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名称 | 东李庄旧村改造项目 | 交底部位 | 降水 | 日期 | 20190701 | |
交底内容: 1降水方案 1.本工程地下水渗透系数为5m/d。降水需降至基底标高以下0.5m。在基坑内外部布置降水井,降水井外部共183眼,井深14m,间距约7~8m,内部共70眼,井深14m,布置在内部和电梯井或集水井等位置。管井成孔直径为600,无砂管内径300,井间填碎石滤料。潜水泵型号Q3-35/2-1.1。排水管主管采用焊接钢管dn400,支管采用100pvc管,水泵出水管采用1寸塑料管,引出到场地东侧新开河道处。降水期初定为150天,以现场施工进度为准。 2.基坑明排坑底明排:坑底周边设排水沟,并配合集水坑明排。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排水沟宽可采用0.3m,沟深0.3m,沟内用碎石回填;集水坑深度0.8m,集水坑长宽各0.8m。流土的地层中,集水坑底部和四周放置钢筋φ10@200网,外裹纱网,坑底铺0.2m厚碎石,周边回填0.1m碎石。排水沟内壁距基础外边缘不少于0.4m,距坑壁坡脚不小于0.3m;集水坑间距暂按30m考虑,可根据残余水分布情况进行调整,抽水设备可采用潜污泵2.0kW。当基坑范围内局部需要加深,加深部位可单独设集水井,采用小型自吸泵吸水。基坑回填前在对应基坑边缘设置。集水坑安放井管,导渗管与管井相连,井周添加碎石滤料,作为基坑回填降水结束后进行后浇带局部排水使用;也可考虑将排水管埋置在基础内部,后浇带施工完成后,采用速凝混凝土封堵,封堵厚度按有关设计要求进行。 3.现场观测a.水位观测:基坑开挖前进行预疏干,观测记录各降水井水位降深情况,为开挖提供依据。b.沉降位移观测:对临近建筑物设置沉降观测点;基坑周边设置位移观测点;底板完成前每天观测一次,底板完成后每2~3天观测一次。 4.降水期间应配备一台发电机,作为停电应急使用。 5.地库肥槽回填前施工进度为不低于地面以上3层。 2成井设备和管材的选择 根据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设计井深要求等情况,决定采用CZ-15型冲击水文钻机成孔,成孔直径φ600mm。泥浆护壁,泥浆的制备选用高塑性粘土。其冲击成孔操作要点见表4-1所示。 表4-1冲击成孔操作要点 项目 | 操作要点 | 备注 | ||||
在护筒刃脚 以下2m以内 | 小冲程1m左右,泥浆相对密度1.2~1.5,软弱层投入粘土块夹小片石。 | 土层不好时提高泥浆比重或加粘土块。 | ||||
填土层 | 中、小冲程1~2m,泵入清水或稀泥浆,经常清除钻头上的泥块。 | 防粘钻可投入碎砖石。 | ||||
黏性土层 | 中、小冲程1~2m,泵入清水或稀泥浆,经常清除钻头上的泥块。 | 防粘钻可投入碎砖石。 | ||||
中、粗砂层 | 中冲程2~3m,泥浆相对密度1.2~1.5,投入黏土块,勤冲、勤掏渣。 |
表4-2管材选择确定情况一览表
管材种类 | 管材外径(mm) | 壁厚(mm) | 透水性 |
无砂混凝土管 | 380 | 40 | 全断面透水 |
1)下管方法
由于采用泥浆护壁成井,下管前应适当稀释泥浆,并清除井底的稠泥浆。
根据采用的管材强度、下置深度和起重设备能力等因素,选定托盘下管法。即第一节外径φ380mm的无砂混凝土井管底部设置为不透水的托盘,托盘底部穿过钢丝绳,无砂混凝土井管之间的连接为三块宽5cm的竹板采用12号铅丝捆绑,井管连接部位采用塑料条封闭,以免该部位涌进砂粒,每接一节,下沉一节,至下完全部井管。
2)填置滤料
井管安装后,应及时进行填置滤料,填滤料之前先将水管放入井底,边放水将泥浆返出,边下滤料,最后采用粘土回填至井口。
3)滤料数量按下式计算:
=
式中:-------滤料数量(m3);
-----填滤料段井径(m);
------过滤器外径(m);
------填滤料段长度(m);
------超径系数,一般为1.2~1.5。
4)滤料中不应含土和杂物;
5)填滤料时应沿井管四周均匀连续填入,随填随测,当发现填入数量及深度与计算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找出原因并排除;
6)成井后及时抽水洗井,对出水量小的井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4.1.4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对于本工程采用的泥浆护壁冲击成孔降水井施工可能出现的质量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见表4-3所示。
表4-3基坑井点降水施工质量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名称、现象 | 产生原因 | 防治措施 |
塌孔 (在成孔过程中或成孔后孔口或孔下部孔壁塌落) | 1井口未设护筒; 2泥浆密度不够; 3成孔后停留时间太久,未立即安装井点管。 | 冲孔、钻孔应在井口设护筒;泥浆不能过稀,应有一定密度;成孔后应尽快埋设井点。 上部塌孔严重,可在孔口下设置一定深度护筒进行护壁;孔底个别处塌孔严重,可增加泥浆的密度护壁。 |
出水不畅 (井点出水不多,效果差或开始出水较多,后期逐渐衰退) | 1井点沉放前未清孔,滤管被泥沙堵塞; 2滤料没有级配,不清洁; 3洗井时间停歇太长,护壁泥皮老化未被破坏影响井壁渗水; 4管井井点底部未设沉砂管或预留一段沉砂井; 5冲孔工艺不当。 | 井孔在沉放井点前应进行一次清孔;砂砾料应符合设计要求,有一定级配; 井点安装好后,应立即洗井,将井孔泥皮破坏,泥渣去净;井点下端应做一段3m长沉砂管,防止沉砂堵塞下部滤管,以克服后期降水衰退;采用套管冲冲孔,提高管井质量。 |
死井 (井点出水极少或抽不出水,或开始能少量出水,以后完全停止出水) | 1灌砂砾料不洁净,夹有泥砂; 2砾料级配不好,泥砂渗入堵塞滤孔; 3井点管埋设未在孔中间; 4井点滤管埋入渗透系数极小的土层内; 5未及时洗井和抽水,成孔时浮于水中的泥砂从内部或外部管井堵塞滤孔。 | 砂砾料混有泥砂应洗净;滤料应有一定级配,不得混有大量粉砂;井点管埋设防止靠孔壁过近,砂砾层过薄,泥砂进入滤管;井点滤管必须埋入渗透性强的含水层内;井管安好后应及时洗井; 对死井应逐个用高压水反复冲洗井点管或拔出重新埋设。 |
抽出水较浑 (井点抽出的水较浑浊或出现清后又混等情况) | 1滤管的孔眼过大,不能阻止土、细颗粒进入; 2砾料级配不良或无级配; 3埋管不对中,滤层过薄; 4工作水不清洁。 | 无砂混凝土管制作要规格;砾料应有一定级配; 埋井管必须在井孔中心部位,使过滤层厚度一致;工作水应保持清洁。 |
1)基坑内排水系统
基坑内降水井由水泵出水管(一寸塑料管)导入到邻近的排水主管。
在坡脚处设置明排集水沟(集水沟比槽底低0.30m,宽0.30m,根据需要可考虑设置成盲沟),在基坑拐角处设置坑井,以便设置明排泵排除基坑疏干过程中的残留水,依据开挖后水量大小安装污水泵(泵型可选为WQK18-20-2.2型及WQ6-16-0.75型)将其排放到坡顶集水池内。
基坑内排水管在基础施工阶段,将排水管埋在垫层以下,并沿边坡注入主排水管。如下:
2)坡顶排水系统
沿坡顶周圈设置DN400钢制主排水管,基坑周围降水井及基坑内部降水井、集水井由连接水泵的排水支管就近排入主排水管内。沿主排水管每100米或转交处,设置钢板焊接水箱1.2米*1.2米*1.5米,对泥沙进行沉淀。主排水管分四路排放到东侧新开河内。每一路在排入河内之前,再经过主沉淀池沉淀澄清。
主排水管DN400钢管,每根长6米,之间用法兰盘连接,加防水胶垫。根据新开河水位标高,主排水管最低标高3.9米。根据现场场地标高,需要将主排水管架高,每隔6米砌筑370*500*800~1200砖剁,将主排水管架高。
3)主排水管过路
主排水管沿基坑周圈形成环路,遇施工道路设置过路管,做法如下:
4)施工监测与维护
虽经地表沉降分析计算,本工程降水疏干对临近的已有建筑物影响甚微,但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还应对其进行沉降观测,以防万一出现安全隐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沉降观测具体位置待与现场监理工程师共同商定后再定。
6降水监测与维护
1)降水监测
a)降水检验前统测一次自然水位;
b)抽水开始后,在水位未达到设计降水深度以前,每天观测三次水位、水量;
c)当水位已达到设计降水深度,且趋于稳定时,每天观测一次;
d)在雨季时,观测次数每天2-3次;
e)水位、水量观测精度要求与降水工程勘察的抽水试验相同;
f)根据水位、水量监测记录应及时整理,绘制水量Q与时间t和水位降深值S与时间t过程曲线图,分析水位水量下降趋势,预测设计降水深度要求所需时间;
g)根据水位、水量观测记录,查明降水过程中的不正常状况及产生的原因,及时提出调整补充措施,确保达到降水深度。
2)降水井维护
由于基坑西侧降水井设置在坡脚部位,降水井施工是从现地面施工成井的,随土方开挖,管井需逐根摘管至坑底,土方施工过程中严禁损坏降水井,个别损坏,应在土方开挖完毕,采取补救措施。
3)降水维护
a)降水期间应对抽水设备和运行状况进行维护检查,每天检查不少于3次,并应观测记录水泵的工作压力、电流、电压、出水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抽水设备始终处在正常运行状态;
b)抽水设备应进行定期保养,降水期间不得随意停抽;
c)注意保护井口,防止杂物掉入井内,经常检查排水管、沟,防止渗漏,冬季降水,应采取防冻措施;
d)在更换水泵时,应测量井深,掌握水泵安装的合理深度,防止埋泵;
e)当发生停电时,应及时接通备用电源,保持正常降水。
管井施工质量检验标准表
序号 | 检查项目 | 允许值或允许偏差 | 检查方法 | |
单位 | 数值 | |||
1 | 排水沟坡度 | ‰ | 1~2 | 坑内不积水,沟内排水通畅 |
2 | 井管(点)垂直度 | % | 1 | 插管时目测 |
3 | 井管(点)间距(与设计相比) | % | ≤15 | 用钢尺量 |
4 | 井管(点)插入深度(与设计相比) | mm | ≤200 | 测绳测量 |
5 | 过滤砂砾料填灌(与设计相比) | % | ≤5 | 检查回填砾料用量 |
6 | 粗砂含水层出水含砂量 中砂含水层出水含砂量 细砂含水层出水含砂量 | ≤1/5万 ≤1/2万 ≤1/1万 | 实验测定砂水重量比 |
名称、现象 | 产生原因 | 防治措施 | ||||||
塌孔 (在成孔过程中或成孔后孔口或孔下部孔壁塌落) | 1井口未设护筒; 2泥浆密度不够; 3成孔后停留时间太久,未立即安装井点管。 | 冲孔、钻孔应在井口设护筒;泥浆不能过稀,应有一定密度;成孔后应尽快埋设井点。 上部塌孔严重,可在孔口下设置一定深度护筒进行护壁;孔底个别处塌孔严重,可增加泥浆的密度护壁。 | ||||||
出水不畅 (井点出水不多,效果差或开始出水较多,后期逐渐衰退) | 1井点沉放前未清孔,滤管被泥沙堵塞; 2滤料没有级配,不清洁; 3洗井时间停歇太长,护壁泥皮老化未被破坏影响井壁渗水; 4管井井点底部未设沉砂管或预留一段沉砂井; 5冲孔工艺不当。 | 井孔在沉放井点前应进行一次清孔;砂砾料应符合设计要求,有一定级配; 井点安装好后,应立即洗井,将井孔泥皮破坏,泥渣去净;井点下端应做一段3m长沉砂管,防止沉砂堵塞下部滤管,以克服后期降水衰退;采用套管冲冲孔,提高管井质量。 | ||||||
死井 (井点出水极少或抽不出水,或开始能少量出水,以后完全停止出水) | 1灌砂砾料不洁净,夹有泥砂; 2砾料级配不好,泥砂渗入堵塞滤孔; 3井点管埋设未在孔中间; 4井点滤管埋入渗透系数极小的土层内; 5未及时洗井和抽水,成孔时浮于水中的泥砂从内部或外部管井堵塞滤孔。 | 砂砾料混有泥砂应洗净;滤料应有一定级配,不得混有大量粉砂;井点管埋设防止靠孔壁过近,砂砾层过薄,泥砂进入滤管;井点滤管必须埋入渗透性强的含水层内;井管安好后应及时洗井; 对死井应逐个用高压水反复冲洗井点管或拔出重新埋设。 | ||||||
抽出水较浑 (井点抽出的水较浑浊或出现清后又混等情况) | 1滤管的孔眼过大,不能阻止土、细颗粒进入; 2砾料级配不良或无级配; 3埋管不对中,滤层过薄; 4工作水不清洁。 | 无砂混凝土管制作要规格;砾料应有一定级配; 埋井管必须在井孔中心部位,使过滤层厚度一致;工作水应保持清洁。 |
技术负责人: | 接交人: | |||||
交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