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作品,我只看过三部,这三部作品都震到了我,震撼的原因各不相同。
一、《在细雨中的呼喊》,最震撼的是余华对生活细节的洞察。他的一些细节能把生命的残酷本质像闪电一样揭示,对这个他似乎有天生的嗅觉。他选择的细节,不仅生动而且觉有一种仪式性,狠狠击中你心中的共鸣之键,让你感觉:卧槽,这件事我好像也见过。其实你根本没见过,但这种看似荒诞的细节却特别熟悉,根植在所有人的生活中。
比如,他笔下苟延残喘的老人,那种老年人特有的狡猾,那种对生命的留恋。当我读到:老头对天大骂后受了惊吓,叫喊老天爷在收他的魂;他拖着垂死的身躯,出来吃了一碗米饭;此时我都觉得身上过了电。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在记忆中搜寻,是否真的见到过类似的场景?答案是没有。但我在农村度过童年,的确见过不少因年老不能劳动,被子女厌弃的老人,他们失去了尊严,求生欲让他们变得格外狡猾。余华对生活的观察太细致,使等待死亡的过程呈现的如此形象。
溺死的孩子,在临死前敢于直视太阳;被炸死两个孩子的中年妇女,得意的又生了两个;被始乱终弃的少女,在男人的婚礼上系了一根上吊绳,她复仇的方式优雅而可怖......这些细节,都是作者的功力所在。
事实上,我对这本书有所偏爱,虽然水准上不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却是我最欣赏的。
二、《活着》的开头就抓住了我。描述了一个浪荡在乡间采集歌谣的汉子。余华并没有丢弃对生活细节的洞察:浪荡的人在乡下的阳光中打着哈欠;燥热的午后人们泼水压住尘土和暑气;老人给“我”唱《十月怀胎》(歌名的选择大有学问)...... 这个开头富有诗意,是对土地的颂歌;同样,结尾亦是一个诗一样的结尾。在两首诗的宁静和馨香之间,是深沉如大河的故事。
或许这也是《活着》这么令人震撼的原因之一,生命是如此怪诞,一口气,一滴水,抽一次血,吃一次豆子都有可能置你于死地,当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你的身上,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该怎么办?余华给出的答案是:活下去,就这么活下去。
《活着》可以被看作一部现实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作品,其实它全文的思想是:我们如此顺从这个世界,世界却背叛了我们。
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初读这句话是初中时,当时还是太年轻,以为《道德经》里的这句话是老子在骂老天不仁义。知道后来通读了道德经,才知道这句话比单纯的咒骂不知道高到哪去了。天地并非不仁,因为它不知何为仁。天地不是不知,而是仁与不仁,于它并无区别:世界从不会背叛我们,因为他从未要求我们顺从。
也正如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只想说,如何看待《活着》,最能体现读者的鉴赏力。品味较差者,不免认为它靠煽情取胜;高明的读者则读懂余华高超的叙事功力和对生命韧性的赞叹,最后如余华所说,认为《活着》是一部高尚的作品。掩卷之后,反而兴起对生活的爱。
三、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的语言和技巧终于返璞归真。此时,他的语言已然完全脱去书面语的做作,也没有口语的支离破碎,达到了一种看似轻巧浅显,实则精准无比的境界。他的语言越平易近人,环境越是平凡生活,冷不丁蹦出的荒诞意味越能把生活的“玻璃墙”敲碎,露出深邃的“里世界”来。每个试图写字的人都知道,当你按肉眼所见描述生活的时候,你笔下的生活反而虚假苍白;只有从看似荒诞的地方入手,才能找到真实。余华最擅长这个。
许三观对许玉兰说:“小笼包子两角四分,馄饨九分钱,话梅一角,糖果买了两次共计两角三分,西瓜半个有三斤四两花了一角七分,总共是八角三分钱……你什么时候嫁给我?”
花了八角三分钱,就要姑娘嫁给他,荒诞不?但人物的形象从此立起。
这本书对比前两部要温情得多。读到许三观给一乐买面条的时候,我不由长叹一声,放下了书。这些小市民啊,市侩、鸡贼、软弱,却又宽容。有人味儿。
我最喜欢,许三观一路走过大街小巷,脸上躺着热泪那段,也喜欢他点了两盘炒猪肝这个细节。总让我想起我的父母亲,他们到省城来看我,想吃点好吃的,也不知道点什么好。
很多作家都有精神寄寓。莫言有他的高密乡,孙犁有他的白洋淀,贾平凹有他的商州,汪曾祺有他的高邮,徐志摩有他的康桥,王小波有他的长安。余华,什么都没有。
很多作家在写作中使用方言。鲁迅会写“吴妈,我和你困觉”。老舍会写“冒而咕咚地出来几个巡警,够多么不合适呢”。作为吃货的汪曾祺遇到好吃的就会写“白嘴吃也可以”。余华说:“我用汉语普通话写作。”余华,还是什么也没有。
正是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余华更接近文学的本质。《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小城,但它同样可以发生在安哥拉的某个贫民窟,可以发生在圣安地列斯的拾荒者家庭。也可以发生在韩国,事实上,韩国人已经把《许三观卖血记》拍成了电影,你去看,没什么违和感,仿佛这个故事本来就是在韩国发生的一样。像《活着》这样的故事,虽然讲的是中国老农民,但真正的主题其实是命运。讲的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的是苦难的不存在,讲的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情而活着,这和乡村的背景,已经没有了必然的联系。
没有精神的原乡,没有方言,没有历史,没有乡土,没有伤痕,这些余华都没有。
但没有不等于虚无,放弃了这些,余华获得的是超越性的视野和更终极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