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环境
1.国民经济
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GDP为676708亿元,同比增加6.9%。
图表12013-2015年中国GDP变化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农业生产
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62143万吨,比上年增加1441万吨,同比增长2.4%。其中夏粮产量为14112万吨,同比增加3.3%;早稻产量3369万吨,同比下降0.9%;秋粮产量44662万吨,同比增加2.3%。
图表22010-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表3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占比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工业生产
2013年至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8%。分门类看,制造业年均增长9%,采矿业年均增长4.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年均增长3.8%。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年均增长4.4%;集体企业年均增长2.4%,股份制企业年均增长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年均增长6.1%;私营企业年均增长10.4%。
2013年至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6.3%,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2%。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3%,利润总额年均增长8.6%,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水平。
从人均创造的主营业务收入看,单位劳动产出的上升体现出企业提质增效的进展。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达117.4万元,与2012年98.8万元的水平相比,三年内提高了18.6万元,提高18.9%。
4.固定资产投资
随著经济放缓,2013-201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也逐步回落,名义增速依次为19.6%、15.7%和10.0%。
2013-2015年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5.9%,比全部投资年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8.5%,比全部投资年均增速高3.5个百分点。但高耗能行业投资年均增9.9%,比工业投资年均增速低2.6个百分点。其中,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五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投资三年均为负增长,年均下降7.8%。
图表42011-201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名义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5.消费市场
201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2558亿元,增长7.8%,符合预期10.7%。
图表52008-2015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5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3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不及预期11.3%,前值11.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5367亿元,增长8.6%。
图表62014年-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月同比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6.居民消费价格
2015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4%,其中12月份CPI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5%。
2015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6%;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7%;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2.7%;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价格上涨2.1%。
图表72014年9月-2015年12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跌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7.外贸
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4.59万亿元,同比下降7%。其中出口总额为14.14万亿元,同比下降1.8%;进口总额为10.45万亿元,同比下降13.2%。
2015年我国与前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值分别为:欧盟3.51万亿元;美国3.47万亿元;东盟2.93万亿元。
2015年12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48万亿元,同比下降0.5%。其中出口总额为1.43万亿元,同比增长2.3%;进口总额为1.05万亿元,同比下降4%。
图表82014-2015年中国月度出口总值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图表92014-2015年中国月度进口总值
单位:亿美元
8.就业和居民收入
2015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缩小0.0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28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
9.财政金融
2015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9.2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3%,狭义货币(M1)余额40.10万亿元,增长15.2%,流通中货币(M0)余额6.32万亿元,增长4.9%。
2015年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93.95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35.70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1.72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81万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14.9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94万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41万亿元。
10.人口就业
2015年末中国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现役军人,不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1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7‰,比上年下降0.25个千分点。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414万人,女性人口6704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2(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
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
二、国际贸易环境
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有如下特点:
1.世界经济增速低缓
1)据共识公司2月份预测,2015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5%,增速比上年放缓0.3个百分点。
2)工业生产低迷。2015年全年,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同比增长3.9%,比上年放缓1.3个百分点。前11个月,世界、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同比分别增长2.3%和1.1%,比上年同期放缓1.1和1.0个百分点。
2.美国和欧元区个人消费增长加快
2015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增长3.1%,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欧元区个人消费支出增速加快,从一季度的1.6%加快至三季度的1.7%;2015年,日本民间最终消费支出下降1.2%,降幅比上年扩大0.3个百分点。
3.世界贸易进一步放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1月份预测,2015年世界贸易量增长2.6%,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4.全球CPI涨幅回落、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
2015年,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CPI同比分别上涨2.0%、1.0%和4.3%,比上年回落0.5、0.7和0.2个百分点。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2015年,能源价格比2014年暴跌45.1%,非能源价格比2014年下跌15.1%,均连续4年下跌。其中,农产品价格下跌13%,原材料下跌9.4%,肥料下跌5.1%,金属和矿产下跌21.1%。
2015年12月18日,纽约期货市场轻质原油价格为34.73美元/桶,创2009年2月18日以来最低水平。
5.三大经济体就业形势均有所改善
2015年,美国、日本、欧元区失业率分别为5.3%、3.4%和10.9%,较上年降低0.9、0.2和0.7个百分点。
6.国际金融市场大幅动荡
一是主要经济体货币继续分化。2015年,25个国家58次实施了降息措施或施行宽松货币,另有10个发展中经济体升息,合计升息了22次。总体来看,发展中经济体货币投放量增加,全球流动性总体宽松,但各国实体经济并未受惠。
二是其他主要货币对美元明显贬值。2015年,38个国家和地区本币兑美元贬值超过6%。其中,哈萨克斯坦斯坦、阿根廷、乌克兰、巴西和马拉维幅度超过30%;阿塞拜疆、纳米比亚、哥伦比亚、俄罗斯、摩尔多瓦、土耳其和巴拉圭超过20%。
三是世界股指动荡加剧。2015年,世界股指上下波动幅度加大,全年跌幅超过4.2%。下半年震荡进一步加剧,5月末到9月下旬最大跌幅达到15.5%。2016年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短短两个月内最高下跌振幅达到11%,截止2月26日今年累计下跌了4.5%。
四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入持续减少。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入持续5个季度减少,2015年下半年则为净流出。2015年第三季度,国际投资者从发展中国家股市和债市撤资520亿美元,创历史纪录。
三、宏观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于2016年2月27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6年第一季度)》。
报告认为,在中国现有宏观经济框架中,增长和就业是首要目标,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次要目标。
报告认为,应该从生产导向和长期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和短期导向,更多通过消费渠道去影响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为实现增长和就业目标,宏观主要针对出口和投资,通过鼓励出口增长来拉动投资增长或直接推动投资增长。
报告提出,要特别关注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的新变化,国际收支平衡从过去的官方储备逆差与私人部门顺差相配合,转向私人证券投资顺差与其他私人部门逆差相配合。这种新的国际收支平衡模式使得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暴露在跨境私人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和易变性之下,由此要求对国际收支实施主动的市场化宏观经济管理。
报告认为,中国宏观经济框架调整应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针对短期已显露的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提升和强化维持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针对在较长时期持续存在的结构调整、去库存、去产能以及去杠杆等问题,提升应对这些问题相互叠加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第三个层次是针对长期将会出现的均衡、开放和市场化的经济体系,构建高效、可持续和动态一致的宏观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