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编码:
徐州博康化学信息品有限公司
2012年3月
131含量测定方法
验证方案
起草人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批准人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_
一、验证方案
1.验证原则和目的
2.方法来源
3.范围
4.验证依据
5.验证组织及职责
6.验证时间
7.实施人员的确认
8.验证内容
9.验证过程
10.准确度
11.验证中偏差/变更处理
12.培训
13.验证过程及验证报告的书写
14.检验分析方法验证计划 |
建立131含量测定的检验方法验证,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新开发的检验方法、转移应用的检验方法有效实施,以验证本检验方法是否适用于131的含量测定。
2.方法来源:131
3.范围
本验证方案适用于131含量测定的检验方法验证。
4.验证依据
ICH Q7指南12.8(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Methods); US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2001年)
药品生产验证指南(2003年)
5.验证组织及职责
5.1验证方案和报告的起草、审核、批准
该验证方案由检验室负责起草验证方案,验证方案经检验室、质管部、等部门主管领导进行审核,最终由质量经理批准。
验证过程实施完成后,验证报告由验证方案起草人负责汇总,并经检验室、质管部部门主管领导进行审核,最终由质量经理批准。
5.2验证方案的培训
验证方案起草人在验证方案经质量经理批准后及验证方案实施前,对本次验证相关人员组织培训工作,由检验室主管领导负责该次验证方案的培训工作,并将该次的培训记录交至人力资源部归档。
5.3确认的组织实施和确认过程中的变更和偏差
该次验证工作组织实施由检验室、主管领导负责,质管部负责对验证过程中的变更和偏差进行确认。
6.验证时间
2012年*月*日至2012年*月*日
7.实施人员的确认
姓 名 | 部 门 | 职务 | 验证分工 |
薛春 | 检验室 | 验证协调人 ❑负责验证各项工作的安排。 ❑负责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验证工作按草案进行。 | |
孙亚东 | 检验室 | ❑负责验证方案及报告的审核 ❑负责对验证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 |
周洁 | 质管部 | ❑负责对验证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执行偏差调查、审核变更等 ❑负责监督验证的实施过程。 | |
占小兵 | 检验室 | ❑负责汇总数据、整理验证报告。 | |
刘纯 | 检验室 | 检验员 | ❑负责按照方案设计的要求执行验证,验证中观察到的实际检验数据记录在验证记录中。 ❑负责将检查结果填写在本方案设计的附件记录表中。 |
韩欢 | 检验室 | 检验员 | ❑负责按照方案设计的要求执行验证,验证中观察到的实际检验数据记录在验证记录中。 ❑负责将检查结果填写在本方案设计的附件记录表中。 |
8.1 质量标准: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得主峰含量不得低于
8.2仪器设备
名称 | 型号 | 序列号 | 供应商 |
自动进样器 | |||
气相色谱仪 | |||
色谱工作站 | |||
色谱柱 |
分流比:20:1
进样器温度:250℃
检测器温度:280℃
载气:N2
柱温程序:
速率(℃/min) | 温度(℃) | 时间(min) |
---- | 60 | 2 |
10 | 230 | 16 |
End |
进样量:0.2 ul
检测器: FID
8.4 溶液制备
8.4.1空白(或稀释剂):乙腈(色谱纯)
8.4.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称取131样品0.50g,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乙腈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滤过,取续滤液,既得。
9.验证过程
9.1 专属性
9.1.1 验证合格标准
各组分峰分离度不低于1.5
9.1.2 操作步骤
1.进空白样品一次,记录色谱图。
2.进供试品溶液一次,记录色谱图,计算分离度。
表1 各组分保留时间及分离度
图谱号 | |||
峰编号 | 1 | 2 | 3 |
保留时间 | |||
R(1-2) | |||
R(2-3) |
各组分分离度均大于1.5,各个组分均已良好分离。方法的专属性试验符合标准。
9.2系统适用性
9.2.1 验证合格标准
1.以主峰计算色谱柱理论塔板数不低于5000
2.主峰拖尾因子不大于2.0
3.主峰与最近杂质峰分离度不低于1.5
4.连续进样5针,主峰面积的RSD不大于5%
取供试品溶液,连续进样5针。结果如下:
9.2.3 理论塔板数、分离度、拖尾因子
测定次数 | 1 | 2 | 3 | 4 | 5 |
理论塔板数 | |||||
平均值 | |||||
分离度 | |||||
平均值 | |||||
拖尾因子 | |||||
平均值 |
9.2.4 重复性
测定次数 | 1 | 2 | 3 | 4 | 5 |
保留时间 | |||||
平均值 | |||||
RSD | |||||
峰面积 | |||||
平均值 | |||||
RSD |
供试品峰拖尾因子 ,理论踏板数 ,各个组分峰之间的分离度均大于1.5,重复进样峰面积RSD为 。方法的系统适用性试验符合标准。
9.3精密度
配制同一浓度的供试品6个,各进针1次,用6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均应报告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
9.3.1 重复性实验
1.实验步骤
待仪器稳定后,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平行进样6次测定
2.验证合格标准
主峰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
3.试验结果及评价:供试品重复进样峰面积RSD为 ,纯度RSD为 ,方法的
重复性符合标准。
进样次数 | 保留时间(min) | 峰面积 | 纯度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平均值 | |||
RSD% |
1.试验步骤
两个分析人员在两台仪器上分别进样6次,记录色谱图。
2.验证合格标准
四批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不大于5%,四批结果的平均值的相对平均偏差不大于2%
3.试验结果
表1 仪器编号BC-QC-
人员 | 峰面积 | RSD | 纯度 | RSD |
人员 | 峰面积 | RSD | 纯度 | RSD |
四批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四批结果的平均值的相对平均偏差为 ,方法的中间精密度符合标准。
9.3.3 精密度显著性评价
使用F-检验的方法,评价在精密度方面,方法的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无显著性差异。
1.步骤
A.取主峰在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项下的峰面积的标准偏差S;
B.选择显著性水平α=0.05;
C.计算标准偏差
D.计算F值,F=S12/S22 (S1 >S2)
E.计算自由度,所有数据自由度均为5。
F.查阅在α=0.05时,单侧检验的F0=5.05。
2.验证合格标准
每批数据的F应小于F0,即表明方法的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之间的精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2.数据分析及评价
表1 峰面积标准偏差表
项目 | 重复性 | 中间精密度 | ||||
标准偏差S |
项目 | 重复性 | 中间精密度 | ||||
标准偏差S |
9.3.4 精密度验证结果及评价
重复性实验的峰面积RSD为 ,纯度RSD为 ,中间精密度的峰面积RSD分别为 ,纯度RSD分别为 ,均小于5%;F检验结果表明,每批数据的F值小于5.05,表明方法的中间精密度与重复性实验无显著性差异。方法的精密度验证符合标准。
9.4线性及线性范围
用被测样品定量称样并配制成相对浓度为50%、80%、100%、120%、150%五种测试溶液。每一个浓度需进样3次,计算平均峰面积。以样品浓度对相应平均峰面积做回归曲线,计算相应的线性回归系数。
9.4.1验证合格标准
50%-150%的浓度区间相关系数不低于0.99,80%-120%浓度区间相关系数不低于0.999。
9.4.2线性验证结果及评价
浓度 | 相对浓度 | 峰面积1 | 峰面积2 | 峰面积3 | 平均峰面积 |
相关系数 |
, 80%、100%、120%三个数据的线性方程为 ,相关系数为
,表明它的浓度与峰面积均呈线性关系。方法的线性和范围符合验证标准。
9.5耐用性试验
将实验条件进行小的变动,将供试品溶液连续进样3次,记录色谱图,报告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将实验结果与重复性试验做对比,考察方法在实验条件有小的变动的情况下实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
9.5.1 步骤
1.进样口温度
2.检测器温度
3.柱温
4.柱流速
5.计算各项目下数据的标准偏差,计算F值,F=S12/S22 (S1 >S2),选择显著性水平α=0.05;计算自由度,耐用性实验各项目数据的自由度为3-1=2,重复性实验的自由度为6-1=5,查阅在α=0.05时,单侧检验的F0值
9.5.2 验证合格标准
每批数据的F应小于F0,即表明方法的重复性和耐用性之间的实验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
9.5.3 验证结果及评价
耐用性实验与重复性实验数据的峰面积的F值分别为 ,纯度的F值分别为 ,F检验结果表明,每批数据的F值均小于F0,表明方法的耐用性与重复性实验无显著性差异。方法的耐用性验证符合标准。
10. 准确度
因为131没有对照品,且方法中的重复性实验和线性实验均符合标准,方法的准确度已可推导出来,故不再做该项验证。
11.验证中偏差/变更处理
验证过程中如果出现偏差和变更,应立即通知验证小组并对偏差和变更进行详细记录,分析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影响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所有偏差和变更得到有效处理后,并且已被质管部批准,验证方可进入下一步骤。
原始的偏差处理处理单和变更处理单经过批准后必须附在最终的验证报告中。
12.培训
验证方案起草人有责任在验证方案批准后对本次验证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该培训记录连同在验证中完成的其他相关培训记录一起交给人力资源部归档。
13.验证过程及验证报告的书写
验证结束后,根据试验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检验方法作出正确的评价、说明及结论,并写出验证报告,确定合理的验证周期。
14.附件:
检验分析方法验证计划
单位: Q/DYGF·G ·005-A
序列号 | 产品名称 | 检验方法 | 验证时间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