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重点概念:适应(adaption)、萎缩(atrophy)、增生、肥大、化生(metaplasia)、变性(degeneration)、坏死(necrosis)、
英文:
萎缩:atrophy 肥大:hypertrophy 增生:hyperplasia
化生:metaplasia
第一节、适应
1、萎缩:已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萎缩的类型:生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
1 营养不良性萎缩
2 压迫性萎缩
3 失用性萎缩
4 去神经性萎缩
5 内分泌性萎缩
6 老化和损伤性萎缩
萎缩的病理变化(或者特点):P7 (大体、镜下)
2、肥大:细胞体积增大,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增生
生理性肥大:运动员骨骼肌、妊娠期子宫
病理性肥大:心室肌肥大、肾脏代偿性肥大。
病理变化: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肥大深染,细胞器数量增多,合成增强,肥大组织和细胞体积均匀增大。
假性肥大:间质细胞增生 P8
3、增生: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量增加。
增生类型:生理性增生
病理性增生
病理变化: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和细胞核形态正常或稍增大。
4、化生:通常只出现在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
1、鳞状上皮的化生
2、柱状上皮的化生
3、骨或软骨化生
第3节、细胞可逆性损伤
1、细胞水肿(水变性)
1、原因和机理:缺血、缺氧、感染、中毒等 线粒体损伤,ATP生成减少 钠泵功能障碍,钠离子积聚,水进入细胞。
2、病理变化:
1 体积增大,边缘圆钝,包膜紧张,切面外翻颜色变淡。
2 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可见红染颗粒。
3 胞核染色加深,体积不变或略为增大。
3、常见于代谢旺盛的器官,如肝、肾
2、脂肪变
1、多发生在肝、心、肾等器官。
2、原因:甘油三酯蓄积在非脂肪细胞中
3、大体:病变器官体积增大,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呈油腻感。镜下:胞质出现大小不等近圆形的空泡(脂滴),细胞核被挤至一边。
4、注意区分“虎斑心”和“心肌脂肪浸润”。P16
5、脂肪变的机制:脂肪酸利用下降;甘油三酯合成过多;脂肪运出受阻。
3、玻璃样变
病变机制:蛋白质积蓄
三种类型:(自己填,P16、17)
细胞内玻璃样变 |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 细小动脉壁玻璃样变 | |
部位 | |||
病变 |
第4节、细胞死亡
坏死的基本病变:1、核固缩;2、核碎裂;3、核溶解
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
1、常见于心、肝、肾和脾等实质器官
2、大体:坏死区灰黄,干燥,质实;与正常区边界清楚。
3、镜下:胞核消失,胞浆细颗粒状;细胞结构消失,组织结构尚存;周围形成充血、出血和炎症反应带。
2、液化性坏死:可凝固蛋白质少,大量水解酶释放,分解坏死组织。
1、常见于脑、胰、脓肿
2、镜下:细胞结构完全消失,局部组织被溶解。
3、纤维素样坏死
1、病变部位:结缔组织以及小血管壁
2、病理变化: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
3、常见病:急进型高血压、风湿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4、干酪样坏死: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
1、常见于结核病
2、大体:病灶呈黄色,松软,状似干酪。
3、镜下: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组织结构消失,甚至不见核碎屑。
5、脂肪坏死: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和乳房创伤。可形成肉眼可见的钙灶。
6、坏疽:分为干性、湿性、气性坏疽。
干性坏疽 | 湿性坏疽 | 气性坏疽 | |
部位 | 四肢 | 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肺、子宫、肠等 | 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 |
血供 | 动脉阻塞,静脉畅通 | 动脉阻塞,静脉淤血 | |
感染程度 | 较轻 | 重 | 严重 |
颜色 | 黑色 | 蓝绿色 | |
湿度 | 干燥,水分散失 | 湿 | 含气体 |
气味 | 无 | 恶臭味 | |
分界 | 分界清晰 | 界限不清 | |
进展 | 慢 | 较快 | 快 |
全身状态 | 毒血症,中毒较重 | 全身中毒严重 |
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注意区分糜烂与溃疡,窦道与瘘管
3、机化与包裹
4、钙化
凋亡(结合课件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