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宝
(上海金融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作为单个高校个体的个性特征,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大学精神是一所高校多年文化建设的积淀和凝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所在。要通过校训、校歌、校徽的征集、研究和确立,通过校史馆展示,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学生身体力学,充分挖掘一所大学历届师生奋斗追求的目标和积年累积形成的独特风格,促进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宣传弘扬大学精神,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个性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在校园这个范围内,由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及其产生、创造的过程。校园文化是一个社会亚文化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校园文化结构是指校园文化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方式。依据社会文化的结构分类,校园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外层的物质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舍建筑、文化设施、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等。它是校园内具体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也是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第二,中介层校园文化。中介层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知识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组织形态文化和行为形态文化。知识形态文化主要指广大师生掌握的知识水平;制度形态文化指各种用于规范和约束主体行为的规章制度;行为形态文化是指校园师生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风、学风等;组织形态文化是指学校为维持正常运转所设置的管理机构,和学校在法律与校规允许的范围内所出现的政治的、学术的、文化的、艺术的群众组织及相互间形成的文化氛围。第三,核心层的精神形态文化。它是以世界观、价值观为核心,以校园精神为灵魂,还包括校园人的思维方式、心态和情感。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精神、校园文化氛围、价值观念等。校园精神形态文化既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也对校园物质形态文化及知识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组织形态文化具有支配和导向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任务的需要。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人。优秀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它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最微妙、最深刻地植入大学生的大脑深处,对学生的潜能释放提供一种导向力,对校园内各类人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一种凝聚力,对学生的精神素质的提升提供一种推动力,在不知不觉中教育学生、陶冶学生、感化学生、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成材。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的凸现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程度的不断深入推进,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新情况和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多元化的思想对大学生正在成长中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消极因素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在此情况下,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渗透,把理性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散播在感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使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下接受无形的理性教育,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融会贯通,使理性教育化为自觉的潜意识,从而提升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而高等学校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之地和数以千万计的优秀青年学习之所,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人的教育场所,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建立在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基础之上,而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培育广大师生,丰富广大师生的精神内涵,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帮助他们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激励他们显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建设和谐校园。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如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是其育人任务的需要,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培育出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人;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建设的主体即全体教职工也影响至深。优秀校园文化对全体教职工发挥着凝聚人心、激励奋斗的作用,它能吸引并团结着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社会经历的所有教职工,激励着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集体意识的自豪感,也启发每一位教职员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和责任感、使命感,激发他们爱校荣校,积极进取,自觉维护学校的荣誉,自觉地为学校的发展而竭尽所能。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需要。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高校承担着创造和传播知识,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社会职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师生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学生毕业融入社会后,在教师的社会活动中,都无形地将校园文化培养的精神和品格在社会中传递、散播和发扬,从而影响着国民的性格,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重点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成果――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引导他们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汇中紧密联系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成就和大学生们的切身感受,进行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增强对中国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大学生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总之,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成果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风尚,巩固大学生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突出以人为本,着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师生员工是校园的主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教职员工是主导力量,是形成校园文化氛围的中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职员工这个相当稳定的群体就是校园文化的“营盘”,经典的校园文化都是靠一代代热爱教育、勤勉工作的教职员工承传相袭而沉淀起来的,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言传身教的风范,职工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的服务,细致入微、亲切和蔼的关怀,往往凝结成优良校园文化的核心。因此,要重视、尊重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学生是塑造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是优秀校园文化孕育的结晶,更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弘扬者。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自觉实践,学生的广泛传播,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有力的抓手。所以,要重视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创新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锻炼培养学生的智慧和能力、个性和意志。
突出作为单个高校个体的个性特征。作为从属于高等教育的各个高校个体,自然遵循着高等教育共同的办学规律,有着相近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培养手段,运用相似的制度,使用着相似的教材,开设着相似的课程。但是,作为的高校个体,由于各自的办学背景、历史传统不同,领导思路、地理位置、师资队伍、学生来源不同,其具体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发展定位也不同,进而其具体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也不同,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基本信念、基本能力、行为规范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实际上,正是这些不同的个性早就了不同的高校个体,也形成了各个高校不同的校园文化。可以说,校园文化的个性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失去了个性的校园文化,也就失去了对本校师生员工的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将个性文化建设凸现出来,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三、着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对广大师生富有很强的感召力,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基础的物质保障作用。要以校园基础建设为物质载体,构筑富有活力和特色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好生态文明,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校园的山、水、园、林,亭、台、楼、榭,楼宇、道路,精心设计,增强其文化符号意义,每一栋建筑、每一片绿地、每一尊雕塑,甚至每一个警句标牌、每一颗花草树木、每一块青砖石瓦,都能闪烁着文化的光芒和气韵,做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互为一体,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自然景观打造好师生学习、生活的环境,陶冶师生的情操,激发师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学校,使教育目标的外化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师生内心的自觉境界。
完善制度建设。校园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实际上,制度也是文化。不同的制度,蕴涵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发展观念,从而为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不同的现实可能空间。高校制度建设要根据师生的内在需求、心理特征,符合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师生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师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迸发。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引导师生、服务师生、发展师生、发展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并完善各项制度。不论是教育教学制度,还是行政管理制度,都要突出精细化,务必使师生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务必使教职工快乐、高效工作,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早日成材。这样,制度也就是学校富有特色的文化。
加强师德、学风建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扬学校多年的传统,弘扬学校历年优秀教师的光辉业绩,促进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乐于、善于、专于传道解惑。加强学风建设,以优秀的学子为榜样,以理想、志向为动力,大力营造积极进取、勤奋好学、崇尚科学、尊重学术、用于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真心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要营造尊师爱生的浓浓氛围。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维系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与普通师生之间乃至学校与家长、与社会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宣扬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将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凝聚起来,共同为学生进步、为学校发展、为国家富强而努力。
发展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最活跃的组织者、实施者。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是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社团文化出自学生之手,是学生自己的文化,因此,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要加强引导、管理和扶持,打造精品社团,经常性地开展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要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之风,激发大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动力,使社团成为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提高道德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多种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乐园,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充分显示社团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展示校园文化、繁荣校园文化、发展校园文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传播优秀的校园文化。文化交流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而充满活力是校园文化生存发展的根本。交流的范围可以是校园内部各院系的交流,也可以是学校和社会各界的交流,包括界的中外文化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就校园文化本身,也可以是泛文化的交流,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举办学术会议、承办文化活动、开办学术讲座、招收留学生、引进人才的“引进来”,也可以是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参加社会活动、出国留学、输出人才的“走出去”。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必然带来校园文化魅力四射的繁荣。
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多年文化建设的积淀和凝练,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价值、学风、教风、校风的总的概括和提炼,是大学师生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支柱,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所在。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渗透力和展示力。它对内能创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能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等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优劣的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它对外又体现了学校的目标要求及办学特色,在社会上构成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大学精神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历史积累,根植于深厚的办学文化土壤,是一个由外到内、由浅至深的发展过程。一所高校良好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它将构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要通过校训、校歌、校徽的征集、研究和确立,通过校史馆展示,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学生身体力学,充分挖掘大学历届师生奋斗追求的目标和积年累积形成的独特风格,促进大学精神的培育。要大力宣传弘扬大学精神,使大学精神融进师生员工的日常言行。
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发挥网络、校园广播、校报等媒体的作用,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在宣传中,注意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如在教学楼、图书馆里张挂名人画像、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等,渲染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利用这些媒体作为载体,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信息化时代,尤其要抢占网络平台。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可见,网络对于人类的生存方式及思想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更是如此。因此,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设好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引导师生确立正确的网络观,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校报也是很重要的校园文化建设阵地,分发范围广,覆盖面大,阅览方便,在师生中有较大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校报的优势,创新思路,加强策划,多刊载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多报道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努力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创作和互动,增强校报对师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 2006,(24)。
[2]汤建.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探索与交流,2006,(35) 。
[3]徐柏才.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1) 。
[4]黄朗.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2)。
[5]史飞翔.论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EB/OL],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