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5:31:27
文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总结一、知识列表背景主要内容影响梭伦改革①雅典的贵族政治采取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民众中树立了反对王权的观念,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②贵族制下,普通民众无权参与运作,政权缺乏监督和有效制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工商业奴隶主也不满旧贵族专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①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和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②政治: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改革国家机构,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新设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①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
推荐度:
导读《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总结一、知识列表背景主要内容影响梭伦改革①雅典的贵族政治采取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民众中树立了反对王权的观念,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②贵族制下,普通民众无权参与运作,政权缺乏监督和有效制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工商业奴隶主也不满旧贵族专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①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和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②政治: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改革国家机构,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新设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①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总结

一、知识列表

 背景主要内容影响
梭伦改革①雅典的贵族政治采取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民众中树立了反对王权的观念,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

②贵族制下,普通民众无权参与运作,政权缺乏监督和有效制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工商业奴隶主也不满旧贵族专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①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和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

②政治: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改革国家机构,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新设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①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公民群体。

②促进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③下层民众得以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开辟了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

④渗透在改革中的政治理念,如中庸、公平、节制等,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依据。

商鞅变法①各国改革:春秋时有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时有魏国李悝、楚国吴起改革,秦国商鞅变法等。

②时代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经济上出现土地私有制:政治上各国纷纷开展改革变法;军事上兼并战争促进了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废分封,行县制;实行编户制度和连坐法。

③思想文化:焚烧诗书,实行文化。

①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保证了农业生产,增强了秦国实力。

②打击了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增强了战斗力。

③加强了集权,强化了法律意识。总之,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目的,为秦灭六国、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同时,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重农抑商、户籍管理制度等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①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阶级矛盾尖锐。

③鲜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是历史的必然。

①经济:实行均田制、租调制。

②政治: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与考核制度;实行三长制。

③迁都洛阳,实行汉制。

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

①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复苏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改善了吏治。

②加快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③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宋王安石变法①北宋中期严重的统治危机。土地兼并盛行,阶级矛盾尖锐,农民不断发生。

②长期形成的“三冗”“两积”局面得不到解决。行政效率低下,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危机严重,战斗力低。

③庆历新政后,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①理财:采用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推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措施。

②军事:采用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实行“省兵”措施,推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③改革科举制度和选官制度。

①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社会危机,抑制兼并,保障了农业生产。

②增加了收入,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③改变了宋军原有编制,战斗力有所提高。

④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推动了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⑤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改革,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欧洲宗教改革①天主教地位:欧洲中世纪,人人是天主教徒,一生中的每件事都受宗教势力影响。

②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教权高于王权,干涉各国内政;搜刮巨额财富,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残酷“异端”,实行宗教。

③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西欧各国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①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认为《圣经》权威至高无上,主张简化圣礼,建立本民族教会。

②加尔文:提出“先定论”,宣扬进取精神,把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③英国亨利八世:颁布《至尊法案》,强化王权,建立国教会,但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增强了欧洲的民族意识,为欧洲向现代社会迈进创造了条件。

③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了人们的思想,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④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

阿里改革

①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危机:政治集团争权夺利,战乱频繁;包税制盛行,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萧条;农民和城市平民不断反抗,阶级矛盾尖锐。

②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胁:英法对埃及的争夺,使社会局势更加混乱。

③埃及民族意识增强,穆罕默德·阿里建立政权,希图富国强兵。

①经济:创办近代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保护民族工业;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发展农业。

②政治:设立高级国务会议,简化地方行政区划;打击马木路克势力,整顿社会治安。

③军事:创建新式海陆军,实行征兵制,创办军事学校。

改革使埃及发生数百年来未有之变化。

①民族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

②确立了统一的集权,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③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维护了国家主权,保持了民族。

④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头号军事强国,并不断向外扩张。

农奴制改革①农奴制危机:农奴制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是造成长期落后的根源,社会矛盾尖锐。

②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方,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③亚历山大二世为图自救,积极筹备,强制发起废奴改革。

④克里木战争失败,成为推动改革的客观因素。

①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②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

③强化村社管理,严格控制农民。

①使走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工业的推行。

②进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推动了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城市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③是近代化的重要步骤,但不彻底,改革后的经济发展依然赶不上西欧各国。

明治维新①幕府统治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政治上实行幕藩,藩国性较大;经济上实行领主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

②社会矛盾尖锐,下级武士形成的改革派,迫切要求改变现状。

③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意识增长。

④武装倒幕成功,减少了改革阻力。

①“奉还版籍”,废藩置县;进行土地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宣布“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

②殖产兴业,大力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扶植私人企业;派团出洋考察;培养技术人才。

③文明开化,移风易俗;重视教育,“求知识于世界”。

④实行宪政改革,颁布,召开国会。

①加强了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③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④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社会生活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⑤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很快走上海外扩张的道路。

戊戌变法①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

②清统治危机加剧,放宽对民间设厂的,社会上出现“实业救国”的思潮。

③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试图在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变革。

①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

②经济:鼓励农工商业发展,改革财政,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③文化教育:设立中小学堂和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提倡西学,培养人才。

④军事: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①戊戌政变:改革损害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了维新运动。

②失败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而顽固,对比悬殊;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③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

二、重点知识讲解: 

  1.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

  ①改革理念上,梭伦推崇“中庸”,以求得矛盾双方的和解,成为指导改革的基本原则。

  ②内容上,触及了当时的土地占有关系,并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基于出身的不平等。

  ③性质上,是奴隶主阶级为巩固自身统治进行的改革,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

  ④从影响看,改革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但了平民参与高级官吏的机会,并未完全建立民主。

  2.商鞅变法的特点:

  ①以法家学说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②把农耕与征战结合起来,建立什伍编户制度;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实行军功爵制度。

  ③从性质看,是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制。

  ④明确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⑤焚烧诗书,开了文化的先河。

  ⑥从结果和影响看,“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增强了秦国实力,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

  3.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潮流。

  ①从背景看,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社会发展,阻碍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成长,也使人们的思想深受束缚。

  ②从过程看,宗教改革中,各国纷纷宣布脱离罗马教廷,没收修道院财产,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新建的路德宗、加尔文宗等,其教义都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从结果看,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也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4.“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①进步性:废除了长期存在的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劳动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奴成为自由人,使资本主义发展获得自由劳动力,推动了工业的进程。

  ②局限性:“二一九法令”是沙皇迫于形势作出的一些“让步”,赎买土地的规定使农民背负了沉重债务,是对农民的掠夺;获得“”的农民又受到村社的束缚,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

  5.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

  分两个阶段:

  ①从被迫开国(1853年)到明治建立(1868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外御侮,对内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政权。

  ②从明治建立到《大日本帝国》颁布(18年)。这个阶段中,明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破旧立新,成功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6.如何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以不同的途径走上近代化道路。如英、法等国是通过资产阶级,推翻本国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是通过民族战争和内战,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德国和意大利是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而和日本则是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7.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戊戌变法的特点:

  ①政治主张:康有为通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理论;梁启超积极倡导民权;谭嗣同宣传自由平等;严复宣传社会进化论。

  ②戊戌变法特点:

  A.托古改制。康有为把传统儒家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B.具有爱国性质。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

  C.改良社会制度不健全。初期的设议院、开国会、定等主张,在百日新政中只字未提。

  D.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又掺杂着最高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之争。

  8.通过戊戌变法的失败,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在某种意义上,20世纪中华民族奋起进行民族民主运动,并最终获得胜利,起点正是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变革政治制度的要求,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他们提倡西学、兴民权,对传统观念进行了猛烈抨击,促使国人觉醒,具有思想的启蒙作用。戊戌变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历史局限,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变革社会制度不彻底,最终归于失败。

三、中外改革的一般规律

  从根本上说,任何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根据性质大致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①社会内部生产关系或统治的局部调整,如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推动社会转型的变革,如商鞅变法、明治维新。

  ③学习先进文化与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

  ④实现富国强兵、以图自救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改革一般是由目光长远的统治者推行的,或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进行。引发改革的原因主要有: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面临严重危机;学习先进文化与制度,改变落后状态;为了达到某种政治、军事目的。

  改革内容一般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等方面:

  ①政治上主要是加强集权、调整国家管理机构、完善民主与法制等。

  ②经济上主要是恢复发展生产、改革土地制度、增加财政收入、创办企业等。

  ③军事上主要是改革军制、增强海陆军实力等。

  ④文化教育上主要是加强思想控制(或解脱思想枷锁)、改革考试制度、创办学校等。

  ⑤社会风俗改革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大凡改革,都会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和阶层,必然遇到阻力,其结果无外乎成功与最终失败两种。制约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

  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凡是违背的,注定要失败,如王莽改制;顺应与遵循的,也并非都能成功,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的力量强弱,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主要是由于反对派力量太强,如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③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改革措施是否得以有效贯彻。如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一成一败。

  ④改革者个人素质的高低,是否善于用人。

  与相比,改革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动荡,破坏性较小,对生产力有一定保护作用,能维持社会生产生活的连续性。但改革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彻底性也往往大受影响,会留下大量的封建残余。评价改革首先应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一切改革的成败,不看改革者的个人命运如何,而要看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推行改革应讲求策略,但改革家一定要有坚定的政治魄力与远见卓识。 

文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总结一、知识列表背景主要内容影响梭伦改革①雅典的贵族政治采取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民众中树立了反对王权的观念,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②贵族制下,普通民众无权参与运作,政权缺乏监督和有效制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工商业奴隶主也不满旧贵族专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①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和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②政治: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改革国家机构,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新设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①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