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2-2013年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检测25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5:24:20
文档

2012-2013年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检测25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检测25小说阅读(一)成武一中曹利同高艳华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英雄立夏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推荐度:
导读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检测25小说阅读(一)成武一中曹利同高艳华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英雄立夏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检测25

小说阅读(一)

        成武一中  曹利同    高艳华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 _       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英   雄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蒙眬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1.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4分)

2.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4.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自毁英名

秋 风

①如果不是周围的住户们嫌噪音影响休息提意见,老板会让我们干到九点就下班?不过老实说,还没挨到那时间,人早就累得拿不动瓦刀了。一下班,只想倒头就睡,哪顾得上别的。

②我却还有一段路要赶。在这座城市里,我已混了将近二十个年头。刚开始,我只是个搬砖筛沙的小工,但现在,我却是个手掂电钻和吊线锤的老技工。我结了婚,有了孩儿,虽说租住的房子狭小偏远了一点,但难道说我就永远在这里找不到一块理想的立足之地了?

③骑上摩托,就往家赶。街灯虽已亮了,但光线还是有点昏暗。好在路熟,就骑得飞快。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给女儿辅导功课,好早早打发她去睡觉。可是突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画面:刚才路过那个汽车站,站牌下是不是站着一个人?当然是个姑娘———她难道不知已没车了?想着,我调转车头,往回骑去。大老远就喊道:姑娘,别等了,早没车了,天太晚,快走吧。

④骑了没几步,又一想,不行,天这么晚了,把那么年轻漂亮的一个外地姑娘孤零零扔在那儿怎么行。想着,又返身折回,说:妹子,没车了,你要去哪儿,我送你行不行?但不管我说什么,她就是不动。我们身边好半天也不过一个人,只有一辆辆轿车飞驰而过。我一看没法,只有走了。

⑤但走了没几步,我的心却又一动:这太危险,不行。因为我突然想起电视里的报道:这里已经发生过好几起抢劫案了。想着,又折回她面前说:姑娘你就信我一回好不好。我也是顺路的,举手之劳,不费事的。姑娘大概也看出了我的诚意,便小心翼翼地说出了她要去的区域。我一听,嘴里只说:正好顺路。心里却暗暗叫苦:这一拐至少要多跑五六十里路呢……

⑥一路走着聊着,才知道姑娘是进城做保姆来了。我便说起我第一次进城的事。那时我刚初中毕业,来城已半个多月了,却找不到活儿,钱早花完了,三天没饭吃,就饿昏在路边。一个好心的大爷看见了,便给我买馍吃,还领我到工地找活儿。我到现在还记得:大爷的馍真甜真香啊!

⑦说着,我的手机不停响着。我知道是老婆打来的,不想接。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便把车停在路边。可不等我开口,老婆早在电话里吼叫起来:你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我等了一下午了,怎么货还没有送来?我一听,也有点急了,说:你别急,我马上就到家了。正说着,那姑娘却突然说:货?什么货没送来?说着,提起行李就跑。我忙赶上去说:姑娘,你听我说……姑娘说:你把手放开。正拉扯着,一辆巡警车却停在我们身边了。

⑧我说:同志,误会了。我老婆是开小卖铺的,我们批发了几箱啤酒,下午送货,不知什么原因没送来。说:那你家住在东郊,你往南郊送人也是顺路的了?我一听急了,说:我是怕她不坐我的车,故意说的。意味深长地笑笑说:这我早知道了……几乎所有的受害人都是这么被人哄上车的。这时我电话又响了。我说:算了,人我不送了,我走还不成吗?说:走?哪能那么容易?

⑨我坐上警车被带到派出所。可能因为我是民工吧,审查得就更仔细些。我不知他们在外面是怎么调查的,反正等我出来,我的房东只说:你还是换个地方住吧,我这房要自己住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老板也找了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我炒鱿鱼了。

⑩老婆哭了,我也流泪了。但我还是安慰她说:没事儿,一切还会好起来的,是吗?

(选自2011年5月16日《羊城晚报》)

5、小说没有开篇便进入故事情节,那么①②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6、第③-⑤段中都出现了“想着”一词,请分别概括“想着”的不同内涵。

7、第⑦段中“老婆”打来的电话使情节出现了意外转机,简要赏析这一构思的特色。

8、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其主题可以有多种解读。请结合标题和有关情节做适当探究,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检测26

小说阅读(二)

成武一中  曹利同  高艳华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鱼鹰

杨光洲

我说的鱼鹰是人,不是水鸟。

  三十多年前,我刚记事时就听说过鱼鹰。鱼鹰家住卫河边,是卫河中游的钓鱼台、石羊胡同、石榴园、西花园,还是卫河上游的合河村,人们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听过鱼鹰的传奇后,人们的感觉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神!鱼鹰的水里功夫比浪里白条张顺还要神!

  鱼鹰要想过卫河,随时都可以过,无论脚下是否有桥,水里是否有渡船。咋过?他把肥大的裤管撸到大腿根儿,下到河里,半蹲,两条小腿曲成盘,有时还一手端着蒜臼,一手拿着馍,蘸着蒜汁吃着馍,就过河了。到了对岸,放下裤管,竟一点也不湿……有人说鱼鹰的脚掌很宽,脚趾之间有软肉,脚就像蹼一样,划起水来比鸭子还自如……

  鱼鹰瞄鱼的眼力更是了得!他走到河沿,甚至于站在高出河面五六米的大众桥上,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鱼!“这儿,一条‘铁扁担’!”“这儿,一窝‘锅片儿’!”拿抄网的人照着鱼鹰手指的位置一网下去,准有一条五六斤的黑鱼或一窝鲫鱼被捞上来。捕鱼人手忙脚乱地把鱼收拾进渔篓,转身向鱼鹰说“谢”时,鱼鹰的身影已在远处……

然而,鱼鹰并不总是帮着捕鱼人,更多的时候,在鱼与人之间,他偏袒的是鱼。

  河边垂柳嫩黄泛绿时,鱼鹰会在捕鱼人身后唠叨:“少捕点吧,母鱼正甩子哩。现在捕这么多,到夏天没鱼可捕,可别怨我没把话说在前头哇!”

  知了和河里的开始二重唱时,鱼鹰会溜到渔篓旁:“才进夏天呀,鱼还没长起来哩。你瞧,这条还不到四两,让它再长长吧!”也不管捕鱼人是否同意,他一扬手,“扑通”一声,把那条鱼给放生了!

  河堤斜坡上野菊还在风中招蜂引蝶呢,鱼鹰就堵在捕鱼人面前了:“都秋天了,还用网捕鱼?就不怕明年河里没有鱼——给明年留点鱼种吧。”如果人家不听,鱼鹰还死乞白赖着不走:“要不用钓竿钓吧?少钓点,给明年留点想头。别用这么大的网!想一网打尽呀?”

  虽然有一身水中的好功夫,鱼鹰却很少下河捕鱼,家里更是难得吃一次鱼。如果来了客人,客人提出要吃鱼,鱼鹰才会去捕鱼。下河前鱼鹰要问客人想吃什么方法烹制的鱼。客人想吃红烧鱼,鱼鹰拎回来的必是条大鲤鱼。客人想吃熘鱼片,鱼鹰拎回来的定是条黑鱼。客人想喝鲜鱼汤,鱼鹰拎回来的准是一兜鲫鱼片儿。

  鱼鹰捕鱼有个规矩,鲤鱼、黑鱼、鲢鱼这些大鱼,每次只捕一条。至于鲫鱼片儿,则要看喝汤的人数,每人一条,每条不超过半尺长,多一条他也不带上岸。

  有人劝鱼鹰多捕点,鱼鹰就像被人骂了祖宗,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别想坏了俺的规矩!”

  到我十多岁的时候,卫河水已开始变浑发腥。一到夏天,总有几天卫河得翻河——河底的脏东西沉淀得太多了,天一热,都泛到上面来了。这时,大鱼小鱼都浮到水面上换气,河面上满是一张一合的鱼嘴,用洗脸盆都舀得起鱼来。

  这时,卫河两岸的人们往往全家老小齐上阵,搬网,粘网,抛网,甚至窗纱、蚊帐都派上了用场。一场“全民皆兵”的“歼灭战”打响了,鱼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这时,常有一位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老汉骑着快散了架的自行车在卫河两岸奔走呼号:“少捕点吧!过两天一下雨,河水不臭了,鱼就不浮头了,留到明年会有更多的鱼给你们捕哇!”小孩子追在他后面喊“鱼疯子鱼疯子”,用碎砖头、小石子掷他,他全然不顾,还是一个劲地呼号。有人说,他就是鱼鹰,已经疯了!

  而立之年,我要到千里之外的异乡谋生。此时的卫河已臭不可近。临行时,不知咋的,我忽然想起了卫河,想起了鱼鹰,便问送行的朋友:“你知道鱼鹰吗?”

“知道!老皇历了!你傻不傻?”朋友不屑一顾地说,“卫河里鱼绝种了,咋还会有鱼鹰?鱼鹰早死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小说中的鱼鹰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本文在叙述过程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3.文末朋友回答“鱼鹰早死了”,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4分)

4.从全文看,作者创作“鱼鹰”这一形象的意图是什么?(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老廖一整夜都睁着眼睛坐在值班室的电话机旁。昨天中午,突然接到从青海来的电话,说地质学家彭工当天下午到达山下的火车站,请接站。老廖一下懵了头。疗养院的大客车和面包车上午都送疗养员们到山下的风景点去了,不到傍晚回不来。留在家里的一辆备用小车,被韦要去了。当时,大客车和面包车都满员,韦提出派小车。虽然让面包车上的工作人员给他腾个座位是没有问题的,但老廖估计不会有人上山,还是满足了韦。皆大欢喜总是好事,韦所在的那个省的科技局在疗养院基建的时候给过许多支持,更不好意思让人家觉得怠慢。

  却偏偏出了例外!又偏偏出在彭工头上。彭工是中国盐湖地球化学的创始人之一。有关他的报道,老廖读过很多:五十年代从国外回来,接着就去了柴达木,此后在那里一呆就是好几十年,足迹遍及青海、、内蒙、甘肃、宁夏,大半时光都在终生不见绿色的盐湖度过。中科院在庐山建了这个疗养院之后,不知动员过他多少次来疗养,每一次他都谢绝了。哪座山能同千里昆仑、万仞唐古拉、冰雪冈底斯、天外喜马拉雅媲美?在中科院今年发来的疗养员名单中,老廖见到了彭工的名字,心里一样没抱什么指望,尽管对见到他几乎有一种渴望。

  他却来了。这一次,他不得不来。半年前,体检发现他的心脏“传导阻滞,心跳过缓”。他说,我立个字据吧,死了和组织无关系,又一次领着考察队去了盐湖。他后来住了一个月医院。出院后,被强行要求来庐山疗养院。人们希望借助这里丰沛的生命气息,借助这里经由大量针叶林的尖端放电产生的大单位的负氧离子,使他得到一次充分的休养生息。

  整整一下午,老廖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给有关系和没有关系、说得上话和说不上话的单位借车,结果电话挂了个遍,毫无希望。正当旅游旺季,哪个单位的车也不会闲着。只有请山下风景点转告疗养院的陪同,让韦坐的那辆小车去接彭工。

  结果非常糟糕。韦很不高兴,他不相信这么大个庐山就挤不出一辆车。而且,接他时用的是面包车——当时他一行有好几个人,接彭工为什么就必须用小车?要知道,他虽然是行政领导,也是申报了院士的。他把住车门,理论了好半天,等司机急急忙忙把小车开到火车站,最后一批旅客已经走出车站广场。

  司机在车站里外找了个遍,没有见到彭工的影子。只好一路缓缓留意着,把车开回来。彭工的去向只有几种可能:要么误了车或者又一次改变了主意;要么被山下什么单位接走了;要么自己上了旅游车……如果没有意外,他应该会来个电话。

  老廖一整夜等的,就是这个也许会来的电话。

  负责好科学家的疗养,真不是一件轻松事。当初调老廖来筹建这个疗养院,他就很犹豫。责任太大了!

  窗外,黑了不知有多久,好像有一百年。老廖就坐在这一百年的黑暗中静听着山风在树林中穿过,虫子在草丛中鸣唱,越来越浓重的夜雾淅淅沥沥,疗养楼隐隐传出鼾声。后来天渐渐亮了。阳光穿过稠密的树林倾泻下来。一切都像往常一样:清新、明亮、温馨、欢快,但老廖却不知为什么老想哭。

下面有人喊他,喊声很急。莫非是彭工到了?!他猛地站起,推开窗户: “什么事?” “餐厅里吵起来了。”

争吵的双方是食堂管理员和韦。韦昨天从山下回来开始腹泻。他认为他腹泻的原因是食堂的饭菜有问题。

  “假如腹泻不普遍,那就还得找别的原因。比方说,你昨天是不是喝过泉水了?”

  疗养员因为喝泉水引起腹泻的事经常发生,尽管疗养院一再提醒告诫,还是有人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

  “这跟泉水有什么关系?你自己看看你们做的饭菜!”

  “哪个,哪个说我有问题?”人群后面忽然一声大喊,食堂大厨挤进来。他四十来岁,很粗壮,两只袖子卷得老高的手沾满了面粉,紧紧抓着一支擀面杖。 “你再说一遍,我有什么问题?”大厨横眉立眼,上上下下打量韦。

  韦不由得后退了一步: “我没有说你,我说的是饭菜。”

  “饭菜都是我做的。我自己吃了,拉的屎你嚼都嚼不烂。你拉肚子,关我屁事!”

  “住嘴!”刚走进餐厅的老廖大喝。

  但是事情已经无可挽回。

  “无法无天,无法无天!这么一团糟,怎么会不把大科学家给弄丢了!送我走,立刻!” 韦今天的火气,显然是昨天下午调走了小车引起的。

“大科学家”指的自然是彭工。老廖心里一阵刺痛。

  上了小车的韦不停地长吁短叹:居然弄了这么一帮人来管理疗养院,科学家来这里谈何疗养,简直就是受。可怕,这么粗暴,难以想象

  坐在司机旁边的老廖只有沉默。有什么好说的呢?若是韦告他渎职,他也没话可讲。彭工的事,他的责任推不掉。如果不是韦坚持要小车,如果调小车的时候他不啰嗦老半天,事情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但这不是理由。是他没有守住自己的责任。毕竟,他是院长,派不派小车,决定权在他手里。

  “我看彭工不来倒是对了。何苦来受罪呢……”韦没完没了。

  “停车!”老廖突然喊。车子怪叫一声刹住了。

  老廖发现了一个人。那个人秃顶,两腮下塌,在庐山早晨一尘不染的阳光下,沿着牯岭街心公园的小道,向园门外缓缓走来。

  老廖直直地盯着这个离车窗越来越近的人。

  不错,是他,是彭工,是那个照片一再在报纸上登过的地质学家。

  老廖推开车门,跳出去。—— “请问,您是彭工?”

  “是啊,你是?”

“我是疗养院的。我们昨天中午接到你要来的电话,可把我们找苦了。”

  老廖的两条腿微微发抖。

  “哎——呀,”彭工声音喑哑,“抱歉,抱歉!我该主动跟你们联系的。”

  “您来了就好。”老廖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我昨天就上山了,坐旅游车上来的。天快黑了,我想你们都该下班了,不好去麻烦你们。”

  “您在哪里过夜的呢?”

  “那里。”彭工回过头,指了指街心公园的草地。草地上,还有一些从山下带着席子和毯子来的露宿者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乎是清一色的青年男女。

  “这里真绿,绿得醉人。不像我们那里,坐车跑几天也看不到一点绿色,有时候忽然发现一棵小草,全车的人都要下车来,围着看个半天。”

  彭工仰起清瘦枯槁的脸,陶醉地眯着眼睛,两边塌陷的腮帮子翕动着。

  “我昨天睡得真好。”

  “彭工……”老廖的泪水夺眶而出: “苦了你了!”

  “苦?怎么会苦?我喜欢露营,在戈壁滩露营惯了。这里枕的垫的是这么厚的绿草,享受得很,简直就是奢侈了。”彭工像儿童一样笑着。

  老廖一把从彭工手上拿过行李箱,走回车子,拉开后车门,对里面的韦说:

  “跟您打个商量,请您下车来等一等,我把彭工送回疗养院,再来送你下山,行吗?”

  车子里没有回答。

  前面,碧蓝碧蓝的天空下,雪一样洁白耀眼的庐山瀑布云,正从日照峰那一面翻越过来,波涛汹涌,漫无边际,滚滚而下,牯岭一带所有的峰峦、峡谷、树林、溪流、屋舍、楼亭很快就淹没在似有若无的缥缈中了。

(节选自陈世旭《山花》2010年第5期)

5、分析小说画波浪线部分环境描写的特点与作用。

6、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7、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⑴哪座山能同千里昆仑、万仞唐古拉、冰雪冈底斯、天外喜马拉雅媲美?

⑵车子里没有回答。

8、请为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检测25

小说阅读(一)

一、

1.参:一是“她”眼中英雄形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英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每点2分)

2.参:写出了英雄在生活中已经归于平凡,甚至卑微,表现出作者失望的心情;和英雄的壮烈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英雄的伟大。(每点2分)

3.参:结构上,和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升华了主题,表现出作者的心灵被英雄深深的震撼,进一步表现了英雄的伟大形象。(每点2分)

4.参: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平凡的,甚至可以是卑微的,但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也可以谈“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一辈子”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英雄的认识4分,联系实际2分)

二、5、【参】一是说明“我”在工地干活很累,下班很晚;而是交代“我”的基本情况(有家室、租房偏远等);三是为展开故事情节做铺垫。

6、【参】①想提醒那位姑娘早就没有车了,不要再等了。②想把那位姑娘送到目的地。③想到那位姑娘留在那里不安全,可能出危险。

7、【参】运用了“无巧不成书”(巧合)的构思技巧,放大了信息“误读”,那位姑娘本来就没有完全放松防备心理,听到电话内容,第一反应就是自己“上当”了,显得合情合理。

8、【参】①从“自毁英名”这个标题和主人公试图帮助外地姑娘反惹麻烦等情节看,小说的主题应该是揭露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人们之间彼此猜忌(怀疑),互相戒备(提防),“自毁”其实含有反讽之意。②从“可能因为我是民工吧,审查得就更仔细些”、房东收回租房、老板把我炒鱿鱼等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主题在于揭露现实生活中以“貌”(身份、经济收入状况等)取人、嫌贫爱富等不良风气(现象)。“英名”二字多少含有几分自嘲与苦涩。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检测26

小说阅读(二)

一、1.参:水性好,捕鱼技术高超;做事执着(讲原则);具有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遵循自然规律)。(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

2.参:这样叙事,一方面真实可感,通过“我刚记事”、“我十多岁的时候”和“而立之年”三个时间段,体现自己的亲历亲闻;(2分)另一方面也传递出了叙述者的声音——对“鱼鹰”行为的支持和赞美,透露出强烈的人文情怀。(2分)

3.参:朋友这话实则答非所问,因为“我”问的鱼鹰是人,而答的却是水鸟;(2分)这恰恰反映了鱼鹰这个人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说明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恶化习以为常。(2分)

4.参:文章创作了“鱼鹰”这个生态环境的孤独守护者形象,(2分)作者通过这一形象,与其他人滥捕滥渔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了人们对自然资源攫取欲望的膨胀及环保意识的淡薄,(2分)警示人们要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和谐发展。(2分)

二、

5、参:以夸张、比拟、对比、等手法,描写了庐山夜色的安宁、闲适、和黎明的生机盎然。烘托了老廖内心的焦虑、不安与愧疚,为后文情节的转换做了铺垫。

6、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彭工。性格特征:一心扑在事业上;随和、朴实;对人真诚善良。

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廖。性格特征:认真负责、忠于职守;为人周到热情。

7、⑴转述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对自然与事业的热爱与忠诚,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解答了读者的疑问。

⑵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车子里的人内心的震撼,突出了人物形象。

8、示例:①以“庐山瀑布云”为标题,揭示象征意义

②以“责任”“疗养”等内容为标题

③以“科学家”“老廖”等职务、人名为标题

④以“真没想到”“巧合”等情节为标题。

具体理由阐释略。

文档

2012-2013年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检测25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检测25小说阅读(一)成武一中曹利同高艳华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英雄立夏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