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 | 010929 | 开课单位 | 病理教研室 | ||||
课程名称 | 中文名称 | 病理学(必修 | |||||
英文名称 | Pathology | ||||||
授课语言 | □中文 √ □ 中文+英文(英文授课>50%) □英文 □其他外语 | ||||||
学时学分 | 总学时 | 54 | 学分 | 3 | |||
课程负责人 | 闫新林 | ||||||
课程群 | □人文素质与素质拓展课程群 □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 □√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 | ||||||
课程类型 | □文化素质课 □公共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其它 | ||||||
教学策略与方法 | □√讲授为主 □实验/实践为主 □专题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为主 □自学为主 □其它 | ||||||
教学目标 | 知识 病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及重要进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参加临床实战、防病治病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战依据。 技能:见病理学实验课 其他 | ||||||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 考试/考查 考试 出勤/学习态度 10% 课外作业 20% 期中考试 0% 期末理论考试 70 % | ||||||
先修课程要求、适用学院及专业 | 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 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 ||||||
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版次、出版时间) | |||||||
病理学,李玉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最新版 | |||||||
参考书目(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 |||||||
病理学七年制规划教材 李甘地 、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指南和题解》,唐建武,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病理学实验教程》,唐建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 |||||||
课程网站及学习资源(教师个人网址请列入) | |||||||
病理学专业网 |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作用。课程内容。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的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病理学由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总论主要研究和阐述存在于各种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病变基础或某些疾病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属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和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各论则是在病理学总论的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器官系统每种疾病的特殊规律)两部分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形态联系机能、基础联系临床的原则,引导学生将患病机体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课程,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研究成果,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
第一章 绪论
课时: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病理学的基本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目的要求
掌握: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
熟悉: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学习方法,
了解:发展简史
思考题:
1、病理学的任务?
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
课时:共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化生
第二节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一、原因与发生机制
二、形态学变化
(一)变性
1、细胞水肿
2、脂肪沉积/脂肪变性
3、玻璃样变/透明变性
4、粘液样变性
5、淀粉样变
6、病理性色素沉积
7、病理性钙化:
(二)细胞坏死
(三)凋亡
目的要求:
掌握组织和细胞损伤的类型、各类损伤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及结局;坏死的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凋亡概念、与坏死的区别。
熟悉:了解细胞和组织的适应类型。
了解:病理性色素沉积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萎缩、化生3、变性、坏死、 坏疽、机化
2、试比较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
3. 简述可逆性损伤,坏死的基本类型解主要特点? |
课时: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再生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
第三节肉芽组织、疤痕组织
第四节创伤愈合
目的要求:
掌握:创伤修复的基本概念、再生的类型、组织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和疤痕组织的结构及作用。
熟悉:创伤愈合过程
了解:各种组织再生过程
思考题:
1、简述细胞再生能力分类及两种再生类型的主要特点
2、简述肉芽组织和疤痕组织的结构及作用。
课时:共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二、静脉性充血
1、概念: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中,使局部组织器官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
2、原因:
3、病变及后果:
4、常见器官淤血举例
第二节 出血
第三节 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2、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缓慢和涡流形成
3、血液凝固性增强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与结构
三、血栓的结局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一)阻塞血管
(二)栓塞
(三)心瓣膜变形
(四)出血和休克
第四节 栓 塞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和后果
(一)血栓栓塞
(二)脂肪栓塞
(三)气体栓塞
(四)羊水栓塞
(五)其他栓塞
第五节 梗 死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二、梗死的类型与形态
(一)贫血性梗死
(二)出血性梗死
三、梗死的结局
目的要求:
掌握:静脉性充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
静脉性充血的原因、后果、慢性肝淤血及慢性肺淤血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血栓形成原因、机制、过程、形态、结局、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类型及病理特点。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淤血
2. 血栓形成
3. 栓塞
4. 梗死
二、思考题:
1. 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
2. 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多发生于什么样的器官?
3. 简述淤血的病理变化及结局?
第五章 炎症
课时: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一)形态变化
(二)代谢变化
(三)炎症介质
二、渗出
血管反应
渗出:
液体的渗出
细胞渗出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二、增生
第二节 炎症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二、全身反应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
一、变质性炎
二、渗出性炎
1、浆液性炎
2、纤维蛋白性炎
3、化脓性炎
4、出血性炎
三、增生性炎
第四节 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一、炎症的经过
(一)超急性炎;(二)急性炎;(三)慢性炎;(四)亚急性炎。
二、炎症的结局
(一)痊愈
(二)迁延不愈
(三)蔓延扩散 机体抵抗力过低,病原体继续繁殖,可扩散蔓延。
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各类炎症的概念;掌握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概念;炎症局部基本病变及发生机理; 炎症介质的概念及名称、作用;掌握急慢性炎症的分类及各类炎症的病理特点.
2、熟悉炎症全身反应及炎症的结局.
3、了解炎症病因及炎症局部临床表现.
思考题
名词解释:
1. 炎症
2. 渗出
3. 趋化作用
4. 肉芽肿
5. 脓肿
简述题:
1、 简述渗出液的防御作用?
2. 简述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的过程? |
第六章 肿瘤
课时: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二、肿瘤的镜下组织结构
第三节 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第二节 肿瘤的异型性
一、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第三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
1.肿瘤的生长速度
2.肿瘤的生长方式
二、肿瘤的扩散
三、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局部影响
二、全身影响
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六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
(一)上皮组织肿瘤良、恶性
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二)间叶组织良、恶性肿瘤
癌与肉瘤的区别
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肿瘤异型性、癌、肉瘤、非典型性增生、癌前病变等概念;掌握肿瘤的大体形态特点;肿瘤镜下形态学特点,良恶肿瘤异型性特点、代谢特点;肿瘤生长方式、生长速度、分级、分期要点;良恶性肿瘤鉴别要点;掌握肿瘤命名原则、癌及肉瘤鉴别要点等。
2、了解肿瘤发生病因及机制、常见肿瘤类型、分类原则,防治原则。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肿瘤
2. 异型性
3. 原位癌
4. 早期浸润癌
二、简答题:
1. 简述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其特点
2. 简述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3. 请列表比较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4. 简述肿瘤的命名原则?
5. 请解释癌前病变并说出常见的几种癌前病变?
6. 简述癌与肉瘤的区别?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课时: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症
(一)病因及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主要动脉粥样硬化症及后果: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脑动脉粥样硬化
3、肾动脉粥样硬化
4、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常见类型冠心病
一、心绞痛
二、心肌梗死
三、心肌纤维化
第二节 原发性高血压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类型及病理变化
一、缓进型高血压
二、急进型高血压
第三节 风湿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风湿病的各个器官病变
(一)风湿性心脏病
(二)风湿性关节炎
(三)皮肤病变
(四)风湿性动脉炎
(五)风湿性脑病 出现小舞蹈症
第四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五节 心瓣膜病
第六节 心肌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心瓣膜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及主要病变,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上述疾病防治基础。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原发性高血压 2. 风湿病
二、简答题:
1. 简述缓进型高血压的分期及各期的病变特点?
2. 简述心肌梗死的合并症?
3. 简述风湿病基本病变的分期及特点? |
课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二、 肺气肿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二)临床病理联系
三、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支气管扩张症
五、支气管哮喘
第二节 肺 炎
一、细菌性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二)小叶性肺炎
二、病毒性肺炎
三、支原体肺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概念;掌握各型肺
炎的概念。掌握以上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2、了解以上疾病的转归、防治原则。
思考题:
1、简述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
2.、简述大叶性肺炎分期及各期的病理变化?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课时: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胃炎
一、急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
分类及病理特点
第二节 溃疡病
一、病理变化
二、临床病理联系
三、结局
四、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一、基本病理变化
二、临床病理类型
(一)急性(普通型)肝炎
(一)重型肝炎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病理联系
第六节 肝硬化
门脉性肝硬化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坏死后性肝硬变
目的要求:
1、掌握胃炎、潰疡病概念,常见原因,分类及病变,临床病理联系;掌握肝硬化的概念,常见原因,分类,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掌握肝炎的分类,各类肝炎的病因特点、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及转归。
2、了解以上各病的防治原则。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慢性萎缩性胃炎
2. 消化性溃疡
3. 病毒性肝炎
4. 假小叶
5. 肝性脑病
6. 肝硬化
二、简答题:
1. 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
2.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有哪些?
3. 简述门脉性肝硬化的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第十章 泌尿系统疾病
课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2. 循环性免疫复合物沉积
二、肾小球肾炎的分类
(一)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
(二)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三)弥漫性膜性肾炎
(四)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炎
(五)轻微病变性肾炎
(六)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 肾盂肾炎
一、病因、感染途径及发病机制
二、分类
急性肾盂肾炎: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慢性肾盂肾炎: 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目的要求:
1、掌握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分类及各类的主要病理特点,临床病理联系。掌握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
3、了解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结局。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肾小球肾炎 2 、肾盂肾炎 3、肾病综合症 4、急性肾炎综合症5、慢性肾炎综合症
二、简述
1、简述肾炎发病机制
2、简述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病理特点,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
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一)增生期(弥漫性甲状腺肿)
(一)胶质储积期(弥漫性胶样甲状腺肿)
(二)结节期(结节性甲状腺肿)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二节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 糖尿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目的要求:
1、掌握单纯性甲状腺肿、甲亢、糖尿病的概念,主要病因及临床病理联系;掌握糖尿病的病理变化、并发症及转归。
2、熟悉单纯性甲状腺肿、甲亢的主要病变及以上疾病的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 传染病
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结核病
一、病因、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
二、肺结核病
(一)原发性肺结核病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三、肺外结核病
伤寒
一、病因及传播途径、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与并发症
细菌性痢疾
一、病因及传播途径、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与并发症
钩端螺旋体病
一、病因及传播途径、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与并发症
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因及传播途径、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与并发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因及传播途径、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和并发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病因及传播途径、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五、临床病理联系
六、结局与并发症
脊髓灰质炎
一、病因及传播途径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与并发症
性传播疾病(STD)
一、尖锐湿疣
二、淋病
三、梅毒
四、艾滋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AIDS传播途径和分期
(三)病理变化
(四)临床病理联系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基本病变;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的鉴别要点。
2、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各种性病的病因;掌握AIDS的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基本病变。
4、了解钩端螺旋体病、脊髓灰质炎、流行性出血热、伤寒、菌痢、钩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部位,主要病理特点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结核结节
2. 结核球
3. 伤寒细胞
二、简答题
1. 简述伤寒肠道病变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2. 简述干酪性肺炎的病变特点?
3. 简述原发性肺结核和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4、简述AIDS的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基本病变。 |
序号 | 内 容 | 总学时 | 54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 绪论 组织细胞损伤、适应及 损伤修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炎症 肿瘤 心血管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常见病 传染病 | 2 5 2 5 6 8 8 4 6 4 2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