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物理声现象
1.关于声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能够传递能量
B.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 声纹锁在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调
D. 乐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噪声不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结石,利用了声具有能量并且能够传递能量,故A正确;B、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B错误;
C、声纹锁在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
D、乐音是由于物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噪声是由于物体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声音的利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2)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3)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噪声也是声音.
2.如图所示,拨打悬挂在广口瓶内的手机,听到手机来电铃声,同时看到手机指示灯亮,
然后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下列相关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 铃声逐渐减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B. 铃声中有古筝在演奏,是根据“音色”辨别的
C. 根据声音逐渐减小,可以推断真空不能传声
D. 根据指示灯一直闪亮,可以推断真空能够传播电磁波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铃声逐渐减小,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B、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
C、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说明空气介质在减少时,声音变小到消失,充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
D、我们仍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属于光信号),这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如图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声音之韵”展区,“传声筒”这件展品,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B.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
C. 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
D. 医用听诊器和传声筒的原理不同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不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介质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B正确;
C、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和空气传来的,故C不正确;
D、医生利用听诊器诊断病情时,从身体到听诊器通过鼓片收集振动产生的声音,利用的是固体传声;然后通过橡皮管里空气传达到双耳听孔,利用的是气体传声.所以听诊器同时利用了固体和气体传声两种方式.传声筒的原理与此相同,也是利用的固体和空气传声,故D不正确.
故选B.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或气体等介质中传播,在介质中是以声波形式传播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站在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大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
B. 测量体温前,用力向下甩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惯性使它回到玻璃泡内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 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电梯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A错误;
B、体温计在使用之前,需要先用力向下甩,里面的水银随着体温计一起向下运动,当体温计停下时,水银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就回到玻璃泡内了,故B正确;
C、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去拨动同一音叉时,力大时音叉振动的振幅比力小时的振幅大,两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
D、起跳后在空中运动时,做曲线运动,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在两个物体上;(2)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3)声音的特征是音色、音调和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4)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的改变;
5.生活中存在多种形式的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相同
B. 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声波不能传递信息
D. 手机在通话时既有声波又有电磁波【答案】D
【解析】【解答】解:A、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声波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A错误;
B、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实际上是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如电视信号,声波也可以传递信息,如人通过说话交流,故C 错误;
D、手机用电磁波传递信息,人用说话时发出声波,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声波是机械波,也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6.关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说法正确的是()
A. “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 “不敢高声语”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C. “恐惊天上人”表明声音在真空中传播最快
D. 说话的声音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答案】D
【解析】【解答】解: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不敢高声语”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人说话声音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人耳处、在传播过程中、在声源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7.在我国云南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跳舞草”每当音乐声响起,它的叶子就会随着音乐旋律的高低快慢上下跳动,音乐的节奏越快,它跳动就越快;音乐的节奏一慢,它也随之慢下来;音乐停止时,它也就停止了跳舞;如图所示,人对着它唱歌时,它也会“跳舞“.根据
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将“跳舞草”置于月球上,“跳舞草”也会翩翩起舞
B. “跳舞草”能够跳舞是因为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振动的空气又会引起跳舞草叶子的振动
C. 音乐节奏快时,声波频率大,叶子就振动得快
D. 音乐停止时,没有了振动,它也就停止了跳舞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跳舞草”之所以能跳舞,是这种草对声波的刺激很灵敏,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月球上没有空气,故“跳舞草”不会跳舞,故A错误;BCD、“跳舞草”之所以能跳舞,可能是这种草对声波的刺激很灵敏,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会引起草叶的振动,音乐节奏快时,声波频率高,叶子振动的就快;反之,则慢,音乐一旦停止,没有了振动,“跳舞草”也就停止了振动,故BCD正确.
故选A.
【分析】跳舞草能随着音乐跳舞,是因为音乐响起,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节奏不同,周围空气振动不同,因而跳舞草振动不同.
8.2017年4月22日“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成功对接,我国航天技术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如图所示是在对接前从天宫看天舟的图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发射“天舟一号”的火箭主要用液态氢作为燃料,选择该燃料的原因是它的比热容大
B. “天舟一号”所使用的供电装置最可行的是太阳能电池
C. “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成功对接后,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是静止的
D. 航天员在飞船外共同作业时需要借助电子设备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A
【解析】【解答】A、用液态氢作为燃料是氢的热值较大,A符合题意;
B、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在太空中是非常丰富的,B不符合题意;
C、“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成功对接后,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是静止的,C不符合题意;
D、太空中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对话要借助电子设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Q放=mq知当m相同时,q越大Q放越多;B、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且太阳能在太空中是非常丰富的;C、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下列事例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的是()
A. 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有时会把居民家的窗玻璃振破
B. 军方研制了一种声波,杀人于无形之中
C. 超声波液位计工作时发出超声波,采用非接触的测量,能测量各种液体和固体物料高度
D. 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
【答案】 C
【解析】【解答】A、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有时会把居民家的窗玻璃振破,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A不符合题意;
B、声波杀人都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B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液位计工作时发出超声波,采用非接触的测量,能测量各种液体和固体物料高度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C符合题意;
D、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凡是声音起到破坏性作用的,属于传递能量.
1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C. 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 利用“B超”进行体检,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 A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A符合题意;
B. 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声音的音调越高。B不符合题意;
C. 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控噪声污染,但不能控制噪声污染。C不符合题意;
D. 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所以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用于医疗观察,利用的是声音传递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声学的相关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取决于振幅大小和距发声体的距离;理解各知识点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11.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 “声纳”探测敌方潜艇
B. 编幅在黑夜中飞行
C. 挂在胸前的哨子
D. 手臂振动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答】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发出声波,故是声源;不选A;
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发出超声波,是声源;
不选B;C、挂在胸前的哨子,没有发出哨声,不是声源;故选C;D、手臂振动发声,是声源;不选D.故选C.
12.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
A. 音调低,响度大
B. 音调低,响度小
C. 音调高,响度大
D. 音调高,响度小
【答案】 A
【解析】【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解答】因为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所以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这里的“轻声伴唱”是指声音小;因为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所以说男低音比女高音响度大.
故选A.
13.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小亮注意到发令台上有一块“板子”,如图所示,关于这块板子的作用,他做了如下猜想,其中正确的是:()
A. 主要用来反射发令的声,所以必须正对着终点计时裁判的方向
B. 主要用来衬托发令冒出的白烟,所以应该是深色或黑色的
C. 主要用来减弱噪声,所以要把它放在看台和发令之间
D. 主要用来遮阳,所以要把它放在裁判员的头的上方
【答案】B
【解析】【解答】田径运动会上,由于空气中的光速远远大于声速,终点计时员应看到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声计时,否则就少记了声音传播这段距离需要的时间.所以,这块板子的作用,主要用来衬托发令冒出的白烟,应该是深色或黑色的.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速和光速的掌握,以及对物体颜色的掌握。容易错选A,由于空气中的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果听声计时,会少记了声音传播这段距离需要的时间。
14.一歌手在柳江河上的明珠大舞台演唱,小明在距离舞台170米远的地方,当小明听到歌声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了多久?(当时气温为15℃)()
A. 0.5秒
B. 1秒
C. 2秒
D. 4秒【答案】A
【解析】【解答】解: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传播170m距离所
需的时间为t= = =0.5s,故A正确.
故选A.
【分析】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的距离,根据公式t= 可求所需时间.
15.“又进球啦!”足球场上传来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这里的“震耳欲聋”形容的是声音()
A. 响度大
B. 音调高
C. 音色好
D. 传播快【答案】A
【解析】【解答】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与其他选项内容无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
16.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
【答案】 C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是声波图像,图像的形状不同,反应声音的音色不同,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的音色不同在声波图中的形状不同。
17.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 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 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 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故A正确;
B、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同,故音调不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B错误;
C、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丙、丁响度不相同,音色也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18.如图所示,①②③④为探究物理规律的四个实验,abcd为物理规律的应用实例,箭头表示规律和应用的对应关系,其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①履杯实验是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北京天坛回音壁是利用了回声的知识,二者关系不对应,故A错误;②U形管是连通器,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液面保持相平,船闸就是利用连通器原理来工作的,二者关系对应,故B正确;③上面的实验说明了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而飞机的升力利用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者关系不对应,故C错误;④上面的实验说明了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而高压锅是利用了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的原理,二者关系不对应,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结合图中的实验或应用,找出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对实验或现象进行解答,最终判断其规律和应用是否对应.
19.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B. 演奏时,用力拉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提高声音的音调
C. 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
D. 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是相同的
【答案】 C
【解析】【解答】A. 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音调,A不符合题意;
B. 音调一般由发声体的粗细、长短决定,所以演奏时,用力拉紧小提琴的同一琴弦不改变音调,B不符合题意;
C.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所以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C符合题意;
D. 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声源,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能分辨是用哪一种乐器演奏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20.关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 手机在通话时涉及的波既有电磁波又有声波
C. 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医院B超中的超声波传播速度相同
D. 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长和医院C T中的X射线波长相同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是一种光,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手机用电磁波传递信息,人说话时发出声波;故B正确;
C、可见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108m/s;常温下,声波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故C错误;
D、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长要大于医院CT中的X射线波长,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可以传递信息;
声波是机械波,也可以传递信息.21.看电视时,调节音量的大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频率
【答案】A
【解析】【解答】调节音量可以控制声音的大小,也就是声音的响度,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响度用来描述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音调反映声音的高低;音色反映声音的特色.
22.下面设备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 分贝仪
B. 隔音走廊
C. 摩托车消声器
D. 防噪声耳罩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A、分贝仪只能起到监测声音响度大小的作用,不会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故符合题意;
B、隔音走廊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C、在摩托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防噪声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23.声乐中的高音和低音,是指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振幅
【答案】 B
【解析】【解答】声乐中的高音和低音,这里的“高”“低”指声音的音调不同,是物体振动快慢不同所致。
故答案为:B。
【分析】(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24.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中传播过程中与实际情况符合的是:()(假设空气是均匀的)
A.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断减小
B. 声音的频率不断减小
C. 声音的振幅不断减小
D. 声音的音调不断减小
【答案】C
【解析】【解答】当空气均匀时,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变,A不符合题意;声音的频率与声源的振动快慢有关,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不会减小,B不符合题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越来越小,响度越来越小,所以振幅不断减小,C符合题意;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不变,所以音调也不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分析】声音在传播时,速度不变,振动的频率不变,由于能量的损失,振幅会减小.
25.击鼓表演时,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这样做主要改变了鼓声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速度
【答案】A
【解析】【解答】轻敲和重敲,鼓面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也就不一样. 由于是敲击的同一个鼓,发出声音的音调是相同的 .
故答案为:A .
【分析】响度与南声体的振幅有关,轻敲和重敲,鼓面的振幅不同;音调与地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敲同一面鼓时,振动频度是相同的;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轻敲和重敲不可能改变鼓的结构与材料;声音的速度与声音借以传播的介质、温度有关 .
26.将四个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设置一样的同一示波器,波形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乙音叉每秒钟振动次数比甲少
B. 丙音叉的音调比甲小
C. 丁音叉的响度与甲相同
D. 将甲音叉的音量降低可能出现图乙波形【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由图可知,甲为一个多的完整波形,而乙振动的不到一个波形,故乙音叉每秒钟振动次数比甲少,故A正确;
B、甲和丙振动的频率是相同的,音调相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甲的振幅大于丁的振幅,故丁音叉的响度与甲不相同,故C错误;
D、音量降低,指的是减小响度,即减小振幅,甲乙不同的地方在于音调不同,故将甲音叉的音量降低不可能出现图乙波形,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频率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就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7.在中国达人秀节目中,来自安徽的两位菜农带来了他们自家种的蔬菜水果,冬瓜的中心被挖空,土豆被做成陶笛状,胡萝卜被串成一排做成排箫…不同的瓜果吹出了不同的声音,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表演。兄弟二人用冬瓜、土豆等做成的吹奏乐器,用它们吹奏出来的声音可能具有相同的()
A. 音色音调
B. 音调响度
C. 音色响度
D. 音色音调响度【答案】 B
【解析】【解答】解: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用冬瓜、土豆做成吹奏乐器,用它们吹奏出来的声音的音色一定是不同的,具有的相同特征可能是音调和响度。
故答案为:B
【分析】(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28.下列设备应用到的物理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A. 声纳系统——利用回声定位原理
B. 电视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C. 验电器——两片金属箔带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
D. 验钞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答案】 C
【解析】【解答】A、因为声呐系统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故A正确;
B、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对电视机遥控的,故B正确;
C、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故C错误;
D、因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用此可辨别真伪,利用此原理制成了验钞器,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A、声纳的制作原理是回声定位;
B、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的;
C、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本题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都属于基本内容,是识记性的东西,比较简单,解答不难.
29.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如图所示,“辽宁”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
A. 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
B.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 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
D. 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30.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m/s”,小华看到前方小李正在不远处等他,于是一边奔跑一边对着小李大声喊道:“我来也。”此时发生的情况是()
A. 和正常时一样
B. 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也来我”
C. 小李什么也听不到
D. 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我来也”
【答案】B
【解析】【解答】由于声速小于小华追小李的速度,在小华追小李的过程中,他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但先听到的是后发出的声音,后听到的是先发出的声音,因此他听到的声音是“也来我”;小华追上小李后,小李停止前进,声音传到小李位置处,小李可以听到小华的声音,是“也来我”,故B符合,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人步行的速度约是1.1m/s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0.1m/s,运动相同的的路程,人步行需要的时间小于声音的传播时间,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