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的提出与假设
供应链合作机制形成的必要条件,就是合作企业都必须牺牲一定的性和控制权,作为对供应链剩余的存在和对节点企业的补偿。在线信息产品供应链中,在供应链组建之初,一般是由产品提供
商委托渠道采用体验式营销,将产品推广出去。
因此,分销商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挑选产品提供商,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关系一旦确立,核心企业便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来制定得供应链的利益的分配方式,并交付定额利润给产品提供商。由于供应链核心企业拥有私人信息或信息优势,导致产品提供企业相对处于信
息劣势。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核心企业与产品提供方之间不断巩固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但随着产品的影响越来越大,销量越来越大,产品提供商也将不会满足与分销商原定的利润分配方式。核心企业与产品提供商,由于产品共享获得的利益不均衡,使供应链收益共享
无法实现最大化。
很多在线产品的提供公司都尝试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本文试图从供应链组建的角度
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所在。我们假设供应链从吸纳目标企业开始直至稳定是相对静态的短期过程,该过程之后,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形成了动态博弈,当链主处于相对强势地位时,链主决策权威的变化对该供应链构建的基本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在线信息产品供应链构建
2.1链主地位的确定在供应链资源的控制和整合时,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企业,能在为消费者提纲产品服务中,在上下游产业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速度,并找到新利润增长点,让消费者形成某种品牌依赖的企业,就能够成为“链主”。在线信息产品供应链是该类产品一般的消费方式为体验式消费;信息产品经过数字化,在某平台进行展示,消费者满意后进行付款;产品的展示平台掌握产品销售的协调权。这种特征与销售业供应链相类,若在消费中,忽略使用权传递、产权不传递的特征,我们可将在线信息产品供应链归入销售业供应链。于是,在线信息产品供应链的链主应该是产品的销售平台。
2.2寻找和吸纳目标企业假设有n 个备选企业作为链主的考虑对象,链主和备选企业i 的行动集合分别为a g 和a i ,i ∈(i=1,2,…,n ),a g =a i ∈A={合作;不合作},简写为A={Y ;N }。假定在备选企——————————————————————
—作者简介:阎晓莹(198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
与供应链管理。决策权威对在线信息产品供应链合作利益均衡的影响
Impact of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to the Online Information Products Supply Chain
Cooperation in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阎晓莹Yan Xiaoying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武汉430223)
(School of Industry and Busines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223,China )
摘要:我们通过动态博弈,讨论了在线信息产品供应链中,链主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情况下,链主决策权威的变化对该供应链构建的基本方
式的影响以及一般趋势,以为在线产品盈利提供理论的支持。
Abstract:Through the active games,we discuss that,in the supply chain of online information products,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main chain is in a relatively strong position,the basic method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general trend after the chain changes in the main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of the supply chain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provided by online products.
关键词:决策权威;供应链合作;利益均衡Key words: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supply chain cooperation ;balance of interests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012-02
表6
决策者对3个目标函数的模糊评价值及其平均值
目标决策者12345
6
平均权值
权重
值w i f 1f 2f 3
ZE PS PM
NS PM PM
PS
PB PS
ZE ZE PB
NM PS ZE ZE PM PS
(0.300000,0.475000,0.658333)
(0.616667,
0.783333,0.908333)(0.616667,0.783333,0.908333)
0.1920020.4039990.403999
表7各企业的Q i 、k i 值
Q 1
Q 2Q 3
k 1k 2k 3132.548261
99.5237
85.142963
1.866335
1.702114
1.6596
继续将程序结果显示给企业决策者和专家,假如各企业的决策者都满意此结果,则此结果就是决策者所要的满意方案,即各企业每次订货分别为132件、99件和85件,而每个企业的安全库存系数相应的是1.866335、1.702114和1.6596。与第一次比较,第二次虽然安全库存系数明显降低,但是订货也相应减少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供应链库存成本。这与决策者第二次对待三个多目标的偏重态度有关。也就是说,决策者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产品的安全库存水平和顾客服务水平的高标准要求,以此来减少供应链库存成本。
4结论
针对订货提前期的不确定性以及产品销售价格和决策者对目
标偏好的模糊性,本文从三个目标即控制成本,安全库存水平和顾客服务水平考虑了供应链库存控制问题为一模糊多目标决策优化问题,采用交互式多目标线形加权优化算法求得供应链上每个企业较满意的订货数量和安全库存,使得整条供应链和单个企业均实现了优化,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Jayanta Kumar Dey,Samarjit Kar,Manoeranjan Maiti.An interactive method for inventory control with fuzzy lead -time and dynamic demand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available online at www.sciencedirect.com).
[2]Chen Cheng -Liang,Lee Wen -Cheng.Multi -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multi -echelon supply chain networks with uncertain product demands and prices[J].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4,28:1131-1144.
[3]代颖,马祖军.模糊需求环境下的连续盘点(Q,r )库存模型[J].预测,2005,6:71-73.
[4]朱新元,钟根元,骆建文.基于模糊需求预测的二级供应链库存协调策略[J].工业工程,2009,12(2):87-92.
[5]高伟,燕汝贞,张玉忠.模糊环境下的供应链库存决策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09,31(2):16-19.
[6]Chen Shan -Huo,Ranking fuzzy numbers with maximizing set and minimizing set[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85,17(2):113-129.
[7]岳超源.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2·
业加盟供应链之前,核心企业与备选企业所拥有资产的价值分别为V g和V i,而备选企业加盟后,相应的期望价值分别假定为EV g和EV i,V g'和V i'表示合作的价值增量,符号不限。则有:
EV
gY =V
iY
+V′
iY
EV
iN =V
iN
+V′
iN
叟(1)
2.2.1“苹果”类供应链,不存在供应链内部转移支付当产品的市场价格相对稳定,且由于在线信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存在单位可变成本,则可以基本确定:
EV
gY 叟EV
gN
EV
iY 叟EV
iN
叟(2)V′
g
叟0
V′
i 叟
叟
(3)
2.2.2“百度”类供应链,存在供应链内部转移支付供应链的链主对备选企业进行补偿,那么战略组合成立只需满足:
EV
gY +V
iY
叟EV
gN
+V
iN
(4)
V′
g +V′
i
叟0(5)
2.3与新加盟企业整合取a i,i∈(i=1,2,…,n)中,n=2,建立由两个信息产品提供商和一个销售型链主构成的供应链结构。则在线信息产品的供应链模型中,单位产品的购进成本为c,销售成本为0,供应商以批发价格v将产品卖给链主,单位产品的零售价格为p。链主的订购量为Q,单位库存成本为c,单位缺货损失(例如收益流失)为c u。根据在线信息产品的市场特征,供应商给链主以一个较低的类似于批发的价格,并且在物质产品销售之外,额外获得一部分销售收益的协议。符合收益共享契约模型。设供应链的期望整体利润为ΠT,供应商利润为ΠS,链主利润为ΠR,链主的订购量为Q,供应商的期望销售量为S(Q),则ΠT=ΠS+ΠR。设供应商占有销售收入的份额为准,链主的份额为(1-准),销售量均值为μ。则链主的利润为:
∏R=(1-准)pS(Q)-vQ(6)在线信息产品供应链供销均衡时,Q即为均衡供销量,有:
v=(1-准)c+准c
u -
准c
u
(p+c
u
-c)
p+c
u
(7)
则供应商的利润为:∏
S =∏
T
-∏
R
=准p
p+c
u
∏
T
+准p
p+c
u
c
u
μ(8)
经过合并整理,即:∏
S =准p
p+c
u
(∏
T
+c
u
μ)(9)
由(4)可以得出,显然,0<准p
p+c
u
<1,也就是说,供应链的协调必然是以合作获利大于两者的利益获取;而且供应商也会以v 接下来,我们以推出服务产品的链主做战略性构想为先,各合作者行动为后,形成动态博弈,基于供应链链主目前对市场的绝对掌控权,讨论链主决策权威的变化对该供应链构建的基本方式的影响以及一般趋势。尽管链主对供应链有暂时的绝对控制,但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相互作用,仍不能被忽略,该供应链的暂时稳定是由于对于链主的选择余地太小造成的。零售商是领导者,供应商是追随者;产品市场是开放的,市场销售价格、需求分布信息是对称的。当链主将信息产品网络化时,单位加工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且没有销售成本。根据供应链构建时的利益共享契约模型,当准值不确定是否绝对小于0.5时,链主的相对决策权威有如下两种方式:①链主具有绝对决策权威—— —即双方的合作均为战略性合作;②三方具有决策权—— —即三家企业是基于利益上的诉求联姻,供应商和消费者都不形成对链主的绝对依赖,链主可选余地相对较大。 3.1链主具有绝对决策权威R(链主)先决定市场销售价格p,然后供应商S1、S2决定其定货量q1、q2,双方经协商,得出采购价格w1和w2,这时的情形记做“A”,链主R和供应商S1、S2的收益分别为:∏ A,S 1 =(p-w 1 )q 1 (10) ∏ A,S 2 =(p-w 2 )q 2 (11) 求解利润最大化:max∏ A,q i =[a-b(q 1 +q 2 )-w i ]q i (12)由 坠∏ A,Ri 坠q i =0得:q 2 =1 2b (a+w 1 )-1 2 q 1 (13) q A,1 =1 12b (3a+7w 2 -10w 1 -3p)(14) q A,2 =1 24b (3a-17w 2 +14w 1 -3p)(15) 3.2三方具有决策权的情形R(链主)先决定市场销售价格p,然后供应商S1、S2分别根据p同时决定其定货量q1、q2,双方经协商,得出采购价格w1和w2,这时的情形记做“E”,链主R和供应商S1、S2的收益分别为: ∏ ER =(p-w 1 )q 1 +(p-w 2 )q 2 (16) ∏ ES 1 =q 1 (w-c 1 )(17) ∏ ES 2 =q 2 (w-c 2 )(18)逆需求函数为:p=a-bQ(19)求解利润最大化: max∏ ER =(p-w 1 )q 1 +(p-w 2 )q 2 (20) max∏ ESi =[a-b(q 1 +q 2 )-w]q i i=1,2(21)得到均衡:p E = 1 4 (2a-2w1-2w2)(22) q E,1 =1 12b (2a-5w2-7w1)(23) q E,2 =1(2a-5w1-7w2)(24)设Δw=w1-w2 我们对比两者的结 果,如表1。 3.3初步结论 ①当供应商条件对 称时,链主地位一旦 动摇,则决策权威的 改变,使链主的期望 绩效下滑,而供应链整体收益增加。②当供应商之间的销售价格差异很小的情况时,链主行为的决策均衡提升自身运作效益,则供应商群体的整体运作效益下滑。③当供应商的销售价格不一致时,获得定价优先权的供应商与另一供应商价格相差无几的时候,相对于链主的定价权威,消费者剩余将增加。 4结论的推广意义 当供应商对链主企业选择的余地扩大后,链主的绝对决策优势遭到动摇,但由于双方在当前行业中各自的品牌依赖和强势效应,双方的趋于平等的合作成为大的趋势。或以单纯购买的形式,或以转移支付的形式。由这个结论我们可以推出,在我国,在线信息产品,尤其是网络音乐只能取悦消费者,而不能增加收益、加深合作度时,网络平台提供商与音像制品公司必须通过趋于平等的合作,采用购买或转移支付的形式,使双方都获利。 参考文献: [1]王迎军.供应链管理实用建模方法及数据挖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罗定提,仲伟俊,张晓琪等.分散式供应链中旁支付激励机制的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1,16(3). [3]郭敏,王红卫.一类供应链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协调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2002,20(4). [4]常良峰,黄小原,卢震.一类供应链的Stackelberg主从对策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6). [5]鲁其辉,朱道立,林正华.带有快速反应策略供应链系统的补偿策略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4,7(4).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