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安徽省池州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5:18:01
文档

安徽省池州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3-2014学年安徽省池州一中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3分)(2014春•湖北校级期中)自然界中存在的碘的稳定性核素是碘﹣127(I).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中,含有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I).碘﹣131(I)一旦被人体吸入,就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对于这两种核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I2和I2互为同素异形体B.I和I互为同位素C.I的摩尔质量为131D.I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742.(3分)(2015春•兰州校级期末)如图所示
推荐度:
导读2013-2014学年安徽省池州一中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3分)(2014春•湖北校级期中)自然界中存在的碘的稳定性核素是碘﹣127(I).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中,含有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I).碘﹣131(I)一旦被人体吸入,就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对于这两种核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I2和I2互为同素异形体B.I和I互为同位素C.I的摩尔质量为131D.I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742.(3分)(2015春•兰州校级期末)如图所示
2013-2014学年安徽省池州一中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3分)(2014春•湖北校级期中)自然界中存在的碘的稳定性核素是碘﹣127(I).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中,含有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I).碘﹣131 (I) 一旦被人体吸入,就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对于这两种核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I2和I2互为同素异形体

 B.

I和I互为同位素

 C.

I的摩尔质量为131

 D.

I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74

 

2.(3分)(2015春•兰州校级期末)如图所示,△H1=﹣393.5kJ•mol﹣1,△H2=﹣395.4kJ•mol﹣1,下列说法或表示式正确的是(  )

 A.

C(s、石墨)═C(s、金刚石)△H=+1.9 kJ•mol﹣1

 B.

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C.

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

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金刚石的总键能小1.9 kJ

 

3.(3分)(2013春•重庆期中)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ⅠA族的元素都为金属元素

 B.

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C.

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D.

周期表中有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0族,一个Ⅷ族,共16个族16个纵行

 

4.(3分)(2013春•杭州期中)关于如图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铝是负极,铝片上析出无色气体
 B.

溶液中两电极间产生白色沉淀
 C.

溶液中先产生白色沉淀,最后沉淀溶解
 D.

石墨是正极,石墨棒上析出黄绿色气体
 

5.(3分)(2013春•杭州期中)a、b、c、d、e是同周期的五种元素,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且将a、b相连浸入稀硫酸中时,a溶解而b表面有气泡产生;c和d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d>c,五种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后所形成的简单离子中,e的离子半径最小,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

a、b、e、d、c

B.

e、d、a、b、c

C.

b、a、e、d、c

D.

a、b、d、c、e

 

6.(3分)(2010春•金华校级期末)现有如下各说法:

①在水分子中氢、氧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

②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一般形成离子键;

③非金属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④根据电离方程式HCl=H++Cl﹣,判断HCl分子里存在离子键;

⑤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这与氢键有关

上述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⑤B.

①②④⑤C.

①②③④⑤D.

①③④⑤
 

7.(3分)(2013春•重庆期中)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B.

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C.

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D.

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
 

8.(3分)(2013春•重庆期中)下列每组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的是(  )

 A.

NaCl、HCl、H2O、NaOH

B.

Cl2、Na2S、HF、SO2

 C.

HBr、CO2、NH3、H2O

D.

Na2O2、H2O2、O3、CH4

 

9.(3分)(2014春•宜昌期中)将氨基甲酸铵晶体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H2NCOONH4(s)⇌2NH3(g)+CO2(g).不能说明该分解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CO2的同时消耗2 mol NH3

 B.

形成6个N﹣H键的同时有2个C=O键断裂

 C.

容器中CO2与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

 D.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10.(3分)(2013春•重庆期中)下列排列顺序中,错误的是(  )

 A.

酸性:HClO4>H3PO4>H2SO4

B.

稳定性:SiH4<CH4<NH3

 C.

碱性:NaOH<KOH<RbOH

D.

沸点:HF>HI>HBr>HCl

 

11.(3分)(2013春•重庆期中)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离子半径:Tm+>Wn﹣

B.

非金属性:Q<W

 C.

R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

D.

Q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12.(3分)(2014春•宜昌期中)X、Y、Z、M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相等,Z﹣与M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Y>Z,离子半径Z﹣<M2+

 B.

MX2与水发生反应时,MX2只做氧化剂

 C.

X、Y形成的化合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D.

MX2、MZ2两种化合物中,都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且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均为1:2

 

13.(3分)(2013春•腾冲县校级期末)在2A+B⇌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A)=0.5 mol•L﹣1•s﹣1

B.

v(B)=0.5 mol•L﹣1•s﹣1

 C.

v(C)=0.8 mol•L﹣1•s﹣1

D.

v(D)=1 mol•L﹣1•s﹣1

 

14.(3分)(2014春•池州校级期中)按如图装置实验,若x轴表示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则y轴应表示(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

 A.

c(Ag+)

B.

c(NO3﹣)

C.

Ag棒的质量

D.

溶液的质量
 

15.(3分)(2014春•池州校级期中)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它以多孔镍板为电极插入KOH溶液中,然后分别向两极上通乙烷和氧气,其电极反应式分别为:2C2H6+36OH﹣﹣28e﹣═4CO32﹣+24H2O,14H2O+7O2+28e﹣═28OH﹣.有关此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正极移动
 B.

放电一段时间后,K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C.

通乙烷的电极为负极
 D.

参加反应的O2和C2H6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7

 

16.(3分)(2015春•巫山县校级期末)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

N2的结构式:N≡N

 C.

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O

 D.

二氧化碳的电子式:

 

 

二、填空题(题型注释)

17.(6分)(2014春•池州校级期中)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科学家最近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并在二氧化钛(TiO2)表面作用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的新技术2H2O2H2↑+O2↑.制得的氢气可用于燃料电池.试完成下列问题:

太阳光分解海水时,实现了从      能转化为      能,二氧化钛作      .生成的氢气,用于燃料电池时,实现      能转化为      能.分解海水的反应属于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18.(16分)(2014春•池州校级期中)如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2)①、④、⑤中的某些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写出两种化合物的电子式      ,      .若用球棍模型表示①和④形成的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应该是      .

(3)W是第四周期与④同主族的元素.据此推测W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最高正化合价为+6价

B.气态氢化物比H2S稳定

C.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硫酸弱

D.单质在常温下可与氢气化合.

(4)已知X为ⅡA族元素(第一到第七周期),其原子序数为a,Y与X位于同一周期,且为ⅢA族元素,则Y的原子序数b与a所有可能的关系式      .

(5)由表中元素形成的常见物质X、Y、Z、M、N可发生以下反应:

X溶液与Y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19.(14分)(2014春•和平区期中)周期表中前20号几种元素,其相关信息如下(铍的原子半径为0.0nm):

元素代号ABCDE
原子半径/nm

0.0750.1430.1020.0990.074
主要化合价+5,﹣3

+3+6,﹣2

﹣1

﹣2

F原子中无中子,G在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H元素焰色反应呈紫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F2C和F2E两种化合物中,稳定性强的是      (填化学式),原因是      .

(3)写出化合物AF3的电子式      .

(4)G的最高价氧化物能与H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溶液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CE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有Mn2+生成),写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6)在2L密闭容器中,一定温度下,能说明反应2AE(g)+E2(g)⇌2AE2(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代号)

a.2V逆(AE)=V正(E2)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d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e.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7)某同学设计了以G同族的短周期元素的最低价氢化物为燃料的电池,电解质溶液含HEF.则该电池的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20.(8分)(2014春•潞西市校级期中)在一定温度下,4L密闭容器内某一反应中气体M、气体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比较t2时刻,正逆反应速率大小V正       V逆.(填“>”、“=”、“<”)

(2)若t2=2min,计算反应开始至t2时刻,M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      

(3)t3时刻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为      

(4)如果升高温度则V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1.(8分)(2014春•池州校级期中)已知在25℃、1.013×105Pa下,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kJ的热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则放出的热量      (填“>”、“<”或“=”)570kJ

(2)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上使用了一种新型装置,其构造如图所示:A、B两个电极均由多孔的碳块组成.该电池的正极为:      (填A或B).若该电池工作时增加了1mol H2O,电路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3)写出电极反应式A:      ; B:      .

 

 

2013-2014学年安徽省池州一中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3分)(2014春•湖北校级期中)自然界中存在的碘的稳定性核素是碘﹣127(I).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中,含有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I).碘﹣131 (I) 一旦被人体吸入,就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对于这两种核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I2和I2互为同素异形体

 B.

I和I互为同位素

 C.

I的摩尔质量为131

 D.

I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74

考点:

核素.版权所有

专题:

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
分析:A、单质分子中存在此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

B、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碘原子;

C、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

D、根据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来计算中子数,再计算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差.

解答:解:A、单质分子中存在此元素的各种同位素,I2和I2为碘单质,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故A错误;

B、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碘原子,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

C、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故C错误;

D、中子数=127﹣53=74,所以,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差为74﹣53=21,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明确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2.(3分)(2015春•兰州校级期末)如图所示,△H1=﹣393.5kJ•mol﹣1,△H2=﹣395.4kJ•mol﹣1,下列说法或表示式正确的是(  )

 A.

C(s、石墨)═C(s、金刚石)△H=+1.9 kJ•mol﹣1

 B.

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C.

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

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金刚石的总键能小1.9 kJ

考点: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版权所有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先根据图写出对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盖斯定律写出石墨转变成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拆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热量来解答.
解答:解:由图得:①C(S,石墨)+O2(g)=CO2(g)△H=﹣393.5kJ•mol﹣1

②C(S,金刚石)+O2(g)=CO2(g)△H=﹣395.4kJ•mol﹣1,

利用盖斯定律将①﹣②可得:C(S,石墨)=C(S,金刚石)△H=+1.9kJ•mol﹣1,则

A、因C(s、石墨)=C(s、金刚石)△H=+1.9kJ•mol﹣1,故A正确;

B、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金刚石能量大于石墨的总能量,物质的量能量越大越不稳定,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C错误;

D、依据热化学方程式 C(S,石墨)=C(S,金刚石)△H=+1.9kJ•mol﹣1,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金刚石的总键能大于1.9 kJ,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稳定性与能量的关系.
 

3.(3分)(2013春•重庆期中)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ⅠA族的元素都为金属元素

 B.

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C.

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D.

周期表中有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0族,一个Ⅷ族,共16个族16个纵行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A.第ⅠA族的元素包含H;

B.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C.过渡元素包含副族和第ⅤⅢ族;

D.周期表有18个纵行.

解答:解:A.第ⅠA族的元素包含H、碱金属元素,而H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则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如HClO为弱酸,故B错误;

C.过渡元素包含副族和第ⅤⅢ族,均为金属元素,故C正确;

D.周期表有18个纵行,有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0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共16个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周期表的整体结构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解答的关键,选项B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4.(3分)(2013春•杭州期中)关于如图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铝是负极,铝片上析出无色气体
 B.

溶液中两电极间产生白色沉淀
 C.

溶液中先产生白色沉淀,最后沉淀溶解
 D.

石墨是正极,石墨棒上析出黄绿色气体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版权所有

专题:

电化学专题.
分析:该装置是原电池,铝作负极,石墨作正极,负极上铝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铝离子,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铝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性的氢氧化铝.
解答:解:该装置是原电池,铝作负极,石墨作正极,

A.铝是负极,负极上铝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铝离子,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故A错误;

B.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正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O2+4e﹣=4OH﹣,铝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性的氢氧化铝,故B正确;

C.如果正负极上转移电子数相等,则n(Al3+):n( OH﹣)>1:4,所以不能最后完全沉淀溶解,故C错误;

D.石墨是正极,石墨上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2H2O+O2+4e﹣=4OH﹣,不可能生成氯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明确正负极上发生的反应是解本题的关键,易错选项是C,根据铝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关系确定铝元素的存在形式,为易错点.

 

5.(3分)(2013春•杭州期中)a、b、c、d、e是同周期的五种元素,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且将a、b相连浸入稀硫酸中时,a溶解而b表面有气泡产生;c和d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d>c,五种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后所形成的简单离子中,e的离子半径最小,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

a、b、e、d、c

B.

e、d、a、b、c

C.

b、a、e、d、c

D.

a、b、d、c、e

考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碱性,则a、b为金属,将a、b相连浸入稀硫酸中时,a溶解而b表面有气泡产生,则金属性a>b;c和d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d>c,即c、d为非金属,且非金属性d<c,简单离子中e的离子半径最小,则e应为金属元素,且阳离子中所带电荷最多,结合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判断.

解答:解: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碱性,则a、b为金属,将a、b相连浸入稀硫酸中时,a溶解而b表面有气泡产生,则金属性a>b;

c和d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d>c,即c、d为非金属,且非金属性d<c;

简单离子中e的离子半径最小,则e应为金属元素,且阳离子中所带电荷最多,

而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原子序数a<b<e<d<c,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难度中等,注意同周期元素的性质的递变规律,注意离子半径的比较规律.
 

6.(3分)(2010春•金华校级期末)现有如下各说法:

①在水分子中氢、氧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

②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一般形成离子键;

③非金属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④根据电离方程式HCl=H++Cl﹣,判断HCl分子里存在离子键;

⑤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这与氢键有关

上述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⑤B.

①②④⑤C.

①②③④⑤D.

①③④⑤
考点:

化学键;离子键的形成;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版权所有

专题: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①根据共价键的定义判断;

②根据离子键的定义判断;

③找反面离子判断;

④根据共价键的定义判断;

⑤根据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判断;

解答:解:①在水分子中,氢、氧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学键,是共价键,故①正确.

②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一般通过电子的得失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故②正确.

③形成氯化铵的元素全部是非金属元素,但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故③错误.

④HCl分子中氢、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学键,是共价键;在其溶液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故④错误.

⑤在冰中,由于氢键的作用,水分子间形成正四面体结构,使得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所以水变冰后体积增大,密度变小,故⑤正确.

故选A.

点评:做本题时应明确:氢键不是化学键,氢键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响,对物质化学性质无影响,其作用力的大小介于范德华力和化学键之间.
 

7.(3分)(2013春•重庆期中)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B.

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C.

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D.

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
考点:

反应热和焓变.版权所有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A、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B、反应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无关,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高低;

C、化石能源的使用,不利于保护环境;

D、合理开发可燃冰,有利于缓解能源危机.

解答:解:A、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反应物能量可以高于生成物反应放热,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反应吸热反应,故A错误;

B、氯化铵与氢氧化钡反应吸热但不需要任何条件,故B错误;

C、化石能源的使用,不利于保护环境,故C错误;

D、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有利于缓解能源危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分析判断,新能源和化石能源,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8.(3分)(2013春•重庆期中)下列每组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的是(  )

 A.

NaCl、HCl、H2O、NaOH

B.

Cl2、Na2S、HF、SO2

 C.

HBr、CO2、NH3、H2O

D.

Na2O2、H2O2、O3、CH4

考点:

化学键.版权所有

专题: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第IA族(H元素除外)、第IIA族和第VIA族、第VIIA族元素易形成离子键,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NaCl中只存在离子键,HCl、H2O中只存在共价键,NaOH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所以化学键类型不同,故A错误;

B.Cl2、HF、SO2中只存在共价键,Na2S中只存在离子键,所以化学键类型不同,故B错误;

C.HBr、CO2、NH3、H2O中都只存在共价键,所以化学键类型相同,故C正确;

D.Na2O2中含有共价键和离子键,H2O2、O3、CH4中只存在共价键,化学键类型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键的判断,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确定化学键类型,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题目难度不大.
 

9.(3分)(2014春•宜昌期中)将氨基甲酸铵晶体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H2NCOONH4(s)⇌2NH3(g)+CO2(g).不能说明该分解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CO2的同时消耗2 mol NH3

 B.

形成6个N﹣H键的同时有2个C=O键断裂

 C.

容器中CO2与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

 D.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考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版权所有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解答:解:A、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CO2等效于单位时间内生成2 mol NH3同时消耗2 mol NH3,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A正确;

B、形成6个N﹣H键等效于形成2个C=O键的同时有2个C=O键断裂,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B正确;

C、从反应开始到平衡容器中CO2与NH3的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保持不变,故C错误;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说明生成气体和消耗气体的速率相等,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10.(3分)(2013春•重庆期中)下列排列顺序中,错误的是(  )

 A.

酸性:HClO4>H3PO4>H2SO4

B.

稳定性:SiH4<CH4<NH3

 C.

碱性:NaOH<KOH<RbOH

D.

沸点:HF>HI>HBr>HCl

考点:

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版权所有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A.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B.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C.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D.HF中含氢键,沸点最高,其它氢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沸点高.

解答:解:A.非金属性Cl>S>P,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为HClO4>H2SO4>H3PO4,故A错误;

B.非金属性N>C>Si,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为SiH4<CH4<NH3,故B正确;

C.金属性Rb>K>Na,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为NaOH<KOH<RbOH,故C正确;

D.HF中含氢键,沸点最高,其它氢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沸点高,则沸点为HF>HI>HBr>HCl,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性质的比较,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比较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元素的位置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D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11.(3分)(2013春•重庆期中)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离子半径:Tm+>Wn﹣

B.

非金属性:Q<W

 C.

R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

D.

Q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考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这几种都是短周期元素,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T位于第三周期,则T是Al元素,根据它们的位置知,Q是C、T是N、W是S元素,

A.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其离子半径越大;

B.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得电子能力越强;

C.R的氢化物是氨气,氨水溶液呈碱性;

D.CO是不成盐氧化物.

解答:解:这几种都是短周期元素,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T位于第三周期,则T是Al元素,根据它们的位置知,Q是C、T是N、W是S元素,

A.Tm+离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Wn﹣核外有3个电子层,所以离子半径:Tm+<Wn﹣,故A错误;

B.S原子得电子能力大于C原子,所以非金属性Q<W,故B正确;

C.R的氢化物是氨气,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使其溶液呈碱性,故C错误;

D.CO是不成盐氧化物,所以C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综合应用,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元素周期律解答,注意:中学阶段只有氮的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
 

12.(3分)(2014春•宜昌期中)X、Y、Z、M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相等,Z﹣与M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Y>Z,离子半径Z﹣<M2+

 B.

MX2与水发生反应时,MX2只做氧化剂

 C.

X、Y形成的化合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D.

MX2、MZ2两种化合物中,都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且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均为1:2

考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X、Y、Z、M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X为O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相等,其原子序数大于O元素,只能处于第三周期,则Y为Al元素;Z﹣与M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原子序数都大于Al,可推知Z为Cl、M为Ca,据此解答.

解答:解:X、Y、Z、M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X为O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相等,其原子序数大于O元素,只能处于第三周期,则Y为Al元素;Z﹣与M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原子序数都大于Al,可推知Z为Cl、M为Ca,

A.Al、Cl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Al>Cl,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Cl﹣>Ca2+,故A错误;

B.CaO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与氧气,CaO2起氧化剂与还原剂作用,故B错误;

C.X、Y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故C正确;

D.CaO2、CaCl2两种化合物中,CaO2含有离子键、共价键,由钙离子与过氧根离子构成,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均为1:1,CaCl2只含有离子键,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为1:2,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注意根据过氧化钠理解过氧化钙构成及与水的反应.
 

13.(3分)(2013春•腾冲县校级期末)在2A+B⇌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A)=0.5 mol•L﹣1•s﹣1

B.

v(B)=0.5 mol•L﹣1•s﹣1

 C.

v(C)=0.8 mol•L﹣1•s﹣1

D.

v(D)=1 mol•L﹣1•s﹣1

考点:

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版权所有

专题:

化学反应速率专题.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把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换算成用同一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然后比较大小.
解答:解:对于2A+B⇌3C+4D反应,都换算成D表示的速率进行比较,

A、v(A)=0.5mol•L﹣1•s﹣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D)=2v(A)=2×0.5mol•L﹣1•s﹣1=1mol•L﹣1•s﹣1;

B、v(B)=0.5mol•L﹣1•s﹣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D)=4v(B)=4×0.5mol•L﹣1•s﹣1=2mol•L﹣1•s﹣1;

C、v(C)=0.8mol•L﹣1•s﹣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D)=v(C)=×0.8mol•L﹣1•s﹣1=1.1mol•L﹣1•s﹣1;

D、v(D)=1mol•L﹣1•s﹣1;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比较,难度不大,注意转化为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再进行比较.
 

14.(3分)(2014春•池州校级期中)按如图装置实验,若x轴表示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则y轴应表示(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

 A.

c(Ag+)

B.

c(NO3﹣)

C.

Ag棒的质量

D.

溶液的质量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版权所有

专题:

电化学专题.
分析:Fe、Ag、AgNO3构成的原电池中,活泼金属Fe为负极,Ag为正极,Fe和银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负极上质量减轻,正极上析出金属银,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根据图中装置试验,Fe、Ag、AgNO3构成的原电池中,活泼金属Fe为负极,Ag为正极,Fe和银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负极上金属铁本身失电子,即a棒质量减轻,正极Ag上析出金属银,银离子得电子析出金属Ag,所以正极质量增加;银离子浓度减小;根浓度不变;溶液的质量是增加了Fe,但是析出了Ag,但是在转移电子相等情况下,析出金属多,所以溶液质量减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电源新型电池,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为解答该题的关键,注意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的判断.
 

15.(3分)(2014春•池州校级期中)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它以多孔镍板为电极插入KOH溶液中,然后分别向两极上通乙烷和氧气,其电极反应式分别为:2C2H6+36OH﹣﹣28e﹣═4CO32﹣+24H2O,14H2O+7O2+28e﹣═28OH﹣.有关此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正极移动
 B.

放电一段时间后,K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C.

通乙烷的电极为负极
 D.

参加反应的O2和C2H6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7

考点:

化学电源新型电池.版权所有

专题:

电化学专题.
分析:A.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B.根据电池总反应判断;

C.燃料电池中燃料在负极反应;

D.根据得失电子相等确定氧化剂和燃料的物质的量之比.

解答:解:A.放电时,电极最容易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A错误;

B.电池反应式为C2H6+4OH﹣+O2=2CO32﹣+5H2O,KOH的物质的量减少、溶液体积增大,所以KOH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故B错误;

C.燃料电池在,燃料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剂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通入乙烷的电极是负极,故C正确;

D.电池反应式为C2H6+4OH﹣+O2=2CO32﹣+5H2O,则参加反应的氧气与C2H6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2,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电源新型电池,根据得失电子确定正负极反应,再结合电极反应式、离子移动方向来分析解答,离子移动方向的判断为易错点.
 

16.(3分)(2015春•巫山县校级期末)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

N2的结构式:N≡N

 C.

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O

 D.

二氧化碳的电子式:

考点:

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版权所有

专题:

电化学专题.
分析:A.氯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总数均为17,最外层电子数为7;

B.氮气分子中存在氮氮三键,用短线表示出氮气分子中所有共价键即为氮气的结构式;

C.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含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的质量数为16;

D.二氧化碳为共价化合物,其分子中存在两个碳氧双键,碳原子和氧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解答:解:A.氯原子的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总数都是17,氯原子正确的结构示意图为:,故A错误;

B.氮气的电子式为:,将共用电子对换成短线即为氮气的结构式,氮气的结构式为:N≡N,故B正确

C.原子中含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的质量数为16,该氧原子的正确表示为:816O,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分子中存在两个碳碳双键,氧原子和碳原子最外层都为8个电子,二氧化碳正确的电子式为:,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电子式、结构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符号的概念及正确的表示方法,明确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
 

二、填空题(题型注释)

17.(6分)(2014春•池州校级期中)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科学家最近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并在二氧化钛(TiO2)表面作用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的新技术2H2O2H2↑+O2↑.制得的氢气可用于燃料电池.试完成下列问题:

太阳光分解海水时,实现了从 太阳 能转化为 电 能,二氧化钛作 催化剂 .生成的氢气,用于燃料电池时,实现 化学 能转化为 电 能.分解海水的反应属于 吸热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考点:

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版权所有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太阳光分解海水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二氧化钛做催化剂;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水的分解为吸热反应,在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断裂的化学键为H﹣O.

解答:解:太阳光分解海水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水难以分解,在二氧化钛(TiO2)表面作用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并用激光提供能量,则说明二氧化钛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氢气和氧气的燃烧为放热反应,则水分解时,水分子中的H﹣O断裂生成氧原子和氢原子,该反应吸热反应,

故答案为:太阳,化学,催化剂,化学,电,吸热.

点评:本题考查了能量的转化形式及放热反应等知识点,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明确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18.(16分)(2014春•池州校级期中)如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第三周期,第IVA族 .

(2)①、④、⑤中的某些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写出两种化合物的电子式  ,  .若用球棍模型表示①和④形成的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应该是 B .

(3)W是第四周期与④同主族的元素.据此推测W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BD 

A.最高正化合价为+6价

B.气态氢化物比H2S稳定

C.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硫酸弱

D.单质在常温下可与氢气化合.

(4)已知X为ⅡA族元素(第一到第七周期),其原子序数为a,Y与X位于同一周期,且为ⅢA族元素,则Y的原子序数b与a所有可能的关系式 b=a+1或b=a+11或b=a+25 .

(5)由表中元素形成的常见物质X、Y、Z、M、N可发生以下反应:

X溶液与Y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l3++3NH3+3H2O=Al(OH)3↓+3NH4+ .

考点:

无机物的推断;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

推断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可以知道①是H,②是C,③是N,④是O,⑤是Na,⑥是Al,⑦是Si,⑧是Cl,

(1)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元素为Si;

(2)①、④、⑤中的某些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有NaOH和Na2O2,①和④形成的化合物为H2O;

(3)④是O,W是第四周期与④同主族的元素,应为Se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判断;

(4)同周期的ⅡA族元素、ⅢA族元素若在短周期为相邻;在四、五周期,中间有10个纵行;在五、六周期应注意存在镧系和锕系;

(5)M是仅含非金属的盐,应为铵盐;ZN→⑥的单质.根据周期表的结构判断⑥是金属铝,所以推断N是氧化铝,Z是氢氧化铝,分析产物结合反应:X+Y+H2O→Al(OH)3+NH4+ 可知X、Y是铝盐和一水合氨的反应.

解答:解: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可以知道①是H,②是C,③是N,④是O,⑤是Na,⑥是Al,⑦是Si,⑧是Cl,

(1)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元素为Si,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则处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IVA族,故答案为:第三周期,第IVA族;

(2))①、④、⑤中的某些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为氢氧化钠、过氧化钠等,电子式分别为、;①和④形成的化合物水的分子结构为V型.

故答案为:;;B;

(3)W是第四周期与S同主族的元素,所以W最外层电子数为6,最高正价为+6价,W的非金属性比硫弱,所以气态氢化物没有H2S稳定,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硫酸弱,单质S在常温下难与氢气化合,所以W就更难了;

故答案为:BD;

(4)①若为短周期,ⅡA族元素、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1,即a=b﹣1;

②若元素在四、五周期,中间有10个纵行,ⅡA族元素、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11,即a=b﹣11;

③若元素在五、六周期,中间有10个纵行,且存在镧系(14种元素)和锕系,ⅡA族元素、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25,即b=a+25;

故答案为:b=a+1或b=a+11或b=a+25; 

(5)M是仅含非金属的盐,应为铵盐;ZN→⑥的单质.根据周期表的结构判断⑥是金属铝,所以推断N是氧化铝,Z是氢氧化铝,分析产物结合反应:X+Y+H2O→Al(OH)3+NH4+ 可知X、Y是铝盐和一水合氨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3H2O=Al(OH)3↓+3NH4+,故答案为:Al3++3NH3+3H2O=Al(OH)3↓+3NH4+.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位置、规律变化的应用以及无机物的推断,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为高频考点和常见题型,主要依托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分析比较原子半径大小,同周期同主族性质递变的应用,化学键的形成和存在,利用铝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金属铝的制备等知识推断物质.
 

19.(14分)(2014春•和平区期中)周期表中前20号几种元素,其相关信息如下(铍的原子半径为0.0nm):

元素代号ABCDE
原子半径/nm

0.0750.1430.1020.0990.074
主要化合价+5,﹣3

+3+6,﹣2

﹣1

﹣2

F原子中无中子,G在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H元素焰色反应呈紫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F2C和F2E两种化合物中,稳定性强的是 H2O (填化学式),原因是 氧的非金属性强于硫 .

(3)写出化合物AF3的电子式  .

(4)G的最高价氧化物能与H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溶液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iO2+2KOH=K2SiO3+H2O .

(5)CE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有Mn2+生成),写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MnO4﹣+5SO2+2H2O=2Mn2++5SO42﹣+4H+ .

(6)在2L密闭容器中,一定温度下,能说明反应2AE(g)+E2(g)⇌2AE2(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be (填代号)

a.2V逆(AE)=V正(E2)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d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e.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7)某同学设计了以G同族的短周期元素的最低价氢化物为燃料的电池,电解质溶液含HEF.则该电池的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H4+10OH﹣﹣8e﹣=CO32﹣+7H2O .

考点: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化学电源新型电池;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版权所有

专题: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F原子中无中子,故F为氢元素,G在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故G为硅元素,H元素焰色反应呈紫色,故H为钾元素,铍的原子半径为0.0nm,根据化合价,A为第ⅤA族元素,半径小于铍,所以A为氮元素,E和C都为ⅥA族元素,E的半径小于铍,而C的半径大于铍,所以E为氧元素,C为硫元素,B为第ⅢA族元素,半径大于铍,所以B为铝元素,D为第ⅤⅡA族元素,半径大于E元素,所以D为氯元素,据此答题.

解答:解:F原子中无中子,故F为氢元素,G在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故G为硅元素,H元素焰色反应呈紫色,故H为钾元素,铍的原子半径为0.0nm,根据化合价,A为第ⅤA族元素,半径小于铍,所以A为氮元素,E和C都为ⅥA族元素,E的半径小于铍,而C的半径大于铍,所以E为氧元素,C为硫元素,B为第ⅢA族元素,半径大于铍,所以B为铝元素,D为第ⅤⅡA族元素,半径大于E元素,所以D为氯元素,

(1)B为铝元素,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

(2)H2S和H2O两种化合物中,稳定性强的是H2O,根据元素周期律,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氧的非金属性强于硫,所以水比硫化氢稳定,

故答案为:H2O;氧的非金属性强于硫;

(3)化合物AF3为NH3,它的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4)G的最高价氧化物为二氧化硅,H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钾,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KOH=K2SiO3+H2O,故答案为:SiO2+2KOH=K2SiO3+H2O;

(5)CE2为SO2,它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有Mn2+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5SO2+2H2O=2Mn2++5SO42﹣+4H+,故答案为:2MnO4﹣+5SO2+2H2O=2Mn2++5SO42﹣+4H+;

(6)a.根据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当V逆(AE)=2V正(E2)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故a错误;

b.由于该反应在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所以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时,则说明反应已经处于平衡状态,故b正确;

c.由于该反应在恒容条件下进行,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不变,所以反应过程中,密度始终保持不变,当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时,不能说明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故c错误;

d.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反应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故d错误;

e.由于该反应气体质量守恒,物质的量减小,所以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时,说明反应已经处于平衡状态,故e正确;

故选be;

(7)在甲烷为燃料的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的原电池中,甲烷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它的电极反应式为CH4+10OH﹣﹣8e﹣=CO32﹣+7H2O,故答案为:CH4+10OH﹣﹣8e﹣=CO32﹣+7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结构、化学平衡的判断、原电池等知识,中等难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利用原子半径与化合价的特征推断元素.
 

20.(8分)(2014春•潞西市校级期中)在一定温度下,4L密闭容器内某一反应中气体M、气体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比较t2时刻,正逆反应速率大小V正 >  V逆.(填“>”、“=”、“<”)

(2)若t2=2min,计算反应开始至t2时刻,M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 0.25mol/(L•min) 

(3)t3时刻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为 75% 

(4)如果升高温度则V逆 增大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考点: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版权所有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1)根据图可知,在t2时刻气体N的物质的量在减小,M的物质的量在增加,所以反应在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此时V正>V逆,据此答题;

(2)根据v=计算反应速率;

(3)根据图可知,从反应开始N的物质的量在减小,所以N为反应物,根据转化率=×100%计算;

(4)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据此答题;

解答:解:(1)根据图可知,在t2时刻气体N的物质的量在减小,M的物质的量在增加,所以反应在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此时V正>V逆,故答案为:>;

(2)根据v=计算得M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mol/(L•min)=0.25mol/(L•min),故答案为:0.25mol/(L•min);

(3)根据图可知,从反应开始N的物质的量在减小,所以N为反应物,根据转化率=×100%计算得N的转化率为×100%=75%,故答案为:75%;

(4)升高温度可逆反应中的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转化率的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知识点,难度不大,解题时注意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1.(8分)(2014春•池州校级期中)已知在25℃、1.013×105Pa下,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kJ的热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则放出的热量 < (填“>”、“<”或“=”)570kJ

(2)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上使用了一种新型装置,其构造如图所示:A、B两个电极均由多孔的碳块组成.该电池的正极为: B (填A或B).若该电池工作时增加了1mol H2O,电路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2  mol.

(3)写出电极反应式A: 2H2﹣4e﹣+4OH﹣=4H2O ; B: O2+4e﹣+2H2O=4OH﹣ .

考点:

反应热和焓变;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版权所有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1)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不同,气态物质变为液态物质放热,反之吸热;

(3)根据氢气发生氧化反应,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1mol氢气反应转移2mol电子,生成1mol水;

(4)碱性氢氧燃料电池中,通入氢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入氧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书写电极反应式.

解答:解:(1)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0kJ的热量,但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要吸热,若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则放出的热量小于570kJ,故答案为:<;

(2)氢气发生氧化反应,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1mol氢气反应转移2mol电子,生成1mol水,故答案为:B;2;

(3)碱性氢氧燃料电池中,通入氢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4e﹣+4OH﹣=4H2O;通入氧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故答案为:2H2﹣4e﹣+4OH﹣=4H2O(或H2﹣2e﹣+2OH﹣=2H2O);O2+4e﹣+2H2O=4OH﹣.

点评: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化学反应能量的计算,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把握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文档

安徽省池州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3-2014学年安徽省池州一中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3分)(2014春•湖北校级期中)自然界中存在的碘的稳定性核素是碘﹣127(I).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中,含有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I).碘﹣131(I)一旦被人体吸入,就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对于这两种核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I2和I2互为同素异形体B.I和I互为同位素C.I的摩尔质量为131D.I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742.(3分)(2015春•兰州校级期末)如图所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