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5:24:34
文档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哮喘(支气管哮喘)【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2.呈反复发作性3.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二)西医诊断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
推荐度:
导读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哮喘(支气管哮喘)【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2.呈反复发作性3.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二)西医诊断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哮喘(支气管哮喘)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

3.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二)西医诊断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肺功能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证候诊断

发作期:

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面色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作,畏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不利,色黄或白,质粘稠。面色红赤,口渴喜饮,口苦,不恶寒。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滑数。

缓解期:

1.肺虚:自汗,怕风,容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答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2.脾虚:平素气短息粗,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心慌,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哮喘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重症:

1.痰气壅塞:寒、热俱不明显,喘咳甚,胸满闷,但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咳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

2.喘脱危象:  张口抬肩,鼻翼煽动,气促不能平卧,不得言语,或喉中有痰鸣,心慌悸动,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甚则肢体浮肿,昏昧,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寒哮证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射干9g、麻黄6g、干姜6g、细辛3g、紫菀10g、法半夏10g、款冬花10g、甘草3g、五味子6g、大枣5枚。

中成药:小青龙合剂:每次1-2支,每日2次;②紫金丹:发作症状较剧者,在严密观察下可服用,每次5-10丸(米粒大),睡前冷茶服下,忌酒,不宜长期服用。

2.热哮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麻黄6g、杏仁10g 、生甘草3g、黄芩12g、桑白皮10g、半夏10g、款冬花10g、白果9g、苏子10g。

中成药:玉涎丹:每服1.5克,每日2次。

3.肺虚证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0g、防风9g。  

中成药:玉屏风丸或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2次。

4.脾虚证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陈皮10g 

甘草3g  半夏10g。

5.肾虚证  治法:补肺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金匮肾气丸 桂枝6g、附子10g、熟地黄12g、山萸肉10g、山药15g    茯苓12g、丹皮10g、泽泻10g ,偏于温肾助阳;七味都气丸:地黄12、山萸肉10g、山药15g、茯苓12g、丹皮10g、泽泻10g、五味子6g,偏于益肾纳气。

6.重症  

治法:涤痰开窍,降气平喘或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厚朴10g 、半夏10g、苦杏仁10g。

中成药:必要时可予控涎丹。

二、其他中医治法

1.穴位敷贴法:白芥子、元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研为末,加麝香0.6克,和匀,字啊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姜汁调敷肺俞、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十日敷一次。

2.隔姜灸法:取穴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肾俞,夏季三伏时,隔姜电灸,隔日一次。

三、西医治疗

1.激素 

  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吸入为首选途径。 

2.β2-受体激动剂 

  可通过舒张气道平滑肌、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缓解哮喘症状。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本品可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的恶化。轻症哮喘患者科单独使用该类药物,但其作用不如吸入激素,中重度哮喘患者可将此类药物作为联合治疗中的一种药物。本品可减少中至重度哮喘患者每天吸入激素的剂量,并可提高吸入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联用本品与吸入激素的疗效比联用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与吸入激素的疗效稍差。 

4.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并具有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低浓度茶碱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5.抗胆碱药物 

  吸入抗胆碱药物如溴化异丙托品、溴化氧托品和噻托溴铵等,其舒张支气管的作用比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长期应用不易产生耐药,对老年人的疗效不低于年轻人。本品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互补作用。 

6.色甘酸钠

7.抗过敏药物

四、护理调摄

  对本病需重视预防。如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诱发;忌吸烟和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等各种诱因;饮食忌生冷、肥腻、辛辣、海腥等物,薄滋味,以杜生痰之源;防止过度疲劳和情志刺激,以冀减少症状发作的机会。

【疗效评价】

1.临床控制: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发作可自行缓解。肺功能:FEV1(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或PEF)≥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

2.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肺功能: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25%-35%,或治疗后FEV1(或PEF)60%-79%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

3.好转:症状有所减轻。肺功能: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15%-24%,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

4.无效: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文档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哮喘(支气管哮喘)【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2.呈反复发作性3.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二)西医诊断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