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概论 考试 | ||||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 ||||
1. | ()是主义道德的实质和核心。教育学生做集体的小主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五爱”思想、优良品德和良好的道德规范。 (A) | 社会主义 | ||
(B) | 个人主义 | |||
(C) | 集体主义 | |||
(D) | 人文主义 |
2. | 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 (A) | 人体需要 | ||
(B) | 自然规律 | |||
(C) | 社会规律 | |||
(D) | 刚性需要 |
3. | ()问题是教育兴旺发达的永恒主题,是各级各类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A) | 学生成绩 | ||
(B) | 素质教育 | |||
(C) | 升学率 | |||
(D) | 教育质量 |
4. | ()强调的是教师心中要有每一位学生,在指导思想上正确认识全体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精心设计教学。 (A) | 个别教学 | ||
(B) | 个别化教学 | |||
(C) | 单一教学 | |||
(D) | 针对性教学 |
5. | ()是指人们在追求真知真理和崇尚优秀文化过程中积淀升华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A) | 精神审美素质 | ||
(B) | 个人品德素质 | |||
(C) | 人格素质 | |||
(D) | 科学文化素质 |
6. | 成熟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操作和理念的()。 (A) | 共享性 | ||
(B) | 公开性 | |||
(C) | 发展性 | |||
(D) | 同一性 |
7. | 人类一切文明进步都以文化成果的积累和()的提高来体现。 (A) | 文明水平 | ||
(B) | 科学水平 | |||
(C) | 教育水平 | |||
(D) | 生产力水平 |
8. | 以现行教育()为基础进行改进,这是确定素质教育内容的基本思路。 (A) | 教案 | ||
(B) | 经验 | |||
(C) | 成果 | |||
(D) | 内容 |
9. | 全面传授知识即()、方法和手段全面。 (A) | 授知内容 | ||
(B) | 授知途径 | |||
(C) | 授知对象 | |||
(D) | 以上都正确 |
10. | 教育与()具有天然的联系,原始教育与原始社会生活就曾融合在一起。 (A) | 家庭生活 | ||
(B) | 学校生活 | |||
(C) | 社会生活 | |||
(D) | 社区生活 |
11. |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 (A) | 学以致用 | ||
(B) | 学为我用 | |||
(C) | 真正将所学知识融入心灵 | |||
(D) | 以上都是 |
12. | 文化积淀到人身上构他在后天习得的素质的基础部分,是一种()。 (A) | 历史底蕴 | ||
(B) | 文化底蕴 | |||
(C) | 文化修养 | |||
(D) | 社会积淀 |
13. | 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 (A) | 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 | ||
(B) | 开出多少实验 | |||
(C) | 培养哪些技能 | |||
(D) | 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
14. | 激活每位学生()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 学习潜能 | ||
(B) | 发展潜能 | |||
(C) | 素质潜能 | |||
(D) | 个性潜能 |
15.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对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则是面向()的教育。 (A) | 优秀学生 | ||
(B) | 特殊学生 | |||
(C) | 全体学生 | |||
(D) | 全校师生 |
16. | 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学生主动需要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为直接目的。 (A) | 发展需求 | ||
(B) | 潜能需求 | |||
(C) | 主动需求 | |||
(D) | 学习需求 |
17. | 素质教育第一要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实质是要求教育者对传授的知识实现()。 (A) | 经络通畅 | ||
(B) | 脉络贯通 | |||
(C) | 全线贯通 | |||
(D) | 厚积薄发 |
18. | 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A) | 科学内化 | ||
(B) | 个体内化 | |||
(C) | 知识内化 | |||
(D) | 教育内化 |
19. | 学校教育与()的沟通是许多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一贯主张,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 (A) | 社会教育 | ||
(B) | 家庭教育 | |||
(C) | 现代教育 | |||
(D) | 素质教育 |
20. | 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 (A) | 育人为本 | ||
(B) | 以人为本 | |||
(C) | 自我塑造 | |||
(D) | 深化改革 |
21. | 所谓()就是说,每一位教育者都可以而且应当从事基于对教育规律独到理解的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教育活动经过反复检验、完善、定型和升华,就成了超出教育经验层次的教育模式。 (A) | 教无定法 | ||
(B) | 学有所成 | |||
(C) | 素质教育 | |||
(D) | 教有所学 |
22. | 劳动()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A) | 技术教育 | ||
(B) | 劳动教育 | |||
(C) | 道德教育 | |||
(D) | 科学教育 |
23. | 任何素质的形成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决定了()必须与困难同行。 (A) | 素质主体 | ||
(B) | 教学主体 | |||
(C) | 课程主体 | |||
(D) | 学习主体 |
24. | ()紧密相联,是个体社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 (A) | 语言和学习 | ||
(B) | 思考与学习 | |||
(C) | 思维和语言 | |||
(D) | 思维和学习 |
25. | 自主健康成长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社会需要、自己乐为而又可为的奋斗目标。 (A) | 健康成长 | ||
(B) | 善于寻觅 | |||
(C) | 坚定行动 | |||
(D) | 科学汲取 |
26. | ()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 (A) | 社会学习 | ||
(B) | 个人学习 | |||
(C) | 集体学习 | |||
(D) | 自主学习 |
27. | 不能简单地认为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切全由学生个人或家庭承担,()没有义务为此提供支持。 (A) | 学校 | ||
(B) | 社会 | |||
(C) | 教育体系 | |||
(D) | 国家教育局 |
28. | 人的素质的差异,常常就是所拥有的()的差异。 (A) | 社会地位 | ||
(B) | 出身贵贱 | |||
(C) | 文化高低 | |||
(D) | 文化底蕴 |
29. | ()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 (A) | 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变革 | ||
(B) | 促使受教育者接受一段教育便能持续健康发展 | |||
(C) |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 |||
(D) | 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 |
30. | 素质教育如果丧失了(),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不相干的教育都可以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素质教育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 (A) | 专一性 | ||
(B) | 多样性 | |||
(C) | 统一性 | |||
(D) | 独特性 |
(二) 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 ||||
1. |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的措施主要有()。 (A) | 营造宽松环境,提供相应保障 | ||
(B) | 承认个性潜能,不断发展优点 | |||
(C) | 点燃心中火把,鼓励追求梦想 | |||
(D) | 要求每位学生成为全能,各门课程学习成绩都达到最高标准 |
2. | 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框架中,素质教育目标按照动作技能领域来分可分为()。 (A) | 健康和运动知识 | ||
(B) | 能力知识 | |||
(C) | 生活习惯 | |||
(D) | 运动技能 |
3. | 某项教育活动只有具备了()特征,才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 (A) | 以人为本 | ||
(B) | 面向全体 | |||
(C) | 关注终身发展 | |||
(D) | 突出主体精神 |
4. | 以下有关素质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素质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 | ||
(B) | 素质教育思想是现代化教育的产物。 | |||
(C) | 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领导和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 |||
(D) | 素质教育的实施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具有性的某种强制性的性质 |
5. | 以下有关学习素质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 学习素质与其他素质不同,没有“良恶”、“自主”与“外促”循环等特性 | ||
(B) | 学习素质越高,越善于学习,越容易获得社会对其学习的积极支持 | |||
(C) | 学习素质是成人素质的核心,是所有素质形成提高的必备条件 | |||
(D) | 学习素质越低,则越不容易导致社会对其学习的 |
6. | 改革现行教育,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等创造性人格特征的人才,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 | 不相信唯一正确的解释 | ||
(B) | 不满足于已有结论 | |||
(C) | 不迷信权威的仲裁 | |||
(D) | 不屈服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 |
7. | ()是素质教育施教态度的基本方面。 (A) | 忠诚职位,献身教育 | ||
(B) | 尊重信任,深爱学生 | |||
(C) | 竭力躬行,托以致远 | |||
(D) | 严于律己,铸树典范 |
8. | 素质教育目标是()。 (A) | 素质教育理想的现实化 | ||
(B) | 为学生提供自定目标、自主评价、自由发展的机会 | |||
(C) | 素质教育职能发挥过程的分解和落实 | |||
(D) | 素质教育职能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
9. |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应从()抓起。 (A) | 个人道德素质 | ||
(B) | 思想道德素质 | |||
(C) | 法纪责任素质 | |||
(D) | 学习素质 |
10. | “文化底蕴”是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在文化发展史上经过千锤百炼而凝聚、升华成的一些最基本的()。 (A) | 蕴藏于千姿百态的文化载体、文化现象深处的思想、精义 | ||
(B) | 思想观念 | |||
(C) | 价值准则 | |||
(D) | 思维方式 |
11. | 素质教育主张()。这就必须兼顾所有学生。 (A) | 学生应各得其所、各展优长 | ||
(B) | 所有学生都应公平享受教育权利 | |||
(C) | 使各具个性特点和优势潜能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 |||
(D) | 不歧视或遗漏任何一位教育对象 |
12. | 新中国成立后,国人在精神上获得的是()。 (A) | 从“三座大山”的长期压迫下翻身 | ||
(B) | 改革开放,人们从束缚手脚的计划经济桎梏中获得精神的 | |||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带给国人的精神 | |||
(D) | 改革开放,人们从国外接受到新的思想,观念从过去的封闭变成了开放 |
13. | 素质教育过程运用启发应注意的几个方面是()。 (A) | 大目标牵引 | ||
(B) | 高质效传递 | |||
(C) | 新思路构建 | |||
(D) | 最佳人选调配 |
14. | 教育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生活,使学生()。 (A) | 学会主动 | ||
(B) | 学会消费 | |||
(C) | 学会自理 | |||
(D) | 学会交往 |
15. |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的这种精神。 (A) | 自己学习,自由研究 | ||
(B) | 用自己的头脑来想 | |||
(C) | 用自己的眼睛来看 | |||
(D) | 用自己的手来做 |
16. |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乃至融合是一种日益显著的趋势,学校应当()。 (A) | 改革教育部门封闭、垂直的管理,建立包括家长、社会居民在内的社会参与、支持、监督教育的机制 | ||
(B) | 认清趋势,主动加强与社会教育的联系 | |||
(C) |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地配合社会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区内全体成员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以及文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 | |||
(D) | 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健康发展 |
17. | 与全面振兴国家的要求相比,目前人们思想素质还存在的一些差距是()。 (A) | 认识偏颇,观念陈旧 | ||
(B) | 社会公德不足 | |||
(C) | 良心约束无力 | |||
(D) | 视野短浅 |
18. | 当前,法纪责任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的主要表现是()。 (A) | 基层执法中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现象尚未根绝 | ||
(B) | 我国长期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确立和走向依法治国的时间尚短,致使履行法纪的行动仍不够自觉 | |||
(C) | “民不告,官不究”的思想根深蒂固,有些官、民在法纪面前存有侥幸心理,缺乏法纪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 | |||
(D) | 执法执纪中“掺假”现象时有发生,法纪天平往往失衡 |
19. | 人格素质的地位作用主要表现在()。 (A) | 人格是保证所有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 ||
(B) | 人格是立身取胜的必要条件 | |||
(C) | 人格是充分发展自我的基础 | |||
(D) | 人格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
20. | 深爱学生的表现主要是()。 (A) | 让学生对老师毕恭毕敬 | ||
(B) | 自觉消除或废止师道尊严 | |||
(C) |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 |||
(D) | 师生互相尊重 |
(三) 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如发现选项为A和B,则正确选A,错误选B | ||||
1. | 对素质教育的探索研究,其中绝大部分工作是围绕教育起源问题展开的,它是当前这场教育变革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之一。 (是) | |||
(否) |
2. |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认识观,自觉提高自身的精神审美素质,必须以充分认识审美眼光的重要价值为前提。 (是) | |||
(否) |
3. |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 (是) | |||
(否) |
4. | 个性潜能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运动、语言、操作、计算、逻辑推理、组织领导等等。 (是) | |||
(否) |
5. | 应试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是素质教育活动展开的基本依据,是实施应试教育的蓝图,内在地决定着受教育者素质发展的范围和水平。 (是) | |||
(否) |
6. | 活动课程的学科功能的充分发挥,取决于对它的科学组织和管理。 (是) | |||
(否) |
7. | 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或理念,不是一种教育方式,不存在什么素质教育模式。 (是) | |||
(否) |
8. | 教材首要功能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精华,努力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因而,科学性和逻辑性是教材最重要的特点。 (是) | |||
(否) |
9. |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 (是) | |||
(否) |
10. | 一个不会科学思维的人,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内化,更不会形成良好的素质。 (是) | |||
(否) |
11. |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只能是泛泛而谈,不会有相对明确的标准。 (是) | |||
(否) |
12. | 心理是指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部分,包括情绪控制、自我感知、自我激励、认知他人、人际交往等。 (是) | |||
(否) |
13. |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即汲取—扬弃—创新。这是学习素质形成的基本过程。遗漏其中任何一段路程都不能真正形成学习素质。 (是) | |||
(否) |
14. | 素质的自然属性,要求学校的自然环境应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是) | |||
(否) |
15. | 素质教育教法的最终目标是尽快促进学生成绩进步。 (是) | |||
(否) |
16. | 集体学习要鼓励学生按个人愿望、兴趣、爱好探求知识,思考,形成特质,充分释放个性和发挥潜能,使每位学生都能达到枝叶茂盛。 (是) | |||
(否) |
17. | 教室是学生在学校停留时间最短的场所,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场所。 (是) | |||
(否) |
18. | 素质教育思想是现代才提出的,完全是现代化教育的产物。 (是) | |||
(否) |
19. | 塑造与潜能实现应该是对立的。 (是) | |||
(否) |
20. |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判断素质的形成与否。对于人格性,实践检验尤其重要。 (是) | |||
(否) |
21. | 思想道德素质,是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加工产生的观念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形成的基本稳定的方向性与规范性精神品质。 (是) | |||
(否) |
22. | “素质教育”的态度是带歧视性的选拔,以忽视少数学生发展为代价来“优待”大多数学生。 (是) | |||
(否) |
23.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微观上,主要是指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是) | |||
(否) |
24. |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是许多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一贯主张,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 (是) | |||
(否) |
25. | 学生受教育过程就是由外向内的吸收过程。 (是) | |||
(否) |
26. | 素质教育目标是确定素质教育内容的依据,素质教育内容则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是) | |||
(否) |
27. | 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 | |||
(否) |
28. | 设计素质教育目标首先应当依据教育理论和未来学说。 (是) | |||
(否) |
29. | 职业技术教育是让学生掌握综合的、一般性的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 | |||
(否) |
30. | 以现行教育内容为基础进行改进,这是确定素质教育内容的基本思路。 (是) | |||
(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