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知识(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癖好 譬如 媲美 鞭辟入里
B.激发 奇数 缉私 无稽之谈
C.罢黜 处理 雏鹰 弄巧成拙
D.憔悴 国粹 猝然 出类拔萃
2.下列各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句是( )
A.目前税务部门推进反腐倡廉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真正公开照章办事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公开”切莫敷演!
B.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了歪屈史实、美化侵略战争的2002年版“新历史教科书”,是为了蒙蔽与欺瞒国民,尤其是青年一代。
C.21日下午5时许.北京西站二层候车大厅顶棚的暖气管道猛然爆裂,热水倾泻而下造成大厅内严重积水。
D.上海籍的球迷们排队30多个小时,丰餐路宿.吃了不少苦。不过,能够在现场看到姚明的比赛,吃这些苦都是值得的。
3.对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损兵折将 折:损失
B.鬼使神差 差:派遣
C.俯首称臣 称:称赞
D.至高无上 至:最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本赛季中超开始后,上赛季冠的表现有些让人“倒胃口”,昨天他们迎来了自己本赛季第三个“0比0”。
B.CBA总决赛惨烈的程度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昨晚在东莞进行的总决赛首回合较量中,卫冕冠军主场饮恨。
C.长期的客场不胜,使队员的心理发生了扭曲,只要在客场踢得不顺,场上的阵脚就肯定会乱。这几乎成了定势。
D.公益组织实现先富起来的人反哺贫困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作的缺失,使两极分化得到缓解。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再也不应该以一个“模子”来要求学生.锻出一个个标准产品。如何依照学生的不同特长,_____其创造性思维,是教育的新课题。
②在工业发展上,我们要谨慎选择产业争产品结构,技术起点要高,坚决____那种消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这样就可以走向清洁生产之路。
③这部影片感人至深,故事主人公的_________,就是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桑兰。
A.启示 抛弃 原形 B.启示 舍弃 原形
C.启迪 抛弃 原型 D.启迪 舍弃.原型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现在的电视剧,十几集、几十集的习以为常,我们希望能多拍一些精彩的短剧。
B.这次在浦东的参观尽管浮光掠影,但上海的变化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他俩大学同窗,又住一个宿舍,一直是相敬如宾,从来没有为琐事吵过架。
D.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观念日趋多元化,常常让我们莫衷一是。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些青少年不喜欢过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过洋节,这和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缺少热闹的气氛不能不说一点关系没有。
B.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孔子的大典上,有些祭祀礼仪的表演变成了闹剧.这遭到了海内外有识之士的批评。
C.国家邮政局计划在2005年发行的25套邮票中,有一些像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这样重大历史题材的邮票占了很大比重。
D.有些青年说成才必须选对道路,但也有些青年批驳说并非一条大路通罗马,我同样表示不赞成这些青年的说法。
8.下列句子不会产生歧义的一句是( )
A.他把信仔细看了几遍,对我说:“这句话说重了。”
B.在9405班的学生中,只有我跟他学过写生。
C.我们回顾民族屈辱的过去,不由得生发多难兴邦的感慨。
D.局里通知赵厂长l1月28日前去汇报下岗职工的安置情况。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记》一书恒久的魅力,正在于字里行间每每有司马迁个人的生命感悟涌动,它绝不只是一堆死寂刻板的文字而已!近来我则又逐渐领悟,_______写学术论文,_____不能完全抹煞情感;_______冷静与同情之间的敛放不逾矩,又委实是此类文章的高层次目标了。
A.至于 其实 即使 B.如果 仍然 其实
C.即使 仍然 至于 D.由于 所以 而且
1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公益电影快车”送来的电影《我的兄弟姐妹》正在少年犯管教所内放映。
B.伦敦马拉松是世界著名的长跑赛事,以奖金高,名将多和规模大而著称。
C.省职工运动会百米纪录保持者(10秒6)、轴承厂的耿亮考上了清华大学。
D.校运会报名即将开始,是田赛、径赛都报呢?还是只报径赛呢?他还在犹豫。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谢公亭 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11.这首诗的颔联“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营造了空寂清冷的氛围,下列诗句所表现的氛围与其最接近的一项是( )
A.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郑谷《席上贻歌者》)
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12.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东边日出两边雨,道是无晴却有睛。
③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彻底清。
A.夸张 双关 比喻 B.拟人 反复 借代
C.夸张 反复 借代 D.拟人 双关 比喻
13.现今常用的词语中,有些是出自古典小说或戏曲故事。下列选项中,引号中的词语和后面的出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最喜欢当“红娘”,我来介绍你们认识吧。(《西厢记》)
B.他“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世锦赛上获得冠军。(《三国演义》)
C.不管它怎样狡猾,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西游记》)
D.真正的大丈夫气拔山河,也能忍受“胯下之辱”。(《水浒传》)
14.朝代(国别)、作者、作品、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杜十娘
B.元代/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
C.英国/莎士比竭/《哈姆雷特》/朱丽叶
D.法国/巴尔扎克/《死魂灵》/欧也妮·葛朗台
15.把以下名句补写完整。(任选三句作答)
①采菊东蓠下,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礼尚往来,__________________(《札记》)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25题
①心绪繁杂的对候,最好去雪乡走一趟。穿越了苍莽延绵的林海雪原,淹没在山坳中的雪乡渐隐渐现。________我家乡的冬天也不乏白雪,_________雪乡的雪还是令我吃惊得有些恍惚。在踏及雪乡的一刹那,我竟然有些怀疑,自己是否还真的置身于尘世之中。走进雪乡,凡俗便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是一个冰清玉洁、空灵隽永的世界;漫天雪花彻夜不停地飞舞.这在雪乡是常有的事。雪乡雪后的清晨像一首清新的诗,又似一幅雅致的画。在诗与画之间.显现生命律动的是那担水的农家女,既朴实能干,又温柔体贴,落落大方。
②微风过处。卷起的雪雾像一层白纱将整个雪乡罩住。而房檐上那不经意挂上去的红灯笼。虽是这银白色调中的另类,却给冬日的雪乡平添了些许暖意。雪乡的冬季是不容易看到壮汉的,因为这是个伐木的季节,很多男人都上山放木去了。远离了女人和孩子,便远离了一份温馨和亲情。低矮棚屋,粗茶淡饭,雪乡男人的脸上却隐约闪露着一份淡然和从容。那是一种在男人堆里也称得上很男人的气质与潇洒。每锯倒一根木头,他们便把对妻儿的爱藏在其中。在婉转悠扬的喊声中。雪乡男人的生命便在这林间流转,年复一年。
③在积雪和木栅间穿行,我眼中的雪乡粗犷与柔美兼容,苍劲与精致并存。在这里最独到的景致,莫过于雪堆成的屋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单是那份独特便夺走了人们的视线,不动声色地掳走了人们的心。大凡来过雪乡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在这座山前驻足。不用泼墨点染.也不用刻意着色,山的原貌便是画中的经典。可面对这秀美奇山,画家们却不敢落笔.觉得它美得有些失真。作家们也望而兴叹.觉得穷极所有也难以描绘它的神韵。倒是有一个摄影家,咔嚓把它摄入镜头,拿着照片去参加国际影展,结果得了个银奖。从此,有人也把这座山称为获奖之山。
④雪乡的雪从十月开始飘落.一直到第二年的初夏。因为雪大,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大山。因为雪大,他们无从知晓外面的世界。可问起雪乡人,他们是否因此而感到不便甚至讨厌雪的时候,他们都笑着说,习惯了。之后便反问你,你不觉得我们这里很干净吗?那神情和雪乡一样的纤尘不染。
⑤在人气噪动的今天,雪乡人仍能以一颗平常心,平和地看自己,看别人,也看这个世界。这无疑是一种天赐,也是一种难以附庸和雕琢的品格。随着岁月的更迭,雪乡正穿透历史的尘埃,穿过时空的交错,与外面的世界扑面相遇。
⑥又是一个银白的雪乡的落雪清晨,我找到了来时的路。回首雪乡就像我的一个梦境,有种无法触及的虚幻。
⑦雪乡,我的梦幻之乡。
16.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刹那(shà) B.隽永(juàn)
C.粗犷(guǎng) D.触及(chù)
1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容:充裕,宽裕 B.缥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C.纤尘不染:一点灰尘也沾不上 D.错落有致:交错地排列
18.下列关联词语,正确填人第①段画线处的一项是( )
A.既然 那么 B.虽然 可
C.不仅 而且 D.因为 所以
19.将“越来越多厌倦了纷繁与嘈杂的都市人来到雪乡,在休闲中领略这份似真似梦的朦胧与缥渺。”一句话放回原文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③段后面 B.在第④段后面
C.在第⑤段后面 D.在第⑥段后面
20.第③段“在积雪和木栅间穿行……”中所用的修辞方法,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偶 排比 B,拟人 对偶
C.排比 比喻 D.对偶 比喻
2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乡给很多都市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B.雪乡人的品格使雪乡更具吸引人的魅力。
C.随着大量都市人的到来,雪乡冰清玉洁的特质会受到影响。
D.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雪乡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外面的世界。
22.下列对第④段中“那神情和雪乡一样的纤尘不染”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容雪乡人的神情纯真 B.赞扬雪乡人的超凡脱俗
C.形容雪乡人的神情自然 D.赞扬雪乡人的美好追求
23.下列对最后一段“雪乡,我的梦幻之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含蓄地表达了都市人对雪乡这样的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
B.表现了作者追求超凡脱俗的生活而不得的痛苦。
C.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雪乡这样的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
D.表现了作者对宁静平和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渴求。
2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雪乡的美景写作者热受生活之情,全文情景交融。
B.作者写雪乡美景的目的是为了赞扬雪乡人美好的品格。
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D.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创作方法,赋予雪乡美景以深刻含义。
25.下列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
A.世外雪乡 B.空灵世界
C.清新雪诗 D.梦里雪乡
三、文盲文阅读(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文,回答26——30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域,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巳判矣。至于,理固宜然。
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霜露.斩荆棘 暴:暴露
B.子孙视之不甚惜 惜:珍惜
C.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
2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举以与人,如弃草芥 D.至于,理固宜然
2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较秦之所得 B.诸侯之所亡
C.诸侯之所大患 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29.对“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一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赂秦的国家越多,秦国就越加紧攻打。
B.赂秦的次效越频繁.秦国就越加紧攻打。
C.败给秦国的次数越多,秦国侵犯他越厉害。
D.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他越厉害。
30.六国“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根本原因是( )
A.秦国为扩展疆域而不断向六国索取土地。
B.六国屈从于暴秦的强大武力,一味割地求和。
C.秦国采取了外交攻势和武力攻取的两手策略。
D.六国国君不懂得珍惜前辈披荆斩棘创立的基业。
四、作文(60分)
31.请以“我与奥林匹克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说明:(1)自拟题目,写在试卷上。
(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3)字数不得少于700.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