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一、注重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
1、同一时期中国政治史、经济史的联系;
2、同一时期世界政治史、经济史的联系;
3、同一时期中国史、世界史的联系;
二、注重历史的阶段特征
三、注重教材基础知识、基本史实的准确掌握(一统历史命题思路重在考察学生的教材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附:必修一、必修二知识整合及各时期主要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史(必修一专题1,必修二专题1)
【历史主线】
1政治史: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君主集权制
2经济史: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经济
【历史主体】教材大字的为历史主体,小字的为知识点的拓展
1.政治史:早期政治制度→封建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袭制(夏启)
②分封制(目的、内容―∣对象、义务、权利∣、特点、影响、与宗法制的联系与区别)
③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影响、与分封制的联系与区别)
④君主集权制(基础、内容、核心、矛盾、趋势、评价)
内容―:
秦朝:三公九卿(职能)→西汉:中朝外朝(职能、作用)→唐朝:三省六部(职能、运作流程、作用)→北宋:中书门下,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职能、作用)→元朝:中书省→明朝:内阁(职能、机构、作用)→清朝:军机处(最初目的、职能、作用)
内容―地方:
秦朝:郡县制(作用)→汉初:郡国并行制(结果),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制史(作用)→唐朝:节度使(结果)→北宋:派文臣到地方做官、设通判、设转运使(影响)→元朝:行省制 ★特别注意君主集权制确立(影响)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2、经济史:
①农业―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条件、特点、影响)、土地制度、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生产工具、水利灌溉、水利工具、农品种、特点。
②手工业(亲,此部分只需了解,最多考1个选择题)
③商业―商品经济:各时期商业和海外贸易的表现,特别注意三个时期的表现(唐朝、宋朝、明清时期)、市与城市的变迁(宋前后的变化)、特点;
④资本主义的萌芽:(原因、时间、地点、特征、缓慢发展的原因)
⑤经济:重农抑商(原因、表现、影响)、海禁(原因、影响)、闭关锁国(原因、影响)
二、中国近代史(必修一专题2、3,必修二专题2)
概览 | 中国近代史 | 世界近代史 |
特征 | 工业文明撞击下的近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奋起 | 血与火的征服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新篇 |
表现 | 政冶: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政冶:资本主义政冶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经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 经济:工业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1840-1860: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1860-190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01-19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运动时期
1912-1927:北洋军阀统治和国民大的兴起
1927-1937:第二次国民、国共十年对峙、土地时期
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
1945-1949:战争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特点:屈辱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分期界标:“五四”运动--阶段划分依据:领导阶级不同
(1)旧民主主义时期(近代前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2)新民主主义时期(近代后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5、中国近代化的沉浮: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具体表现:
(1)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奋起抗争求索。
(2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3)思想科学化: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谋求民族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4)生活西方化:西风东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
6、近代中国的历史阶段特征:
总的特征: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的艰难发展。
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经济:⒈自然经济日益解体;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三、中国现代史(必修一专题4、5,必修二专题3)
1、时间:即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社会。总特点:崛起;
1949-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1976:文化大时期
1976-1978:徘徊时期
1978至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一条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两条基本线索:(1)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及变化;
4.掌握四个重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以经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
6、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
(1)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2)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等。
四、古代希腊罗马史(必修一专题6)
【阶段特征】奴隶制文明
政治: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成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渊源;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而缜密法律,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济:手工业、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纵横联系】
1、中国秦朝君主集权制、古希腊民主政治、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从核心、实质、经济基础、影响等角度比较;
2、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的演变;
3、法律的古今中外的比较、制度的古今中外的比较。
五、世界近代史(必修一专题7、8,必修二专题5)
1、时间:公元14世纪——1917年十月
2、主题线索(1)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2)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3)从社会转型:近代化(现代化)。
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具体表现为:经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政治——向民主法制转化;思想——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
(4)按近代化经营模式可分为: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私人垄断、国家垄断)
3、世界近代史的分期
(1)公元14世纪——16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兴起阶段
(2)17世纪— 18世纪 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资产阶级时代)
(3)18世纪末— 19世纪中期 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 (第一次工业)
(4)19世纪后期———1917年 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 (第二次工业)
4、历史主线
政治史: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美→法→德),社会主义运动;
经济史: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新→殖→工→第;)
六、世界现代史(必修一专题9,必修二专题6、7、8)
(一)、时限与含义:
⒈时限:1917年十月~20世纪90年代。
⒉含义: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第一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两种现代化文明模式的并进(1917-1945年)
(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
【时间】191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具体特征及史实】
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战时主义;新经济;斯大林模式,虽有弊端,但成就巨大。苏联创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模式。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影响深远。罗斯福新政突破传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创立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政治:①十月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②西方国家对苏联封锁、包围。经济危机影响下,德、日法西斯上台,挑起二战。④为战胜法西斯,美、苏、中等国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第二阶段 二战后的世界:整体世界文明的扩展(1945年至今)
【总体特征】两极格局、冷战争霸;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1、经济:各国经济的调整:
①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等。经济发展经历黄金时期——“滞涨”——复兴 ——再繁荣——再危机。
②社会主义的变化: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严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改革,改革未摆脱危机,解体后,进行调整,继续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和全球化;整体世界走向制度化和体系化、多元化。
2、政治:世界政治格局的调整和演变:两极开始形成——两极最终形成——多极化趋势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西欧普遍衰弱,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了“冷战”局面的出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笼,1949年北约成立、1955华约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世界被一分为二。
(2)多极化趋势出现。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多极化趋势加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旧的两极格局结束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格局处于新旧过渡时期。
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必修二专题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