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某西部临海城市,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市区不仅有两个湖泊,并且还有一条大河经过。结合该城市人口分布示意图,
1.该城市人口密度最大与人口最少的两个区分别是
A.c e B.a f C.b g D.d f
2.有关该城市的河流正确的是
A.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较大B.河流大致由东南流向西北
C 全年有两个月的结冰期 D.是一条内陆河
3.该城市湖泊面积最接近
A. 7平方千米 B. 5平方千米 C. 3平方千米 D. 1平方千米
下图为沿某20°纬线附近地形剖面及两侧气候统计图,据图完成6—8题。
4.该东、南两侧的气候
A.一月降水最大 B.四月雨季来临C.七月气温最低 D.十月低压控制
5.造成两侧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①信风带控制 ②沿岸洋流差③距海洋距离 ④地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该为
A.非洲 B.南美 C.澳大利亚 D.北美
下图为地球经纬网示意图,图中相邻两根经线相差20°,读图回答1—3题。
7.图中四地在一年中,白天最长时间基本为12小时的是 A.①B.②C.③ D.④
8.某日当北京时间为12时,图中四地之中为同日4时的是 A.④ B.③ C.② D.①
9.图中四地中地表景观以荒漠为主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表为四个国家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的统计表。回答10~11题。
粮食作物生产统计 | 甲 | 乙 | 丙 | 丁 |
每公顷肥料使用量(公斤) | 108.8 | 53.7 | 250.8 | 191.9 |
每公顷产量(公斤) | 1956 | 977 | 2495 | 3150 |
人均产量(吨) | 121.7 | 140.6 | 6.1 | 79.2 |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 145.6 | 186.6 | 2.1 | 37.9 |
A.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缩小生产规模
C.扩大耕地面积 D.减施有机肥料
11.最可能是大规模生产粮食谷物的国家是
A.乙 丁 B.丙 丁 C.甲 乙 D.甲 丙
12.与丙丁两国的农业特点相符的是
A.单位面积产量低 B.人均产量高 C.人均耕地面积大 D.农业集约化程度高
2005的某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达11%,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据该国老年人口总数增长趋势图,回答12—14题。
13.2005年该国人口总数约为
A.10亿 B.11亿 C.12亿 D.13亿
14.图中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数量最大将在
A.2005年—2010年B.2011年—2020年C.2021年—2030年D.2031年—2040年
15.图示信息表明,该国的社会发展首先面对的实际问题是
A.就业压力 B.社会保障压力 C.社会稳定 D.升学压力
读某区域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回答15—17题。
16.对四处降水的解释符合实际的是
A.甲处受山脉影响,降水较多 B.乙处因环流作用,东西差异大
C.丙处西北风控制,降水少 D.丁处有台风活动,降水较多
17.图示区域降水最主要的水汽来源为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18.图中60°N线通过的气候区面积最大的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沙漠气候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D.寒带苔原气候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回答
19.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
A.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的合理保护
C.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积累 D.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20.下面属于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表现的是 (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读下图完成
21.造成福建省复种指数偏低的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经济发展水平 D.地形因素
22.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复种指数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B.农业结构的调整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全球气候变暖
第Ⅱ卷(综合题,共56分)
二、综合题:本卷23—27题,共56分。
23.(18分)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0
二十世纪60—80年代,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土地与资源需求膨胀,某国(图示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公路建造、农场、牧牛场、伐木、矿产开采计划,加快西部与北部地区广大疆土的开发,实行人口均衡发展,并把首都从沿海迁往内陆高原上,1970年,该国又正式公布了北部大河流大规模开发计划。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该国(M城市)召开。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定义,将“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称之为“碳汇”。
(1)1960—1980年图示国家迁移到该国北部地区的人口数量约为 (填写一序号即可,2分)
①45万人 ②75万人 ③110万人
(2)该国人密度最大地区分布在 ,M城市是 ,N城市是 。(6分)
(3)该国北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碳汇功能,请分析说明。(10分)
24.(26分)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学上通常以候平均温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侯温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这样,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温度标准。但是,同一地点,四季必然长短不一;不同地点,同一季节并非同时始终。而且,并非到处都有四季。
(1)依图概述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地入春日期的总体分特点。(8分)
(2)简要说明甲地区入春日期早于同纬度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10分)
(3)按候温划分季节,图中乙区和丙区具有特殊性。请用确切的词语分别描述乙区和丙区一年中的季节。(8分)
25.(12分)读图(某国家玉米产区、地形、年降水量分布及该国甲省区气候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图示国家甲省区气候的成因,并指出乙省区主要的气候类型。(4分)
(2)
(2)图示国家三面临海,分别指出该国家东、西海域洋流的流向与性质。(4分)
(3)指出该国家玉米产区的地形类型,并简要说明玉米收获期气候的主要特点。(4分)
23.(16分)
(1)②(2分)
(2)东南部里约热内卢 巴西利亚 (6分)
(3)该国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是北部地区生态系统的主体。(2分)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2分)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4分)
24.(14分)
(1)从南到北入春日期由早到晚(4分)
(2)深居内陆干旱区(较封闭的内陆盆地),晴日多日照足,气温回升快(6分)
(3)甲区:全年皆冬 乙区:长夏无冬秋去春来(4分)
25.(12分)
(1)副热带商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2分)热带沙漠气候(2分)
(2)东海岸洋流大致由东北流向西南为暖流(2分)西海岸洋流大致由南向北流南为寒流(2分)
(3)高原 高温少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