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0分。选择题48分,材料题52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有关夏商政治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启继承禹的最高政治领袖的地位,“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②夏王朝为商汤所灭;
③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商朝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
④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⑤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 )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 )
①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 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宗族权力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5.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同
C.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D.中国古代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的产物
6.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7.某历史老师在讲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时讲解了下幅知识结构图,同学们从中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
A.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的内部的森严等级
B. 形成了从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C. 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分庭抗礼局面
D. 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
8.2011年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在会上指出:对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
A.门阀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被实行
C.唐代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拨
9.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场景在历史剧拍摄中不应出现的有( )
①《封神榜》中烽火戏诸侯 ②《汉武大帝》中卫青出任枢密使 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首辅专权 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提高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11.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比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①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穿越到2012年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帝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
A.都符合史实 B.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都与史实不符
必修一专题一测试卷
共100分。选择题48分,材料题52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5: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6---10: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11—12:_____ _____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不仅从执掌上来说是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2分)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6分)
(2)结合材料二,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4分)
14.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 史料研读
材料一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皇帝的做法。(6分)本质上反映了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2分)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4分)
方法二 问题讨论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4分)
(4)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
必修一专题一
1.【答案】D
【解析】①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④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答案】A
【解析】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多,逐渐开始出现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由此产生。这段材料反映的正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后面的“天下为家……”反映了奴隶社会初期的社会状况,而前面的“大道”就应该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C
【解析】选C。解题关键是解读材料,材料要注意两点信息,一是“公天下”的因素,二是“现代行政”的特点。
6.【答案】A
【解析】从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以看出秦朝的政治变革是废分封,设郡县。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体现的是血缘政治;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体现的是官僚政治,故A正确。
7.【答案】B
【解析】图示反映的是秦朝主义集权制度。A项是分封制的作用,排除;秦朝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便于皇帝直接对和地方、对地方的统治,B项正确;C项反映的是汉初的局面,排除;D项所述符合汉至元主义集权制度加强的举措,不符合秦朝,排除。
8.【答案】A
【解析】选A。材料首先肯定了科举考试产生了官僚精英,但其中心在于说明科举考试所产生的官僚数量仅占全部官僚集团的少数,而出身名门望族的官僚则占据多数,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抑制了门阀的作用,但唐朝时的门阀并没有消亡,依然影响着唐朝的政局。
9.【答案】D
10.【答案】C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主义制度下,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这一历史趋势。三省的长官都为丞相,互相但互相牵制,从而达到分割相权的目的;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使主义达到一个新的时期,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则标志着主义达到了顶峰。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与题干不符。
11.【答案】C
【解析】“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是宋代加强集权制度的措施,属于第二帝国“开放性”阶段。
12.【答案】C
【解析】秦始皇开创了主义集权制度,秦始皇说法符合史实;唐朝三分相权确保君权独尊,唐太宗的说法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时设内阁,明成祖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自秦始皇就开始皇位世袭,雍正帝说法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
13.【答案】(1)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2分)制度基础: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6分)
(2)特点:官僚政治全面展开,但家国尚未分离,处于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时期。(2分)
背景:铁器牛耕逐渐推广,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地主土地私有制成为主要经济基础;统一的政治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土,促使统治阶级采取新的政治制度;法家思想和儒法结合的儒家思想先后成为秦汉时期的主导思想,加强了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但秦汉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刚刚统一全国的政治形势也决定了其制度具有承接前后的过渡时期的特点。(8分)
(3)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君主制度不断巩固加强。(4分)
14. (1)皇帝将泄密的一律处死;皇帝神秘化;皇帝对丞相车骑多而不满。(6分)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4分)
(2)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6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2分)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4分)
(3)方式与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4分)
(4)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皇帝是的象征,极易形成、现象,不利于社会发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