育的重视依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路的求学路让我意识到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动力仍旧很大程度上屈服于求生。相比美国对人才的重视度与知识的尊重度而言,中国多少人才最终为了生存问题而放弃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追求,国家给的经济补贴让在求学的他们难以生存啊···对人才的尊重就是对知识的尊重,对知识尊重那么科技的进步就不远了。
众所周知,科学精神起源于古希腊,而不是同样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与文化的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值得我们每一位国人深思!作为国人,近代科技落后不仅仅需要我们在此反思,更需要的是将教训融于实践中,不再让历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