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知识网络】
种群和群落学案易错点分析
一、基本概念
例1 (2008重庆高考)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解析】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因为种群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所以A不正确。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由很多树种组成,它们组成的不是一个种群。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还不能构成生物群落,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生物才能构成生物群落。所以正确的是D。
【易错点点晴】准确把握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等定义和组成范围。种群必须是能够自由交配并产下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树木都能自由交配产下可育后代吗?不能,所以它们不是一个种群。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是从属关系,要细分清楚。
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
例1 (2009盐城调研)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 C 【解析】此题易错选A或D。草地中跳蝻由于活动范围较小,可能使用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只有C正确。
【易错点点晴】 此题容易对不同生物使用的调查方法产生混淆。标志重捕法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使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样方法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但也可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昆虫卵等。
例2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网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记后放回自然界,明年又网获了30只鸟,其中有标记的黄鹂有2只,没有标记的黄鹂有6只,则此地区黄鹂种群个体数大约为( )
A.20只 B.15只 C.75只 D.450只
【答案】 A 【解析】此题易错选C。在计算时要注意每次网获的30只鸟并不都是黄鹂,要计算黄鹂的个体数,就要排除此种干扰。设该地区黄鹂约为x只,则x:5=8:2,x=20。
【易错点点晴】此题容易错在计算中使用了30只鸟及没有使用第二次捕获黄鹂的总数。种群密度调查计算时要针对每一个种群进行,要准确理解使用计算方法。种群密度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数=标志个体总数/重捕中所含标志数。
三、生物间的关系
例1 (2007南京二次调研) 下列简图依次表示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答案】D 【解析】考查生物种间关系。①中AB间可相互有利,是互利共生关系。②中表示物质及能量只能由A流向B,应表示捕食关系。③中A、B都从C中获取营养,是竞争。④表示B生物从A生物体表或体内获取营养,一方受害,所以是寄生。
【易错点点晴】此题易错选B。要准确区分各种关系,要注意理解相关概念,抓住营养物质的流向进行分析。
例2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C 【解析】考查种间关系及种群数量变化。由曲线数量变化可以看出,两种群的关系是竞争,但竞争程度是由弱到强再到弱。a种群为S型增长,b种群开始一段时间可以看做是J型增长,但后来数量迅速下降。只有正确。
【易错点点晴】根据曲线变化特点,正确识别种群间的关系及增长类型,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捕食与竞争关系的曲线易混淆,捕食关系曲线的变化特点是呈“此消彼长”,一般不会出现一方消失,而竞争关系中竞争力弱的一方最终会消失或维持很少的数量。
四、“J”型与“S”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种群增长率
例1、(2009年高考模拟)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图中曲线表示种群增长率,所以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0~t2间。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仍呈上升趋势,直到t2时,达到最大容纳量,即K值。
【易错点点晴】注意区分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与种群增长率曲线。“J”型增长的曲线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增长曲线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
例2.(2009湛江市模拟)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结合右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图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以后
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 A 【解析】此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e点为种群最大容纳量,此后增长速率为0。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以前,合适的捕捞量,是捕捞后到C点,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恢复最快。蝗虫防治应在b点,此时数量少,繁殖慢。环境容纳量,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
【易错点点晴】此题易错选B或D。要准确理解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含义,种群增长在K/2时增长率最大,以后逐渐降低,达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增长率为0.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例3 (2008理综山东卷) 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解析】考查种群增长曲线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第一个空为开放式答案,人类对环境过量索取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反过来会影响人类自身生存,使环境容纳量降低,人口数量下降。(2) a和b两条曲线分别为生态学中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生物圈这个环境空间与资源决定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b曲线,S型曲线与J型曲线增长的区别是因为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的影响;在K/2时环境阻力最小,故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2=55亿。(3)改变膳食结构后,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要根据能量流动原理计算,可假设原来所供养的人为X,改变膳食结构后可供养的人为Y,则植物的总能量为
(改善之前), (改善之后),而改善之前和之后植物的总能量不变,故 = ,两侧分别提取出X和Y,然后求即可。(4)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中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其中提倡晚婚晚育是为了延长世代间膈(即所谓都20岁生育的话100年能繁殖5代,而25岁生育的话,100年只繁殖4代,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少生一代,少出生很多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大大降低了新生儿个体数。两者均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易错点点晴】种群的数量变化一般有S型增长和J型增长,J型增长发生的条件是在无限的环境中,一般出现在实验室人工条件下或生态系统中某种群一开始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从整个过程看,一般应呈S型增长。一个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一开始,空间资源相对充足,天敌少,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数量会迅速增加,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同时天敌会增加,使种群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后相对稳定,即K值,当种群数量达K/2时增长率最大。
应变练习: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 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 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 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 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答案】 A
2、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种类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动物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答案:A
3、(2005全国理综I)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B
4、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人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答案:B
5、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