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马克思各章考核知识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4:14:58
文档

马克思各章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学习目的与要求这一章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学习这一章,要了解民办的本质是物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人生活于其中的民办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以及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要明确规律的特点以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要掌握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考核知识点1、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观,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元论和二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主观唯心主
推荐度:
导读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学习目的与要求这一章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学习这一章,要了解民办的本质是物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人生活于其中的民办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以及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要明确规律的特点以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要掌握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考核知识点1、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观,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元论和二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主观唯心主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学习这一章,要了解民办的本质是物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人生活于其中的民办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以及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要明确规律的特点以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要掌握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

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观,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元论和二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运动和静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实践的本质、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人管理科学于其中的世界是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物质民办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是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联系,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两点论和玷论相统一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质和量的含义,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量变的持变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特点,意识及其起源和本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学习这一章,要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理解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明确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以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弄清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二者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深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弄清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明确认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

1、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主体的涵义、特点和结构,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本质,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2、认识的辩证运动

感性认识及其特点和形式,理性认识及其特点和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更改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3、真理和价值

真理和谬误及其相互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含义,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真理的价值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了解社会形态划分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考核知识点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思想体系,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经济社会形态,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及二者的关系,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及二者的关系,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的实质和产生,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社会的根源、类型和形式,社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改革,社会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社会改革失去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的两个主要缺陷,人民群众的含义和构成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俯视的历史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中心是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经济和政治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下来的,学习本章首先就应把握商品经济理论,通过对商品经济的分析,掌握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并为学习剩余价值理论打下基础。应深刻认识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者,实现了价值的增值。要掌握资本积累理论,了解资本积累的形成、实质、后果,以及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要了解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握其基本内容和阶级本质。

考核知识点

1、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商品的价值量,倾向的本质和职能,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在么有制度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倾向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资本积累的后果,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次方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利已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学习目的与要求

资本的流通包括单个资本的流通和社会资本的流通。要掌握资本的循环和资本的周转的原理,了解资本的循环运动如何连续不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资本周转,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的周转速度对生产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社会资本的流通表现为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掌握社会资本再的理论,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所需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的原理。剩余价值分配的理论,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剥削集团如何共同瓜分剩余价值。要掌握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内涵和本质,了解作为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的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和农业地租的形成和来源,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的实质。

考核知识点

1、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循环,资本周转和资本周转速度,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资本的构成,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社会总产品及其分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实现条件。

3、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生产成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平均利润的本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和超额利润。

4、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商业资本的作用,商业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5、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利息的本质和来源,利息率,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银行资本,银行利润,股份公司的产生,股票和股息,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股票控制额,股票价格。

6、农业资本和地租

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级差地租及其形成条件、原因、源泉,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绝对地租及其形成条件原因、源泉,绝对地租在当代的新变化,土地价格。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学习目的与要求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第四、五章论述的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总的说对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适用,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又有其不同于自由竞争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历史地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和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实质。

考核知识点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垄断的形成,垄断和竞争,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资本输出,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原因,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的规律,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理解和掌握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发展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要学习掌握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对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等内容要全面理解和掌握,还要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正确的认识。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关理论。

考核知识点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奸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奸商的领导核心,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第八章  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学习目的与要求

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本章的基本内容就是对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学习本章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对主义社会的展望,了解马克思主义所科学预见的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主义社会形成发展所经历的两个阶段的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为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了解实现主义伟大事业,要经历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要认识社会主义是走向主义的必经阶段,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才能在将来进入主义社会。要认识必须树立主义远大理想,并将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互结合,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主义而奋斗。

考核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对主义社会的展望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

2、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主义,从社会主义过渡到主义的特点,实现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实现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主义的过渡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经济落后国家实现主义需经更长的实践过程,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主义而奋斗

社会主义是走向主义的必由之路,为实现主义创造条件。树立主义远大理想,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文档

马克思各章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学习目的与要求这一章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学习这一章,要了解民办的本质是物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人生活于其中的民办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以及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要明确规律的特点以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要掌握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考核知识点1、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观,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元论和二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主观唯心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