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德育月考试卷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5:30:01
文档

德育月考试卷1

《德育》月考试卷(一)一、单项选择(15分)1234567101112131415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D.客观条件不能主观认识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3.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
推荐度:
导读《德育》月考试卷(一)一、单项选择(15分)1234567101112131415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D.客观条件不能主观认识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3.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
《德育》月考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15分)

12345678
9101112131415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    

D.客观条件不能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3.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4.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5.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        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城门失火,殃及城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 一世反作用于物质

7.“只要你对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    )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物质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

8.“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话所反映的哲学原理是(   )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增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10.哲学上所讲的对立是指(   )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B.矛盾双方互相对抗

C.矛盾双方互相分离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1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取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12.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 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客观”和“主观”

D.“主观”和“客观”

1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   )

A.比较分析法            B.矛盾分析法

C.分析综合法            D.类比法

14.荀子说:“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  )

A. 遇事有主见                    B. 成功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C. 善于抓住机会                  D. 善于约束自己

15.澳大利亚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几亿堆牛粪不仅要覆盖成百万亩草场,而且还滋生苍蝇,更是害上加害。蜣螂则是清除牛粪的能手,为此,澳大利亚从我国引进了大批蜣螂。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

A.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D.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二、填空题(15分)

1.事物的发展是            和            的统一。

2.            和            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3.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原因,            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4.            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

5.人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            。

6.人的本质属性是            。

7.商品的二重性是指            和            。

8.            和            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经济为

主体,                 经济共同发展。

三、判断题(10分)

(    )1.凡是新出现的事物都是新事物。

(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    )3.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    )4.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所反映的哲学观点是发展的观点。

(    )6.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

(    )7.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    )8.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    )9.凡年满16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10.醉酒的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四、名词解释(10分)

1.联系

2.发展

3.税收

4.辩证思维

5.实事求是

文档

德育月考试卷1

《德育》月考试卷(一)一、单项选择(15分)1234567101112131415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D.客观条件不能主观认识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3.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