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
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 确定结构 ② 分离提纯 ③ 人工合成
(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
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
【答案】(1)②(2)温度(多答溶剂不扣分) (3)15:22:5(4)溶液变为黄色 (5)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短文中的叙述可知,(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② 分离提纯;① 确定结构;③ 人工合成;(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温度和溶剂;(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5:22:5;(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溶液变为黄色;(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 说法正确的是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考点:科普知识
2.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专用语言,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⑴请从氧气、二氧化碳、氯化钠、盐酸、硫酸、氢氧化钙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可供给呼吸的气体单质_____②参与光合作用的氧化物_____
③一种不易挥发的无机酸_____④常用于食品调味的盐_____
⑵铁缺乏被认为是全球三大“隐性饥饿”之首(微量营养元素缺乏),全球约有1/5的人患缺铁性贫血。食物铁强化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经济、有效和可持续的给人群补铁的方法。中国疾控中心研制的新型铁强化剂(EDTA钠铁)在人体内的铁吸收、利用率高于其他铁剂,是传统补铁剂硫酸亚铁的2倍至3倍。它在酱油中的溶解性较好,不影响食品口感,不改变酱油的原有口味。此外,EDTA钠铁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性质稳定,它在酱油中可稳定保持两年以上。研究表明,应用铁强化酱油补铁效果显著。EDTA钠铁的化学式为C10H12FeN2NaO8,它是一种淡土黄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其水溶液pH在3.5~5.5之间。
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EDTA钠铁属于_____。(选填“混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或“氧化物”之一)
②EDTA钠铁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填最简整数比)。
③EDTA钠铁中,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_____元素。
④EDTA钠铁的化学性质有_____(至少答一条)。
⑤若经常使用铁锅炒菜做饭,也能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其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已知胃液中含有盐酸)_____。
【答案】O2 CO2 H2SO4 NaCl 有机物 5:4 H 不易被氧化,其水溶液显酸性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可供给呼吸的气体是氧气,化学式为O2;
②参与光合作用的氧化物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③盐酸有挥发性,硫酸没有挥发性,故填H2SO4;
④常用于食品调味的是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
(2)①EDTA钠铁的化学式为C10H12FeN2NaO8,EDTA钠铁属于有机物;
②EDTA钠铁的化学式为C10H12FeN2NaO8,EDTA钠铁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0:8=5:4。
③EDTA钠铁中,碳、氢、铁、氮、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12):12:56:(14×2):23:(16×8)=120:12:56:28:23:128,故质量分数最小的是氢元素。
④EDTA钠铁的化学性质有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其水溶液pH在3.5~5.5之间。
⑤若经常使用铁锅炒菜做饭,也能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其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课堂上老师分析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指出,生此反应的条件是:金属要比盐中金属活泼但要除去钾、钙、钠。泽元同学很好奇,他想探究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什么物质?
(进行实验一)取绿豆大的一小粒钠放入盛有饱和CuSO4 溶液的锥形瓶中
(实验现象)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一会儿部分变黑色。
(1)探究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将锥形瓶塞上单孔塞,导管通入肥皂水中,有肥皂泡飘到空中,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_____。
(2)探究沉淀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难溶性碱通常遇热时会分解为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
(猜想与假设)剩余物质为有Cu(OH)2 和_____,可能有Cu。
(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将反应后物质过滤,在滤出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的试剂X,X 的化学式为______ | _____ | 此反应无Cu 生成 |
(反思与交流)出现黑色固体可能的原因是_____。
(进行实验二)泽元同学将饱和 CuSO4 溶液滴加在一小块钠上至钠完全反应,观察到表面有灰黑色固体,周围有大量蓝色糊状物。同学们加入试剂X 将黑色和蓝色固体除去,看到有金属光泽的红色铜。与实验一对比,从实验原理角度分析实验二中得到红色铜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其他金属与盐反应,是否也有此现象呢?同学们又做了以下实验:取大小形状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与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记录如下:
Na | Mg | Al | Fe | |
1% | 钠浮在液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 发出嘶嘶响声,钠颗粒逐渐消失,有蓝色沉淀生成 | 红色固体生成,镁条逐渐变小,有气泡产生,有蓝色沉淀生成 | 红色固体生成,间接性产生极少量气泡 | 红色固体生成,无气泡产生 |
3% | 有时轻微爆炸,其他现象同上 | 有大量气泡产 生,其他现象同上 | 红色固体生成且固体体积逐渐变大,产生少量气泡 | 红色固体生成,其体积变化不明显,产生少量气泡产生 |
10% | 轻微爆炸,其他现象同上 | 有气泡产生,其他现象同上 | 铝片由银白变成红色,产生少量气泡 | 红色固体生成,缓慢产生极少量气泡产生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氢气 氧化铜 H2SO4 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2NaOH+CuSO4═Cu(OH)2↓+Na2SO4 钠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实验二中水较少,钠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 金属的活动性 盐溶液的浓度
【解析】
【分析】
【详解】
(1)将产生的气体用导管通入肥皂水中,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飘起的肥皂泡,有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点燃该气体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故填:氢气;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铜沉淀受热会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所以沉淀中有Cu(OH)2和氧化铜,可能还有Cu;故填:氧化铜;
[验证猜想]
氧化铜、氢氧化铜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铜不会与稀硫酸反应,所以: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将反应后物质过滤,在滤出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 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 沉淀中没有Cu |
[实验结论]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故填:2NaOH+CuSO4═Cu(OH)2↓+Na2SO4;
[反思与交流]氢氧化铜受热分解为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所以出现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是:钠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铜。故填:钠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进行实验二]当水较少时,钠容易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则与实验一对比,实验二中得到红色铜的原因是实验二中水较少,利于钠和硫酸铜反应。故填:实验二中水较少,钠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
(3)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金属的活动性以及盐溶液的浓度都会影响金属与盐产生气体,故填:金属的活动性;盐溶液的浓度。
4.阅读下面的科普材料。
浩瀚的海洋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它不仅孕育着无数的生命,还蕴藏着丰饶的矿产;而海水本身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又是宝贵的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多种盐类,如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钙等。
利用海水制盐的方法在我国仍以蒸发法为主,它的原理很简单,即在太阳照射后,海水受热使水分蒸发,当各种盐分别达到其饱和浓度时,依次以固态形式析出。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利用其他方法从海水中制盐,如电渗析法、冷冻法等,用这两种方法不但可以制盐,同时也可以得到淡水。
食盐不仅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物质,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例如,作为基本化学工业之一的氯碱工业,就是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得到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并进而生产盐酸、漂白粉、塑料、肥皂和农药等,其他如造纸、纺织、印染、有机合成和金属冶炼等,也都离不开由食盐制得的化工产品。
海水可以提取食盐,还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可以得到溴、镁等物质。目前,从海水中提取的溴约占世界溴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常用的技术叫做吹出法,即用氯气与溴化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使其转变为溴后,用空气将其吹出。也可以用水蒸气,使溴和水蒸气一起蒸出。
而海水中的镁,则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工业规模海水提镁的方法,是将海水抽入反应槽中,加入石灰乳,将海水中的镁转变为沉淀;再加入稀盐酸转化为氯化镁溶液,过滤、烘干,然后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就得到镁和氯气;氯气可以用来制取盐酸,再循环使用。
从海水得到的粗盐中含有泥沙、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等杂质,用于电解法制碱必须经过精制。精制食盐水常加入一些试剂,使杂质沉淀过滤出来,再加入稀盐酸调节盐水的pH。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可知,从海水中提取溴常用的技术叫做_______。
(2)铝和镁一样,属于活泼金属,铝在常温下具有较强抗腐蚀性的原因是_______。
(3)如果加入稀盐酸后盐水的pH=7,则溶液显_______性。
(4)根据材料可知,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要除去粗盐中含有的Na2SO4、MgCl2、CaCl2等可溶性杂质,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除去_____; 在除去上述杂质时,应该先除去,________(选填“Na2SO4”或“CaCl2”)。
【答案】吹出法 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铝的进一步反应 中 2NaCl+2H2O2NaOH+H2↑+Cl2↑ MgCl2 Na2SO4
【解析】
【详解】
(1)从海水中提取的溴约占世界溴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常用的技术叫做吹出法,即用氯气与溴化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使其转变为溴单质后,用空气将其吹出;
(2)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铝的进一步反应,所以铝在常温下具有较强抗腐蚀性;
(3)中性溶液的pH值等于7;
(4)氯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H2↑+Cl2↑;
(5)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会与氯化钡、氯化钙反应,所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除去MgCl2,在除去上述杂质时,应该先除去Na2SO4。
故答案为:(1)吹出法;
(2)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铝的进一步反应;
(3)中;
(4)2NaCl+2H2O2NaOH+H2↑+Cl2↑;
(5)MgCl2,Na2SO4。
5.阅读短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燃料电池(Fuelcell),是一种使用燃料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最早于1839年由英国的Grove发明。燃料的选择性非常多,包括纯氢气(H2)、甲醇(CH3OH)、乙醇(CH3CH2OH)、天然气,甚至于现在运用最广泛的汽油,都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这是目前其他所有动力来源无法做到的。而以燃料电池做为汽车的动力,已被公认是二十一世纪必然的趋势。2017年,我国共有8个品牌的10款车型燃料电池汽车在产,总产量为1272辆,2018年国产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超过3000辆。
燃料电池是以特殊催化剂作电极使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其不需推动涡轮等发电器具,也不需将水加热至水蒸气再经散热变回水,所以能量转换效率高达70%左右,足足比一般发电方法高出了约40%;优点还不只如此,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一般方法低许多,且水又是无害的生成物,所以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低污染装置。
燃料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溶液和外部电路4部分组成,其正极和负极分别通入燃料气和氧气(空气),负极上燃料气放出电子,外电路传导电子到正极并与氧气结合生成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离子通过电解质转移到负极上再与燃料气进行反应,最后形成回路产生电能。与此同时,因为燃料自身的反应及电池存在的内阻,燃料电池也要排出一定的热量,以保持电池恒定的工作温度。右图是甲烷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1)燃料电池是将_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
A 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可以是光能、热能、电能等
B 燃料电池可以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
C 氢燃料电池汽车所需要的H2可电解水生成。
D 燃料电池都要排放CO2气体
(3)写出甲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甲烷燃料电池释放能量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化学 D 2CH3OH+3O2 2CO2+4H2O CH4+2O2+2KOHK2CO3+3H2O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短文:燃料电池(Fuelcell),是一种使用燃料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可知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A 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可以是光能、热能、电能等,正确;
B 据短文可知,燃料电池做为汽车的动力,已被公认是二十一世纪必然的趋势,燃料电池可以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正确;
C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燃料电池汽车所需要的H2可电解水生成,正确;
D、氢燃料电池不会排放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3)甲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
(4)甲烷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通入燃料甲烷的一极为电源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由于电解质溶液呈碱性,则负极电极反应式为:,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电极反应式为:,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钾,两式相加得到总反应方程式为:。
6.化学小组同学在课外读物中看到:“通常CO2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Na着火,不能用CO2熄灭”他们决定探究CO2与Na反应的产物。
[提出猜想]CO2与Na反应可能生成4种物质:C、CO、Na2O、Na2CO3
[查阅资料]
①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常温下与O2、H2O等物质反应。②Na2O是白色固体,与H2O反应生成NaOH。
③向氯化钯(PdCl2)溶液中通入CO,产生黑色沉淀。
[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1)实验记录
序号 | 实验操作 | 主要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和解释 |
① | 打开a,关闭b,由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 | A中产生大量气泡 E中出现浑浊 |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
② | 当E中出现浑浊时,打开b,关闭a,点燃酒精灯 | D中Na剧烈燃烧,产生白烟内壁附着黑色、白色固体;G中产生黑色沉淀 | 反应产物一定有 _____和_____ |
③ | 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石灰水 | 产生白色沉淀 | 反应产物还有_____; 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 |
①实验记录②中,E中出现浑浊,再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
②装置C内装的药品是_____,若无该装置,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_____;
③检验第4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_____。
【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 碳 一氧化碳 碳酸钠 Na2CO3+Ca(OH)2=CaCO3↓+2NaOH 排除空气中氧气、水的影响 浓硫酸 水 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
【解析】
【详解】
(1)实验记录:①A中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水,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②D中Na剧烈燃烧,产生白烟内壁附着黑色固体,说明有碳产生,白色固体可能是Na2O、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根据“向氯化钯(PdCl2)溶液中通入CO产生黑色沉淀”,G中产生黑色沉淀,说明产生一氧化碳;
③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反应产物还有碳酸钠,因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氧化钠不能;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实验反思
①实验记录②中,E中出现浑浊说明D中原有的空气已经排尽,再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氧气、水和钠反应,排除空气中氧气、水的影响;
②装置C内装的药品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二氧化碳,若无该装置,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水;
③Na2O是白色固体,与H2O反应生成NaOH。检验第4种物质(即氧化钠)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证明有氧化钠,反之没有。
【点睛】
认真阅读题目中[查阅资料]的内容,该部分的信息往往是解决疑难问题的关键。
7.阅读下面科普短文,依据内容回答有关的问题.
甜味是人们最喜爱的味觉之一.科学研究表明,人吃甜食时,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让大脑兴奋,产生愉快感.一说到甜味,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糖类,葡萄糖就是其中之一.
葡萄糖(化学式C6H12O6)是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易溶于水,稍溶于乙醇.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在食品工业中用作制糖浆、糖果、糕点等.
人体中缺乏糖类会导致全身无力、疲乏、头晕、闹功能障碍等,低血糖严重者会导致昏迷,当食用糖类过多时,人体组织吸收不了,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于体内,使人变肥胖从而诱发各种疾病,如高血脂、糖尿病等.
(1)写出葡萄糖的物理性质______(答1点)。
(2)葡萄糖属于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写出葡萄糖在体内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请你为喜欢吃甜食的人提一条建议__________。
【答案】白色结晶粉末(或无臭或易溶于水,稍溶于乙醇) 有机物 C6H12O6+6O26CO2+6H2O 适当摄入糖类,不可过量食用(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故填:白色结晶粉末(或无臭或易溶于水,稍溶于乙醇);
(2)葡萄糖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填:有机物;
(3)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C6H12O6+6O26CO2+6H2O;故填:C6H12O6+6O26CO2+6H2O;
(4)人体内过多的糖类物质会造成血糖过高,可能会转化为油脂,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应适当摄入,不可过量食用;故填:适当摄入糖类,不可过量食用(合理即可).
8.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臭氧的化学式是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O2,并放出大量的热。臭氧的氧化能力比氧气(O2)强得多。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中的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氮(NO)等气体,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1)写出臭氧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
(2)氧气转变成臭氧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应采取____________的方法保护臭氧层;
(4)二氧化硫(SO2)遇到O3微热,即被迅速氧化成三氧化硫(SO3),SO3跟水反应生成硫酸,这是除去废气中SO2的理想方法。写出SO2与O3反应的化学表达式_______,该反应属于的基本类型是____反应。
【答案】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一点即可) 化学 使用“无氟冰箱”、减少使用“氟利昂”等制冷剂(一点即可) 化合反应
【解析】
【分析】
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
(1)臭氧的物理性质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
(2)氧气转变成臭氧的过程中生成新物质臭氧,故属于化学变化。
(3)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故应采取使用“无氟冰箱”、减少使用“氟利昂”等制冷剂的方法保护臭氧层。
(4)二氧化硫(SO2)遇到O3微热,即被迅速氧化成三氧化硫(SO3),SO2与O3反应的化学表达式为,反应符合多变一,故该反应属于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点睛】
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9.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魔棒生烟”的魔术(如图一),当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靠近时会产生白烟。
为了揭秘这个魔术,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
①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HCl)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NH3),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NH4Cl);
②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然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一步设计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试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中“魔棒生烟”魔术中两根玻璃棒无需接触,只要靠近就能产生白烟,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
(2)“魔棒生烟”涉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关于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所有元素化合价都不变
B 有一种元素化合价改变
C 有两种元素化合价改变
D 所有元素化合价都改变
(3)图二中同时打开开关a和b,玻璃管c中出现白烟,白烟最浓厚的地方是_____(选填“d”“e”或“f”),理由是_____。
(4)如果将图二中的烧瓶A和B放入冰水中,能更_____(选填“快”或“慢”)地观察到白烟的产生。
(5)图二实验相对于图一实验的优点是_____。
【答案】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氯化氢+氨气氯化铵 A d 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慢 无污染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图一中“魔棒生烟”魔术中两根玻璃棒无需接触,只要靠近就能产生白烟,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魔棒生烟”涉及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HCl)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NH3),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NH4Cl)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氯化氢+氨气氯化铵,关于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元素化合价都不变;选项正确;
B、 有一种元素化合价改变;选项错误;
C 、有两种元素化合价改变;选项错误;
D 、所有元素化合价都改变;选项错误;
故选:A。
(3)图二中同时打开开关a和b,玻璃管c中出现白烟,白烟最浓厚的地方是d,理由是: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如果将图二中的烧瓶A和B放入冰水中,温度降低,分子运动减缓,能更慢地观察到白烟的产生。
(5)图二实验相对于图一实验的优点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无污染。
10.贵州有丰富的溶洞旅游资源,溶洞的形成是二氧化碳循环的结果。在自然界中,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会使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其发生的变化为 。溶有较多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者压强减小,以及温度变化,水中的碳酸氢钙会分解析出碳酸钙沉淀,其变化为。这些沉淀经过千百年的集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从而形成千姿百态的奇异景观。
请结合文本回答问题:
(1)岩层部分溶解时,发生的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为_____;
(2)经测定某溶洞中的水为硬水,其原因可能是_____;
(3)洞区居民使用的水壶内常形成一种白色垢状物,可用稀盐酸除去,其原因是_____;
(4)不能随意进入溶洞的原因是_____;
(5)请写出一种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_____。
【答案】化合反应(填化合也可) 溶有较多碳酸氢钙[或CaCO3+CO2+H2O=Ca(HCO3)2,合理即可] 白色垢状物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而溶解(或CaCO3+2HCl=CaCl2+ CO2↑+H2O,合理即可) 溶洞中CO2含量较高对人体健康有害(合理即可) 光合作用[或 CO2与水(海水)反应,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其发生的变化为CaCO3+CO2+H2O=Ca(HCO3)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故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2)经测定某溶洞中的水为硬水,其原因可能是:该水中溶有较多碳酸氢钙[或CaCO3+CO2+H2O=Ca(HCO3)2,合理即可];
(3)洞区居民使用的水为硬水,水中溶有较多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碳酸钙,故壶内形成的白色垢状物主要为碳酸钙,可用稀盐酸除去,其原因是:白色垢状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而溶解或CaCO3+2HCl=CaCl2+ CO2↑+H2O;
(4)不能随意进入溶洞的原因是水中的碳酸氢钙会分解析出碳酸钙沉淀和二氧化碳、水,溶洞中CO2含量较高对人体健康有害;
(5)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途径之一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或 CO2与水(海水)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