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esty
Xxxx xx xxxx xxsxxx
摘要:在网络、手机、电视等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现代社会,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现代传媒提供了大学生了解外界信息和与外界沟通的平台。但是,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不当以及对媒介的依赖,将会对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的养成和对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传媒 大学生 对策
1.现代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大众传媒,既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手机等新的信息载体,但大众传媒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定位不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各有短长。
1.1.电视
我国电视普及率虽然很高,但由于高校目前现有的硬件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所限,电视在高校校园内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教育的“道具”,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很多情况下,电视只是充当了重大事件的发布渠道,如学生会组织学生集体观看重大赛事、重大新闻事件等等。其他时候,电视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
1.2.报纸
报纸因其廉价、方便阅读、便于保存、易于传阅等特点,深受大学生认可。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中,86.7%的大学生有阅读都市生活类报纸的习惯,其中有大概10.5%的人每天阅读都市类报纸,26.6%的人一周阅读3~5次都市类报纸。但大学生看重报纸提供的实用信息,报纸的告知功能强大,引导作用有限,报纸作为大众传媒“道德标杆”的作用被淡化。
1.3.广播
“居一室而知天下”,广播这一日渐消退的传统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土壤。广播电台以其独有的廉价、便捷、不受时空的特点,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喜欢。目前看来,广播的娱乐功能受大学生喜爱。另外,各类点播、征文、夜话,因为参与性强,也深受大学生追捧。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播在校园内受冲击不小。
1.4.网络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有着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就在几年前,高校还在为是否对学生开放互联网而争论,而今天互联网的影响已经让人们无路可逃。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网络的即时性、虚拟性、交流的便捷、海量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一条网线、几个路由器,就能让一个宿舍的所有人上网,且价格低廉。有的高校甚至整个校园都能无线上网,这给大学生上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1.5.新媒体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等等。这些新兴媒体往往依托于网络,大学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容易成为新媒体的首批受众。目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1.6.校内媒体
大学中的校报、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更多体现在大学生的参与方面。除了纯粹学习上的实用性之外,校内媒体的告知功能有限,大学生更看重校内媒体的参与制作过程。但由于校园BBS的双向互动性、自由度较大,接近性更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校园BBS的引导与组织功能凸显。
2.大学生在现代传媒下的信仰危机
2.1.网络虚拟社会中“数字化的一代”
青年群体是网络社会主体,他们在构建着、扩大着网络虚拟社会,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土著居民。④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57 亿,80 后、90 后大学生作为网络新一代,是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的最先体验者,能更加自主地进行社会观察,更加自由地表达思想,更有效地汇集公众意见。但是,大学生数字化生存正在改变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部分大学生重时尚轻传统、重物质轻精神、重享乐轻担当。他们痴迷于网购、网聊、网恋、网游、论坛灌水、人肉搜索和网络电影、网络小说等。他们沉迷上网、游戏人生,陶醉于网络提供的感官刺激,心情浮躁、精神空虚。部分大学生失去了青年学生应有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追求和崇高信仰,变得越来越不关心身边的任何事、任何信息,包括自己的前途,只关注自己眼下的天地。伴随着互联息技术长大的青年学生眼中的“英雄”,其内涵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大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和励志楷模敬而远之,而对网络上盛行的“春哥教”、“凤姐教”、“星座爱情”等无厘头的信仰表达方式给予了极大的热情。
2.2.电视娱乐节目的忠实粉丝
媒介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大众文化低俗化、泛娱乐化等现象。一些地方电视媒体为获得高收视率,节目低俗化、同质化,出现导向性偏差,给正处于理想信仰塑造过程中的大学生传递出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部分大学生已成为这类电视娱乐节目的忠实粉丝,他们热衷于选秀节目,相信一夜成名的神话,对于人生理想和远大目标缺乏正确的规划,追求上易急功近利。在婚恋观上受新派交友节目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财富人生”,信奉金钱“拜物教”,他们认为拥有财富和地位,就会拥有一切。节目中频繁出现的“宝马女”、“豪宅女”,给部分大学生的婚恋观强化了功利性色彩, 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一些大学生还模仿电视真人秀、八卦秀中的搞笑和八卦,生活态度极为消极颓废。受这类低俗化、泛娱乐化节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于主义理想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认识上模糊,因此也就无法理解电视剧《潜伏》中“我的信仰是无底的深海”那句话所表达的身处特定环境的者心中的坚定信仰。当前,对于英雄的重塑与信仰的重建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各主流电视媒体正在纷纷开展红色题材电影展播,各地也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唱红歌”活动,以不同的形式歌颂党,歌颂祖国。重庆卫视更是鲜明地打造出了“中国红”品牌。此举对于净化银屏,摒弃低俗化和纯娱乐化,打造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弘扬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精髓,重建青年信仰、重塑民族精神,其意义是非凡的。
2.3.校园里的“手机微博控”
微博掀起了传播时代的微。当前,微博客作为最热门、最时尚的互联网应用之一,在构建公共领域、社会交往、媒介互动与动员等方面能量不可小觑,微博实现了公民对于公共事务最大限度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但是,微博也可能成为现象滋生、不良思想和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如今,大学校园也悄悄兴起了“微”生活,微博成为继手机短信、QQ 之后,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微博控”大军中来。手机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大学生随时随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微博架起了师生间沟通的桥梁。但是微博时代,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多元思想、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微博控”、“偷菜狂”、“发帖癖”在大学生中已成为新型网瘾。“微博控”们在虚拟世界中“活蹦乱跳”,在现实生活中萎靡不振,精神极度空虚。他们忙于在上课时间“织围脖”,甚至把“微博”当成情感宣泄、倾倒情绪垃圾的场所。微博的娱乐化倾向正在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生活方式。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玩微博、iPhone 及iPad 等时尚交流工具和娱乐工具,对于政治、社会和精神文化等较少关注,这将会影响其理想信仰的养成。
3.应该使大学生正确对待现代传媒
3.1.加强引导
当代大学生信仰正处在由崇拜泛化向信仰选择过度,由低层次的非理性信仰向高层次的理性信仰发展这样一个阶段,这是一个极具不稳定的阶段。现代传媒深刻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信仰的构建,需要正确的导向。应充分利用网络、微博等新传播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牢牢掌握新媒体的话语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用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在进行信仰传播和引导时,既要坚持导向的正确性和坚定性,又要强调引导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把握现代传媒语境下引导的特点和引导对象的特殊性,坚持引导与渗透相结合。总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说,把提高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
3.2.创新话语方式
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但是现代传媒语境下的政治传播,需要创新话语方式。当前,中西方话语权博弈的实质就是国家间文化核心价值观和政治信仰之争,涉及国家的核心利益。西方在互联息传播中,占有着话语权的优势。随着中国的现代性转向,社会信仰呈现个体化和多元化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主流话语在政治传播中的话语紧张。作为信仰客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传播面临各种挑战。互联网时代的政治传播,要求官方和主流媒体转换话语方式,改变过去那种以口号宣传、道德教化和控制为主,政治性、符号性过强的话语方式、传播模式,坚持宣传性与新闻性、教化力与亲和力相结合,官方话语与草根话语相包容。在强调主流话语的同时,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时代化、网络化,保持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中方话语与西方话语、民族话语与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合理张力,通过构建全新的话语体系,提升主流话语的影响力、辐射力。
3.3. 改进教育方法
在日趋多元的社会中,话语体系、格局和修辞模式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不断改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和德育模式。从政治宣传向政治传播转变,从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向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转变。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把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理想、社会现实与未来理想结合起来。通过积极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开辟网络理想信仰教育阵地,创新“两课”教育方式方法,强化育人中心工作。重视现代传媒语境对大学生话语表达和校园传播的影响,加强对校园新媒体文化的引导和监管。利用网络新媒体和校园新媒体文化,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功能,坚持把党的优良传统、崇高信仰和精神内化到大学生中去。
3.4.提升媒介素养
现代传媒发展日新月异,但当前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对传媒领域多元文化的不良影响缺乏免疫力, 制约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当前,高校应积极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素养和人文素养,帮助大学生培养对媒介的主体性批判意识,自觉抵制传媒领域的“庸俗、媚俗、低俗”文化。作为媒介管理人员,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要善用、善管、善待媒体。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媒体的规范和对媒介行为的规范,加强对新媒体舆情的引导和监管,坚决遏制媒体行业“三俗”不正之风。要积极构筑传媒领域主流意识形态高地,防止西方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渗透,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结论
现代大众传媒以其无与伦比的强大社会功能, 快速、大量地生产和广泛、快捷地传播着各种精神文化产品、思想信息, 使其成为继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后又一个影响青年健康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当前,大众传媒通过先进理念的传播、文化传递功能、监督功能以及娱乐功能的发挥等,对青年思想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但同时,也不可否认, 一些大众传媒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偏差。 从而对青年的成长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消极影响,如何帮助青年有选择地接收大众传媒所发出的信息。 即接收积极信息而屏蔽消极信息,在现代大众传媒环境下自主而健康的成长,已成为传播学界和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研究和实践课题。除了大众传媒自身加强行业自我规范,对大众传媒加强引导和外,更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加强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其对媒介正确认识、识别和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正确甄别、接收和利用媒介信息,学会积极地接触媒介,建设性地使用媒介,使大众传媒成为自己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总之,以支持为后, 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社区活动为辅助,媒介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以多元发展思路开展面向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青年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努力提高青年的媒介素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琨. 媒介素质教育在中国[ J] . 国际新闻界, 2003( 5) :38- 43.
[2] 孟威, 熊澄宇, 罗宾 曼塞尔, 等. 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N] . 人民日报, 2008- 08- 29: 6.
[3] 卢勤. 永远的知心姐姐对媒体说[J] . 中国记者. 2004( 8) : 18- 19.
[4] 蒋宏. 传媒素养和教育[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5] 张开. 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 J] . 现代传播, 2003( 1) : 116- 118.
[6] 张晓兵. 现代传媒如何承载对青年价值观导向的重任[J]. 大家, 2011,(17)
[7] 范藻. 美学,在传媒时代的华丽转身[J]. 美与时代(下), 2011,(07)
[8] | 雷菁. 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01) . |
[9] | 李琨. 媒介素质教育与中国[J]. 国际新闻界, 2003,(05) . |
[10] | 张开. 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 现代传播, 2003,(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