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在我国经济转型、社会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背景下出现的社会现象,再加上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如何缓解就业压力,有效缓解就业问题,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重大问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待业人数约为30万。到了2005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万,比2001年增加了三倍。教育部袁贵仁表示2010年将有63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总数将超过700万,就业形势依然很不容乐观。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成因:
第一、从地区看,大学生青睐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不愿到西部偏远的省份去。于是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人才高消费现象,同时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地域性结构失业十分突出。
第二、目前,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上也跟就业观念有关。一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对工资期望值过高的情况。二是他们普遍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收入相对较好的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而这些工作单位和行业恰恰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度。
第三、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恐惧、急躁、自卑、孤傲。
第四、大学毕业生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也是造成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他们的劳动力质量不合格,造成产品卖不出去。这要从教育和教育结构上找原因,大学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过程,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降低了大学生劳动力的质量。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
第1、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专业结构、课程设计与专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教学模式与实际应用不相适应以及人才素质培养与用工需求多元化、素质要求复合化存在反差等方面的问题上下功夫。按照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修正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改革传统课程结构,消减传统理论课程内容,强化专业实际技能训练,突出“实用、实践、实训”,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能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缩短高校与用人单位、教学与生产的距离。
第二、加强实践课程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难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和外语水平是比较在乎的,普遍反映的是实践能力欠缺,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因此,高校应积极引导毕业生进行社会实践,强化实践教学。
第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关口前移”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在低年级学生中进行就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知道从哪些方面来塑造自己,实现就业教育的全程化。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可以面向、工商界人士聘请职业顾问为学生就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广辟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第四、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职业规划,就业观念,合理认清自己的能力摆,正自己的位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乎其尊严,也关乎着民生及社会和谐。大学生的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投入资本,是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如果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得不到合理有效地解决,不仅会降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也给劳动力市场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高校就业指导也是贯穿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是毕业生得到正确的就业思想的引导,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及时采取办法,从高校育人层面做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适应就业需求,真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