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貌学的学科性质是怎样的?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貌成因要素包括哪些?地貌成因要素:地表物质、地貌营力、地貌发育时间
A地表物质--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B地貌营力--地貌形成的动力,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地貌发育时间--地貌形成和发育的阶段性,发生--发展--消亡(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3.地貌营力(地貌形成的动力)有哪些类型?它们之间有何关系?以及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貌形成的动力类型: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相互关系:同时存在;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对地貌的作用:A内力:加大地表起伏 ;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外力:削高补低,总趋势是夷平地表(中小型地貌,也包括平原大型地貌)
4.气候与地貌的关系。地貌的分布规律(分带性)
(1)气候与地貌的关系:气候影响外力的性质和强度,从而影响其塑造的地貌;地貌也可以影响气候
(2)地貌分布规律-地貌的地带性
A,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地貌的分布和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B,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5.什么是气候地貌与构造地貌?
气候地貌:气候地貌学研究地球上不通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随着不同气候区自然特征的深入研究和数据积累,气候地貌从研究某一地区的地貌成因和演变,进而把气候地貌的研究与第四纪古气候变迁研究相结合。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学一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形成的地貌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次生构造地貌)另一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球构造运动的作用方向、受力方式有关,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活动构造地貌)。
6.什么是坡地地貌?什么是坡地块体运动
(1)坡地上的风化岩块与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2)斜坡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或有水活动等参与下,发生位移,称为块体运动。
7.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生物作用
8.坡地根据坡形和组成物质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根据坡形,分为: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凹凸坡(复合坡)
根据坡地组成物质分类:基岩坡、碎屑坡、土坡
9.根据发生崩塌的地貌部位和崩塌形式,崩塌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及其概念?
根据发生崩塌的地貌部位和崩塌方式
–山崩:山坡上规模巨大的崩塌。
–塌岸:发生在河岸、湖岸、海岸的崩塌。
–散落:岩屑沿斜坡向下做滚动或跳跃式的连续运动
10.什么是崩塌?影响崩塌的因素?崩塌可以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1)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2)A地貌/地形条件:坡度(坡度要大于碎屑的休止角);坡高(坡地相对高度);有利于岩土体崩落的临空面 B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狭义地质条件):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岩性(组合)等都有影响。 C气候条件:气温--加速物理风化;降水--增加负荷,孔隙水压力增加。 D地下水:地下水及其流动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裂隙充填物在水的软化作用下抗剪强度降低;地下水的浮托作用;降低危岩体与稳定岩体直接的抗拉强度。 E地表水:地表水入渗;河流侵蚀坡脚。 F地震因素:地震时能形成数量多而规模很大的崩塌体①地震加速度在边坡内部引起附加应力作用。②引起边坡岩体结构和强度的变化。G人为因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3)崩塌壁、崩塌沟槽、倒石堆
11.什么是滑坡?影响滑坡的因素有哪些?滑坡的类型划分?
(1)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2)A地形条件:斜坡的高度、坡度和外形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B地质条件:(斜坡的物质组成与地质结构):软弱结构造产状上倾向与坡向一致,如节理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等,主要发生在遇水易软化的软弱地层上。C地下水:减弱土粒间的吸附力,增加荷载 ,加大下滑力;溶解土体中的胶结物,如黄土中的碳酸钙,使土体失去粘结力 ;地下水增加孔隙压力,对滑体起浮托作用,降低抗剪强度;不透水的软弱地层,软化成为滑动层;地下水沿滑动面运动,使摩擦系数减小,阻力降低;地下水运动产生动水压力。D地表水和降雨:河水的侵蚀或海浪、湖浪的冲击,在河岸、海岸和湖岸(库岸)的坡脚水面附近进行掏蚀,使岸坡物体失去支持而产生滑坡;降雨或融雪时,将有一部分水分渗透到土壤中,将其浸润而使之滑动。E地震。F人为因素:人工切坡 ,在坡顶堆积废渣土 ,人工爆破 ,将水排进滑坡裂缝等
(3)滑坡类型:按组成物质分类:
土质滑坡、岩质滑坡(基岩滑坡)
按滑层厚度分类:浅层滑坡(<10米)中层滑坡(10-25米)深层滑坡(25-50米)超深层滑坡( >50米)
按滑动面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分类:构造面滑坡(同类土滑坡)顺层(面)滑坡 不整合面滑坡(切层滑坡)
按滑动年代分类: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
按运动形式可分为:牵引式滑坡、推动式滑坡
12滑坡的地貌形态有哪些?滑坡裂隙有哪些?
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阶地、滑坡鼓丘、滑坡裂隙(环状拉张裂隙、平行剪状裂隙、滑坡鼓丘部位的张裂隙和挤压裂隙、滑坡前端放射状裂隙)
13.地面流水有哪些类型?
(1)面状水流(大气降水或冰雪融化后在坡地上形成的由许多小股水流组成、无固定河道、面状流动的细小水流)、(2)线状水流(暴流是暂时性地面流水、河流是长期性地面流水)
14.环流有哪些类型及其概念、作用结果?(见课本P.22)如下图所示:
(1)单向(横向)环流:多发生在弯曲河段,因这里水流受离心力作用较强向一岸偏移形成单向环流。
(2)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洪水时平直河道河床中部的水量比靠近两岸的增加快一些,因此洪水期河床横向水面呈向上凸形,表层水流从河床中部流向两岸构成两个横向环流系统。结果是:可掏蚀两岸在河床中部发生堆积
(3)底部辅散形横向环流:枯水位时,平直河段中部流速较大,水面呈微微下凹形,两岸表层水流流向河床中部,构成表层汇聚、底部辐散的横向环流。结果:进一步侵蚀河床中部,在两岸形成浅滩堆积。
(4)复合(横向)环流(存在多股主流):在平原分差河流或河床底部起伏不平的地方,形成多股主流线,各自构成一横向环流,组合成复合环流系统。
15.流水侵蚀作用的方式及其概念、作用结果(槽床侵蚀类型)
(1)概念:流水破坏地表和攫取地表物质的作用,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2)方式:化学溶蚀、机械侵蚀(冲蚀作用、磨蚀作用)
(3)槽床侵蚀作用结果:A垂直侵蚀:加深沟床河床;B侧向侵蚀(旁蚀):河床弯道处曲率增大,河谷加宽,不对称,凹岸陡,凸岸缓。自由河曲及牛轭湖形成
16.流水搬运作用的方式
推移、跃移、悬移、溶解搬运
17.片流的概念及其作用方式。影响片蚀作用的因素?其中植被在防止坡面侵蚀及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1)概念: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倾斜地面上形成的薄层面状流水称片流(也称作是面流、散流)
(2)作用方式:侵蚀、搬运、堆积
(3)影响片蚀作用的因素:A气候-降雨量和降雨强度; B地形(坡度、坡长、坡形);
C岩性(地面结构--岩石的强硬、粘结力和透水性);
D植被(1)防止雨滴击溅(2)涵蓄水分,增加地表水的渗透能力,减小地表径流量(3)根茎固结土层,阻滞地表径流,控制坡面径流;
E人为因素(1)植被管理失误(2)人类大量地毁林开荒(3)落后的耕作方式(4)乱挖滥炸和废石沙土乱弃
18.片流作用分为哪几个作用带?
不明显冲刷带、明显冲刷带、淤积带
19.片流侵蚀地貌类型及成因
类型:1.侵蚀坡面:是由片流侵蚀风化壳或已风化的岩石山坡而成的坡面。
2.浅凹地:
3.深凹地:由浅凹地演变而成(冲刷作用在浅凹地上加强,发育时间较长),也可由古冲沟或坳沟演变而成(沟坡扩宽、谷底充填)
20.沟谷类型及其特征(暴流)
(1)纹沟:坡面薄层水受阻碍,水层聚集成细小股流,微细,没有沟缘线,彼此穿插交织在一起,纵坡面与坡面一致,稍经耕犁,可消失
(2)细沟:宽浅V形,大致平行,谷底纵剖面上凸形,下游出现跌水,纵坡面与坡面大体一致
(3)切沟:V形,沟缘较明显,纵坡面呈阶梯状,与斜坡坡面角度不一致
(4)冲沟:展宽V形,纵坡面上陡下缓与坡面不一致
(5)拗沟:浅宽的U形,沟缘浑圆状,纵坡面平缓的凹形
21.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空间关系
集水盆、洪积扇(扇形地)
空间关系:沟谷水流在上游侵蚀形成沟谷和集水盆,侵蚀的物质被水流带到出山口处堆积形成洪积扇
22.扇形地岩相带划分及其物质构成特征
扇顶相:砾石粒径大,堆积层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强
扇中相:主要由砾石、砂和粉砂组成,扁平的砾石呈迭瓦状向上游倾斜,常见交错层理
扇缘相:组成物质较细,由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具有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
23.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有哪些类型?
(1)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2)类型: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分--泥流、泥石流、水石流
按泥石流的流体性质分:稀性(紊流性)泥石流;粘性(层流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
按泥石流成因分:降雨型泥石流、融雪型泥石流、暴雨和融雪混合型泥石流、溃决型泥石流、地震型泥石流
24.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泥要有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
(1)碎屑物质来源: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2)要有充足的水源(3)有利的地形条件
25.泥石流的地貌分区
1.形成区(侵蚀区)
2.流通区
3.堆积区
26.河谷的横剖面形态有哪些?河谷发育有哪几个阶段?
(1)谷坡、谷底、阶地、河漫滩、阶地、河床、谷肩
(2)经历阶段:
27.影响河床纵剖面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河床均衡剖面?
(1)影响因素:
A水文情况改变:流量变化、流速变化、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B构造运动:可使整个流域抬升,侵蚀基准面下降,溯源侵蚀自河口向上游发展;
流域内发生局部地区发生差异运动,上升河段发生侵蚀,下降河段发生堆积;
断层与河流相交且下降盘位于下游,河床中将形成裂点并从此处向源侵蚀,裂点不断上移
C岩石的岩性(岩石的抗侵蚀能力差异):抗侵蚀能力强--常形成岩坎或跌水(会发生移动);抗侵蚀能力弱--常形成深槽或壶穴。
D气候变化:a干湿变化---气候变干地表径流量减小,地面植被稀疏,河流含沙量增加,发生堆积;若发生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游河段发生侵蚀。反之,河流侵蚀作用增强,下游可能发生堆积;b冷暖变化---冰期地表径流减小,冻融作用增强,含沙量增加,同时侵蚀基准面下降,上游发生堆积形成加积型河床,下游段形成侵蚀型河床。间冰期,则相反,在上游河段发生侵蚀,下游河段发生堆积.
E人类活动:河道中建筑物阻挡、土地利用的变化和土壤保护措施
(2)在地质构造相同、岩性均一及气候不变等条件下,当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时,所出现的河床纵剖面(理论的、瞬时的和局部的剖面),是一个圆滑均匀的凹形剖面,叫做河流均衡剖面。
28.河床的平面形态及特征
(1)顺直河道:①河道微弯,弯曲率1.0-1.2
②在全球河流中顺直河床段占的比例较少 ,且山地多于平原地区
③洪水期,洪水淹没边滩,河水顺直奔流,深槽、浅滩的位置也不断发生变化
④平、枯水期,两岸边滩犬牙交错,水流弯曲,深槽、浅滩交替出现
⑤横剖面上深槽与浅滩并列排列,纵剖面上二者相间排列
⑥一般分布在河岸很难冲刷的河谷或狭窄、顺直的河谷中
(2)弯曲河道(又称曲流型或蜿蜒型):①河道弯曲,弯曲率>1.5
②横断面上凹岸深槽与凸岸边滩相对应,纵剖面上为阶梯状,深槽与浅滩相间
③是一种最常见的河型,平原多于山地。多分布在河谷宽广、坡降平缓、河岸较低,并由二元结构组成的谷地。
(3)分汊河道(辫流):①发育江心洲(地貌标志)
②靠近岸坡基部形成狭窄小河,小河上、下游都和主河相连
③平面上河身呈宽窄相间的莲藕状,窄段为单一河床,宽段则由一个或几个江心洲间隔成二股或多股汊道
④发育在江心洲两侧的汊道较稳定
⑤有主汊、支汊道之分
29.什么是河漫滩?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其中气候是如何影响河流纵坡面的?
(1)河漫滩是在河流洪水期被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
(2)详见27题D
30.什么是河流阶地,阶地的成因和类型
(1)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谷底部分(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2)成因:A地壳升降运动a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以侧蚀作用、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漫滩b地壳抬升,下切,原河漫滩形成阶地c构造运动和阶地高度变化①整体抬升②掀斜抬升③局部隆起(拱曲型抬升)④差异升降(局部抬升、局部下降)⑤断层错动(断裂抬升)
B气候的变化--气候变化形成阶地主要是通过改变河水水量和含沙量来完成的(相对负载):
a干湿变化①气候变干:相对负载增加,河床堆积增高;②气候变湿润:相对负载变小,下切侵蚀,形成阶地
b冰期间冰期变化(冷暖变化) ①冰期 河流水量小,加上冰川作用,相对负载增大,在河流上游段发生加积;近海的下游河段,海平面下降,常下切形成阶地;②间冰期 河水量增加,相对负载减小,上游河段河流下切,形成阶地;下游河段基准面上升,由于出现回水,堆积加强,形成埋藏阶地
C侵蚀基准面下降:基准面下降,河流向外延伸,原河口附近出现裂点,裂点上溯,在裂点以下,由于河流的下切,原来的河漫滩出露形成阶地。
D河流袭夺局部形成阶地
(3)河流阶地的类型:侵蚀阶地(基岩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埋藏阶地(如下图)
1.黄土;2.红色土;3.冲积砂砾石;4.坡积碎屑;5.静水堆积粘土层;6.基岩
T1:上迭阶地;T2:内迭阶地;T3基座阶地;T4,T5 :覆盖阶地
31.什么是河口区及河口区的分段
(1)河流入海(或湖)的地段是河流和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区域,称为河口区。(水体混合、水动力相互作用
(2)河口区的分段近(河)口段、河口段、前河口段(口外海滨段)
32.什么是三角洲?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1)河口处泥沙堆积呈扇形向海伸展,所形成的冲积平原。
(2)水下三角洲阶段、沙岛及汊道形成阶段、三角洲平原阶段
(3)①顶(组沉)积层(具水平层理) ②前(组沉)积层(具斜层理)
③底(组沉)积层(具水平层理)
34.主要的水系类型有哪些?
树枝状、格状、平行状(梳状)、放射状、环状、向心状、网状、倒钩状
35.什么是河流袭夺及其成因?河流袭夺的地貌标志有哪些?
(1)分水岭迁移的结果,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分水岭迁移(主动的河流袭夺)、新构造运动(被动的河流袭夺)
(3)A水系的演变:袭夺河、被夺河(改向河、断头河、反向河)
B袭夺河上的地貌: ①袭夺湾(发生袭夺的地方,河流突然急转弯)
②裂点(袭夺河溯源侵蚀所形成,常出现急流或瀑布)
③阶地或谷中谷(袭夺河水量增加,下切作用增强)
④袭夺河中有被夺河的冲积物
C改向河上的地貌:阶地或谷中谷(裂点不断溯源侵蚀)
D断头河上的地貌: ①不配称河(宽谷小河)或干谷 ②有改向河的冲积物 ③风口
36.什么是岩溶作用及影响因素?
(1)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2)1气候因素: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等影响水的溶蚀力强弱。
2生物与土壤因素
3地质因素 :A岩石的成分--可溶性岩石化学成分与溶解度、碳酸盐类岩石化学成分及其溶解度;B岩石的结构(结晶、不等粒、孔隙度);C岩石的构造(裂隙、背斜、向斜、纯度、刚性、厚度)(注:B,C影响岩石透水性以及水-岩相互作用)
37.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各有哪些类型?掌握其形态特征和成因。
(一)地表岩溶:(1)溶沟和溶槽:地表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表面或者节理、裂隙溶蚀或机械冲蚀,扩大了裂隙和节理而成(2)石芽、石脊:成因同前;(3)落水洞(消水洞、无底洞、竖井):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伴随坍陷的结果;(4)漏斗(溶斗):A地面低洼处汇集的雨水沿节理裂隙垂直向下渗透,不断进行溶蚀、扩大所致(溶蚀漏斗)
B在有较厚的松散沉积物或砂岩覆盖的岩溶地区,如有通往地下的裂隙,水流下渗的过程中,带走一部分细粒的物质,使地面下陷而形成(沉陷漏斗)C由于溶洞顶板受溶蚀或强烈地震塌陷而成塌陷漏斗);(5)岩溶洼地(溶蚀洼地):a多个相邻的溶斗,经过溶蚀作用不断扩大并且合并而形成b单个溶斗不断扩大形成c溶蚀塌陷、沉陷形成;(6)坡立谷:a由溶蚀洼地、溶洞、地下河或盲谷长期演化而成(岩溶地貌发育后期产物)b可溶岩与非溶岩接触地带,差异溶蚀而成c构造作用形成(分布、形状);(7)盲谷、干谷:盲谷成因--河流潜入溶洞或落水洞,下游成为地下河,上游成为盲谷。或石山内的地下河上游顶板崩塌所致。干谷成因a地表河流因地壳抬升或岩溶基准面下降谷底岩溶作用活跃,河水沿谷底漏陷渗入地下,成为伏流,使原来河谷干涸而成b地表河流中发育落水洞,河流潜入落水洞,则落水洞以下的原河流成为干谷c地下河截弯取直了弯曲河流的河道,原地表河流的弯曲段成为干谷;(8)岩溶石山(峰丛、峰林、孤峰):峰丛是由于岩溶水的垂直渗入,溶蚀洼地不断扩大,洼地间蚀余的岩石形成峰顶所成。峰丛由峰林演变而来。孤峰是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峰林进一步破坏而成;(9)溶蚀平原:岩溶地区多个坡立谷合并而成。或在地表河流侧蚀共同作用下,扩大合并而成。
(二)地下岩溶:(1)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各种构造面通过溶蚀并伴随冲蚀而形成的地下洞穴;(2)地下河:在饱水带地下水沿密集结构面长期溶蚀、冲蚀扩大了空间而形成
注:特征略
38.岩溶地貌的地带性
地带性 | 气候特点 | 水文条件 | 生物化学作用 | 溶蚀作用特点 | 岩溶地貌特征 |
潮湿热带的岩溶地貌 | 气温高、温差小、降水多 | 地表水量大、水循环快 | 活跃 | 快、强、集中于浅层 | 地表和浅层岩溶发育,种类多,密度高,规模大。峰丛-洼地、峰林-平原。 |
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岩溶地貌 | 气温较低,降雨分配不均 | 地表径流量较小,水流活动时间较短,地下水滞留时间长 | 较强 | 较强-较弱 | 地表岩溶地貌不突出,以覆盖的宽浅洼地为主,多干谷,溶洞发育 |
温带干旱区的岩溶地貌 | 年降水量很少,蒸发大 | 地表及地下径流微弱,地下水深埋 | 弱 | 很差 | 数量少,规模小,形态极不完全 |
寒带的岩溶地貌 | 气温低 | 水多以常年冻结和季节冻结的冰的形式存在 | 较弱 | 弱 | 少数圆形洼地和小型漏斗,地下Karst主要是蜂窝状溶孔及小型溶洞 |
40.岩溶石山类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详见37 题
41.什么是雪线?影响雪线高度有哪些因素
(1)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线称雪线。
(2)温度(纬度、高度)、降雪量、地形(坡向、坡形)
42.成冰作用的地带性(成冰作用的类型)
(1)高纬极地区冷型成冰作用(重结晶成冰作用)主要是通过压力减少孔隙、重结晶作用成冰
(2)中低纬高山区的暖型成冰作用(渗浸-冻结成冰作用)主要是通过热力-冻结成冰
43.冰川的分类?山岳冰川的主要类型
(一)物理分类:暖型冰川(海洋性冰川)、冷型冰川(性冰川)
(二)形态分类:冰川、山地(岳)冰川
山岳冰川的主要类型: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44.冰蚀作用的方式有哪些?
(1)拔(挖)蚀作用、(2)磨蚀作用、(3)碾磨压碎作用
45.冰蚀地貌及冰碛地貌类型与成因
(一)冰蚀地貌:1冰斗:积雪凹地→冻融作用+冰蚀作用→ 冰斗
2刃脊、角峰:冰斗(冰川谷)壁不断扩大、后退所形成 3冰川谷:冰期前的V形谷地,被冰川改造而成(包括侧向和纵向的改造) 4峡湾冰期形成冰川谷,冰期后发生海侵淹没冰川谷下游而成; 5.羊背石:冰川厚度大于运行途中的基岩小丘的高度,迎冰面以磨蚀作用为主(发育磨光面、擦痕、刻槽),背冰面以冻融作用、挖蚀作用为主(表面坎坷不平,锯齿状);6.鲸背石:冰盖冰底滑动以水层滑动为主,磨蚀作用占绝对优势,挖蚀作用基本不存在的情况下形成。
46.冰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及成因。
冰水堆积地貌:1蛇形丘:①冰下隧道成因 ②冰水三角洲成因
2冰砾阜:冰面上湖泊或河流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沉落到底床堆积而成
3冰砾阜阶地:冰侧河流的沉积,在与原冰川接触一侧,因冰体融化失去支撑,坍塌形成阶梯状陡坎而成。
4锅穴:埋藏在沙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塌陷而成。
5冰水扇:冰上河和冰川底部的冰融水流出冰川前端或切过终碛垄,地势展宽、变缓,碎屑物质堆积而成。
6冰水平原:几个冰水扇相互连接而成的平原,又称外冲平原
47.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
(一)山岳冰川地貌的垂直分带规律:雪线以上:冰蚀地貌带(以角峰、刃脊和冰斗为主)
雪线以下直到终碛堤为止:冰蚀—冰碛地貌带(是以槽谷、侧碛堤和冰碛丘陵为主)
冰川末端:冰碛地貌带(以终碛堤为代表的)
终碛堤外缘:冰水堆积地貌带(冰水扇和外冲平原等)
(二)冰川地貌水平分带规律:堤内:以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为主,冰水地貌也有发育,冰盖的中心是侵蚀区,形成许多冰蚀湖泊,它的外围鼓丘成群,再往外为散乱的冰碛丘陵、冰砾阜和蛇行丘等地形终碛堤;堤外:以冰水堆积地貌为主,发育外冲平原、冰水三角洲、冰水湖和锅穴等
48.什么是冻土及冻土地貌?冻土的分类及结构。冻土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冻土是指处于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地表冻结土层
(2)冻土地貌:在多年冻土区,地下土层常年冻结,地表发生季节性的冻融作用,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称为冻土地貌。
(3)冻土的分类:季节冻土、多年冻土
(4)冻土的结构:活动层/交替层(上层)、永冻层(下层)
49.冻土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1. 纬纬度地带性(从极地到低纬)(1)年平均地温升高
(2)多年冻土的厚度逐渐减薄,以致完全消失
(3)永冻层顶面埋深逐渐增加
(4)由连续多年冻土带过渡到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分散的冻土块体-岛状冻土)
2. 垂直地带性分布(从低海拔到高海拔)
(1)地温越低,厚度越大
(2)永冻层顶面深度越浅
50.影响冻土的发育因素?
(一)气候的影响
1.性半干旱气候较有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形成
2.纬度和高度相同的条件下,性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比海洋性气候区的冻土要厚
(二)岩性和含水量的影响
1.粗颗粒土(砂土),导热率高,易透水,含水量小,不利于冻土的形成,所形成的冻土埋藏深且薄
2.细颗粒土(粘土),导热率低,不易透水,含水量高,有利于冻土的形成,所形成的冻土埋藏要浅且较厚
(三)地形的影响
随海拔增高,季节融化深度减小,阳坡比阴坡形成的冻土埋藏深且薄;坡向对冻土发育的影响还随坡度减小而减弱
(四)植被和雪盖
A植被可以起到阻止土壤热量散失,减少地面受热,从而使冻土上限深度减小;
B雪盖的作用随积雪厚度和形成时间而不同。薄层、夏季积雪对地表起冷却作用,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厚层、冬季积雪对地表起保温作用,对冻土生成不利。
51.冻土地貌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其成因。
(一)石海:1特征:
(1)分布面积广阔,地势平坦,直接覆盖于基岩面上
(2)组成主要物质为富有节理且坚硬的基岩的融冻风化后形成的巨大块砾
(3)透水性好
(4)很少运动,并能长期保存
2成因:在地势平坦地区,富有节理的坚硬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等)在融冻作用下,形成块砾并就地堆积而成
(二)石河:1特征:
(1)沿沟谷凹地呈带状分布
(2)组成物质为融冻风化碎屑
(3)在冻融和重力作用下,碎石可徐徐向下蠕移
(4)石河运动速度较低。部分流速快于两侧(下垫面土层厚度差异),潮湿气候区比干燥气候区运动要快(含冰量高)
2成因:山坡上部融冻风化产生的大量碎屑,滚落到沟谷中,由于厚度加大,在重力作用下沿湿润土层表面发生整体缓慢运动而形成
(三)石冰川:1特征:
(1)呈叶片或舌状分布
(2)组成物质多为冰碛物(内部常夹有冰川冰),也有寒冻作用形成的碎屑物(石河)
(3)在冻融和重力作用下,碎石可徐徐向下蠕移
2成因
(1)冰川退缩后,聚集在冰斗和槽谷中的冰碛物,在冻融作用下向下运动
(2)由寒冻崩解产生的倒石堆或碎屑陡坎的岩块循冰川谷移动
(四)多边形(构造)土:1特征:
(1)平面上看,四周为冰楔(或沙楔、土楔)围绕,中间略有突起的多边形
(2)组成物质为饱含水分的细粒土
2成因:冻土活动层冻结后,温度继续下降或土层干缩,因冻裂作用产生裂隙,裂隙平面上呈多边形分布
(五)石环:1特征:(1)平面上为多边形(环状),地势比较平坦
(2)中心为细粒土或碎石,边缘为粗砾
2成因:(1)形成过程:垂直分选作用、水平分选作用 (2)形成条件:有一定比例的细粒土(不少于总体积的25%-35%)、充足的水分
(六)冻涨丘(冰核丘):1特征:(1)外形呈丘状,顶部扁平,且常形成方向不一的张裂隙或沉陷,周边较陡
(2)大小不等。一年生冻涨丘分布在活动层内(高数十厘米至数米),多年生冻涨丘深入到永冻层中规模较大(高度可达10-20米)
2成因: 聚冰作用、冻涨作用使地面隆起而成
(七)冰丘(冰锥):1特征:
(1)外形呈锥状(2)由冰组成,冬末春初发育,春末停止发展,转向消融(3)平面上多呈串珠状分布
2成因:由冻结作用产生的承压水,在土层强度较小的地方或从裂隙冒出地表或冰面后再冻结而成。
(八)土溜阶坎(泥流阶地):1特征:(1)呈台阶状(2)阶地面平缓,略向下倾斜
2成因:融冻的土层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蠕动,遇到障碍物或坡度变缓是而产生阶梯状堆积
(九)热融地貌(热力喀斯特):1特征:(1)多呈负地貌形态(2)规模不等,种类较多
2成因:自然因素(气候转暖)、人为作用(开荒、工程建设等)多年冻土温度升高
52.风沙流、起动风速、风沙作用
(1)含沙的气流称风沙流;
(2)启动风速:使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
(3)风沙作用:风和风沙流沿地表流动时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吹蚀、磨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力作用,也称风沙作用
53.风蚀作用的概念及作用方式、特征
(1)风蚀作用: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破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