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置目的:
为了及时了解公司各部门的安全生产状况,发现生产中的不安全的状态(设备、工具、附件)、不安全的作业环境、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和不安全管理缺陷及其它潜在的职业健康危害,以便采取措施,及时纠正,防止伤亡事故发生。
通过全面的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将检查的情况加以综合,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经验,找出安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对安全工作做出评价。
通过安全检查,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展开。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属的生产厂区、各车间和辅助设施及各生产活动区域。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4 职责
4.1 技术和安全、工会部门负责检查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三同时”执行情况。
4.2 保卫部门负责检查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消防设施及重点危险要害部位的安全。
4.3 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检查机械、动力、起重、电气、锅炉、压力容器及气瓶等设备的安全及完好程度。
4.4运输部门负责检查运输车辆的安全及完好程度。
4.5安技科按国家有关规定,负责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锅炉、压力容器等进行定期检验。
4.6行政部门负责检查厂房建筑、道路、下水道、窨井的安全情况。
4.7设计部门负责检查生产工艺流程执行情况。
4.8各工厂、部门应将检查出的不安全隐患及时报安全管理部门,并应在安全台帐上进行记录。
5 内容与要求
5.1.安全生产检查分类:
5.2 定期检查。
5.2.1 班组周安全检查。
5.2.2 车间(部门)月安全检查。
5.2.3 公司季度综合性(包括全面性检查)安全检查。
5.2.4 各专业(电气、特种设备、消防)月安全检查。
5.2.5 季节性安全检查。
5.2.6 节假日前安全检查。
5.3日常(综合)安全检查内容
5.3.1 检查各种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是否良好。
5.4车间(部门)月安全检查内容
5.4.2 检查职业健康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
5.4.3 检查要害部位、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的管理情况。
5.4.4 督促班组开展每周安全检查和每月两次的安全活动,并做到有检查记录。
5.5.公司季度安全检查内容
5.5.2 检查各级领导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是否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之中 。
5.5.3 检查安全生产工作是否贯彻了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法规。
5.5.5 检查是否贯彻了“三同时”(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和“五同时”(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5.5.6 检查对职工伤亡事故处理是否坚持了“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
5.5.7 检查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贯彻落实。
5.5.8 检查安全生产原始凭证、台帐是否齐全。
5.6.专业月检查
5.6.1 专业月检查分类:
5.6.3 压力容器、锅炉、起重机械、电梯、厂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的检查。
5.7. 专业月检查方法、内容:
5.7.1 检查方法:各专业部门根据被检查对象的特点制订检查表,由安技科监督各专业部门执行。
5.8.季节性安全检查内容
5.8.1 季节性安全检查由安技科组织进行,生产、后勤部门参加。
5.8.2 雨季、台风季节前进行防触电、防雷、防建筑物倒塌、防汛、防台风检查。
5.8.3 夏季前进行防暑降温工作检查。
5.8.4 冬季前进行防寒、防冻检查。
5.9.管理
5.9.1 日巡回检查人员每天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消除,并做好记录。并及时向领导汇报。
5.10.事故隐患整改
5.10.1 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应登记存档,及时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整改完毕后,应将反馈单传递安技科,并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
5.10.2 事故隐患整改应做到“三落实”(人员、整改措施、完成时间)、“三不”(个人能解决不推给班组,班组能解决的不推给车间,车间能解决的不推给公司)。
5.10.3 暂时不能整改的必须制定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并落实责任人,限期完成整改。
5.11.考核
5.11.1 各项检查中,如发现有违章违纪行为,给责任者扣除奖金、罚款。
“事故隐患整改通知单”未按期解决的,应按违章处理,对造成事故者,要追究其责任。
5.11.3 要发挥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作用,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
6 记录
附录A(规范性附录)公司安全检查表;
附录B(规范性附录)隐患整改通知单;
7 附则
本制度由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提出;
本制度由安技部归口管理;
本制度由安技部负责起草;
本制度由安技部负责解释。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公司安全检查表
检查人(签字): 年 月 日
序号 | 检查内容 | 检查方法 | 检查记录 |
一 | 安全生产管理 | ||
1 | 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健全(领导机构、管理机构、管理网络),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 查资料 | |
2 | 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机构、预案、演练) | 查资料 | |
3 | 建立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部门安全职能、岗位安全职责),并定期考核 | 查资料 | |
4 | 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日常检查、节假日检查、定期检查等),并有整改和防范措施 | 查记录 | |
5 | 建立、落实安全教育制度 (日常、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等) | 查记录 | |
6 | 执行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统计上报、事故档案管理制度,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 查记录 | |
7 | 建立健全并执行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技术规程 | 查记录 | |
8 | 组织编制、告知员工及实施作业场所、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 | 查资料 查记录 | |
9 | 企业要实施生产“五同时”(生产和安全工作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定期召开安全分析会 | 查记录 | |
10 |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的管理 (粉尘、噪声、高温、低温、毒物、辐射等)。按规定配备、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 查资料 查记录 查现场 | |
11 | 同一作业区域内两个以上单位签订和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合同) | 查资料 | |
12 | 签订和执行出租、承包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合同),必须出租给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或个人 | 查资料 | |
13 | 从事特种作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 查资料 查现场 | |
14 | 设备管理、使用、报废等制度建立与执行 | 查资料、现场 | |
15 | 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 | 查资料 | |
16 | 员工宿舍的安全管理,不存在“三合一” | 查现场 | |
17 | 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的管理及使用 | 查资料 | |
18 | 使用危险化学品及民用爆炸物品等危险物品符合安全要求 | 查资料、现场 |
二 | 安全生产设施、设备、工艺 | ||
1 | 按国家规定定期对现有具有危险性的生产、储存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条件论证或安全评价 | 查评价报告和批复 | |
2 |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落实“三同时”要求 | 查资料 现场查看 | |
3 | 特种设备(电梯、起重机、锅炉、压力容器、厂内机动车辆等)及监控仪器、仪表等安全附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检验、检测并取得使用合格证 | 查检测报告或准用证 | |
4 | 消防设施的配置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完好 | 查消防验收、 现场查看 | |
5 | 防雷设施、接地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完好 | 查检测报告、现场查看 | |
6 | 各种机械传动装置、输送装置等外露运动部件,如皮带轮、明齿轮、联轴器、传动带(链)、飞轮、螺旋机构和转轴等,应安装有效的防护装置 | 现场查看 | |
7 | 高速运转中易飞出的零、部件,应有放松脱装置或急停连锁装置以及防护装置 | 现场查看 | |
8 | 机械设备根据要求应有可靠的制动离合装置、行程限位装置、超负荷卸载保险装置、惯性运动部件缓冲平衡装置 | 现场查看 | |
9 | 机械设备操纵机构位置应舒适,其功能应有明显标记,脚踏操纵机构应有护罩和自动复位装置 | 现场查看 | |
10 | 对重大危险有害区域应设置设备隔离、密闭、监控、报警、信号、消除电火花或其他安全防护措施 | 现场查看 | |
11 | 设备滑动、摩擦等相对运动的部位,应有良好的润滑 | 现场查看 | |
12 | 机械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部位及场所,应设置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 现场查看 | |
13 | 车间地面平坦、不打滑,必须设置安全通道并保持畅通;危险作业区至少应设两个安全出口 | 现场查看 | |
14 | 车间生产线(辊道输运等设备)人员横跨处应设置防护走桥;高空作业和其他有危险的作业应有个体防护措施 | 现场查看 | |
15 | 工厂内工作平台和走台、坑池边和升降口有跌落危险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围栏或盖板;高处作业时应设钢斜梯,如用钢直梯应加防护设施 | 现场查看 | |
16 | 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设备(特种设备、木工机械、压力机械、橡塑机械、磨削机械、破碎机械和手持电动工具等),应来自具有资质的制造厂制造,其安全附件应可靠有效 | 查相关资质证书、现场查看 | |
17 | 工厂所使用、储存的危险化学品应有密闭、隔离等安全防护措施,并布置有明显的危险品安全警示标志 | 现场查看 | |
18 | 企业按规范要求在相应的工作场所采取防尘防毒、防暑降温、防燥声振动、防辐射等劳动卫生防护措施 | 现场查看 | |
19 | 车间电气防护:电气绝缘应可靠;裸露带电体应有防护;局部工作照明应采用安全电压;漏电保护装置、保护接零或保护接地装置应正确可靠并定期检测;短路保护、过载保护、失压保护和电气控制开关应安全有效 | 现场查看 |
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 |||
验收情况: 验收人: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