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正如所说“一是社会制度,二是经济技术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才使得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教训是:建立完善可行的社会制度,并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防止制度和执政群体的。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包括作战能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稳步提高。
第二章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太平天国农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的统治根基。这次历史14年,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各地各种人们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 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太平天国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汇入英、法展开英勇的斗争,给了外国侵略势力应有的教训。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其失败的教训是:
第一,太平天国以宗教来发动和组织群众。宗教教义不是科学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二,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对待儒学。开始时,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斥之为“妖书”,后来他们对儒学的态度有所变化,他们把《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但是,删去的是与太平天国宗教不相容的内容,却把儒学中的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
第三,太平天国农民领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19世纪60年代初,在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为了挽救清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使“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其性质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以前者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封建统治服务。洋务派企图以吸收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巩固和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已经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第三,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无法改变中国社会贫病挨打的局面,也无法真正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其政治实践和理论思想,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时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主张改革君主制度,他们虽然未能成功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由于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基础还相当狭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十分弱小。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更没有去发动群众,而是把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于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正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决定了维新运动的失败。
教训: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民主、富强,必须用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3、辛亥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答: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这场之所以失败,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政党,作为团结一切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四章 3、中国党成立后,中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答:中国党一经成立,中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主要是: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都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理由是:首先,分清敌友是任何的首要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对于这个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党成立不久,就给予了一个基本的解决;其次,是否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关系到成败的大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未能充分地发动群众。这种情况,在中国党成立之后不久,也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
综述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第四,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主要特征是: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 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和人民;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和人民,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既是反帝的民族,又是反封建的民主。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成为可能。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第二章 如何认识农民阶级在中国近代民主中的地位及作用?
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的主力军.
农民深爱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2,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取得胜利,农民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没有理论指导),政治上(提不出彻底的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组织),组织上(宗派主义)的致命弱点.3,中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同样不能取得胜利,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性决定的,戊戌变法,辛亥,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制义的斗争的失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章 辛亥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教训?
辛亥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第四,辛亥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运动高涨。
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与国内的反派勾结,绞杀了这场。
2、主观上,辛亥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政党,作为团结一切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4)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又是一场文学。作为思想,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他们在中国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