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成功有时只需改变一点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5:33:19
文档

成功有时只需改变一点点

成功有时只需改变一点点一位叫卢旭东的河南小伙子在北京三里屯菜市场卖菜。尽管他每月靠勤扒苦做,也能挣1000多元,但干了5年,却只能养家糊口,他做梦都想能早点富起来。一天,卢旭东卖菜时,忽然发现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在他的菜摊前认真地挑选一些看上去“精致小巧”的菜品,他很奇怪:“中国人都喜欢挑选大个头的菜品,而老外为什么却偏偏挑选小的呢?”后来,一些老外来买他的菜,也是要个头小的。卢旭东多了个心眼儿,他特地请了个大学生老乡,用英语跟老外聊了起来。原来,这是因为东西方审美情趣差异以及饮食观念不同所致,
推荐度:
导读成功有时只需改变一点点一位叫卢旭东的河南小伙子在北京三里屯菜市场卖菜。尽管他每月靠勤扒苦做,也能挣1000多元,但干了5年,却只能养家糊口,他做梦都想能早点富起来。一天,卢旭东卖菜时,忽然发现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在他的菜摊前认真地挑选一些看上去“精致小巧”的菜品,他很奇怪:“中国人都喜欢挑选大个头的菜品,而老外为什么却偏偏挑选小的呢?”后来,一些老外来买他的菜,也是要个头小的。卢旭东多了个心眼儿,他特地请了个大学生老乡,用英语跟老外聊了起来。原来,这是因为东西方审美情趣差异以及饮食观念不同所致,

  
成功有时只需改变一点点 

 

  一位叫卢旭东的河南小伙子在北京三里屯菜市场卖菜。尽管他每月靠勤扒苦做,也能挣1000多元,但干了5年,却只能养家糊口,他做梦都想能早点富起来。

  一天,卢旭东卖菜时,忽然发现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在他的菜摊前认真地挑选一些看上去“精致小巧”的菜品,他很奇怪:“中国人都喜欢挑选大个头的菜品,而老外为什么却偏偏挑选小的呢?”

  后来,一些老外来买他的菜,也是要个头小的。卢旭东多了个心眼儿,他特地请了个大学生老乡,用英语跟老外聊了起来。原来,这是因为东西方审美情趣差异以及饮食观念不同所致,老外认为小巧的菜品不仅漂亮,而且营养价值高。

  了解到这个“秘密”后,卢旭东后来每次进菜时,就有意挑选同行们不喜欢进的小巧菜品。由于他的菜品紧紧抓住了外国客人的喜好,加上三里屯老外很多,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尝到甜头的卢旭东为了牢牢抓住商机,来到蔬菜批发市场,与一些供货商悄悄签订合同:凡是小菜品都归他所有。就这样,他在菜市场里做起了“垄断”生意。

  他的菜品“特色”慢慢地在老外中有了一定的名气。为了迎合老外的需求,他特地在市场里租了一个店面,为店子取了个洋名字“LU’S SHOP”(前一个单词是他名字——卢旭东姓氏的谐音,后一个单词是商店的意思)。

  随着名气的增大,考虑到老外遍布北京市区,卢旭东认为有老外的地方就应该有“LU’S SHOP”,想到就做,他前后在北京市区开了11家连锁店。为了保证最优质的货源,他还在京郊的大兴县买了一块地,建立了自己的蔬菜基地。

  如今,全北京的老外几乎都知道北京有个“LU’S SHOP”。不仅老外青睐它,京城的海归以及白领也以逛“LU’SSHOP”为时尚。在3年时间里,卢旭东不仅购置了3辆高级轿车,在朝阳管庄住宅区有一套价值70万元的豪宅,而且还在小汤山购了一套价值百万元的洋房别墅。在一些老外顾客的帮助下,他作为“中国卖菜工的第一人”,受到美国农业部的邀请,远赴美国进行了半个月的实地考察,学习美国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卢旭东在北京卖了5年菜,结果只能养家糊口,艰难度日,可他只是对“进什么样的菜”做了一点点改变,没想到却使他的命运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有时候,成功真的只需要改变一点点!”卢旭东说。 (宁海燕 《人生与伴侣》)

评:

走错了职业方向的人,虽然很想成功却感到很难。成功有时真的只需改变一点点。转行也是这样,只改变一点点,就有很大的不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这也是成功职业指导中心职业规划的秘诀。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技能 

 

       三伯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平日寡言少语。令我对他刮目相看的,是他教育孩子常会说一句朴素而又意蕴深刻的话。这句话就是:你要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技能。

       三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初中毕业后,三伯让他从师学瓦匠。学了一年,大儿子嫌那砌砖抹灰的活儿既脏又累,不想干了,提出要改学理发。三伯将他臭骂了一顿,教训他说:“干什么不苦,干什么干好了不能干出大名堂?行行出状元呢,你今天学这明天学那,到头来一样也拿不出手,‘艺多不养家’哩。你给我沉住气,认认真真学好一样本事,这辈子就够了。”三伯逼着他又学了一年瓦匠,打下一定基础后,再花钱送他去跟一位姓康的师傅专门学习砌土灶的技术,康师傅在这方面有一手绝活。现在,康师傅已故,大儿子代替他成了方圆百里砌土灶的行家,每天拿着瓦刀忙得不可开交,日子过得十分殷实。

       小儿子呢,念完高中,没考上大学,三伯送他到小酒坊去学酿酒。学了一段时间,小儿子就觉得技术已学到家了,想自个儿也开间小酒坊。三伯对他说:“用三两天就能学会一门手艺?做梦吧。告诉你,你得老老实实给我学,直到手艺拿得出手为止。不久,三伯借了一万多元钱,把小儿子送到一家学院自费学习酿酒。后来,小儿子到一家酒厂当了技术员。现在,十年过去了,小儿子已成为那家蒸蒸日上的酒厂的技术权威和生产副厂长了。

       想一想三伯的教子哲学,还真有几分道理。人生在世,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你必须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技能;不学无术,得过且过,没有掌握半点拿得出的本事肯定不行;虽好学肯干,但目标分散,没有规划,用心不专,这样本事虽多,却大都水平一般,没有一样拿得出手可不行。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秘诀,浓缩起来其实就是三伯的这句精辟之言:你要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技能!

  
职业生涯规划的诀窍
 

       一天,泰莱神父去医院主持一位病人的临终忏悔,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的一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我还用歌声养活了我的6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我死而无憾。”

        歌手的话让神父想起5年前他曾主持过的一次临终忏悔。那次是位富商,而他的忏悔竟然和黑人歌手 

差不多。他对神父说:“我喜欢赛车,从小研究它们,改进它们,经营它们,一辈子没离开过它们。这种工作与兴趣相结合的生活方式让我非常满意,而且我还从中赚了大笔的钱,现在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

        泰莱神父给报社去了一封信,他写道:“人应该怎样活才不会后悔呢?

        我想也许做到这两点就够了: 

        第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第二,想办法从中赚钱谋生。”

        后来,这两条原则流传开来,成了美国人公认的“最不后悔的活法”。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选择一条路一直走下去
 

       有这么一家人。男的是教师,在一所中专学校教经济学;女的下岗,在街面开一个纽扣店;孩子是女儿,在一普通中学读初三。

       男的没有什么爱好,教学之余,除了到图书馆翻翻经济类杂志,就是到妻子的小店转悠转悠。女的也没有什么大志,除了卖纽扣,最多再卖些头饰、胸花之类的小玩意儿。女儿学习也很一般,没拖拉过作业,也没有得过一次奖。总之,一家都是普通人,过的日子也是普通人的日子,平平淡淡、紧紧巴巴。

        一天,男的告诉女的,我有一个新发现。女的问,什么发现?男的说,昨天,我在图书馆看一份

杂志,介绍的全是世界上的大公司,叫做“五百强”。我发现,他们都是一根筋,一条路。女的问,什么意思?男的说,打个比方,你卖纽扣,就只卖纽扣,卖所有品种的纽扣,店再大,都不卖别的。女的说,这算什么新发现!不就是开专业店吗?男的说,好像是开专业店,但我搞不清楚的是,为什么成为五百强的都是这些专业店,而不是其他的店。这里面一定有名堂。

       男的不是个执着的人。但自从有了这个新发现后,从没有放弃诼磨。他认真查阅了世界第一强,零售业的老大沃尔玛。他发现它自始至终只做零售,钱再多都不买地,都不去做房地产。他又查阅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它是世界第二强,一百多年来,也是只做汽车与配件,资产达到八万亿了,都不去做航空和轮船。他还研究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发现此人也是一条路走到底,钱再多,都只做软件,其他行业再赚钱都不去做。男的想,是不是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更容易成为强者?

       有了这一认识之后,他有些心动了。一天晚上,他对妻子说,以后再进货,头饰、胸花之类的东西,不要再进了。全进纽扣,有多少品种进多少品种,看看会怎么样。

       也许是他发现了天机,也许“从一而终,坚持一条路走到底”这种做法本身就蕴涵着天机。总之,自此之后,一家航空母舰式的纽扣店,在这座城市出现了。所有做纽扣批发和销售的人,来到这座城市,都是这家纽扣店而来。他也因此成了“纽扣大王”。

       前不久,这位男教师,请我们吃饭,说是女儿要到英国去了,想庆贺一下。我们原以为是他有钱了,送女儿去英国自费留学。吃了饭才知道,不是这样的。他说,女儿成绩差,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女儿喜欢英语,于是就聘了老师,专门教女儿英语。在一次外企招聘中,女儿因英语好被聘为翻译。这次去英国,是因为女儿在那儿找了份工作。

       我曾听说,坚持登一座山峰的人,一定会达到顶峰。现在看来,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的人,一定会成功,并且会成为一个强者,一个佼佼者。

(摘自:《读者》)

  
通过职业规划脱颖而出的诀窍
 作者:成功职业指导中心 出处:职业规划中国网(www.ienjoyjob.com) 

(转载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作者和出处)

我们都想从公司众多同事中脱颖而出,获得提升,但很多人总是很苦恼:为什么我一直得不到老板的提拔和重用?是老板看不到我的能力?还是不认为我的这种能力对公司很重要?

  

阿道是一家拥有千名员工的大公司的职员,他也一直为得不到提拔和重用而苦恼。 

   

一天晚上,他要到仓库去拿东西,刚进仓库,突然停电了,四周漆黑黑,什么也看不见。他摸索周围看有没有蜡烛——没有,也没有找到其它用来照明的东西。正当他无计可施的时候,他所触动的一张音乐贺卡响了起来,伴随着悦耳的声音,黑暗中有光亮从纸片间漫溢出来。他打开贺卡,顿时眼前一片光亮,在黑暗中居然能看到周围的东西。 

  

事后,阿道想,这样一张几乎废弃的贺卡,我们平时在日光中或日光灯下只能看到它发出的微弱的光,更不用说照亮四周,没想到会在暗处派上大用场。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找到另一种途径实现自己的价值呢?阿道似乎从这件事上获得了灵感,很快,他就从他所在的公司跳槽出来,加盟到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企业,并从市场部的一个普通职员开始做起。因为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加上良好的素质,不久阿道就被提升为项目部的主任,后来,他又从主任的位置升任项目部经理。然而,他没有在这个位置上久留,又从这家公司跳槽到了另一家更适合自己的公司,并逐渐做到了经理的位置。 

  

后来,就是这位阿道,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当别人请教他成功的经验时,他说:我仅是一粒微弱的星火,如果我还有高明的地方的话,就是我懂得如何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让微弱的光耀眼一些罢了。我的成功经验就是——在暗处发光 。 

  

成功职业指导中心认为:“在暗处发光”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所谓“鹤立鸡群”,就是鹤在鸡群中才显得高人一等。我们要把自己放在有竞争优势的地方,离开竞争激烈的地方,避开高手如云的环境。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要想出人头地,我们就要找那些没有老虎的山头,为什么一定要跟老虎去撕拼呢?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在暗处发光”呢?

1、到业绩差的部门发光

 

如果我们觉得老板总是看不到自己的成绩,自己一直得不到重用,可以考虑到业绩差的部门发展。

   

有的部门业绩差,不是业绩提升不了,而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例如:新成立的部门,刚开始业绩当然不会太好。但只要我们认为有潜力,就可以抓住机会,主动请缨,这可能是我们光芒四射的机会,因为这时候老板容易看到我们的成绩。

又如公司在偏远地方的办事处、分公司,大家都不愿意去,特别是能力强,老板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发展得好的同事,这就是我们去大大发光的机会。老板很欣赏到公司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员工,也会很注意他们的业绩。

2、到小公司发光

  

如果我们觉得在大公司不显眼,很难脱颖而出,可以考虑去小公司发展。

大公司人才济济,分工很细,“一个萝卜一个炕”,我们想同时在别的工作上发挥锻炼你的能力是很难的;小公司人不多,分工不是那么细,反而给我们多方面发挥锻炼的机会。老板也容易看到我们的成绩,发现我们的能力。同时,中小企业就业机会多。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新增就业机会大多在中小企业。

3、到小城市发光

  

如果我们觉得在大城市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压力又大,可以考虑去中小城市发展。

大家都往大城市挤,几百人、几千人竞争同一个职位。特别是应届毕业生,都说现在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很难,也呼吁应届毕业生不要眼睛只盯着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但这些大学生找工作仍然很认地方,看工作地方是不是大城市,许多人甚至听说是在大城市的工作就认为是好工作,如果自己找到中小城市的工作就觉得不如人,低人一等。

  

其实,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压力小,更适宜生活,机会也不少。中国仍然是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就业机会多,大多数工厂都设在中小城市或大城市的郊区。

  

我有一个同学,八十年代末分配到广东的清远,清远偏居广东的最北边,当时很不发达。当时我们觉得很奇怪他怎么愿意到那么偏远的地方。但他是我们同学中最早做总经理的人。

中国现在还有很多地方人才很缺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包括中国的西部地区。这些地方很需要人才,也很重视人才。

4、从小行当发光

  

如果我们觉得热门行业、热门职业竞争激烈,很难脱颖而出,可以考虑从事小行当,不那么热门的行业,不那么起眼、不那么引人注意的职业。 

太多人追求热门行业、热门职业,所以经常是大家都往一条路上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才有了“网络泡沫”、“MBA泡沫”。

  

我们常常忘了,市场是变化的,进大学时还是人才短缺的热门专业(如金融专业),毕业时可能找工作都困难。这世界变化快,现在的“热门”,可能很快就会变成“冷门”;现在的“冷门”,可能就是以后的“热门”。

选择职业跟做生意、炒股票的道理一样,避开竞争过于激烈的行当,选“冷门”,选暂时不那么起眼、不那么引人注意的职业,喝“头啖汤”。

  

就算是夕阳产业,社会也很需要,也大有钱赚。重工业不是夕阳产业吗?去年开始钢材价格暴涨,钢铁公司的股票不也节节飘升?就算是不起眼的针现在仍然有广阔的市场。所以,我们要善于做“最后一个售冰者”,假如全中国的针的市场都是你的,你还能不赚吗?

 

  
成功并不需要很复杂的职业生涯规划
 

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 并不需要很复杂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温馨提示: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作者:刘燕敏) 

职业规划师启示:成功者与普通人最主要的差别是什么?

 

一九七六年的冬天,当时我十九岁,在休斯顿太空总署的大空梭实验室里工作,同时也在总署旁边的休斯顿大学主修电脑。纵然忙于学校、睡眠与工作之间,这几乎占据了我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全部时间,但只要有多余的一分钟,我总是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我的音乐创作上。

我知道写歌词不是我的专长,所以在这段日子里,我处处寻找一位善写歌、词的搭档,与我一起合作创作。我认识了一位朋友,她的名字叫凡內芮(Valerie Johnson)。自从二十多年前离开德州后,就再也没听过她的消息,但是她却在我事业的起步时,给了我最大的鼓励。仅十九岁的凡內芮在德州的诗词比赛中,不知得过多少奖牌。她的写作总是让我爱不释手,当时我们的确合写了许多很好的作品,一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这些作品充满了特色与创意。

一个星期六的周末,凡內芮又热情地邀请我至她家的牧场烤肉。她的家族是德州有名的石油大亨,拥有庞大的牧场。她的家庭虽然极为富有,但她的穿着、所开的车、与她谦诚待人的态度,更让我加倍地打从心底佩服她。凡內芮知道我对音乐的执着。然而,面对那遥远的音乐界及整个美国陌生的唱片市场,我们一点管道都没有。此时,我们两个人坐在德州的乡下,我们哪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

突然间,她冒出了一句话:"Visualize,What you are doing in 5 years?﹙想像你五年后在做什么?﹚"

我愣了一下。

她转过身来,手指着我说:"嘿!告诉我,你心目中’最希望’五年后的你在做什么?你那个时候的生活是一个什么样子?"

我还来不及回答,她又抢着说:"別急,你先仔细想想,完全想好,确定后再说出来。"

我沉思了几分钟,开始告诉她:

"第一,五年后,我希望能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而这张唱片很受欢迎,可以得到许多人的肯定。

 第二,我住在一个有很多很多音乐的地方,能天天与一些世界一流的乐师一起工作。"

凡內芮说:"你确定了吗?"

我慢慢稳稳地回答,而且拉了一个很长的Yesssssss!

凡內芮接着说:"好,既然你确定了,我们就把这个目标倒算回来。如果第五年,你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那么你的第四年一定是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签上合约。"

"那么你的第三年一定是要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给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听,对不对?"

"那么你的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了。"

"那么你的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准备录音的作品全部编曲,排练就位准备好。"

"那么你的第六个月,就是要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修饰好,然后让你自己可以逐一筛选。"

"那么你的第一个月就是要把目前这几首曲子完工。"

"那么你的第一个礼拜就是要先列出一整个清单,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哪些需要完工。"

"好了,我们现在不就已经知道你下个星期一要做什么了吗?"凡內芮笑笑地说。

"喔,对了。你还说你五年后,要生活在一个有很多音乐的地方,然后与许多一流的乐师一起忙着工作,对吗?"她急忙地补充说。

"如果,你的第五年已经在与这些人一起工作,那么你的第四年照道理应该有你自己的一个工作室或录音室。那么你的第三年,可能是先跟这个圈子里的人在一起工作。那么你的第二年,应该不是住在德州,而是已经住在纽约或是洛杉机了。"

次年(一九七七年),我辞掉了令许多人羨慕的太空总署的工作,离开了休斯顿,搬到洛杉机。

说也奇怪:不敢说是恰好五年,但大约可说是第六年。一九八三年,我的唱片在亚洲开始销起来,我一天二十四小时几乎全都忙着与一些顶尖的音乐高手,日出日落地一起工作。

每当我在最困惑的时候,我会静下来问我自己:五年后你"最希望"看到你自己在做什么?

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答案的话,你又如何要求別人或上帝为你做选择或开路呢?別忘了!在生命中,上帝已经把所有"选择"的权力交在我们自己的手上了。

如果,你在你的生命中经常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的时候,你不妨试着问一下自己 :

我是否很"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有一个调查结果似乎也说明了什么: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职业规划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

60%的人,对自己想做什么工作有些感觉,但比较模糊;

10%的人,明确地知道自己近几年想做什么工作;

3%的人,明确地知道自己一生最想做的是什么工作。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这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这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这60%的人,他们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25年前,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别仅仅在于:当时他们是否很明确地知道自己一生最想做的是什么工作?

  
低谷人生,做你想做的事情
 

    学校新开了一门课——《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由于缺少老师,教务处让我通过在证券公司任职的先生介绍一位,于是杨老师成了我们的外聘老师。 

    上课第一天,有人向学校反映,刘老师给找的那位杨老师,不是以前唱河南梆子的吗?现在怎么摇身一变成了投资理论家了?对这一情况,学校非常重视,立即找我谈话。我把电话打给先生。先生说,对,70年代,杨老师曾在梆子剧团唱戏。不久,又有人向学校反映,刘老师给找的那位杨老师,不是前几年在师范大学门口给学生修鞋的吗?现在怎么摇身一变成了我校的老师?我又把电话打给先生。先生说,对,梆子剧团解散后,杨老师曾在路边修鞋。 

    回到家,我问先生,杨老师到底是个什么人?先生说,杨老师是全市惟一一位通过股票买卖成为百万富翁的人。他在证券投资方面最有发言权,别人不了解他,我们了解。 

    有一天,先生请他来家吃饭,我才对他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原来杨老师是老三届学生,和演《宰相刘罗锅》的李保田是校友,后来从学校宣传队一并被招进市梆子剧团。他说,在他以往的人生中,李保田对他的震动最大。在那个人人前途渺茫的时代,没有几个知道学习的,而李保田是个例外。不论是在团内排练,还是下乡演 出,他都身不离书。1977年恢复高考,全团的人都接到了上级的通知,可以报考戏剧学院,可是除了李保田之外,没有一个考上的。几年后,李保田已是戏 剧学院的副教授和全国有名的电影演员,而杨老师则因剧团解散成了路边修鞋的。 

    杨老师之所以能成为证券投资方面的成功者,是因为他不愿再错过人生的失意时刻,他边修鞋,边在师范学院旁听证券知识讲座。最后他悟到一点,股市如人生,不能错过任何一个低谷。几年来,中国的股市有三次跌得让股民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认为必定崩盘,可正是在这三次最低潮的时候,他大量地买进,积极地建仓,从而成就了他的事业。 

    前不久,他写了一本书,叫《股市人生》,有点类似于个人传记。在序言中,我看到这么一段话:当股市跌得最惨的时候,恰是入市的黄金时间;同样,当命运之神把人抛入谷底时,也是人生腾飞的最佳时节。这个时候谁能积累能量,谁就能在未来获得丰厚的回报;谁若自怨自艾,必定错失良机,等在前面的将会是两手空空和后 悔莫及。 

    我想,无论谁看到这段话,都不会再介意他曾是一位唱戏的或是修鞋的,而是会从内心恭恭敬敬地叫他一声老师。 

       做你想做的事情 

    2001年3月15日,一个名为“摩西奶奶在21世纪”的画展,在华盛顿国立女性艺术博物馆举行,该展览除展出摩西奶奶的作品外,还陈列了一些来自其他国家有关摩 西奶奶的私人收藏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明信片,它是摩西奶奶1960年寄出的,收件人是一位名叫春水上行的日本人。 

       这张信明片是第一次公布于众,上面有摩西奶奶画的一座谷仓和她亲笔写的一段话:做你喜欢做的

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的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 

    摩西奶奶为什么要写这段话呢?原来这位叫春水上行的人想从事写作,他从小就喜欢,可是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一家整容医院里忙活,这让他感到很别扭。马上就到30岁了,他不知该不该放弃那份令人讨厌的职业,而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行当。 

    据说,这封来自日本的信,让摩西奶奶很感兴趣,因为在此之前她接到的来信,都是恭维她或向她索要绘画作品的,只有这封信谦虚地向她请教人生问题。所以收到这封信后,摩西奶奶非常高兴,虽然当时她已100岁了,还是立即回了信。 

    许多人认为,展出那张明信片是因为它属于摩西奶奶最后的作品,其实了解摩西奶奶的人都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众所周知,摩西奶奶是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位农妇,76岁时因关节炎放弃农活,开始画画。80岁时,到纽约举办画展,引起轰动。她活了101岁,一生留下绘画作品1600余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还画了40多幅,那张明信片根本算不上遗作。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异常关注那张明信片呢?原来寄那张明信片的春水上行,不是别人,而是目前日本大名鼎鼎的作家渡边淳一。那张明信片是他在28岁时,写给摩西奶奶的。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每当讲解员向参观的人讲解这张明信片时,总要附带地说上这么几句话:你心里想做什么,就大胆地去做吧!不要问自己的年龄有多大和现在的工作状况如何,因为你想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才是你人生的成功点,才是你生命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 

  
性格天赋与成功之道
 

1、现代神经学最新研究发现:天赋和性格是一个人油然产生并贯穿始终的思维、感觉或行为模式,是人最本能、最自然的反应。由于每天要做无数个决定,你无暇对每个细小的决定进行理性思考,不得不作出下意识的反应。面对这种情形,你的大脑顺应自然地作出应对:它会寻找并跟循阻力最小的路径,这就是你大脑中的快速通道——即你的天赋和性格。一个问题出现了,你立即沿着你的一条快速通道飞驰而下,不等你细想,决定已经作出。又出现一个问题,又一次快速通道飞驰,又一个决定。

这样你每天在工作中作出的无数个决定都由你的天赋和性格主宰着。你的天赋和性格是在无形之中、也无时无刻不在控制、影响着你,也就是你一生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的性格和天赋所控制、影响。

因为是不加思索的——还没来得及经过意识、思考的本能的反应,所以成功职业指导中心认为:

A、性格不是指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是做不到,也不是总做不到,有时也能做到,而是不能持续地做到,更不能持续地做得很优秀。

B、在别人面前有意识表现的行为特征只是一时的表象,不是性格本我。

2、性格倾向不是跟其他人的横向比较,主要是自己跟自己的比较,就象把自己的中指跟自己的小指比长短。如果你是“右撇子”,不是说你比其他人的右手都更有力,而是说你的右手比你的左手更有力。

3、MBTI性格类型理论中的“外倾”、“内倾”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外向、内向,但日常生活中对外向、内向的判断不够标准。普遍的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判断一个人性格外向,但按照MBTI性格类型理论的标准判断应该是“内倾”。中国人90%以上性格偏向“内倾”。

4、成功职业指导中心认为:优势理论着眼的是职业的战略问题,职业定位就是解决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战略问题。首先,从战略上,你要选择适合你的性格(本我)、并能最多地用到你的天赋优势的职业——就是扬长避短,只选择能充分发挥性格天赋优势的职业,避开会用到自己性格天赋弱点的职业。选定了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后,再看要在这个职业上取得成功,需要弥补哪方面的短处,改善哪方面的弱点,这就是一个战术层面的问题。(“木桶理论”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因此,“扬长避短”最重要的是——扬“性格天赋”之长,避“性格天赋”之短。

文档

成功有时只需改变一点点

成功有时只需改变一点点一位叫卢旭东的河南小伙子在北京三里屯菜市场卖菜。尽管他每月靠勤扒苦做,也能挣1000多元,但干了5年,却只能养家糊口,他做梦都想能早点富起来。一天,卢旭东卖菜时,忽然发现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在他的菜摊前认真地挑选一些看上去“精致小巧”的菜品,他很奇怪:“中国人都喜欢挑选大个头的菜品,而老外为什么却偏偏挑选小的呢?”后来,一些老外来买他的菜,也是要个头小的。卢旭东多了个心眼儿,他特地请了个大学生老乡,用英语跟老外聊了起来。原来,这是因为东西方审美情趣差异以及饮食观念不同所致,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