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晔琳,陈奕
摘要:随着城镇发展进入新常态,尊重城市现有山水脉络进行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城市新的发展需求。绍兴位于经济发展与城镇特色保留矛盾最为突出的江浙地区,由于近两年城市规模扩张,整个城市空间品质下降,其最知名的水乡文化形象淡化,整体形象风貌混杂。如何从规划角度提升绍兴水乡城市品质,是规划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绍兴水乡城市建设现状问题,深入分析绍兴传统水乡空间特质,结合鉴湖阮三村地块城市设计案例,明确新水乡空间设计的目标,通过对新水乡城市空间设计探索,尝试提炼出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传承传统水乡风貌的新水乡城市的居住与商业空间模式。
关键词:绍兴水乡空间形态模式
1.研究背景
随着城镇发展进入新常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尊重城市现有山水脉络进行城市建设,明确历史与文化在新型城镇建设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城市新的发展需求。
绍兴位于经济发展与城镇特色保留矛盾最为突出的江浙地区,随着近两年城市规模扩张,整个城市空间品质下降,其最知名的水乡文化形象淡化,整体形象风貌混杂。绍兴鉴湖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鉴湖阮三村周边地块位于阮型路与香林大道之间,北靠萧甬铁路,南近鉴湖,柯岩景区以西。现状多为村庄与零星工业厂房,水网密布,有江南水乡的基本格局,其中阮三村水乡肌理特征明显,风貌尚可。结合片区规划和功能定位,这一片区是难得的可以成片更新建设的重点区域,提出设计的核心任务为延续水乡特色,探索新空间模式,打造既满足现代生活又传承水乡风貌的绍兴新水乡空间。
图1 鉴湖阮三村地块区位规划手段中空间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1],从空间形态角度研究水乡空间塑造较为常见。目前学术界关于水乡城市空间形态的讨论较多,部分研究从旧城改造更新的角度提出了控制性的策略,也有从建筑单体的角度研究了水乡传统意向的空间现代化处理。研究大都提出应避免城市建设千城一面,更好地使现代城市建设与水乡特色风貌融合协调,但总的来说,缺乏对空间形态模式的归纳总结,难以对提升水乡空间品质提出有效的设计指导。由此,本文通过对绍兴水乡城市建设现状问题的分析、绍兴传统水乡空间特质的研究,结合鉴湖阮三村地块城市设计的案例,对新水乡空间形态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2.绍兴水乡建设现状问题
2.1城市开发强度大,冲击传统水乡风貌
2.1.1侵占水空间,水网结构遭破坏
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绍兴城市用地规模扩张,硬质化地表增加,城市建设挤占河道、池塘等,大量水网沟渠被填埋,河道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这些忽视城市河道的整体性,破坏水空间及两岸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城市建设,直接造成绍兴城市水网密布的自然特征消失。
2.1.2新增建设体量与传统水乡不协调
城市快速增长过程中忽视环境、文化问题,新增用地规划未充分尊重原有街巷肌理与尺度,原有的水乡城市空间肌理被现代建筑和功能异化。部分新建建筑尺度夸张,或盲目吸收现代元素、异国元素,在空间肌理、风貌上与传统水乡建筑格格不入。绍兴的传统水乡特色损失严重。
2.2交通方式转变,水空间活力弱化
2.2.1机动车出行取代船行,水上生活消失
为满足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水乡居民的出行方式由船行先转变为步行,最终由机动车出行全面取代,成为最主要交通的方式。在加速迈向现代化生活的过程中,宽阔的城市道路成为绍兴的主要交通空间,传统的水上、滨水生活方式一去不返。
2.2.2车道阻隔,滨水空间活力丧失
车道多、路幅宽、车速快、交通状况复杂的滨水大道追求快速和通畅,满足了车行尺度的视野需求,却忽视了步行者的安全穿越需求,严重阻隔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同时导致沿水岸形成一条单一的线性空间,水岸边的河埠头遭废弃,滨水岸线单一且难以亲水,水上集市消失,水乡滨水空间活力丧失,水网空间特质遭到破坏。
3.传统绍兴水乡城市空间特质
针对绍兴水乡建设现状,需首先深入认识传统水乡空间特质,在对传统水乡空间的传承和升华基础上,才能提出新水乡空间设计构思。
阡陌的街巷、密布的河道是水乡城镇风貌的主体,水乡城镇的居住、商业、交通等活动空间在这些物质空间中,互相融合不可分割。参考滨水空间形态构成元素主要包括水体、堤坝、岸、道路、桥梁、建筑等[2],结合绍兴水乡空间自身特点,这里从水空间、街巷空间和建筑空间角度展开分析。
3.1水空间
3.1.1水系是组织水乡城市空间的重要纽带
水网纵横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绍兴“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家尽枕河”的水城格局,城内外仍然留下了约2000公里长的河道和七处滨水古街,城中水巷交叉,街临水而建,城因水而兴。绍兴水乡古镇布局顺乎自然,多以河道为骨架,呈“折扇形”展开。开一条河,铺一条路,然后建房成坊,城市空间由水系组织并延展。
3.1.2空间深度适中、立体层次丰富的水界面
与各级路网系统一样,不同宽度等级的河道周围衍生着不同的空间。当河道宽度达到某一合适区间时,河道两侧空间的亲水性和公共参与性达到最高值,同时两岸空间距离感达到最低值(图2)。即当河道宽度落在这一区间内时,河道两侧空间显示出积极的空间特质,滨河两侧空间在居住、交通等基本功能上扩展出商业、旅游功能,形成良好的交通、住宅、商业与公共空间交融,有机多层次的空间特点[3]。最具标志性和特色的水乡城市水界面通常由1-3层的建筑,街道,与街道高差约1-2m的水面,街道与水面衔接的埠头、阶梯,以及水中建筑的倒影构成,整个空间图形由3-4个空间进深,多个立体层次构成,各个进深和层次间富有节奏感,均衡协调。
图2 河道宽度与活动性指标函数图
3.1.3桥梁划定标识水空间
桥梁是作为水陆双重系统的立体交叉节点,传统水乡的桥梁是沟通河道两岸城市空间的重要空间,也是构成“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经典水乡意境的重要要素。绍兴古石桥造型、工艺多样,是绍兴传统水乡城市风貌的重要构成要素。绍兴现存前的古石桥约600座,桥的跨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其中在宽20m以下的河道上桥梁最为密集,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威尼斯”。步行桥划分了河道及两岸的线性序列空间,提供了水上停留观赏点,对于传统水乡城市空间风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空间划定标识作用。
3.1.4河埠头是传统水乡交通往来的舞台
在传统江南水乡河埠头寻常可见,式样繁多,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是人们取水、洗涤、交易、交通以及休闲娱乐的场所,甚至是商贸运输城乡往来的站点,可以说河埠头是绍兴传统水乡生活浓缩的舞台。河埠头依据地形便利、用途需要、水位变化分别或综合筑造而成,分公私两种,公用河埠头一般多建造在比较开阔的地方,如集镇沿街和村口处,其中面积较大的专门用于航运,以便于大型船只停靠和集散货物;私用河埠头多筑造在民居的门前或屋后,相对于河道空间以减式出现,便于船只停靠。
2.2街巷空间
2.2.1街河并举、坊巷纵横的小尺度街巷
绍兴的民居多依水而建,街坊多依河分布,“街随河走屋旁水”,河流构成街巷的主要空间轴。绍兴特色街巷空间的典型形式有一河一街、一河两街两种。一河一街即沿河仅一侧作为街面,一河两街即街面沿着河两岸而建,街面两边的房屋沿河依“丁”字形而建,店铺相互毗连,檐廊沿河延伸。院落之间的空间,形成纵横密布的坊巷,绵延构成水乡小尺度城市肌理。
图3 街巷空间典型形式示意
2.2.2半陆上半水上的街市
绍兴作为水乡城镇最具特色的街巷空间是由主河道、石桥、两岸民居、店铺、石板路、檐廊、溇等构成的水街。水街的店铺或开于河口或设于桥头,以便货运、舟楫。这些沿河店铺多建有雨廊、骑楼,遮阳避雨,方便行人往来。临河民居多以河岸水边砌石为基,前街后店,前门可开店营业,后门河埠可进货,兼得水陆交通之便。与一般的集市不同,水街的集市半在岸上、半在河里,方便水上交易,形成水乡城市独特的生活方式。
2.3建筑空间
台门是绍兴当地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居住建筑,既具有江南水乡的普遍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台门是绍兴水乡城市肌理的主要构成单元,台门民居多为深宅大院,外围白墙,临街有一座石门框的台门(或叫仪门),内部有几进院落,建筑的回廊向各进院落的天井(又称“道地”)开敞。无论临水面街、还是绍兴特有的台门民居,均粉墙、黛瓦、黑柱、青砖,具有与其他江南居民不同的独特风格,古朴厚实,简洁而不繁华张扬,气派端庄。
图4 绍兴台门建筑平面示意
4.鉴湖阮三村周边地块新水乡空间设计构思
4.1设计目标
4.1.1看得见水——保持水空间的开放性水是塑造水乡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营造水乡空间,首先要在水乡看得见水。通过疏通河道,严格保护水网格局,保证水网密度;通过对滨水空间执行严格的滨水退界要求,在有条件的滨水空间设置滨水支路、步行道与广场,建设步行桥沟通河道两岸,建立完整的滨水开放空间系统、连续的视觉廊,保持水空间的开放性,才能树立起新水乡城市空间的基本形象。
4.1.2游得了水——重塑水空间的可达性
通过空间设计唤起水乡城市居民的水上生活记忆,是重塑水乡空间的重要目标之一。应利用空间设计手段复兴水上交通,疏通、恢复水上航线,使水路交通真正成为日常出行方式之一;增加近水空间、水上空间的活动内容和载体,才能重塑水空间的可游性,激活水乡城市空间。
4.1.3记得起水乡风韵——修复水乡空间的传统风貌特色
粗放式的现代化建设,破坏了传统水乡城市的空间层次感和多样性。对具有水乡特色的空间肌理应保留,通过功能置换更新,修复传统空间;同时,应通过加密支路网系统等方式,控制街区尺度,修复水乡城市空间肌理;通过差异化的高度控制,实现和谐的多层次的滨水空间界面;通过对整体风貌以色彩与建筑风格进行基本控制,建筑风格融入传统水乡建筑元素等手段,修复水乡空间的传统风貌特色。
4.2设计构思
4.2.1梳理用地,挖掘用地潜力
设计首先保留疏通水系,局部修复水道,完善核心区的水网;同时为了传承水乡环境,重新激发新水乡城市的水空间活力,结合现状建筑和空间肌理条件,梳理用地空间,明确保留更新片区、新增住宅用地、新增商业用和安置片区。
4.2.2探索新水乡空间模式
规划在复原河道的同时,构建一条沿新风直江南北向的滨水商业带,重塑传统“水上街市”和沿河檐廊胜景。此外,保留更新片区周边的新增住宅用地,水网本底格局较好,有一定的水乡风貌遗存,需要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与保留更新片区的风貌协调。结合设计目标,探索新水乡空间组织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水乡空间模式。
图5 阮三村地块用地现状图
图7 阮三村地块用地潜力图 5. 新水乡城市空间模式研究
5.1研究方法
5.1.1空间分类
随着城市规划功能分区理论的深入实践,新水乡城市空间与传统水乡城市空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原本居住、商业、交通等活动活动互相融合的物质空间,通过功能分区被分割了。因此在探索新水乡空间模式时,需要对不同功能的空间展开研究。由于传统的水乡城市空间
功能主要由居住、商业和交通构成,其中,交通功能与居住和商业功能密不可分,本次初步
图8 阮三村地块城市设计平面图
图6 阮三村地块用地规划图
5.1.2空间形态模式提炼
空间形态的分析可借由抽象成平面几何形式进行,最普遍的方法有“图底关系”分析法。图底关系是基于建筑体量作为实体(图)和开敞空间作为虚体(底)所占用比例关系的研究。图底理论作为研究空间形态最为直观简化的方,有助于本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形态模式的提炼建立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适用于空间形态领域[4]。水乡城市空间形态由用地功能、道路空间、建筑空间、水网及公共空间四大层面控制,其中用地功能是本研究空间分类的依据。因此本研究从剩余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图底关系分析法分层分解水乡空间形态,挖掘形式组织规律。
5.2居住空间形态模式
5.2.1设计策略
(1)水空间开放
梳理水系,结合空间布局将水系引入居住区。避免城市道路线型沿河道切割用地,滨河道路为居住区级道路或步行道。建筑沿水岸散点布置,内部建筑以围合、半围合的形态出现,形成为不同居住单元服务的多个邻里活动中心,面向水滨开敞通透。
(2)水空间可达
改变原本居住区中心绿地及服务设施的集中式布局方式,结合用地周边水系布局带状滨水绿地,并利用引入居住区内部的水系设置组团绿地,形成通往滨水绿带的步行网络。同时,结合滨水绿地布置服务设施及小区所属的私人码头,实现可亲水、可游水的空间设计目标。
(3)与水乡风貌相协调
通过滨水服务设施和绿地的布局,居住区形成以居住区码头、服务中心为标志的错落有致滨河轮廓线,丰富水乡城市的水界面。
在建筑风貌控制上,高层建筑采用白色为主色调,以完整体量和简洁立面形成衬托背景,对近水建筑根据不同河道等级进行退界控制。
5.2.2模式提炼
(1)建筑空间
滨水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局部沿道路可布局高层建筑。沿水岸建筑以散点布置,内部表格1绍兴鉴湖阮三村周边地块设计居住空间分析
建筑以围合、半围合的形态出现。
高层建筑采用白色为主色调,以完整体量和简洁立面形成衬托背景。结合滨水公共绿地布置商业娱乐、公共服务功能建筑,形成为居住区服务的滨水活动中心。
(2)道路空间
避免城市道路沿河穿越,将居住区与河道空间隔离。居住区级道路走向以与周边主要河道垂直方向为主,便于形成通向滨水地区的空间廊道,加强滨水活动带的通达性。
控制道路宽度与车速,增加人行活动区域,恢复传统街道生活。结合水系设置通往滨水绿带的慢行步行网络,尽可能多的创立通过各组团中心引向水滨的步行小路,与滨水散步道一起构成连续的步行健身网络。
(3)水网与公共空间
合理保留和修复居住用地周边水系,有条件的将水系引入居住区组团中心,形成水网与陆地指状交错的空间形态。
控制滨水建筑后退距离留出开敞滨水空间,结合水岸小体量低密度的商业服务建筑,形成带状大面积的滨水带状绿化空间,并结合水网流向渗透入社区内部,形成建筑组团间绿化。
沿岸组团绿地围合性弱,为半私密性活动空间,承担部分社区服务功能;社区内部的组团绿化空间,将集中的活动广场分散到靠近住家的私密性庭院空间,保障亲子活动的安全性。
图9 居住类新水乡空间形态模式示意5.3商业空间形态模式
5.3.1设计策略
(1)水空间开放
商业功能的新水乡空间沿河道方向展开布局,形成有一定宽度带状延伸的滨水活动带或带状绿化空间,建筑、道路随之延展布置。降低滨水道路等级,成为街区功能的一部分。避免向心式集中化的现代化大尺度商业空间,打开建筑,通过多条支路、巷道空间划分小尺度街区,并且形成可以看得见水的积极公共空间。重塑街河并举、坊巷纵横、街道狭窄、地块尺度小的绍兴水街。
(2)水空间可达
借鉴传统水乡空间水上街市做法,在建筑滨水界面设置雨廊、骑楼等遮阳避雨的半户外空间。并利用水空间,在河岸水边砌石设置商铺专有踏道、码头,游船可达,打造半陆上半水上街市。
(3)与水乡风貌相协调
商业功能的新水乡空间通过小尺度街区的划分,实现水乡坊巷纵横的小尺度街巷肌理。近水地块可借鉴传统台门院落式的建筑空间组织,在传统的建筑形式中注入商业功能。远水地块建筑体量可相对完整,在建筑设计上应采用传统街市的构成要素和符号,形成滨水传统风貌建筑与现代城市建筑相融合的过度片区,实现水乡街市的现代化延续,避免缺乏文化内涵的现代商业建筑。
5.3.2模式提炼
(1)建筑空间
商业功能的新水乡空间建筑布局应避免大体量,室外空间消极的内向型现代商业建筑。打造小尺度街区,塑造建筑外的积极空间。具体分临水建筑和远水建筑两类。
表格2绍兴鉴湖阮三村周边地块设计商业空间分析
临水建筑采取传统水乡街市“街河并举”的空间组织形式,沿河道方向展开布局,可借鉴传统台门院落式的建筑空间组织,打开建筑形成院落空间。
远水地块建筑体量可相对完整,在建筑设计上应采用传统街市的构成要素和符号,形成滨水传统风貌建筑与现代城市建筑相融合的过度片区,实现水乡街市的现代化延续。
(2)道路空间
道路随河道走向延展布置。过境道路在滨水活动带后设置,避免横向车行道路穿越或阻隔人们抵达水滨;垂直水流方向的车行道路抵达滨水活动带即成为尽端路,只允许步行进入滨水活动带;降低滨水道路等级,成为街区功能的一部分;增加街巷等步行网络,提升商业建筑界面占比,提高滨水空间可达性。
(3)水网与公共空间
沿河道形成有一定宽度带状延伸的滨水活动带或带状绿化空间,通过引入商业街区内部的水系有过渡层次地将人群引向地块内;借鉴传统水乡空间水上街市做法,在建筑滨水界面设置雨廊、骑楼等遮阳避雨的半户外空间,并利用水空间,在河岸水边砌石设置商铺专有踏道、码头,游船可达,打造半陆上半水上街市。
图10商业类新水乡空间形态模式示意
6.结语
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与城市特色保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但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与规划从业者开始关注城市品质提升,通过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提升城市生活的质量。如何结合不同城市的特点进行城市空间形态的设计,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绍兴是著名的水乡古城,对绍兴新水乡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传承绍兴水城文脉的重要一步,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居住和商业两类新水乡城市空间模式也仅是抛砖引玉,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J].新建筑,1994,1:29-34.
[2]臧玥.城市滨水空间要素整合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6-35 12 14 38
[3]倪建.江南水空间的形态与类型分析[J].浙江建筑,2003,(2):1-3 .
[4]褚筠.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水空间形态模式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6-35 12 14 38
作者简介
游晔琳,助理规划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陈奕,陈奕,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