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日趋旺盛,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亦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柯飞,2002; 王克非,2004; 郭红,2004; 于连江,2004 ),但“这些研究还没有解决平行语料库与微观翻译教学环节的衔接问题”(秦洪武、王克非,2007),“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料处理、检索方法以及与翻译课授课内容的结合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同上)。本文认为,如何结合翻译课程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教学步骤,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翻译教学语料库的构建及应用,是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中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但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笔者在英语专业三年级汉英翻译课程的教学工作中,采用了魏志成教授创导的“比较翻译教学法”,并在“比较翻译教学法”的“比较”思想指导下,将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纳入教学的各个步骤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设计和严格严密的过程控制,使学生在参与翻译教学各个步骤的过程中,成为语料库构建的主体和语料库应用的最大受益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第21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中,一名学生获得汉英组三等奖,六名学生获得英汉组优秀奖。
一、关于比较翻译教学法
比较翻译教学法是系统地从比较翻译学的角度实施翻译教学的方法,重视语言、文化的比较,旨在通过多译本的比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译文参与比较评析,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翻译
基于比较翻译教学法的教学型语料库构建与应用
余军
王朝晖厦门理工学院
摘 要:本文分析了在翻译课程中教学型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问题,认为应结合翻译课程具体的教学法以及相应的教学步骤,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型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并以比较翻译教学法为例,从微观翻译教学环节具体探讨了语料库构建的类型、选材、标注以及应用等问题。
关键词:比较翻译教学法;教学型语料库;构建;应用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873X(2010)05-0057-06
水平。魏志成教授在多年翻译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比较翻译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的“五步法”(即现场翻译、小组讨论、演示报告、译文修改、教师点评)(2007),明确了翻译课程控制过程,确立了比较翻译教学法在翻译教学法中的地位。比较翻译教学法“体现了翻译教学的一种新理念,是作者10多年来吸收国内外翻译教学研究新成果的结晶”(陈宏薇,2008),是国内外近年出现的11种优秀翻译教学法(王树槐、栗长江,2008)之一。
将语料库技术引入比较翻译教学法的五个步骤之中,构建教学型语料库,并充分发挥语料库技术易于检索统计的优势,将其应用于翻译教学,有助于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笔者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结合比较翻译教学法的五个步骤,对教学型语料库的构建及应用做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具体思路和方法如下。
二、基于比较翻译教学法的教学型语料库的构建
(一)教学型语料库构建的三个问题
本文认为,翻译教学型语料库构建应思考三个问题。
样的语料库?目前,中英双语在线(鸿仁、corpus.usx.edu.cn/
者探讨在翻译教学中自建小型语料库(谢家成,2008)。对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国内学者的讨论集中在翻译研究者所构建的上述双语对应语料库,如“双语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用途”(王克非,2004)、“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秦洪武、王克非,2007)等,但对于学习者对应语料库的构建及其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则鲜有文章论及。目前国内除“中国大学生英汉汉英口笔译语料库”(文秋芳,2008)外,尚无其他公开发表的学习者对应语料库,基于学习者对应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也很少。国内可供网上检索的对应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及教学参考固然作用甚大,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多加利用,但该类语料库缺少相应的学生译文作比较,不能反映学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方面的针对性还不够。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学习者对应语料库的作用不可替代。教师运用语料库的检索统计技术分析比较学生译文,能发现具有普遍性的学习者翻译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习者对应语料库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平台,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译文,比较差异,发现问题。但要实现对比分析的最佳效果,学习者对应语料库除收录学生译文外,还应提供参考译文。只有学生译文一个参照系,缺少参考译文这一重要参照系,没有为学生提供比较并学习参考译文以提高译技的平台。综上所述,在构建教学型语料库问题上,有三点值得思考:一是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尽量参考利用网上可供检索的对应语料库,避免此类语料库的重复建设;二是教师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者对应语料库的构建;三是该学习者对应语料库应配有参考译文的双语对应语料。此外,如果涉及到应用翻译,还要辅以单语的专题语料库,使学生在做翻译练习时利用单语语料库了解术语、格式以及文体特征。
第二个问题是练习语料的选材问题。语料的选材应考虑目前国内翻译市场的实际需求,侧重于应用性材料,不应偏向于文学作品。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应试的需要,选取八级考试、考研、翻译资格证书考试等相关材料。笔者在一学年的汉英来增值(added value )。笔者在翻译教学中,对学生译文及参考译文运用了四类标注:(1)词性标注,该类标注由教师通过英文词性标注软件ClAWS4和中科院词性标注软件ICTCLAS2008完成;(2)语法错误标注,该类标注在学生的参与及教师的审定下完成;(3)语言特征与技巧标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译文虽然没有语法错误,但离地道的英文还有很大距离,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两种语言的特征差异不敏感,翻译过程中易受原文影响。笔者在翻译教学中归纳并运用了多种语言特征标注及技巧标注,如原文的重复,动词结集,隐性特征,以及译文的语义中心,从属结构结集,显性特征,重复的避免等。学生可以通过语言特征标注及技巧标注,提高对两种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培养翻译中的语言特征意识,掌握翻译技巧,逐渐摆脱原文的束缚,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特征,做到准确表达、语言地道。语言特征与技巧标注视具体练习而定,每次练习的语言特征及技巧标注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这体现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即每次练习在语言特征敏感度及技巧训练上只集中在几个点,并据此对原文及译文做相应的语言特征及技巧标注, 比如:
例1. 他能吃能睡。 He is a good eater and sleeper. 例2.春天来了,树都绿了。 此例中汉语原文貌似并列关系,语义重心不突出,笔者用F-p 的符号标注这一特征,即Focus-parallel ,指语义重心并列之意,汉语很多句子都具备这一特征。英译中 在语料库中加入语言特征及技巧标注,需要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之上,并与学生需掌握的翻译技巧相结合。首先概括并归纳需要标注的语言特征及翻译技巧有较大难度,制定既简明又合理的标注符号表达此例特征与技巧也是不易,而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判断原文及译文的语言特征 并确定相应的翻译技巧加以标注则更是费心费力。虽然不易,但此类标注极有价值,希望有更多的翻译教师关注这一工作。 (4)教师对学生译文的评价标注。该类评价都是积极、正面的评价,因为学生的错误或者问题都在语法错误标注、语言特征及技巧标注中反映出来,没有必要在评价标注中重提。为鼓励学生翻译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评阅学生译文时,如果发现学生译文的亮点,便会加上评价标注,对学生予以鼓励,如下例: 例3. 作为报酬, 和尚把一些可吃的东西放在庙门前。 As a reward, the monks put some food in front of /the temple gate/ / /表示所评价的内容,< >为标注符号,gd 表 示good ,为正面评价,n-attribute 指译文中运用了名词前置定语的汉英翻译技巧,比“the gate of the temple ”更为简练。 (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型语料库构建方法 教学型语料库的制作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将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参与和语料库的构建结合起来。下面就比较翻译教学法五个步骤中与语料库构建相结合的三个步骤,谈一谈教学型语料库的具体构建方法。 第一个步骤是现场翻译(课外练习的步骤及操作与此类似)。在笔者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配有电脑、具备上网功能的语言实验室进行现场翻译,翻译过程中不可以参照参考译文,但是可以借助网络词典以及其他网络资源。笔者除指导学生检索上文提到的几个双语对应语料库作参考之外,还提供自建的双语对应语料库供学生参考,学生通过Paraconc demo 软件加载笔者自建的语料库,即可检索查询。所选择的练习分两种,一种是全文翻译,教师预先对原文断句并编号,该类练习约占全部练习的三分之二;另一种是提供原文全文,从中选择几个句子加以编号让学生翻译,两种练习都有完整的语篇。在进行现场翻译之前,笔者先对练习原文进行预处理,主要步骤如下: 1) 在txt 文本最上方提供文本头相关信息,文本头信息格式如下: 2) 给txt 练习文件命名,格式为“C-Ex. X-Cl. X-GX-No. X-Name ”, C 表示汉英翻译练习的原文,其他部分依次表示练习X ,班级X ,小组X ,学号X ,姓名。 3) 将该练习上传到师生共享翻译资源的教学 网盘。 学生现场翻译时,具体步骤如下: 1) 从网盘上下载练习到电脑上,按照要求修改文本头,即填入Sex= 及No.= 两栏。 2) 修改完文本头后,重新命名txt 文件,即将原文件名中的X 及Name 替换为个人的具体信息。 3) 新建一个txt 文件并命名(将原文文件名复制粘贴后修改C 为E 即可,此处E 表示该文件为原文的英文译本,文件名其他信息不变)。 4) 新建一个word 文档,将练习原文及文本头复制到word 文档,按照原文的断句及编号进行翻译,译完删除汉语原文。 5) 将文本头及译文从word 文档中复制到新建的txt 文档中,将文本头中的C 改为E ,保存。 6) 将原文及译文的txt 文档上传到教学网盘。最后,笔者将全部文本下载,用textforever 软件将所有同学的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分别合并为一个文档(其中汉语原文文本经过了添加空格处理),文本合成后上传到网盘供学生小组讨论时下载参考。通过上述几个步骤,学生现场练习初稿的双语对应语料库构建完毕。 比较翻译教学法的第二个步骤是小组讨论、相互评阅译文。各小组先从网盘上下载指定的另一小组练习初稿的双语对应语料、教师预先制作的参考译文对应语料(带语言特征及技巧标注)以及含所有学生练习初稿的双语对应语料库,用Paraconc demo 软件加载,进行对比讨论,从中学习并发现问题。再在组长的组织下评阅另一小组的译文初稿,对所评阅的译文进行错误统计和标注,经过标注的文本另存为一个txt 文本,上传到网盘。教师下载并审定修改学生所做的错误标注,在学生译文的亮点处加上评价标注,制作成带语言错误标注及评价标注的学习者双语对应语料库。教师在学生标注的基础上审定并修改错误标注,相比完全对学生的译文进行错误标注而言,较为省时省力。此外,学生先进行错误标注,再对比教师修改后的标注,并阅读教师的评价标注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 比较翻译教学法的第四个步骤是译文修改,学生将初稿译文与参考译文及其他同学译文对比,成定稿,综上所述,在学生的配合下,12 次译文初稿英译平均300词计算,两个小班60名学生一次练习的译文初稿语料约18,000词,一学年32次练习共约54万词,加上译文定稿语料,总共约100万词。 三、自建教学型语料库在比较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比较”为导向、语料库驱动 (corpus-driven)下的自主学习 比较翻译教学法的五个教学步骤中,第一、第二和第四步骤这三个环节与语料库的构建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参与完成语料库的构建过程中充满成就感,从而也对自建语料库在其翻译学习中的应用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将语料库的检索对比技术运用于比较翻译教学的各个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检索比较多种译文,自主学习不同译法以第二次课堂练习《背影》为例,教师为该文提供了张培基译本和杨宪益译本两种参考译文。在比较翻译教学法的第二步骤,即小组讨论、相互评阅译文时,学生利用Paraconc demo 软件加载参考译文和全部同学的译文,进行检索和对比分析,普遍反映收获很大。例如,《背影》一文中有一句“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五小组发现该句中“看见他的背影”这一表达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翻译陷阱。该小组用Paraconc demo 软件检索“背影”,共检索到29种译文。 其中,杨宪益的译文是“at the sight of his burly back ”, 该组学生从该译文的语言特征和技巧标注中学到了将汉语的动词结构转换为英语的介词结构这一翻译技巧,同时也发现了下面所述的同学译文中的亮点和存在问题。 2) 发现同学译文亮点,相互学习树立信心在上述“看见他的背影”的29个译文中,杨宪益译文为“at the sight of his burly back ”,第五小组在Paraconc demo 中检索“at the sight of ”,检索结果显示,有二位同学的译文为“at the sight of his back ”,一位的译文为“at the sight of my father ’s back ”,与杨译类似。该组将这三位学生的译文视为亮点,在演示报告中予以展示,供其他同学观摩学学生在翻译训练中29个译文中,第watched ”,“saw ”,seeing the view of his back ”,“watching his sight of back ”, 占全部译文的 25%,通过查找资料,确定了“汉英翻译中的语义重复问题”这一话题,在演示报告中分析了译文中语义重复的表现和对策。该组的演示报告用检索软件得出的客观数据说话,针对性强,引起了多数同学的兴趣和重视,课堂讨论热烈。 4) 培养思考精神,内建翻译技巧图式比较翻译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不唯权威,不盲从参考译文”的思考精神,学生们通过语料库的检索和对比分析,除了能发现同学的问题外,有时还能发现参考译文的问题,提出质疑。如课堂练习《背影》参考译文中,张培基将“下午上车北去”,译为“taking a train for Beijing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same day ”,与杨译“take the afternoon train to the north ”相比显得冗长,简练不足。第七小组发现了张译这一问题,以“汉英翻译中名词定语的运用”为题做演示报告,使部分同学掌握了名词定语这一技巧,并在翻译中简练原则的驱动下运用这一技巧。这在之后的第四次课外练习中得到了验证。该练习中有一个句子,“作为报酬,和尚把一些可吃的东西放在庙门前”。在25位学生的译文中,有4位学生将“庙门”译为“temple gate ”,而不是常见的“the gate of the temple ”,还有3位同学直接译为“gate ”,说明这些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判断能力,能够进行翻译策略的构建。自建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丰富语料的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在语料库技术驱动下的多译本对比分析中,思考,逐步掌握了翻译技巧。其他学生则译法各异,存在种种问题,这也说明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掌握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生需要在大量语料的不断刺激下通过内省式思考总结翻译中的得失、对错,逐步形成翻译过程中可自动激发的翻译技巧图式。 (二)以客观数据为依据、针对性强的教学策略 与教学反馈 将语料库技术纳入比较翻译教学法的体系,使教师摆脱了凭直觉判断学生译文质量以及存在问题的弊端。通过对学生语料的检索,教师可以分析了解学生薄弱环节与强项,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策略,确定教学侧重点,及时给学生反馈,还可与低年级语言课程接轨,反馈学生在低年级阶段语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1) 语料检索直观客观,针对性强说服力大比较翻译教学法的第五步是教师点评,在没有引入语料库技术之前,教师的点评往往凭经验出发,不一定能切中要害,即便是教师经过细心批改学生作业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也很难将全部原始语料整理在课件上给学生一一展示令其信服。而 利用语料库技术,这一切问题则迎刃而解,教师只要记下需要检索的内容,可在课堂上当场检索点评,借助现场语料的演示,不但针对性强,而且直观,令学生心服口服,从而加深对错误的认识以及对技巧的掌握,以第四次课外练习中“庙门”的25个学生译文为例,教师现场检索“door ”一词,检索结果显示,有40%的学生将“庙门”的“门”译为“door ”,而不是“gate ”,其中不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一检索结果令学生惊愕,也令很多学生警醒:居然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从而意识到自身词汇基础不够扎实的问题。在之后的翻译练习中细心谨慎、勤查词典的学生多了起来,此类错误有所减少。可见,语料库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教师的点评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2) 标注检索功能强大,教学策略灵活调整在本文论述教学型语料库的构建部分,笔者谈到了语料标注的问题,经过标注的语料,在翻译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所作错误标注的基础上,予以修订增补,形成带标注的学习者对应语料库,通过对错误标注的检索,教师可以掌握学生所犯各种错误的频率高低,灵活调整教学重点和策略。 3) 全面了解学生个体,发现其系统性错误教师利用语料库检索技术,可以较为便捷地了解学生译文的语言面貌,发现其系统性问题。笔者在阅读一位学生某次练习初稿时,发现“the door of temple ”这种错误表达,单凭该例证不能确定是与temple 一词有关的偶然性错误还是系统性错误,便对该生的练习检索“of ”一词,检索结果显示,凡是“of+可数名词单数”结构,该生在可数名词前一概不加定冠词,可见是系统性错误。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重通过检索发现学生的系统性错误,因为系统性错误纠正一次,学生可能以后就不会再犯此类错误。 4) 译文初稿定稿对比,全部练习全面检索由于每次练习的初稿和定稿都在学生的参与下制成对应语料库,教师可以检索对比学生译文初稿和定稿,了解学生对技巧的掌握和错误的纠正情况。另外,在学期末检索学生全部练习的对应语料库,可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便于对学生整个学期的翻译学习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也有助于下一学期教学计划和方案的制定。此外,在比较翻译教学法的教学方案中,要求学生必须在期末根据自己练习语料检索的情况,写一份学期总结,总结所学到的技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例证。学生通过总结报告,对自己的强项和薄弱环节有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和了解,从而及时制定和调整学习策略,以便下一学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5) 错误类别、频率统计,向低年级课程反馈语料库便利的检索技术,使得对学生译文错误的类别、频率统计成为可能,教师将相关统计信息向低年级课程任课教师反馈,引起低年级课程对高年级频发的语法错误的重视。此外,翻译课程开发的语法错误标注系统,可以向全体语言课程教师推广,如果所有教师在评阅学生作业时,使用同一套错误标注系统,全体教师和学生都手持一本配有例证说明及语法项目索引的错误标注手册,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大大增加了学生获得错误反馈的频率,学生也可以从手册中查找到错误例证和说明,不清楚之处还可以根据语法索引进一步研习。 四、语料库构建与应用过程的控制策略 比较翻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法,与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比较翻译教学法的过程控制极其重要,甚至决定该教学法的成败。在本文所述的五个教学步骤中,教师都要严格监控,而引入语料库技术后,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过程的控制就更为重要。 1) 学习小组团队协作,人员构成合理优化比较翻译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教学过程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于学生的分组,教师要加以管理和控制,小组成员的构成不可随意。在组成小组之前,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翻译水平和语法、词汇能力的测试,挑出8个水平最高的学生,成为小组的核心,再将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班干部分入每个小组,最后,每个小组再安排一个计算机技术较好的学生。水平高的同学可以带动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对小组的错误标注和演示报告起到一定的质量监控作用;教师对各小组管理和质量监控方面成绩出色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加分。 2) 严格管理随时监控,因势利导灵活多变在比较翻译教学法与语料库构建及应用相结合的各个步骤中,教师除对全体学生演示说明相关技术、要求和操作程序外,还要重点培训各小组的骨干成员熟练掌握各步骤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如初稿、定稿的文本格式,对齐检查,文件名格式,演示报告格式及要求,Paraconc demo 软件的应用进行抽查,极其重要,功能, 交或者不交作业要扣除平时成绩,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按时提交作业。而且语料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都很高。 在保证语料文本的格式符合要求及按时提交之后,比较翻译教学法的过程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的演示报告和教师点评。教师要控制学生演示报告的时间,对演示报告的内容和质量作出评价,提出修改建议,点评时既要突出学生译文亮点,又要指出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上文曾提到一个例子,第五小组根据语料检索结果提炼出“汉英翻译中的语义重复问题”这一话题,在演示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除肯定和鼓励该组的努力外,指出该组没有深入挖掘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学生会将“看见他的背影”译为“see the view of his back ”,原因是他们都查了灵格斯电子词典,词典中“背影”的英文为“view of one ’s back ”。利用这一例子,教师提醒学生在使用电子词典或者网络资源时,要注意甄别,不能盲目照搬。这种因势利导、灵活多变的点评,要求教师平时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文化及百科知识,熟悉各种翻译理论和技巧。不然,有可能会出现演示报告失控的情况。 五、结语 将语料库的构建与比较翻译教学模式和步骤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型语料库,并在教学的各个微观环节充分利用语料库的检索技术,将比较翻译教学法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是比较翻译教学法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创新。比较翻译教学法使语料库技术在微观翻译教学环节得到充分应用,使得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不再是一个研究论题或者理论设想,而是真正走向了翻译教学的讲堂,走进了学生当中。虽然还有很多 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但已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 * 本文为《中国翻译》创刊30周年暨出版200期翻译研究有奖征文二等奖获奖作品,此外作者 对一些图表进行了删减,并做了文字补充。本文的理论基础来自魏志成教授创导的比较翻译教学法,谨此致谢。 参 考 文 献 [1] 陈宏薇主编. 方法·技巧·批评——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 [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43. [2] 郭红. 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的一种尝试[J]. 外语界, 2004 (5): 54-61.[3] 柯飞. 语料、网路与口笔译教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3): 231-232.[4] 秦洪武、王克非. 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 依据和实施原则[J]. 中国翻译2007(5): 49-52. [5] 王克非. 双语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用途[J]. 外语电 化教学, 2004(6): 27-32.[6 ] 王树槐、栗长江:翻译教学法述评[J].外语教育,2008 (00):133-138. [7] 魏志成. 比较翻译教学法的过程控制[A]. 杨仁敬、吴建平主编. 华东外语教学论坛(第2辑)[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346-347.[8] 文秋芳、王金铨. 中国大学生英汉汉英口笔译语料库[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9] 谢家成. 自建英汉对应语料库与翻译教学[J]. 广西教育学 院学报, 2008(01). [10] 于连江.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04(6): 40-44. [11] Leech, G. Introducing corpus annotation [A]. In R. Garside, G. Leech & A. McEnery (eds.). Corpus Annotation: Linguistic Information from Computer Text Corpora [C]. London: Longman, 1997: 1-18. [作者简介] 余军,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 汉语比较与翻译、语料库翻译学。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2009年暑期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班学员。 王朝晖,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在站博 士后,研究方向:跨文化与翻译、语料库翻译学。 [作者电子信箱]95yj@163.com;zhaohuiw2005@yahoo.com.cn Key words : literary work; translation; emotion; pleasure Evoking Ideo-image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oward a More Rationally Bas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by Bao T ongfa & Y ang Li (Jiangnan University , Wuxi, China) p. 34 Abstract : Yijing (意境, Ideo-imagery) is characterized by an evocation of vivid images informed with an intangible aesthetic sense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Since the yijing -oriented poetic appreciation develops out of and is deeply rooted in China ’s unique traditional modes of philosophy, cognition and cultu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ranslators concerned to explore systematically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the emotion, the scene and the cognitive subject involved. Such an effort would provide a healthy check against excessively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and would hence add to the rational basis of the translation in question. Key words : yijing (ideo-imagery); cognitive rationale; verification; poetic rationale; presentation The Compi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English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Corpus by Hu Kaibao & T ao Q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p. 49 Abstract : The compilation of Chinese-English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Corpus is of great practical importance for the research of interpr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with the corpus serving as a research platform, it becomes possible to conduct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universals in Chinese-English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nd 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interpreted English as well. Y et to compile such a corpus is a complicated and time-consuming task, since it involves transcribing, parsing, tagging, annotating and aligning large amount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s. Even though many of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ject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ealt with, much remains to be done before it could be turned into an effective tool of research.Key words : Chinese-English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Corpus; compilation; application Constructing Teaching-oriented Parallel Corpora to Facilitate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Pedagogy by Y u Jun & W ang Zhaohui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China) p. 57Abstract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ing-oriented corpora for translation courses. It holds that involving the students in this endeavor an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urses ’ general approach and overall structure are essential to a successful building and application of such corpora. Techn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effort, such as those concerning the text types, the corpus tagging, the constructive procedur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rpora to be built, are also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e paper.Key words : comparative approach; translation teaching; teaching-oriented corpora;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第四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 由浸会大学翻译课程及翻译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定于2011年7月8-10日在浸会大学举行,欢迎参加。有关参会论文递交方式等事宜,请登录会议网址:http://tran.hkbu.edu.hk/hktransym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