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3《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4:26:04
文档

23《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初二语文组【教材分析】《死海不死》这篇地理知识小品,介绍死海的特征、成因、现状与未来。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奇特现象的描写,也有神奇传说的记叙。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等说明方法。【学情分析】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尝试用“自学—讨论—练习“的教学模式,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有“
推荐度:
导读《死海不死》教学设计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初二语文组【教材分析】《死海不死》这篇地理知识小品,介绍死海的特征、成因、现状与未来。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奇特现象的描写,也有神奇传说的记叙。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等说明方法。【学情分析】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尝试用“自学—讨论—练习“的教学模式,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有“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  初二语文组

【教材分析】

《死海不死》这篇地理知识小品,介绍死海的特征、成因、现状与未来。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奇特现象的描写,也有神奇传说的记叙。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等说明方法。

【学情分析】

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尝试用“自学—讨论—练习“的教学模式,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有“地球的肚脐”之称的死海是地球上最咸的湖泊,它的形成是自然的结果,死海海水每年以0.5米的速度在下降,如果不采取措施,有朝一日将从地球上消失。

b、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

c、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设置问题,采用曲问、倒问、探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概括,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b.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激发环保意识。2、地位作用:《死海不死》是八年级下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知识点,以便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

本文重点是死海的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难点是死海的成因、传说的作用及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法选择】

1、指导预习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1)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默读课文及自读提示至少两遍,发现疑难、(3)上网查询《死海不死》的资料、(4)思考课后练习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死海的特征

2、实验配合法:用实验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用另一个实验,加深学生对死海“不死”特征的理解,解决难点。

3、诱思启发法: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善于发现问题,富创新精神,但容易固执己见,错误较多,教师就应通过设难、解难的手段,采用学生讨论式教学方式,多启发他们思考、分析、概括,在解决课文问题的同时,分析、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

4、练习巩固法:设置与环保有关的课外延伸题,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并把对死海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法指导】

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为指导思想,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做到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在课堂练习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会思考,会提问,会解决”,达到“教”为了“不教”目的。

a) 课前预习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众所周知学生课前预习是学习新课文的开端,课前布置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了生字词,熟悉课文,发现疑难,课堂学习时便能有的放矢、操作自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  “采蜜”法:顾名思义学生学习知识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需要不断地求索、积累。学生犹如蜜蜂,只有不断地采集知识的花粉,才能酿造出智慧的蜜糖。因此我在课前就要求学生要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有关死海的资料,扩大视野,以便课堂学习中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知识结构。

c) 讨论法:讨论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能激发人积极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让学生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呢?我的做法是改变传统的呆板的讲读法,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在课堂中注入新鲜血液,为学生开辟一片自由天地,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创造一个精彩的世界。当然,教师要在学生的讨论学习中起导航灯的作用。《死海不死》这篇课文很有趣味性,可读性强,可讨论的问题也很多。我便指导学生整堂课几乎都用讨论的方法把知识点掌握,把重点难点轻松突破。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也在轻松愉快又紧张热烈的讨论中得到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类型】

讲授。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人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人,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

明确目标

1.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复习“抓特征说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人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 “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题目巧妙的把“死”与“不死”统一起来,新颖、引人人胜,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这样,标题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寸草不生的“死” 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的“不死”,干涸的“死”,这种写法耐人寻味。

【学生活动: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三、合作探究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

(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2.正音、辨字、辨词。

游弋(yì,不能读作gē):(兵船)巡逻,这里指游来游去。 

谕(yù,不能读作yú)告:告诉,使人知道。(旧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安然无恙(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祸害。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不知觉悟。

3.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1)审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学们自愿读课文,一人一段。

(3)复述课文。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却不会被淹死,这是由于死海的含盐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盐类,再加之河水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这个咸水湖。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开发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许多生气,但是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死海的将来可能干涸。

(4)根据上面的复述,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对象:死海。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本质特征咸度高。死海的形成: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5)具体分析,看看文章如何来体现以上内容的。读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

(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词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鱼虾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学们自己说说学第2自然段的所得。(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读第3—4自然段,做以下练习。

①第3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引用传说,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④第4自然段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8)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死海的形成的?

(地理位置   长度、宽度、深度   源头   形成。)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过去:荒凉。现在:生气。将来:干涸。)

②文中是怎样写死海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对人体健康有利。)

③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

(10)速读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绍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介绍死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1)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是死海,其特征是咸度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

(12)讨论以下问题。

①文章结尾写到:“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死了。”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课文中所给的图示。)

②死海真的会干涸吗?

(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随着水面下降,蒸发量也在减少,况且还有约旦河水输入,所以死海不会干涸。)

【学生活动:

识记字词,解释词语,思考讨论,交流展示。】

(四)总结、扩展

这一篇知识小品文,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在说明死海的“死”与“不死”的现象时,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死海的特征时也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另外,为了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作者还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时,列举了四个数据;在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时,列举了四个数据;文章最后一段,列举了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死海的海水里无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而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弋不会被淹死,其本质特征就是咸度高。)

2.搜集有关死海的材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准备在班上交流。

3.读课文,体会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

明确目标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简明、概括、具体,具有说服力。为了科学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确定的,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

    文中除了用数字表现准确外,还用了“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等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本文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生动,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述和引用神话传说上。前者体现在第1自然段中,描述抓住了死海无鱼虾木草的特征,具体形象;后者则形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以及它形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增强了死海的神奇色彩。

【学生活动:

默读课文,思考讨论,交流展示。】

三、合作探究

1.复习提问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谁?它有何特征?

说明对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无鱼虾木草)与不死(人不会被淹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

②举例子:如: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③作比较:如: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

2.速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讨论)

(1)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人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用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组讨论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1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传说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3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在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4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干涸。

以上4组句子都是第1个句子好,“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为这些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是经过作者仔细考虑选用的。在没有充分的依据或确凿的证据之前,只能用这些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4.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2)为什么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呢?

因为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其中盐类数量更多,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所以,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而沉不下去。

(3)“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

不能,因为用“至”说明各种盐类加在一起所占的比例是23%与25%这两个数以及这两个数之间的数,符合事实,而若用“和”就说明这个比例数只是23%、25%这两个数,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活动: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四)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了解了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与“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盐量多达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其中两处引用神话,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结尾一段写了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死、不死,互相照应,构成行文的线索,重点在于不死。

【作业设计】

请学生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出示幻灯片)

    中东是一个干旱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死海供水源被大量分流,用于其他目的。以色列和约旦在死海南端都建有工厂,这些工厂从死海中提取多种矿物质,注入死海的水量最多被抽掉百分之九十。在某些地区,死海衰弱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死海地区生态平衡因此已经被破坏。

以色列水利梅厄本认为,为居民提供淡水比拯救死海更重要,他说:“我们提到缺水时想的不是死海。与其让水注入死海,不如让一个荒芜的沙漠恢复生命。”

你同意以色列水利的话吗?请写一篇章3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理由。

【板书设计】

 

死海不死

特征:咸度高

传说

成因

实质

现状和未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作诠释

 【教学反思】

一、较以往教学有所突破的地方:

1、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创设积极质疑的机会。

在“学生质疑”这一环节中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帮助学生初步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让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担任主角,主持课堂,主动展示自己钻研课文的成绩,而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点评,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这就改变了由教师完全操控课堂的传统授课方式,取代了以往老师常扮演的讲解者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的气息浓厚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多了,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了。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活泼的课堂氛围。

2、教学过程条理清楚,注意落实教学目标。

如教师将教学内容贯穿在学生的质疑讨论中,改变由教师唱主角、一讲到底的方式,但为避免教学内容散而乱,又采取了以下做法:事先帮助学生梳理结构层次;小组分别承包某一段落重点质疑;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质疑表格前,迅速地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按段落次序排列;学生讨论释疑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或补充资料,以落实知识点。

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教师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如在“学生质疑”这一环节之前先回顾、总结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质疑方式,并以演示来规范;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点评,对有质量的质疑给予肯定,对尚有不足的质疑提出修改意见,如“提问明确,不能使用不规范的用语,答题应针对性强,语言规范,表达思路明确”等方面,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质疑、释疑。

二、尚且不足、今后有待改进之处:

1、要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琢磨。在小组讨论质疑之前,应让学生先自行思考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教师不应为节约时间而省去这一环节,甚至催促他们,要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去钻研课文、圈划、批注。

2、教师在巡视学生讨论过程中要注意他们的想法,对所提的一些重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下一步更好地引导学生。

教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可适当引导、补充资料,但不用为了落实知识点而面面俱到,将预先准备好的内容一一引出,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防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文档

23《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初二语文组【教材分析】《死海不死》这篇地理知识小品,介绍死海的特征、成因、现状与未来。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奇特现象的描写,也有神奇传说的记叙。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等说明方法。【学情分析】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尝试用“自学—讨论—练习“的教学模式,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