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当今,全世界表面活性剂产量已超过1500万吨,品种逾万种。而我国表面活性剂产量由2001年的67万吨增长至2007年的360万吨。目前合成的表面活性剂近6000种。随着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和整个工业水平的提高,表面活性剂已从日常生活中的家用洗涤剂与个人护理用品,进入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如新型材料、能源工业、环境工程、冶金、机械、电子、农业等各个领域,它是一种负载“功能型”化工材料。
摘要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新型化学品,是精细化工的重要产品。表面活性剂具有润湿、乳化、分散、增溶、起泡消泡、渗透洗涤、抗静电、润滑和杀菌等一系列优越性能,享有“工业味精”的美称。它几乎渗透到一切技术经济部门。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发展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概况
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形成一门工业得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以石油化工原料衍生的合成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打破了肥皂一统天下的局面。经过60余年的发展,1995年世界洗涤剂总产量达到4300万吨,其中肥皂900万吨。据专家预测,全世界人口从2000年到2050年将翻一番,洗涤剂总量将从5000万吨增加到12000万吨,净增1.4培,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数字。
中国的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工业起始于50年代,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95年洗涤用品总量已达到310万吨,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位。其中合成洗涤剂的生产量从1980年的40万吨上升到1995年的230万吨,净增4.7倍,并以年平均增长率大于10%的速度增长。据中国权威部门预测,2000年洗涤用品总量将达到360万吨,其中合成洗涤剂将达到65.5万吨。其中产量超万吨的表面活性剂品种计有: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AESA)、月桂醇硫酸钠(K12或SDS)、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TX-10)、平平加O、二乙醇酰胺(6501)硬脂酸甘油单酯、木质素磺酸盐、重烷基苯磺酸盐、烷基磺酸盐(石油磺酸盐)、扩散剂NNO、扩散剂MF、烷基聚醚(PO-EO共聚物)、脂肪醇聚氧乙烯(3)醚(AEO-3)等。
世界表面活性剂工业概况
世界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呈平衡而缓慢地增长,但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北美和西欧主导着全球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潮流,但其市场渐趋饱和,年增长率在2%以下;亚洲和其它地区发展较快,年增长率在4%以上。目前,全世界表面活性剂产量近1000万t,市场销售额约100亿美元,其中北美所占份额最大,为39.4%,欧洲次之,占28.18%,日本第三,占18.1%,东南亚10.6%,其他地区占3.8%。在表面活性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占主导地位,约占表面活性剂总消费量的5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35%,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合占10%。其中用于家庭洗涤剂的占61%,用于个人护理占8%,用于工业及公共设施清洗占6%,用于工业加工助剂占25%[1]。
工业用表面活性剂所占比例的大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国家工业的发达程度,并为工业发展提供条件并起促进作用。
表面活性剂在发达国家工业用占整个应用的一半以上,美国离子表面活性剂工业用占%,且以阴离子为主,家庭用占36%;西欧家庭用占43.4%,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工业应用占56.6%;日本工业应用占69.8%,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家庭用占30.2%;我国工业用占37.3%,家庭用占62.7%。
我国表面活性剂工业现状
1.我国工业表面活性剂
在表面活性剂领域,我国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基础都还比较薄弱,与国外水平差距很大,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差距更大,这主要表现为产品品种单一落后,生产规模小,产品配套能力差,缺少系列化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由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能满足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要求,缺少能够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表面活性剂及助剂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虽然我国对表面活性剂及助剂行业投入了大量的建设改造资金,但原来产品结构性缺陷仍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具体表现为产品品种少、档次低。例
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二醇醚等,其中许多都是国外20世纪的主导产品,有些品种早已淘汰,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系列产品由于不易生物降解,会造成环境污染,在民用洗涤产品中已不再使用。我国表面活性剂行业的现状从表3中可以略见一斑。目前我国液体洗涤剂和洗衣粉等行业所用的醇醚基本为引进装置生产,产品结构和技术都较落后,这一方面是由于宏观造成投产时间集中,使企业开工不足,造成不堪还贷重负的局面,另一方面科研开发及成果工程化能力薄弱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2.我国工业表面活性剂产量1991年为10万吨,1992年为12.5万吨。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约占47%,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约占43%,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约占9%,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约占1%。根据化工部工业表面活性剂中心站公布的历年我国产量及品种数据,表1列出了中国九十年代以来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及品种数。
年 | 1990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总产量 | 31.8 | 33.8 | 36.1 | 46.0 | 58.9 | 65.5 | 72.1 | 76.9 | 80.5 |
工业用/总产量 | 28.3 | 29.5 | 33.2 | 34.7 | 37.9 | 39.6 | 40.2 | ||
品种数 | 290 | 347 | 616 | 806 | 1028 | 1146 | 1256 | 1444 | 1600 |
80年代后期,我国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虽然生产规模不大,但品种很多。目前全国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产企业300多家,总能力在1000kt/a以上,但实际年产量不足20kt。LAS、SES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产量最大的两种产品,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70%以上,特别是LAS在我国的用量占表面活性剂总用量的60%以上。
我国现有78家工厂(不含5ki/a以下的企业)可生产这两种产品,总生产能力已达1000kt/a,形成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市场态势,很多工厂开工不足,造成严重亏损。
(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醇醚系列产品产量最大,其中有AEO3、AEOg等,其次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9、NP-10。目前,全国共有乙氧基化生产装置102套,总生产能力已超过410kt,其中引进装置的生产能力占60%以上,并且主要是来自意大利PRESS公司的第3代生产技术,产品结构比较类似,最大装置规模为60kt/a。但由于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又受合资企业进口原料的冲击,多数装置严重开工不足,我国目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只有70kt/a左右。
(2)两性表面活性剂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在我国也已起步,产品以咪哇琳为主,此外还有含氮有机麟叔胺氧化物,但规模较小,有待发展[2]。
2.我国表面活性剂的品种结构
国内工业表面活性剂可生产的品种约1000种,经常生产的主要品种已达300余种。其中阴离子型为80-90种,非离子型为140-150种,阳离子型为30-40种,两性型为6-8种[3]。
年代 | 合计(个) | 阴离子 | 非离子 | 阳离子 | 两性 | ||||
品种 | % | 品种 | % | 品种 | % | 品种 | % | ||
1981年 | 133 | 21 | 15.7 | 92 | 69.1 | 18 | 13.5 | 2 | 1.5 |
1988年 | 269 | 84 | 31.2 | 140 | 52.0 | 41 | 15.3 | 4 | 1.5 |
1990年 | 290 | 88 | 30.3 | 150 | 51.7 | 45 | 15.5 | 7 | 1.5 |
由表2可知,在产品结构上,我国表面活性剂以阴离子和非离子为主,高档次的阳离子和两性型表面活性剂匮乏,在产量、品种和份额上都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
3.表面活性剂人均消费量
中国的表面活性剂工业已进入世界消费大国的行列,但绝非消费强国。目前,中国人均消费表面活性剂年消费量只有0.38kg,仅仅是世界平均消费水平(1.71kg)的22%,而目前美国人均年消费量为15.2kg,日本为10.0kg,德国为14.9kg。
4.我国工业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
国内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很广阔,主要用在纺织、石油、化肥农药、轻工及建材等行业。纺织工业是我国工业表面活性剂应用最为广阔的领域,所用的品种已超过200种,其中纺织印染助剂,国内自给率可达80%。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5大类表面活性剂型纺织染整助剂,用于纺织印染工业,这些纺织染整助剂含有不同程度的工业表面活性剂,有的本身就是工业表面活性剂。石油工业是国内工业表面活性剂的又一重要领域。从钻井、开采、集输、炼油、加工等各个环节都大量使用工业表面活性剂。农药乳化剂也是工业表面活性剂的主要用用领域,年耗量在1万顿以上,品种可达百余种。
此外,除建材、交通、机械、食品、医药等工业领域大体保持原有的使用水平外,近年来,主要是轻工日化行业对表面活性剂的需求量剧增。
参考文献
[1]张星杰,贾平福 中国表面活性剂市场及展望[N].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第一期:23~27
[2]王永杰 国产工业表面活性剂生产状况[N]. 21世纪能源走势浅析,2000年6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