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李如密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授
博士
273165
教师的审美素养对教学美的创造起关键作用,只是在现实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故有待进一步增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的人。”[1]美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审美素质。这种审美素质对于美的创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法国19世纪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所说,“数学创造实际上就是识别、选择,而最根本的又是审美的选择”。他认为,是审美的而不是逻辑的潜质,才是一个出色数学家的主要技能。最近,这一效应更令人惊叹,沃森(JamesDeweyWatson)指出,他之所以成功破译了DNA的结构,完全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认定,其答案必然具有一种最优雅的形式———只是由于这个审美假设,他设法在合理的时间内,在无数敞开的理论大门中,找到了这个恰
到好处的解决办法。
[2]
教育研究结果也表明:教育者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你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美和你的学生的内心美)。“魅力也是教师的不可缺少的品质……在教育活动中重要的是使魅力激起积极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能最充分地促进教育客体和主体的相容性。”[3]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美的创造,每个教师都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审美素质。
一、具备审美素质的教师会将教学当作艺术看待
受美学影响,无论中西,都有人把教学当作艺术。艾斯纳(Eisner)曾从四个意义上确定了教学可以被看作一门艺术:第一,教师在他或她的职业中已颇有造诣,对于师生来说,课堂是一种美学经验。第二,教师———与画家、舞蹈家等一样———在教学中根据在过程中了解的质量做出判断。教学的质量特征如进度、基调和速度(tempo)由教师在“读”或理解学生的反应时进行再选择。第三,教学的艺术要求教师具有规定的常规或技能(repertoires)。
Eisner确定了自动性(automaticity)与创造力(in-ventiveness)之间的紧张和平衡。第四,教学和艺术
成就一样,有时在一开始就未预料地结束了,但它是需要的,甚至是受欢迎的。Eisner区分了工艺(craft)与艺术(art),前者是运用技术来获得预定结果的过程,后者是在过程中利用技能通过行为来发现目标。教学艺术家对未预期到的、创造性的内涵留有余地,避免将他们的“教学智慧”(pedagogi-
calintelligence)凝结成机械的、常规化的行为。
[4]
杜威也主张,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乃是具有弹性的、
有意向的工作,因而深具美与善的含义。[5]
所谓艺术
性的东西,就是把技能和感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使创造的成品赋有一种美。“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进入人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的方法时,他们
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6]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
艺术就是成功地创造美的教学。
二、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教学美的创造
具有相当审美修养的教师,就会和谐并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仅把丰富的知识和娴
教师的审美素养:教学美创造的精神之源
李如密
[摘
要]教师的审美素质对教学美的创造起关键作用:具备审美素质的教师会将教学当作艺术看待、教师的
审美修养直接影响教学美的创造、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的审美素养总在人文细节中表现、教师诗意地生活是教学诗意化的必要条件、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化非审美因素为审美因素,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审美素质;教学美[中图分类号]G
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18X
(2006)01-0029-03课程与教学
29
教育科学研究2006′1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熟的技巧作为教学的手段,而且自觉地使教学按美的规律来进行,使教学提高到审美化的境界。因而,他们的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美的创造。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教育教学是一个太需要研究、太需要智慧去解决的难题了。基于此,作为教师,就需要用自己心灵的手指引导学生触摸天上的星辰。有位教师曾给学生示范作文课的一个片断:伴随着一首校园民谣《童年》,用“秋千”、“夕阳”组成一个句子。一学生说:“秋千在夕阳下摇晃。”老师一听,这没有错,可是,总觉得似乎少了些有味道的东西。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怎么回答?刹那间思维的火花在他的脑中闪烁了一下:“我们来给它做一个小小的改动。”同学们都睁大眼睛听下文。“夕阳在秋千上摇晃。”老师轻轻地说出了这一句。仅仅改动了一个字,仅仅改动了一下词语的次序,一种与众不同的
旋律悠悠然飘扬在课堂中,同学们似乎都为之一振。
[7]
可见,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就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普通人视为寻常的教学活动,发现其中所存在的美。而缺乏审美修养的教师,则会对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美的事物、美的对象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从而淹没教学中所存在的美。能否发现和感知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美,是衡量一个教师优劣的重要标志,这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而教师的审美修养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学生在教师审美修养的陶冶下就会逐渐养成审美兴趣、发展审美能力和习惯,最后形成审美修养,从而享受教学中的美,变枯燥的学习为快乐的学习。而师生在感受教学中的美、陶冶教学中的美的同时,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开拓新的教学美的天地。同时,教师的审美修养也有助于自己享受教学美创造的幸福感,所谓“审美是发
现幸福、创造幸福的重要法宝”[8]
。因为幸福能力从某
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对主体自由的审美能力。幸福感就是一种生活的美感。因此,缺乏美感的人也一定缺乏幸福感。要收获教育幸福,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创造性的教学能力,还应当具有对教学活动过程和对教学双方的审美能力。
三、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闪
光点,让学生在教师赞赏的眼光和鼓励声中不断进步;同时,使自己在教学中也有美的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为“不断满足受教者的审美需要而进步”。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家,就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宽广的胸怀、博大的善心和非凡的教育艺术。这些都是为了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而不要以惩罚为目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教授讲过一个观点,对于年轻的学生,我们可以明确地指出他们明显的错误,同时也要允许所有的孩子偷偷地自觉地改正他们独自一人时所犯的错误,这是一个教育的原则。在孩子人格或是习惯没有完全养成的情况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宽容,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而我们在教育中经常使用,或是错误地使用强迫别人改正错误的做法,导致许多孩子走向了反面。可以说大部分“坏孩子”是在没有条件和机会偷偷改正错误的情况下越走越远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待孩子的错误一定要有一颗真正崇高的善心。对受伤的心灵、迷途的羔羊应该有极度的宽容。在很多情况下,对孩子独自一人时所犯的错误,应该把门关起来以后再教育,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学生犯的错误公之于众。“教育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决定于教师,教师能救人也能伤人,能让人开心,也能让人丢脸,教师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也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9]学会了审美的教师,其目光中的学生没有不美的;反过来,被教师审美目光普照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美。
四、教师的审美素养总在人文细节中表现
教育,说到底就是细节的艺术。高尔基说:“应该采用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制成巨大的和典型的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日本教育学者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态,教师对学生的反映所做出的表情和发言,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服饰和遣词之类的生活态度的注意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10]生活正是由一个个细节串联起来的,物质的细节和精神的细节。细节可以是一根链条,细节也可以是一瓶润滑剂,而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是体现在一个个琐碎的细节之中。细节的变化,使我们原本粗糙的生活,多了一点浪漫,多了一点温馨,也多了一点人性色彩。有两个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
30
—所有这些都是靠细节组成的。如果细节忽视了,再好的流程设计只能留有遗憾。”[11]美在细节,这是教学美创造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五、教师诗意地生活,是教学诗意化的必要条件
只有教师生活诗意化了,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诗意化,学生也才能有诗意的生活。教师诗意地生活,这决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像于漪、李镇西等大批优秀教师的生活和教学就是诗意的,连他们的学生的生活也都是诗意的。朱永新教授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这里,关键是像歌德所说的,“要了解但丁,我们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12]。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得好:“理想的风筝飞得高远,是由于实践的线索柔韧。因此,教师专业探索表现在‘思想的技术’也好,‘技术的思想’也罢,都必须是‘紧贴地面而行’。与其描述千万遍花儿的美,不如让自己一瓣一瓣地开放。”[13]一方面,教师的生活固然要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不能耽于幻想,但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有点浪漫主义的情怀,超越现实功利的困惑,追求一些精神的东西,否则就会被纯粹的现实功利越陷越深,以致不能自拔。
六、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化非审美因素为审美因素,优化教学效果
审美经常被理解为“有趣味”,或者“维系于优雅的趣味”。教学行为有着严格的规范,各科教材也都是遵循认识规律,主要从认识的角度考虑编定(包括音乐、美术、语文中的文学部分),绝大部分教材均非审美因素构成,充满灰色的理性。这当然与正处于青春激情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
有距离。缩短以致消除这个距离,只能寄望于教师
的审美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意识地创造培
养情感素养的环境,这是最细腻的教学艺术的领域,
是教育素养的本质。而优秀教师总能借助审美情趣,
将教材与课堂的灰色气氛转化为明丽欢快的色彩。
法国后现代主义最早的代表人物让-弗朗索瓦・利奥
塔(Jean-FranoisLyotard)曾写过一句耐人寻味的名
言:“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母亲的脸想必是一处风
景。”同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老师的脸想必也是
一处“风景”吧!当老师的脸充满对学生真诚的抚
慰和呵护,用微笑温暖心灵晦暗处,将融化多少冰
点,溶入多少理解和尊重。所以,如果有了失望,
尽量不要将忧伤写进明亮的双眼;如果有了无奈,
尽量不要把苦恼刻在思索的眉间;如果有了急躁,
尽量不要让威吓布满两腮;如果有了愤懑,尽量不
要让讽刺出于嘴边。让老师那春风般充满爱意的脸,
每日都成为学生心中的一道风景吧!学生的心醉在
景中,情与情交融,将显现生命的多姿多彩。
[注释]
[1][德]马克思著,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146页。
[2][德]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37-38页。
[3][苏]!・"贾雄编,储惠芳等译:《教学・教育技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90页。
[4][美]威廉F.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603-604页。
[5]单文经:《教学引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6页。
[6][美]克莱德・E・柯伦著,周南照译:《教学的美学》,《教育研究》,1985年第3期。
[7]张华:《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人民教育》,2004年第21期。
[8]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教育科学》,2002年第1期。
[9]郭振有:《教育家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的追求》,http://lygxhsyzx.cbe21.com/article.php?id=953.
[10][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页。
[11]窦桂梅:《梳理课堂——
—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88页。
[1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638页。
[13]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我永远的追求——
—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5期。
(责任编辑:刘宏博)
课程与教学
31
EDUCATIONALSCIENCE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