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人物描写之旅第一驿站——肖像描写》
课 堂 实 录
学 校:广东省清远市华侨中学
执教者:陈 莹 莹
班 级:高一(5)班
时 间:2011年11月11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人物肖像描写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感受名作家、身边同学笔下出色的人物肖像描写,把所学技巧应用于作文上,随堂修改,把作文升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赏析,感受作品丰富的意蕴,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在观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介绍人物描写的几种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肖像描写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能把作文修改提升。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设计】
●思路设计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学生作品赏析、激发写作欲望】——【学生作品赏析、学生自主找规律】——【即学即练,作文修改提升】——【生生互评,教师点拨】——【教师小结】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初次见面,送大家两幅画。
(幻灯片展示两幅人物肖像画:一幅画得奇丑无比,一幅画得美若天仙。)
生:(笑)
师:知道这两幅画是画谁吗?(教师作神秘状)
生:(笑,摇头)不知道。
师:这是学生给我画的肖像画。画得如何?
生:(哄堂大笑)很不好!
师:请说说为什么不好。
生:左边那幅画得太丑了!(其他学生笑)右边那幅得太漂亮了!
生1:活像美少女战士。(再次哄堂大笑)
师:我十分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正如大家所见,鄙人的容颜并没有如斯丑陋,(生笑)当然也没有赛西施的容颜。
生2:(忽然冒出一个声音)老师也很漂亮啊!(生笑)
师:(笑)谢谢。这两幅画失败的原因是不真实,没有抓住老师的肖像特点,对吧?接下来我们看看成功的例子。(幻灯片展现名人的漫画头像)
生:(哄笑,学生一起把漫画所刻画的人物姓名说出来)刘翔、姚明、奥巴马、周杰伦、小沈阳、赵本山、成龙、迈克尔杰克逊、张学友、刘德华!
师:大家都能快速且准确地辨认出来。譬如这张刘德华的漫画,最像的地方是?
生:鼻子!
师:怎么样的鼻子,再准确点。
生1:鹰钩鼻。
师:很棒!就是鹰钩鼻。这位同学的表述很到位。我们知道,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绘图,可是我们不是画家,我们没有颜料和画笔。可是没关系,我们有笔!中国汉语博大精深,我们能用手中的笔通过精准的文字去把人物描绘得有血有肉!这就是文字的神奇之处。要刻画人物,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生: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师:没错,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这节课,我们主要来探讨人物的肖像描写,看看如何把人物肖像描写写好。(板书:肖像描写)
一、懂概念——肖像描写是什么
师:肖像描写的概念是……(板书:是什么?)
生: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的描写。
二、找不足——学生的肖像描写呈现出的弊病
师:大家的预习十分充分。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是否把肖像描写所包含的内容全部囊括到文章里,肖像描写就精彩了呢?
生:不是。
师:请说说原因?
生:……
师:没关系,大家先看下面这一则告示吧。
(幻灯片显示以下文字)
告 示
衙门要抓一个小偷。该小偷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 |
师:(笑问)衙门能抓得到这个小偷吗?
生:不能!没有特色,没有抓住个人的特征。
生1:每个人都是长这样的啊!
生2:他的描写没丝毫意义!
生3:这段描写和我们的外貌没区别吧?(生笑)
师:大家都很快发现问题了,尽管这段描写包含了身高、体态、脸色、眼睛、鼻子和嘴巴这些方面,可是衙门把小偷形容得大家的肖像差不多吧?
生:(生笑,看看四周的同学)
师:所以这则肖像描写写得……
生:非常失败!
师:(笑)是的,肖像描写不要求面面俱到,它得抓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接下来,考考我们的“默契度”吧。
(幻灯片展示如下文字,先显示左边的文字,学生回答后,再显示右边的文字)
小伙子的眉毛都是
美女的嘴巴都是
美人儿的脸都是
女孩子的眼睛都是
眼神都是
小孩子的脸蛋都是 | 浓密的 樱桃小嘴 瓜子脸 水汪汪、黑溜溜、圆滚滚的 炯炯有神的 红扑扑的、像苹果一样的 |
师:其实并不是老师和大家的默契度高,也不是老师有预知能力,这些词语都是同学们在写作之时用得最泛滥的词语。这就是人物肖像描写的一大弊端!
(幻灯片显示)
我们的存在问题:脸谱化,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
师:如何避免这一弊端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抓住人物的肖像特征,明确肖像描写的用意。
(板书:为什么?)
师:作家果戈里曾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优秀的人物肖像描写,往往能突显该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而人物,恰好又应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所以,人物肖像描写十分重要,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但我们要做到“以形传神”。(板书:以“形”传“神”)
师:老师挑了两位同学的作品,让大家猜猜他们刻画的是哪位科任老师(生读)。
(幻灯片显示)
猜猜看
“他个子不高,身材略胖,走起路来不失矫健。稀疏的头发散落在他那有些大的头的两侧,瞅着光亮,望着他光溜溜的前额,脑中总会不自觉地闪过一个词:聪明绝顶。他两眼有神,而鼻梁上恰又架起一副眼镜,挡住些光彩却又透出股睿智,再配上他那独特的既不失爽朗又不缺洪亮的嗓音,这老师,光瞅着,就让人服气!” (刘桂东同学的作品) |
师:哪位是桂东同学,站起来给老师认识认识。大家猜对了吗?
生1:(桂东害羞地站起来)他们猜对了,是物理老师。
师:桂东同学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物理老师有哪些代表性的特征呢?
生2:稀疏的头发。(笑)
生3:光溜溜的前额。
生4:一副眼镜。
生5:嗓音!
生6:嗓音不是肖像描写!是语言描写。
师:有的同学非常细心,“嗓音”它不属于肖像描写的范畴。桂东把语言描写融入到文段中去了,人物形象更鲜明。他抓住了物理老师的头发这一特征展开了细致的描述。而他为什么要写这一段文字呢?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表达他对这位老师的敬佩之情。品完幽默风趣的文字,我们再来欣赏罗淑茵同学的作品。
(幻灯片显示)
猜猜看
她,温柔美丽。圆圆的脸蛋上镶嵌着精致的小嘴,秀气的鼻子,灵动有神的双眸,眉宇间洋溢着母性的慈爱和幸福。她喜欢用精致的簪子盘起发髻,再搭配上复古典雅的服饰,流露出古典美的气质,前额的斜刘海,又多了几分柔情。圆润丰腴的体态,把她那高贵优雅显露得淋漓尽致。(罗淑茵同学的作品) |
师:我想一睹淑茵同学的庐山真面目,请问哪位是淑茵同学?大家猜得对吗?
生1:(淑茵站起来搔首一笑)对。是语文老师!
师:你的语言很美,像你一样。你的感情真挚,对语文老师的爱戴之情溢于言表。大家评评文段中哪些地方的刻画得最具代表性?
生:她喜欢用精致的簪子盘起发髻。
生:复古典雅的服饰,古典美。
生:斜刘海、圆润丰腴的体态、高贵优雅。
师:从淑茵同学优美的文字里,我能想象这位语文老师非常……
生:漂亮!(生笑)
师:对!漂亮。你们的语文老师漂亮,我们在座一些同学的作文也写得相当漂亮!那么让老师再展现一些写得“漂亮”的文段给大家看看。
四、定范围——肖像描写写什么?
师:这些同学们的作品会告诉我们,肖像描写到底可以写些什么。(板书:写什么)
(幻灯片显示学生作品)
1.她的瓜子脸蛋上那一双丹凤眼特别迷人,她爱笑,笑起来的时候两个酒窝在脸上绽放,显得格外阳光。 (卢杏韵)
2.他的脸色是标准的中国黄,一张国字脸上有一道道岁月留下的痕迹 (李清昀) |
师:请这两位小作者说说他们猜对了吗?(两位学生表示大家的猜测正确)
师:同学们的辨认依据是?
生:(整齐地)英语老师的瓜子脸和丹凤眼,还有酒窝。物理老师的国字脸。(生笑)
师:嗯,大家看看老师有瓜子脸、丹凤眼、酒窝还有国字脸吗?
生:(笑)没有!
生1:老师的是瓜子脸!
师:有见过那么圆的瓜子脸吗?(生笑)老师的应该是……
生2:鹅蛋脸。
师:表述准确,就是鹅蛋脸。所以我们可以发现……
生:大家的脸型都不一样。
师:除了脸型呢?
生:眼睛、鼻子、嘴巴等等
师:这是我们的长相,而这些长相都是……
生:有特色的。
师:没错,是有特色的,思考看看物理老师的国字脸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吗?也许他年轻的时候是瓜子脸?(生笑)
生:不是,是天生的。
师:这个词用得精准, “天生”的!每个人天生的长相都各有特点,所以我们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总结这样的规律:我们可以写人物天生的长相。(板书:1、天生的长相)接下来再看看下面的作品。
(幻灯片显示学生作品)
1.她的脸白皙而嫩滑,白里透红,就像小婴儿一样。但偶尔笑起来的时候还能隐约见到她眼角旁的鱼尾纹。(杨 璐)
2.她,一位地道的中年女教师,脸上零散而又微小的黄褐斑见证着她为教学的付出。 (罗剑鹏)
3.无情的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一道道刻痕,头上时常反射出一丝银光。 (郭金沛) |
师:杨璐同学描绘哪一位老师呢?
生:语文老师、英语老师、生物老师……(意见不统一)
师:哪一位是杨璐同学?跟大家说说你写的是?
生:(杨璐)我……写的不是现在的科任老师,我写的是初中的班主任。
生:(安静)
师:(笑)我猜杨璐同学一定非常惦记这位班主任对吧?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她对班主任的……
生:思念!喜爱!
师:没错。人物肖像描写中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感情,杨璐同学就带着她浓浓的思念与喜爱之情写作。虽然没有见过她班主任,但我们能从她的文字里想象得到这位班主任应该是……
生:漂亮的!温柔的!
师:对,我们有共鸣。她笔下的这位班主任应该是温柔而美丽的。杨璐,对吗?(杨璐微笑点头)
师:而且大家有没有发现她的描述有一处细节?
生:鱼尾纹。
师:准确。再来看看罗剑鹏同学刻画的人物是……
生:化学老师!(急切地)中年妇女,还有黄褐斑!就是化学老师!(笑)
师:大家都学会找细节了,发现“黄褐斑”就是化学老师的标志。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老师的一种……
生:敬佩,爱戴。
师:对。肖像描写能表达作者的爱憎等感情。郭金沛同学这一段描写的人物是……
生:(笑,齐声答)物理老师!
师:何以知之?
生:(齐声答)“头上时常反射出一丝银光”(生笑)。
师:我们找找这三位同学刻画的时候抓住了哪一点?
生:细节描写。
师:没错,他们确实是抓住细节了,而这个细节都是……
生:岁月的痕迹!
师:没错,是岁月给老师们留下了痕迹。可我举个例子,譬如我摔了一跤,腿上留了疤痕,这与因岁月而产生的皱纹相同吗?
生:不同。
师: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来,除了岁月的痕迹,还有……
生:后天的经历!
师:我们把二者完整表述出来,就是规律二:“经历留下来的印记”。(板书:2、经历留下来的印记)
接着看下面的作品。(学生自由读,自由猜)
(幻灯片显示学生作品)
1.她有着迷人的波浪卷发,泛着如阳光般灿烂耀眼的金黄色,虽然她不常笑,但她的微笑却如夏花般绚烂、美丽。 (谢 敏)
2.灵动有神的双眸,眉宇间洋溢着母性的慈爱和幸福。 (罗淑茵) |
师:猜得很快,可是,准确吗?我们来问问作者。谢敏和罗淑茵同学。
生:(谢敏和罗淑茵同学)大家猜得对。
师:为什么如此好辨认呢?
生1:英语老师的卷发。
师:除了卷发呢?
生2:不常笑,可是一笑的时候很好看。
师:的确,谢敏用了优美的文字来描写英语老师的笑。那语文老师呢?
生3:双眸灵动有神,充满慈爱和幸福。
师:多温柔的老师啊。我们从中总结出规律吗?
生:写人物的笑容,眼神!
师:各样的笑容和各种眼神,我们可以归纳成……
生:表情!神情。
师:是的,表情,神情,神色。但是,是否每位老师的眼神的都是那么慈爱?有哪位老师的眼神是严肃的吗?
生:班主任!(笑)
师:所以说,不同的人的神色是不一样的,这叫做……
生:特色。
师:不错,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三点:个性化的或者具有特色的标志性的表情、神色。(板书:3、个性化表情、神色。)再来看下面的作品:
(幻灯片显示学生作品)
1、黑色上衣、黑色牛仔裤、黑色皮鞋、黑色皮包……每次见到他,都是一身黑色装束,让人不禁在脑海里给他加一副墨镜,感觉自己在看黑客帝国。 (罗淑茵)
2、他身材魁梧健硕,李宁牌运动服加阿迪达斯运动裤裤再配一双耐克的运动鞋,是他的标志性服饰。 (邓颖研) |
师:这两位同学选取的角度是……
生:服饰。
师:是某一天比较特殊的服饰吗?
生:不是!是标志性的服饰。
师:何谓标志性,一天形成的吗?
生:长期形成的。
师:很好,既然是长期形成的,我们可以表述为……
生:习惯性服饰。
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第四点规律:我们可以描写人物习惯性的衣着、打扮。(板书:4、习惯性衣着打扮)同时以上同学在写作的时候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正所谓“要使文章写得好,勤于观察是法宝。”他们做到的了,我们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发现该人物肖像与众不同的地方,才有出现令人拍手称快的佳作的可能。
五、学技巧——肖像描写怎么写?
师:接下来就来探究人物肖像描写该怎么写。(板书:怎么写)请看下面的例句:
(幻灯片展示)
1.原句:电影《功夫》中包租婆的卷发。(配“包租婆”的图片)
改句:她的卷发宛如一朵朵从木头上旋下来的刨花。
2.他上课总是手舞足蹈,眼角的皱纹变得更加可爱,嘴角也常常往上扬,这样的他,活像一个人人爱戴的弥勒佛。(何绮珊)
3.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犹如宝石般镶在她那圆圆的脸蛋上。(张桂芬) |
师:我看见大家读着读着笑了,为什么呢?
生:他们写得好。
师:哪句写得好?
生:卷发像刨花、活像一个人人爱戴的弥勒佛、如宝石一般……
师:弥勒佛?写的是哪位老师啊?
生:(笑,齐答)物理老师!
师:(笑)又是物理老师啊,多形象生动啊。我们发现这几句句子的共同点吗?
生1:写得好。
生2:细节描写。
生3:都用了比喻的修辞。
师:首先,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写得好;其次,他们确实也抓住了人物肖像的细节来描写。但我更欣赏一些同学敏锐的分析能力:它们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是修辞手法这一大花园里的奇葩,恰当的比喻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使文章更精彩。接下来继续欣赏第二组句子:
(幻灯片展示)
第二组
1、原句:哈利波特的小眼镜(配哈利波特图)
那小眼镜,正乖巧地站在他的鼻子上。
2、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啊,每当上她的课,我们都能猜到她大概走到哪里了,因为她的高跟鞋是我们最好的“卧底”。(黄家欣) |
师:没错,这两个例子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黄嘉欣同学对美术老师的描述生动活泼,拟人修辞运用得恰如其分。那么下面这一段呢?
(幻灯片展示)
第三组:
原句:明星葛优是个大光头。(配葛优漫画图片)
改动:最引人注意的是葛优那大大的光而亮的脑袋,寸草不生,真是聪明绝顶啊!细小的身体似乎撑不住那颗大脑袋。 |
师:没错。这段文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去刻画葛优那大而光的头,使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印象。通过三组的作品,我们能不能总结出一条规律来,到底人物肖像可以怎么写?
生:用修辞手法!
师:归纳得好。我们可以巧用修辞,丰富语言。(板书:1、巧用修辞、丰富语言。)大家的文笔真不错,这里真的是卧虎藏龙之地啊!老师也被你们笔下那美丽的语文老师所吸引住了,斗胆地写了一段。本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可又羞于展示……
生:(笑)老师,没关系!
师:真的要看吗?
生:(齐声)要!
师:(难为情地)好吧,就献献丑吧。
(幻灯片展现)
啊!好香!犹如十里荷花的清爽,又如金秋桂子的香甜。我猛地回头,惊觉之时,香味的来源已踩着自信的步子从我身边走过,我猛回头,却只来得及捕捉那美丽身影——那是一位体态丰腴的女性,服饰典雅,犹如从盛唐里走出来似的。所到之处,学生都惊呆了,直勾勾对她那婀娜妙曼的身姿行注目礼,而有的学生则远远就对着她兴奋且热情地挥舞着手臂。她轻轻扬起了玉手,挥了挥,白嫩手腕上那只古典的镯子自豪地闪着点光,与银色手表碰撞,叮铃铃地响,悦耳极了。我仿佛能想象到她的嘴角此刻已勾起最摄人心魂的弧度。那一刻,我有跑上前一睹她风采的冲动! |
师:老师写得及格吗?
生:及格!写得好!
师:这段话有刻画语文老师五官多美丽精致吗?
生:没有。
生1:侧面描写!
师:啊,聪明的孩子。我听到了一个非常棒的回答:侧面描写!哪里属于侧面描写?
生:香味、学生的反应。
师:对,还加上我的反应呢!(生笑)侧面烘托有什么好处呢?
生:更真实可信!
师:接刻画人物五官就不真实吗?
生:……(思考)
师:虽然我只看到这位老师的背影,可是,我的脑海中马上就有她五官的许多想象,譬如怎么样的嘴巴啊、怎么样的眼睛……
生:留给我们想象空间!
师:准确。侧面烘托,给我们留出了想象的空间,给想象插上了翅膀。(板书:2、侧面烘托)
接下来老师要介绍两种描写的手法。这两种手法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分别叫工笔、白描。请看下面这幅画。
(幻灯片显示一幅用工笔技法画的荷花图)
生:(纷纷感叹)真漂亮!
师:说说看怎么个漂亮法?
生:画得很仔细。
师:举例说说?
生1:荷花上面的蝴蝶很逼真。
生2:线条很细,花、叶、茎都看得清清楚楚。
师:仔细得很观察!这幅画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叫做“精雕细刻”。还觉得哪里漂亮吗?
生:色彩!
师:色彩如何?请形容一下。
生3:色彩鲜明、浓烈。
师:这幅画的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它大概有怎样的特点,大家能说推敲出来吗?
生:华丽的、精雕细刻的。
师:没错。工笔描写也称细描,指用细腻的笔触对人或事物作详尽而细致入微的描摹,它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渲染,语言精巧细腻,富于色彩。譬如我们所学过的《孔雀东南飞》里面就有好些用了工笔手法写的段落,能回忆起来吗?
生:思考。
生1:描写兰芝的!
师:描写兰芝的什么?
生2:起床梳妆那一段。
师:能回忆起来吗?
生3:(零零散散地在背诵)“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师:这段用了工笔手法写的经典文段给我们很大艺术冲击,也触动了老师的心灵,我也过了一把瘾,用工笔的手法对老师高中时期班主任的肖像作了一番描述。有兴趣看看吗?
生:(迫不及待)有!
(幻灯片展示)
《我的班主任》:他有一个“正方体”般的脑袋,那也许是一个装满知识的匣子吧!那深邃的眼睛,像一个无底洞,注视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嘴上长着一颗痣,痣上还长着一根乌黑发亮的“小草”。他总是西装笔挺,上课时,喜欢从后面走进来,把书往讲桌上一甩,便开始了他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他发怒时很吓人,像一个热水沸腾的水壶,他怒发冲冠,剑眉倒竖,连嘴上的那根可怜的“小草”也在不停地颤抖…… |
画画:用白描手法画的荷花蜻蜓图,作画用时40秒。
生:(笑,惊叹)
师:这位老师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
生:痣上还长着一根乌黑发亮的“小草”, 生气的时候“小草”也在不停地颤抖。(生笑)
师:嗯,工笔果真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老师趁着大家念这段话的时候,用白描的手法,画了一副不太及格的荷花图。(生笑)让大家想起哪句诗歌了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看来我的作画水平还算可以,至少大家能辨认出荷花上立的是蜻蜓而不是苍蝇啊。(生笑)请大家对照一下两幅图(幻灯片返回工笔荷花图),说说白描法应用于文章的话,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简单、色彩淡、描写没有那么细致。
师:按照大家那么说,似乎白描手法就没工笔好了?其实不然。白描法指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的修饰性词语,不加渲染烘托,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质朴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先生就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他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譬如下面的这一段文字
(幻灯片展示)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鲁迅《藤野先生》) |
生:(摇头)不满意。
六、课堂实战——1、把修辞手法运用到作品中去。
师:大家都非常诚实而有上进心。那我们马上来针对这份初稿,运用刚刚学到的技巧,落实到实际的写作中去。第一步,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请你把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幻灯片展示)
[人物事件背景介绍]:(配陈贤妹的图片)
2011年10月13日,广东省佛山市发生一起惨案:
一名两岁小童“悦悦”被面包车两度碾轧,8分钟内18名路人竟漠视不理,第19位路人——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的58岁拾荒者陈贤妹把鲜血淋漓的小童抱了起来,并四处寻找小童的母亲。事后,有网友质疑陈阿姨救人之举是“炒作”、“想出名”、“想要钱”,面对部分网友的猜疑,陈贤妹在镜头前落泪。
要求:请你对人物作肖像描写。 |
师:请各个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推举一些优秀的作品出来。(学生自由讨论)
生:我们小组推举周莎莎同学的作品。
(教师拿学生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作品内容如下)
她脸色如腊,双眼深陷,两侧的脸颊上的颧骨明显地凸出来,她的眉毛疏且淡,额边的两鬓早已被荒堆里的尘埃染成了白色,那颗从眼眶里掉落出来的泪珠格外耀眼,它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委屈。 |
生:(自由读)
师:谁来点评一下莎莎同学的作品?
生1:她的作品写得很好,描写很细致。
师:没错,写得不错。刚刚老师要求大家对初稿作怎样的修改?
生1:运用修辞手法。
师:莎莎做到了吗?
生1:做到了。
师:(示意)请你继续讲讲。
生1:(稍作思考)写脸色的时候,她说“如蜡”,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那滴眼泪的时候,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停顿)好像还有夸张修辞,“两鬓被染成了白色”。
师:嗯,好。其他同学有其他看法吗?
生2:我有不同的意见。首先,我发现她写错字了,脸色如蜡的蜡字,应该是蜡烛的蜡,而不是腊肠的腊。(生笑,生1恍然大悟)然后,“两鬓的头发被染成了白色”,我不认为这是夸张的修辞,因为它脱离了现实,虽然陈婆婆58岁了,可是从图片中可见,陈婆婆的头发显然还是挺黑的啊。然后,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我同意前面那位同学的分析,写得挺好的。
师:你的点评也很到位,清晰,有条理。确实,那句话不属于夸张修辞手法。莎莎同学,大家的看法对你有帮助吗?(莎莎点头)只是,还有一个地方,大家还没找出问题来。
生:(继续看作品)
师:莎莎先写陈婆婆的脸色,接着写双眼,然后……(不等老师讲完)
生:(迫不及待地)写得很乱!
师:这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人物肖像描写杂乱无序。当然,这个顺序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我们可以选择从整体再到局部,或者……(眼神示意学生接下去说)
生:从上而下、从下而上、从远到近、从近及远。
师:对的。当然了,我们也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著名作家老舍说:“人物的外表要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不管你选择怎么样的顺序,都得把人物的个性彰显出来,为文章的中心服务。
六、课堂实战——2、把侧面烘托运用到作品中去
师:下一步,请大家调整一下自己作品描写的顺序,做到有序,然后我们尝试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去升格文章。(学生修改作品,3分钟)
师:请各个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推举一些优秀的作品出来。(学生自由讨论)
生:我们推举张密同学的作品。
(教师拿学生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作品内容如下)
镜头前的她显得枯瘦,在耀眼的灯光下,老人单薄之中多了些孱弱。她那带些枯黄色的脸上,失神的双眼含着委屈与无助,伴着慌然错开的视线,一滴眼泪悄悄地从眼角滑出,静静地爬过那记录着沧桑一声的细密的皱纹,默然落下。当她的眼泪滑落时,身边的记者们都沉默了,原本喧闹的场面变得异常安静。老人的嘴巴微张着,似乎想说些什么,但她的双唇轻启,强咽下了那似乎苍白的辩解。也许她吐出的,只会是叹息以及无奈。 |
师:看来大家都很欣赏他的作品,谁能说说原因呢?
生1:他把陈婆婆的无奈与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他有运用修辞手法吗?
生1:有。拟人,在写眼泪的时候。
师:他有运用侧面烘托吗?
生1:(认真看了看)好像有……(生笑)
师:(笑)有,还是没有?
生1:有。他用记者的沉默来烘托陈婆婆的无奈。
师:图片中有出现记者吗?你看见陈婆婆眼泪一滴滴滑下去了吗?那眼神恍然错开,我们看见了吗?
生1:没有。是他的想象。
师:谢谢,你的分析很准确。(示意学生坐下)没错,张密同学作了大胆而贴切的想象,把静止的画面写活了,他按照老师的要求,通过记者的反应侧面烘托陈婆婆的无助。这文段还有两个可取之处。第一,他抓住了人物的“心灵之窗”——眼睛,来进行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其次,我们透过张密的文字,可以感受到张密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个人的感情,是对陈婆婆的……
生:怜悯、同情之情。
师:没错。优秀的人物肖像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爱憎等情感的。
六、课堂实战——3、把工笔手法运用到作品中去
师:接下来,我们尝试用刚刚学的工笔手法来修改你的文段。
(学生修改作品,5分钟)
师:请各个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推举一些优秀的作品出来。
(学生自由讨论,没有学生敢推举)
师:分享,是勇气,也是美德。谁能大胆而毫不吝啬地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
师:看来大家都十分谦虚。这样吧,大家想听听谁的作品呢?
生:邓颖妍。(生笑)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颖妍同学的作品。
(教师拿学生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作品内容如下)
昔日平静的日子被打破了,因为她的善意。每天被记者围着访问,这位婆婆疲惫了,一根根低垂的短发无精打采,显得有些沮丧,又添了许多银丝。无情的岁月本已给那张瘦削的脸印下许多痕迹,而那无情的猜疑可怕的,让她脸上的皱纹爬得更快一些。那微蹙的淡眉,更显得她孱弱,眼帘低垂,目光无奈地避开了摄像机,那一刻,她在想什么?我们无从知晓,只见一眼泪悄然滑下,那一刻,记者们那一连串的访问词都哽在了喉咙。她微微张开了嘴巴,可是,什么都没有说。所有的解释,都化作眼泪,让懂她的人去理解。她,无力解释。 |
师:多美的文字啊,看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她的笔触细腻,对人物的肖像作了细致入微的描摹,善于运用修辞手法,铺陈渲染,带着自己对陈婆婆浓浓的爱怜之情,给我们刻画了一位瘦弱无助的老者形象。确实是一份难得的佳作!
六、课堂实战——4、把白描手法运用到作品中去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尝试,同白描的手法来刻画陈婆婆的肖像吧!这一段文字得重新起稿了。
(学生写,5分钟)
师:请各个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自荐或推举一些优秀的作品出来。
(学生自由讨论)
生1:(举手)我来试试看。
(教师拿学生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作品内容如下)
她是一位58岁的瘦弱的老人。一头又短又乱七八糟的头发,一双淡而稀的眉头紧锁着,双眼皮无力低垂,颧骨高高凸起,脸颊深深凹陷,薄薄的双唇苍白无力地微张开,欲言又止,让人十分怜悯。 |
生1:写得简单点,避开那些华丽的词语。
师:写得“简单”,怎么理解“简单”这个词?
生1:(停顿)就是……不写那么长。
师:从文字的长短定义白描手法吗?
生1:不是。不是简单,是……(学生词穷)
师:大家能不能给他点提示,我们之前说过,白描的语言不是简单,应该是……
生:简炼简朴。
师:还有什么特点?
生:少用色彩浓烈的词。
师:对,所以我们在运用白描手法的时候,切忌一味把词语简单化。这位同学的描写是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而下,很有条理的,可是有些用语我们需要再商榷一下。同学们发现了吗?
生:乱七八糟。
师:为什么觉得这个词有问题呢?
生:似乎有点贬义。
师:这位同学在这段文字里其实是想表达他对陈婆婆的……
生:怜悯之情。
师:没错,他在结尾处已告诉我们了。可是,一头乱七八糟的头发又让我们觉得这位同学有点嫌弃陈婆婆呢。(生笑)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换一些词,譬如……
生:蓬乱、凌乱。
师:我们描写一定要遵循真实的原则,看看图片,陈婆婆的头发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凌乱不堪,我们可以加点修饰语,“稍显凌乱”,可以吗?
生:(点头)可以。
师:大家关注关注自己的作品,在感情色彩上,词语都运用得当了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想提个小小的意见。这位同学一开始点出了陈婆婆的年龄,十分准确的数据。可是我们能不能不需要展示她的岁数就表现出她大致的年龄段呢?
生:可以!
师:怎么表现?
生:写皱纹。
师:其实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很多地方都能表现出人物的年龄。譬如皮肤的光泽、头发的颜色等。由此推之,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肖像描写往往能暗示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喜怒哀乐等等,犹如电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写,都能让读者看得清楚。大家都记住了吗?
生:(纷纷点头)记住了。
【小结】
师:相貌千差万别,时刻变化,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没有外貌绝对相同的两个人。同时,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这节课所学的描写技巧,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达到是以“形”传“神”的目的,希望大家勤练不辍,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推敲、修改,正所谓“文章不修改,毛病不出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出让我们喝彩的作品来!
【结束语】
师:马上就下课了,这节课与大家一起探讨人物的肖像描写,我获益匪浅,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也鼓舞了我。我也借用一位教育名家的话与大家共勉:面对作文这座高山,我们可以仰望,但绝不跪拜。试着换一种简单的方法面对它,风景,这边会独好!
(铃声响起,老师宣布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文课一直是语文教师倍感头疼的课,对于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更是苦不堪言,只好慢慢探索着,边教边学。对于这节课,笔者有如下总结:
一、做得比较理想的环节有如下几点:
1.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这节作文课笔者用了十多名学生的优秀的作品来做范例,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之处,对写得好的文段予以肯定与表扬,激发了学生写作的信心与兴趣。让学生明白身边的同学也能写出优秀文段,自己通过努力,也许也能做到。通过对学生的反复鼓励,减弱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使其产生写作的欲望。
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还课堂给学生。
笔者吸取了“满堂灌”、“一言堂”的教训,改变传统的“显示规律——亮出书本上相应的经典例子”的教学模式,换成“给出学生写下的优秀范例——学生从中自主归纳规律”的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推规律,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
3.充分利用好多媒体。
多媒体能展示授课过程中想要展示的图文影音等文件,本节课的设计,在多媒体的运用上,体现得比较到位,能合理地把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有利于教学气氛的调动,学生情感的激发。
4.合理利用黑板,适当展示教师才艺。
在讲授工笔与白描手法的时候,笔者趁学生品读相应的文段时,花了四十秒的时间快速在黑板用白描技法画了一幅荷花图,增强了课堂的活力,展现了教师的才艺,赢得学生的喝彩。
5.一讲一练,一课一得。
不求多,只求精,求实效,这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即讲即练,有针对地给出指定的训练内容,由浅入深,让学生一点点掌握,一次次修改,一步步提升。
二、笔者认为自身做得不足的地方有下列几点:
1.教师语言不够简练。
在实际课堂操作中,教师的语言未能做到简练精准,教师说得太多,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多说多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课堂给学生。
2.教师点评力度与深度不足,方式狭窄。
作文点评是否到位,是体现一个老师基本功扎实与否的环节。笔者认为,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时,自身的点评并未到位,鼓励性语言太多,一针见血揪出学生作品存在问题的能力尚欠缺,这对学生的作文提升帮助不大。其次,对于作品的点评,教师点拨居多,没有发挥好生生互评这一教学计划,构想与实际操作明显脱节,如能做到生生互评互改、师生互相交流,作文课的课堂气氛也许会更佳。再者,笔者在课堂的点评语不丰富,这让笔者反思,今后必须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自我增值。
3.对学生比较突出的存在问题缺乏指引。
首先,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积累的词语极其匮乏,这一点,教师没有提供有效的方法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加强词语的积累。再者,普遍的学生觉得肖像描写应是较为的一种描写方法,在一讲一练中,学生落实了该种方法,却把各种方法割裂开来。其实优秀的人物肖像描写往往是多种描写方法结合使用,这一点应向学生强调,而笔者在授课中忽略了。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作为一节作文课,首先必须要落实到实处,不能泛泛而谈,一节课的花样再多也没有用,主要是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东西,一课一得。因此,课堂的实用性非常重要。作文课该怎么上,如何才算高效课堂,这一问题是笔者今后仍旧要去深思以及不断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