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源危害
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 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在实验室内进行操作时,工作人员需 要处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 分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物体表面污染等种类。
(一) 对空气的污染
根据污染空间,可分为实验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实验室外环境空 气污染。许多操作可产生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子一般为 0. 001〜lOOOum的固体,液体微粒子形成溶胶状态分散体,当气溶胶 不能安全有效的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下述 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使用漩涡振荡器、用力拍干反应板超声波处理、 试液开封、开启冰箱和离心机及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时,另外动物界 中从动物体内采血、清洗注射器、调整液量也可产生。
(二) 对水的污染
实验室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医院污水尤其是传染病医院,综合医 院传染病房的污水,有大量的有机悬浮物和固体残渣,还不同程度的 含有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虫卵。这种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下水 道,可污染环境和水源。当人们接触或食用污染水时,可能使人致病 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三)对人体的污染
人是实验室污染最容易侵袭的对象。其污染途径包括接触污染物 或吸入病原微生物气溶胶。原因有以下几种:
1.实验室引起的污染,通过器械、破碎且污染的玻璃器皿、针头 刺破伤而发生。
2.实验室动物引起的感染。
3.气溶胶引起的感染,通过呼入被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4.其他工作区与生活区相混,下班或餐前不洗手而感染。
(四)对物体表面的污染
实验人员的皮肤、鞋底、感染性物质溢出或溅出后处理不当,可 造成墙壁、地面、台面、仪器和其他等物体表面的污染。
二、 化学源危害
主要指临床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危险性或化学品引起 的危害,包括: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化学品等。在临床实验中 对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处理、应用、处置应符合化学实验室行为标准, 并有明显标识。
三、 物理源危害性
物理源危害性主要来自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紫外线、激光源照射、 电磁物、噪音等。
(一)放射性核素的使用
批准使用放射性核素之前,应保存核素的获取,使用处置记录, 所有放射性化学品的存放应保险。操作和接触核素的实验人员接受放 射性基础知识。相关技术和放射防护的指导和培训,应符合放射性安 全管理程序。要有适当的满足工作需要的书面标准操作程序和相关的 法规,定期评审放射性核素的使用情况。放射性废物应有标志并存放 于防辐射的专用储存库。在每个需要弃置的包装上应清楚地标明风险 的性质和程度,储存和处置应遵守相关规定。
(二)对于紫外线和激光源的使用
应提供适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应当有适当的标识公示。
四、建立人员培训及相关安全制度
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防护培训,具体要求如下:
(一)临床实验室安全设备
1.生物安全柜。
2.其他安全设备:设置配有排风净化装置。
3.离心机:使用安全密封的专用离心管离心。
4.个人防护用品。
必须结合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配备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 手套、口罩、护眼具等。
5.进入实验室穿工作服,避免污染衣服。
6.操作时戴手套,防止接触污物、传染源。
7.需要时戴口罩,护眼具。
8.实验室中应设有开启窗户,设置纱窗或其他屏障。
9.实验室应设洗手池。
10.实验室墙面、地面应易于清洗、无缝隙、不铺设地毯。
11.实验室工作台面易于清洁、防水、耐热、耐磨损,耐酸碱、 耐消毒剂的腐蚀、并能承受预期的重量。
12.实验设备应固定,设备间应保持一定空间便于清洁。
(二)临床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1.标准的微生物操作规程
(1) 在进行有关培养样品实验时,未经同意进入实验室。
(2)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饮水、吸烟,以及放置食物和生活用 品。
(3) 离开实验室时应脱掉手套洗手。
(4) 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台面。活性物溅出后要及时消毒台面和 可能污染的表面。
(5) 所有污物、培养物、储存物及废弃物在出实验室前应用可 行方法消毒。
(6) 所有操作均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尽力避免污 染物溅出和气溶胶产生。
2.常规安全操作规程
(1) 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常规操作的安全措施的培训及教育: 包括实验室生物污染的原因方式,气溶胶产生的原理,废物危害及处 理方式,个人的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及原则,离心机的使用方法、标本 收集运送过程中应防洒、防漏、防污染。
(2) 处理血液和体液的操作时,工作人员都应戴上手套。
(3) 实验室使用机械加样装置,绝对禁止用口吸取。
(4) 使用注射器和针具应防止刺伤,所有锐利物品在使用后装
入锐器盒内销毁。
(5) 血液或其他体液发生泄漏后,均应使用消毒剂对工作区表
面消毒。
(6) 手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后,必须立即
彻底清洗,在实验室工作结束后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