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稿:董海娜 责 编:王娜
课前导入
所谓新闻简单说就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它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新闻是我们常见的一种体裁,看电视或者报纸都会遇到它。新闻报道的样式很多,有消息、通讯、特写等。本文两篇新闻就属于特写,新闻特写主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通过学习本课两篇新闻,加深对新闻这种文体的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历史背景,了解新闻这种文体。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培养正确认识事物的理性思维方式,增强民族自豪感。
知识汇总
1、背景资料
(1)问题的由来
1842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8月29日,清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将岛割让英国。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被迫签定《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18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年。至此就完全被英国占领。
1997年7月1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2)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尔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津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要焚尸10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停泊( )退役( )雏菊( )窒息( )祷告( )仪式( )
纳粹( )撰写( )废墟( )噩梦( )水艇( )倒( )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瞩目】注目
【易帜】改换旗子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情。
【凝重】端庄,庄重。
【冉冉升起】慢慢升起。
【婆娑】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
【隐秘】隐蔽不显露。
4、多音字
┍zǎi 一年半载;记在书报上:登载
载┥
┕zài 用交通工具装:装载;充满:怨声载道;乃,于是:载歌载舞
┍qiāo 没有声音:静悄悄
悄┥
┕qiǎo (1)忧愁:悄怆 (2)寂静无声:悄然无声
内容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
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1997年7月1日,在飘扬了150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历经156年5个月零4天,终于回来了!!!
内容概述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外联部主任周树春和记者杨国强等写的一篇通讯。这篇通讯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回归。它详细的描述了中英双方在港举行的交接仪式,视角独特,观察敏锐,立意新颖。此文被评为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
关于通讯
通讯也是报刊常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
一般来说,通讯和消息之间没有很严格的界限,新闻界把消息比作“电报”, 把通讯比作“书信”,有一定道理。
事实 | 表达方式 | 篇幅 | 时效性 | |
新闻 | 概括性 | 叙述简洁、明快 | 较短 | 强 |
通讯 | 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 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有作者的议论 | 较长 | 比新闻稍弱 |
司徒雷登:建国前曾任美国驻华大使。
“不列颠尼亚”号: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以大英帝国的国号命名。在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的末代使命后也即将退役。
问题思考
1、关于标题
这篇通讯的标题很有特点。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的发表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与英国原名“大不列颠”同音),象征英国在的统治。“别了”以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吻,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一段历史的结束和一个崭新的开始。旧题新用,这个标题。揭示了事件的主要内容,新颖别致,意味深长。
标题采用倒装句式,将“别了”放在句首,有突出、强调的意味。强调英国在统治的结束,突出了从此以后脱离异国,回归祖国的主题。
2、关于导语
看电头后面的导语部分,它简明概括地报道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
导语部分概括报道,在,英国国旗最后一次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驶离。开篇点题,这一事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象征着英国在150多年统治的米字旗,将最后一次降落,即将回归。
3、主体部分是将导语的内容具体化。作者按时间顺序将“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详细记录下来。仔细阅读课文,你会发现,在记述事件的详细过程中,作者还运用了一些文学手法叙述描写,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增强可读性。作者使用了那些文学手法呢?
(1)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最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156年的统治制的结束。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2)细节描写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的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内容生动、形象、可感。
(3)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这两处的用笔,烘托了整个仪式过程的气氛;“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描写,则点染了“告别”仪式的气氛;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副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一‘日落仪式’的背景”,将新——旧,撤离——交接,终结——新生这—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港督府的旗帜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的,乐曲的选择煞费苦心;“不列颠尼亚”号这艘以大英帝国国号命名的游轮,在完成接载任务的末代使命后也将退役。作者正是抓住这些特点,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主题。
4、通讯的结语部分仍以时间为线索,为英国在统治的历史作了小结。156年5个月零四天,确凿的数字记录着这段屈辱的历史。今天,百年国耻,一朝洗雪。文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即呼应了题目,又暗含讽刺,怎么来的怎么回去。这是一切入侵者的必然的结局。
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描述1997年7月1日的政权交接仪式,特别是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这一事件放在深远的历史背景中叙述,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内容分析
1、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2、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3、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4、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的内容安排有什么特点?
一篇新闻报道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几种: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本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参与程度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6、作者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一段中为什么用“可怕”一词来形容原本美好的事情?
作者在第一段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而和平的景象:在布热金卡,“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但这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所以作者用了“可怕”一词。
7、如何理解“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一句的含义?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在奥斯维辛,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二是无辜的人们已经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在奥斯维辛,剩下的只有屠戮与被屠戮。祷告在这个地方已经失去了意义。
主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通过描述参观残酷无比的德国法西斯奥斯维辛集中营时的难以言状的悲痛和愤怒,强烈地揭露和控诉了法西斯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表达对死难者无比哀痛的感情,启示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这段血泪史,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总结
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考点解析
(2011 江西)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B.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C.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参:D
解 析:
A.冒号适用于“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的规定,应用冒号”的规定是这个选项的迷惑之处,此选项冒号前后的内容不形成总分关系,故冒号宜改为句号。后半句因“句中没有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的规定,分号改逗号。
B.省略号与“等等”重复。
C.应该为“怎么了,你?”疑问句为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在表感叹或祈使语气的主谓倒装句中,感叹号也在句末。
冒号与破折号用法的区别:
① 总说与分说的关系不同。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应用破折号。
② 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
③ 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停顿的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关于分号,《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如下:
句中没有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因为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同为句中点号,但停顿时间有长有短。应该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分项列举各项如果是分句,自然可以用分号。在单句中冒号引出的并列短语用于分项列举,为了使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出,也可以用分号分隔。例如:
(1)特聘教授岗位职责为: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2)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王力《诗词格律》)
例(1)列举的各项是并列短语。例(2)列举的各项是名词,前面有序次语。例(1)(2)各项之间本可用逗号,现在用分号是为了突出各项的性质。
成果检测
积累与运用
1、给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装载(zǎi) 枢纽(shū) 面色凝重(níng)
B、屋脊(jí) 撤离(zhè) 古典风格(diǎn)
C、背景(jǐng) 停泊(bó) 即将告终(jí)
D、淤积(yū) 夜幕(mù) 世人瞩目(shǔ)
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木然 窒息 废墟 掩映
B、庆幸 步屦 复原 赠言
C、凋谢 嬉笑 折磨 飘扬
D、居然 管治 图案 旗帜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句是( )
A、《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纪实性很强的新闻。
B、《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英国告别仪式的全过程。
C、“不列颠尼亚”是一艘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的皇家游轮。
D、通讯可以多用一些文学性的描写及抒情议论。
4、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采用工程措施制服放荡不羁(没有规矩)的长江和黄河水,不过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
B、给中国不平凡的1997年添写了气势恢宏(形容气势极其雄伟)的一笔。
C、旱时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涝时一片汪洋,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D、当年我担忧的是,国家经济凋敝(困苦、衰败),根本无力建设如此庞大的工程。
(2011 全国课标)5、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简答
1、这两篇消息都注意了细节描写,请举几个例子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文章作一点分析与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完成后面小题
A.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B.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解释加红词“掩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落余音”引号的作用是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这一次不同”后冒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纳这两段文字的段意。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装修”、“改建”、“扩建”填入文中空缺处。
5、体会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参
积累与运用
1、A,解析:A装载(zài),B屋脊(jǐ)撤离(chè),D世人瞩目(zhǔ)
2、B,解析:“步屦”应该改成“步履”
3、A,解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通讯。
4、A,解析:这里指江水肆意奔流。
5、A,解析:B并列词语搭配不当,应为“提供快乐的人性化服务”;C介词错误,“经过”改为“通过”;主谓搭配不当,在“80%”后加“的患者”;D结构混乱,改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简答
1、举例:《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对于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捕捉到了一个细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暗含着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2、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具体、准确、简明、通俗,结合原文作一点分析即可。
阅读理解
1、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2、表强调 提示下文
3、A.记叙末任港督降下旗帜,告别港督府 B.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过程
4、改建、扩建、装修
5、已回归祖国,末任港督已经永远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在线阅读
新闻标题意境谈(赵健)
在标题中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通过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从而创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这里的“实”,是指具体物象及由物象构成的实境,“虚”则是指与已描绘出来的实境有某种必然联系的想像,从而寓虚于实,以实显虚。这种虚实隐显的变化和灵活运用,是将标题创造出意境的主要表现方式。
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这是获得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则消息的标题。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标题中,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而通讯报道的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的刻画,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
例如,2000年3月8日《大河报》在第一版刊登消息《俯下身做农民的牛 站起来当农民的伞――河南授予郝桃枝“勤政廉政的好干部”荣誉称号》,关于郝桃枝事迹的表述只有这样一段:
今年47岁的郝桃枝现任扶沟县崔桥镇。1987年由县直到乡镇工作,13年来,特别是任崔桥镇党政主要领导以来,她牢记党的宗旨,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以良己的模范行动带领全镇干部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被农民群众誉为“贴心”。
而在当日报纸的第5版, 还发表有一篇通讯《桃花一枝送春风――记农民的“贴心”郝桃枝》, 其中关于郝桃枝的事迹计有引水治旱、修路通车、关心贫户、抗洪抢险。清正廉洁等多个材料,具体地展示了郝桃枝的模范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形式,一般是指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它的外部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组成,标题、导语又都有一些常用的模式。消息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性的地方。而通讯则不然,它的写作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性。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其他表达方式用得很少。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而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彩流光,摇曳多姿。
3、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这里所说的写作技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断续反跌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比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但是,由于消息受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对这些手法是在合适的地方偶尔一用。通讯则不然,为了能够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综合使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例如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断:
孔繁森离开拉萨两天后,进入阿里地区措勤县境。藏北大草原那雄浑、壮美的景色展现在他的面前。远方,绵延起伏的雪山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壮丽,广袤无垠的草原一直伸展到遥远的天际。近旁,一座座用石头垒成的玛尼堆披挂着祈祷吉祥的五彩经幡,一堆堆高寒地带特有的红柳丛在阳光下像火一样耀眼。天空,时而白云朵朵,时而乌云密布;原野,时而大雪纷飞,时而风沙弥漫……
这段文字中有虚实、有对比、有比喻、有对偶、有夸张……作者就是运用这些手法, 使新闻也具有了艺术的品性。
4、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较强的文学性,生动活泼而富于文采。在一期报纸上,只有消息的凝重则不够活泼多样,只有通讯的文采则不够朴素踏实。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是各有所长的,二者之间的相互映衬和相互补充,使新闻媒体的面貌臻于完美。
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虽然有消息、通讯同时发表的情况,但一般来说,通讯的时效性是赶不上消息的。这倒不是说通讯就不追求时效,通讯的写作和发表也是讲究越快越好。可是事实上它不可能像消息那样快。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消息内容简略,篇幅短小,采访快,写稿也快。通讯有大量的细节,篇幅一般比消息长, 采访快不起来,写稿时间自然也比消息长一些。
(摘自《新闻写作学》,珠海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