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家与国家,但凡触及国别或地区之间的政治、商务谈判,语言上的差异都会成为一鸿沟,那么也就是在这样一个状态下,衍生了翻译人员这一多样化的职业岗位。
一、定位——翻译是很孤独的职业
自由翻译人员李先生说,他刚入行时在翻译公司做牛做马苦熬,最长纪录是三天三夜不曾合眼为老板赶稿子。如今8年已经过去,他已经可以在家轻松地做一个自由译者了。若确实功底够好,获取到高级翻译学院的毕业证书也是一条途径,但人数却很少。
人们往往看到翻译人员高薪,但其背后的酸甜苦辣很多人知之甚少。
为了翻译好每一场会议,他们都要提前对当天会议的内容、洽谈方双方的文化有个深入地了解。临场翻译时,要投入全部精力,容不得一点分心,还要随时做好准备,应对突然出现的特殊场面。一场翻译下来,身体虚弱的人都会虚脱。而笔译人员,要坐得住,尤其是翻译上万字的专业书籍时,不仅要广泛阅读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耐得住寂寞,遇到任务比较急的工作,还要挑灯夜战几个通宵。
二、市场现状
中国国家外文局培训中心主任王欣透露,目前中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而此行业的保守需求值约50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快可能就会达到100万,翻译人才缺口高达90%。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仅在北京注册的翻译公司就有400余家。
据了解,这些翻译公司大多规模都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翻译水平参差不齐。 王欣认为,翻译能力的薄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中几个急需解决和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此,市场做出的反应就是不存在削价竞争的必要,渐渐的发生同行削价
三、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看着一些外企翻译人员是一拨换一拨,因为很多都是求购在校生,一些外企利用寒暑假招收一些在校对口专业的学生来充当翻译人员。其实他们并没有固定的翻译人员,因为前面也说到很多翻译人员都是兼职的,并不是全职!一则是工薪的问题,二则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职业。而相对应的一些外企,通常也有私营,招聘在校生充当翻译的话,可以减少公司资金的减少,因为小规模经营,无需高级翻译,也顾及而今一些对口专业毕业人员的眼界!以我所知,有些国内的翻译其实都不过是略懂外文而已。
对此我想说:翻译不是“机器”。当前,社会上对翻译行业认识不是很充分,当急需要翻译人才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他们,而当不需要的时候,就觉得他们无关紧要了。确实,很多人对翻译人员的工作不够理解,认为翻译只不过是一个传声筒而已,把别人说的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言;翻译人员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等等。对此,我想说一个好的翻译人员,需调动各方面的知识,把别人的观点活灵活现地翻译出来,尤其是遇到文化差异,或各个国家独特的谚语时,这时翻译人员的主动性更能凸显出来,其广博的知识容易被他人认同。
我经常听到社会上这样的说法,“他翻译水平真高,能到处救场”。实际上,翻译不是“救火队”,救火的人员实际上很难把当场的翻译做到尽善尽美。一个合格的翻译人员,在做某场会议翻译时,事先要做很多功课。比如,与会务部门沟通,了解会议的主要内容、出席对象等,对一些专业的用语或特殊的词汇要事先准备等。有些人认为,只要学了同声传译,就可以把各行各业的内容都翻译得很好,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一些专业会议,如果不对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钻研和准备,是不可能翻译好的。
目前各个层次的翻译人才都比较紧缺。高层次的翻译人才需求虽然不大,但是相应的高级翻译人才也相对比较难找;低层次的翻译人才虽然人才数量巨大,但是需要的岗位数也不少,尤其是世博会来临,对低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大;做兼职的翻译人才较多,导致有需要时却一筹莫展。
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稳定,而今一些外企招聘,在吹毛求疵的程度上,似乎采取了认证制度!因为单单在外文方面的需求已经常找不到可用的人才。在中国的合作者大多有专业从业岗位,很难再腾出时间兼职做翻译工作,而外文系毕业的学生却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我想,这需要从教育内容着手改变,语文学系的学生不能再专注于文学研究了,必须腾出一部分时间训练学生阅读科技文字。
如果翻译从业人员的工资酬劳是合理的,将来从业人员的人数和素质应该可以提升才是,但先决条件是恰当的培养和严格的筛选,必须在尚未形成少数业者垄断的情况下,及早建立健全的认证制度。
我估计这就是低价的原因吧。当每个在国内找不到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都声称自己有资格当专业翻译的时候。马上就不是短缺44万了, 而成了过剩了。
这个构想酝酿相当久了,但一直都遭到业界和目前已从业人员的抗拒。其实,已从业人员有他们从业以来建立的口碑,根本不必惧怕认证,但奇怪的却是在行内的人自己起哄,可见背后的利益有多大。
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发展,三五年内翻译人才荒以及合理的市场秩序会变得更加严重。
对此某些高校为更好的拓展毕业生就业频道也相对做出了调整。
以往学院里的教育往往偏重外国文学,忽视日常语文的应用。目前已有许多大学成立翻译系或应用语文学系,接下来工作是建立认证制度,也就是恰当的认证考试制度,让业界能够藉以择才。
教育经济中的大头是英语经济,围绕"英语"这个产业,上游、中游、下游,在这条产业链的路上,就诞生了众多富翁。不过这些都只是针对外贸这个龙头领域,而在一些所谓的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也就是指的应该是机关、国营及事业单位中有翻译职称的人,以及考到翻译资格证的人。实际上从业人员比上述数字多十倍不止,至少在低端市场,绝对不缺人。所谓“翻译人员短缺90%”,也只是造就了一些富翁的前提条件,导致托福之类的相关培训机构而一路热销。
这样说并不是在诋毁,而是想说,翻译人员它是紧缺对于某些领域而言,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要求,一些面试要求也在逐步上升着,因为据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招生共有300多人报名,但是最后只有10个人符合招生要求,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翻译人才的潜力和素质!
总之一句话,翻译人员的市场,它具备着的远不如我们可以预见的! 希望这些良莠不齐的问题,及时以制度加以规范,虽然会遭遇极大的阻力。但还是希望我国能采取比较严谨的资格规范和比较严格的制度执行。
08应英2班 叶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