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 契诃夫)
豆门乡第二初级中学 豆孝东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4.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5.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设计:
诵读法 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沙皇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拟定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其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
二、明确目标
(一)、了解沙皇统治的黑暗。
(二)、学习运用精彩的对话刻画人物,理解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三)、进一步理解和学习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写作方法。
三、简介作者和背景作者简介
1、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2、 背景简介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四、字词注音
逮住( ) 旺盛( )
畜生( )无赖( )
畜牧( )戳穿( )
逮捕( )盛满( )
坯子( )醋栗( )
乞丐( )魁梧( )
五、朗读课文
1、 听读课文,概括内容
明确: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
2、完成以下表格,理清情节。
狗主人 | 对狗的态度 | 对赫留金的态度 |
不知是谁 | 野畜生、疯狗、弄死 | 肯定被狗咬了 |
像是将军的小狗 | 是钉子弄破的,鬼东西 | |
不是将军的受了害, | 下贱胚子 | 绝不能不管 |
是将军的 | 名贵、娇贵的狗 | 混蛋,怪自己不好 |
不是将军的野狗 | 弄死算了 | (不予表态) |
将军哥哥的 | 不赖、怪伶俐的 | 早晚要收拾 |
第一部分(第1~5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了一桩案子——“狗咬人’案件。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6—27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这是案件的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第28、29段):案件处理结果:小狗被人带走,受伤者反遭到恐吓。这是故事的结局。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几个趣味数字:6次判定 5次变化 4次写军大衣 3次提到法律
2次写到围观群众 1次环境描写
六、研读课文
1、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是怎样判定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明确:五次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一次:不知狗的主人是谁。 宣判:弄死狗,狗的主人要罚款。
第二次: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宣判:狗无辜,赫留金讹诈。
第三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里的狗。 宣判:狗是下贱胚子,赫留金受了害,要教训狗的主人。
第四次:巡警说说不定是将军家的狗。 宣判:狗是娇贵动物,赫留金受斥责。
第五次:将军家的厨师说没有这样的狗。 宣判:“野狗”“弄死”。
第六次:厨师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 宣判:小狗“怪伶俐”,赫留金遭辱骂。
2、奥楚蔑洛夫的态度是围绕什么而变化的?
明确:围绕“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
3、 师生讨论分析,完成板书,形成结论。
变:对狗的评价和看法,因狗的主人不同而变。
不变:本性,即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
七、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
2、尝试画一幅奥楚蔑洛夫的肖像画。
八、板书设计:
《变色龙》
是将军家的狗
小狗 名贵 伶俐
不是将军家的狗
疯狗 下贱胚子 野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