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1-2022学年-有答案-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4:29:07
文档

2021-2022学年-有答案-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知识积累 1.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当命运的疾风________(zhòu)雨向你袭来时,要勇敢地走出让你________(jīn)疲力尽的泥潭,无需沮丧,也无需(jié)________责命运的不公,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才能将精彩镌________刻在历史中。 2.古诗文填空。托物言志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曹操在《龟虽寿》中借老马表达自己的志向“(1)老骥伏枥,________”。刘桢在《赠从弟》
推荐度:
导读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知识积累 1.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当命运的疾风________(zhòu)雨向你袭来时,要勇敢地走出让你________(jīn)疲力尽的泥潭,无需沮丧,也无需(jié)________责命运的不公,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才能将精彩镌________刻在历史中。 2.古诗文填空。托物言志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曹操在《龟虽寿》中借老马表达自己的志向“(1)老骥伏枥,________”。刘桢在《赠从弟》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知识积累

 

1.  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当命运的疾风________(zhòu)雨向你袭来时,要勇敢地走出让你________(jīn)疲力尽的泥潭,无需沮丧,也无需(jié)________责命运的不公,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才能将精彩镌________刻在历史中。 

 

2.  古诗文填空。

托物言志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曹操在《龟虽寿》中借老马表达自己的志向“(1)老骥伏枥,________”。 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以寒冷的冰霜来衬托松柏的品格“(2)________,终岁常端正”,以此表明自己志向之坚贞。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写道,“(3)________,________”,借鸢鸟来表达自己爱慕自然,淡泊名利的志趣。

一地一景,诗人的生花妙笔又能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美景。崔颢《黄鹤楼》中的“(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是诗人登高所见的明丽景象,郦道元的《三峡》中我们又能看到秋季“(5)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的萧条景象,王维的《使至塞上》用白描手法让我们领略到边塞雄壮的景色“(6)________,________”。 

 

3. 解释下列加点词。  

(1)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

 

(2)属引凄异________

 

(3)夕日欲颓________

 

(4)经纶世务者________

 

4.  名著阅读。

选出下列关于名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党人的真实生活。

B.《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红军北上抗日。

C.《红星照耀中国》书名的含义,是指中国党及其领导的红色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D.《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5.  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活动:

在《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活动中,你参与完成其中一份“领袖人物、红军将领参加的起因”专题探究卡,请你选择书中的其中一个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完成。

“领袖人物、红军将领参加的起因”专题探究卡

领袖人物、红军将领成长过程中的相关事情参加的起因
1.看到因饥荒“造反”的百姓被害。

2.阅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

1.经受过苦难;同情百姓疾苦,不满社会黑暗;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接受进步教育,受到进步书籍、人物的影响。

①________①________

②________

 

6.  下列两小题任选其中一小题作答。

①________(作者)的《长征》描写了红军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一直到1936年10月________(地名)胜利会师的过程,向我们展现了长征这一壮丽的诗篇。

②李鸣生创作的________(书名)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本书以实地采访为支撑,向我们展现了在西昌卫星发射场用中国的“________”火箭将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的形象。 

二、阅读

 

 阅读回答:

        轻蔑的一瞥

        [德]库尔特•库什贝格

        ①电话铃响了,拿起听筒:“喂!”

        ②“我是克尔齐警长。刚才有一位过路人轻蔑地瞧我。”

        ③“或许你弄错了吧,”要他考虑一下,“几乎每个碰上的人都感到心虚,不敢正视。这看起来就像轻蔑。”

        ④“不,”克尔齐警长说,“不是这么回事。他轻蔑地打量我,从制服、帽子一直到皮靴。”

        ⑤“你为什么没有把他抓起来?”

        ⑥“当时我愣住了。在我想到这是侮辱的时候,那人已经不见了。”

        ⑦“你还认得出他来吗?”

        ⑧“肯定能,他蓄的是红胡子。”

        ⑨“你现在觉得怎么样?”

        ⑩“相当难受。”

        ⑪“坚持一下,我叫人来换班。”

        ⑫打出了一系列电话。他派出一辆救护车到克尔齐警长那个区去,同时命令手下的把所有蓄红胡子的公民抓起来。【A】配备有无线电话器的巡警队接到命令的时候,正在值勤。有两个人正在试验哪一辆车跑得快,另外两个人在酒馆里庆贺店主的生日,还有三个人帮着一个同事搬家,其余的人在街上买东西。但一听到事情的经过,他们就急忙驱车直奔市中心区。他们封锁了一条又一条街道,逐户搜查。他们跑进商店、饭馆、住宅……凡找到一个蓄红胡子的人,就把他拖走。围捕刚开始了几小时,虏获就已经很可观了:五十八个蓄红胡子的人给带到总局来了。克尔齐警长,由两名护理人员搀扶着,挨个审视这批嫌疑犯,但他却没有指认出作案人。把这归因于克尔齐警长的健康状况,命令们拘留并审讯这批嫌疑犯。他说:“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

        ⑬但审讯毫无收获。们要搜捕的那个人早已回到了他的寓所,按他的门铃的时候,他没有听见,因为他正往浴缸里放水。洗澡水准备好了之后,他倒是听见门铃声了,但那是邮递员送来了一份电报。消息是可喜的,有人给他在国外准备了一个好职位。不过,条件是:他得立即启程。

        ⑭“好,”这人说,“好,现在要做两件事。第一,胡子要剃掉,因为我讨厌它了;第二,要弄到一份护照,因为我没有。”

        ⑮【B】他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重又穿好衣服。办完后,他到总局去,因为他知道只有在那里才能在很短时间内领到一份护照。说到这里,得补充一点:这个人事实上是轻蔑地瞧过克尔齐警长的,原因是克尔齐警长的样子极像他的表兄艾贡。对那个不中用而且欠着他钱的表兄艾贡,这人一向是非常轻视的,这种感情在他见到克尔齐警长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流露在目光中了。申请护照的事并不如这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他身边带有一些证明文件,也出示了电报,但都无济于事。他申请出国的计划,匆促得没有分寸,吓坏了经管护照的警官。

        ⑯“一份护照是一份重要文件,”警官解释说,“办这么一份重要文件是需要时间的。”

        ⑰这人点点头。“按规章制度可能是这样,但每种规章制度都有例外。”

        ⑱“这种情况我决定不了,”警官说,“只有才能决定。”

        ⑲像一些者一样,也爱摆出社交场上老手的样子。他听取了报告后就把那警官打发走了,然后请客人就座。但客人要勉强装出笑脸却不容易,因为这位的模样长得像他同样厌恶的堂弟阿突尔。但是,客人脸上掌管微笑机能的肌肉却尽忠职守﹣﹣这可是关系到护照的大事啊。

        ⑳“小官儿们胆小,”说,“他们总是避免作出任何决定。您马上而且在这儿就可以领到护照。您到伊斯坦布尔工作,是我们城市的骄傲。我祝贺您。”

        ㉑在护照上盖了个印,签上了名。他大大方方地把护照递给客人,好像那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什么小本儿。

        ㉒站起身来,把手伸向那人:“我祝您一路平安。”

        ㉓他把客人送到门口,向他亲切地挥手致意,然后走进审讯拘留嫌疑犯的房间里。为了缩短自己受折磨的时间,那些可怜人已经承认一些违法行为,但就没有承认克尔齐警长指控的那一条罪行。

        ㉔“继续审讯!”命令道。  

(1)阅读小说要关注故事情节。请根据内容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开端:________

发展:命令手下全城搜捕蓄着红胡子的人。

高潮:________

结局:命令手下继续审讯无辜者。

 

(2)阅读小说要重视品味作者的语言,理解语句的内涵。请结合语境,品析文中⑫段画波浪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________

【知识卡片】“闲笔”就是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这一表现手法在古今中外小说中极为常见,“闲笔”能够扩大叙述空间,让读者由此及彼、产生联想;能强化作品的真实感和动感,揭示小说主旨。(

 

(3))运用“闲笔”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结合下面知识卡片中的相关知识,对文中【A】【B】两处划横线的“闲笔”,请任意选择其中一处加以简析。

我选________句,________

 

(4)本文以“轻蔑的一瞥”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说说你的理解。

 

 食品安全。

        【材料一】

        食品安全风险类型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中新旧风险交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添加剂等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是主要的风险类型;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消费方式带来了新型食品安全风险。

        2017年我国食品抽检总体不合格率为2.4%.其中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占不合格样品的23.9%.特别是粉条粉丝、面制品中铝超标问题尤其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小食品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为了延长食品保存期,强化感官特性,不顾法律法规要求,超限量、超范围地滥用食品添加剂。

        此外,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类风险备受关注。2016年农业部调研发现,我国部分省份存在转基因作物非法种植现象。转基因产品的规范化管理与民众的知情权的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材料二】

        ①  甲醛在食物中的危害

        在工业和医学领域,甲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物,但在食品行业,它是非法添加物。因此,不允许将甲醛添加到食物中,只要添加就是违法。

        尽管有人认为甲醛在食物中的防腐效果并不好,在面条中添加甲醛没有意义,但是面条等食品中检测出甲醛的案例并不少。比如,2016年陕西榆林一家面店的老板为了延长面条的保质期,从网上购买甲醛,生产面条时添加其中。警方及时将面店老板抓获,他供认不讳,最后被判刑一年并作罚款处理。

        除了直接添加甲醛,食物中的外来甲醛还可能来自甲醛次硫酸氢钠。甲醛次硫酸氢钠是一种化工原料,俗称“吊白块”,国家已明令禁止将其作为添加剂加入食品,但是由于它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和外观,一些不法商贩在食物生产过程中将其掺入,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摘编自《科学画报》2019年第3期)

        【材料三】

        食品安全问题调查

        食品安全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同类型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消费者担心哪些方面食品安全问题?相关机构进行了一项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

        消费者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摘编自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

        【材料四】

        ②  完善“学校集中用餐”制

        近年来,中小学生食物安全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针对学校集中用餐安全问题作出部署,为保障师生的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学校集中用餐”制至少有三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首先,应确定校级以上的“学校集中用餐”责任主体,由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地区餐费标准,设置非营利机构或委托有资质的餐饮企业,以属地为中心形成统一的采购、制作、运输系统,改变目前自办食堂、委托、外包、外购等状况。其次,进一步健全法规体系。对食堂面积、设施设备条件、人员资质等具体指标应作出明确规定。最后,“学校集中用餐”除“就餐”之外还兼具教育教化功能。学生可以在就餐过程中学习食材生长、饭菜烹调、学校餐食制作及运送、健康合理膳食等方面的知识,为健康人生打下基础;通过备餐及分餐过程中的小组分工培养合作能力;通过收拾餐具、餐后打扫过程培养责任心。最重要的是,体验到与同学一起吃饭的乐趣。因此,“学校集中用餐”应纳入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食育”范畴,而不是只限于顾及安全与健康的“就餐”行为。

        (摘编自《人民教育》2019年第8期)  

(1)请给材料二和材料四各拟一个小标题,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每个标题在15字以内)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随着现代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转基因产品风险已成为食品安全主要的风险类型。

B.甲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物,但防腐效果并不好,因此不允许在食物中添加甲醛。

C.材料三图表显示,只有1%的人担心注水肉问题,说明注水肉不再成为食品安全问题。

D.“学校集中用餐”不应只顾及安全与健康的“就餐”行为,还应顾及教育教化功能。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

街边小摊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零食,妈妈想过去买一些,你提醒妈妈应该关注食品包装上的哪些信息,请参考材料三图表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说说。

 

 文言文阅读回答: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己卯(mǎo):公元1099年。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dān)州:今海南省儋县,作者于1097年被贬至此。③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指卖者买者。⑤过:作者的幼子,随侍苏轼于海南。⑥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屠沽纷然

B.盖竹柏影也盖自笑也

C.何夜无月过问先生何笑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3)用/给下面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予 欣 然 从 之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4)【甲】【乙】两文作者所展露的胸怀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分析概括。

 

 山行 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蘼芜: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39分书写3分)

 

  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刚刚过去的宁波七中第五十届运动会精彩纷呈,每个班级都有令人难忘的瞬间,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从本次校运会中挖掘素材,写一则消息。注意消息的基本格式,消息中涉及的人名、班级请以××代替,150字左右。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窗外有什么呢?或许有美丽的风景,或许有动人的场面,或许有难忘的事情……你是否准备好了拥抱窗外的世界?

请以“窗外”为题,结合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姓名、校名、地名等。 

参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知识积累

1.

【答案】

骤,筋,诘,juàn

【考点】

注音

根据拼音写字词

【解析】

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解答字音、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解答】

骤;筋;诘;juàn

2.

【答案】

志在千里,冰霜正惨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芳草萋萋鹦鹉洲,林寒涧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

(1)志在千里

(2)冰霜正惨凄(注意“惨”的书写)

(3)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4)芳草萋萋鹦鹉洲(注意“鹦”的书写)

(5)林寒涧肃

(6)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注意“圆”的书写)

3.

【答案】

漫上

接连不断

坠落

筹划,治理

【考点】

文言实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

句意: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襄:漫上。

句意:接连不断,凄凉怪异。属引:接连不断。

句意: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句意: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4.

【答案】

B

【考点】

名著综合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表述正误的判断。平时课外阅读要扎实,要善于做笔记,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细节、主旨等进行分类归纳,强加记忆。

【解答】

ACD.正确;

B.有误,文中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5.

【答案】

贺龙,任八一南昌的总指挥,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

【考点】

名著综合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名著作家作品常识、主题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有所了解,然后结合具体要求作答。

【解答】

本题是对名著人物的考查。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本题人物可写选周恩来、贺龙、彭德怀等。然后概述促使其参加的事件即可。人物可写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叙写其经历,言之有理即可。

6.

【答案】

王树增,甘肃会宁,《飞向太空港》,长征三号

【考点】

名著综合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的综合阅读。这里考查的是《长征》与《飞向太空港》两部作品的阅读与积累。平时课外阅读要扎实,要善于做笔记,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细节、主旨等进行分类归纳,强加记忆。

【解答】

①王树增 甘肃会宁

②《飞向太空港》“长征三号”

二、阅读

【答案】

克尔齐警长因被人轻蔑地打量而报案。,为“犯罪人”好护照,并送走他。

“就算”,表示推测猜度,“肯定、总是”是根据猜测得出肯定的结论。意思是即使这些人跟这件案子无关,们根据平常办案的手段,肯定最终也能让这些人承认他们自己有罪。从中可见当权者混淆黑白、善恶不分、强词夺理的丑陋嘴脸,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A,闲笔描写了巡警队值勤时们的慵懒行为,表现了们的无聊和不务正业,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

示例:题目“轻蔑的一警”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只因为一名警长被人轻蔑地看了一眼,引发了一场大动干戈搜捕嫌疑犯的闹剧。“轻蔑的一警”与警长被人轻蔑地一瞥就痛苦不堪以至于需要两名男护土搀扶着行动的情状,小题大做以及整个城市因此事而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之中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讽刺意味,有力地揭露了整个统治阶层的罪恶与腐朽。“轻蔑的一瞥”又是一语双关,作者借叙述者之眼,轻蔑地打量着这些小丑的夸张式的表演,表现了他对这些的蔑视与厌恶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听说克尔齐警长被人轻蔑地看了一眼后,就派救护车去接克尔齐,下令逮捕、审讯所有“红胡子”嫌疑人,然而阴差阳错,那位真正的罪犯因为在外国得到了一个很好职位,为了庆祝刮掉了胡子,于是为前来办护照的真正的“罪犯”办理护照,并送他出去,最后他发现真正的“罪犯”竟是来办护照的男子,立刻去机场追捕,发现“罪犯”已经坐飞机走了。一个看起来很是荒谬的故事却折射出真实的现实。

【解答】

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根据文本的内容可知,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克尔齐警长因被人轻蔑地打量而报案,听说后,就派救护车去接克尔齐,下令逮捕、审讯所有“红胡子”嫌疑人,然而阴差阳错,那位真正的罪犯因为在外国得到了一个很好职位,为了庆祝刮掉了胡子,于进为前来办护照的真正的“罪犯”办理护照,并送他出去,最后他发现真正的“罪犯”竟是来办护照的男子,立刻去机场追捕,发现“罪犯”已经坐飞机走了。据此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阅读句子,“就算”,表示猜测,“肯定、总是”根据前句的猜测所得出的肯定结论。三者结合,意思是说即使这些人与案子没有任何关系,也要对他们进行审问,直到他们说出自己的罪状为止。由此可见这种审讯的不合理性,从而对办案的现状进行有力的讽刺。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所谓的“闲笔”就是小说中看似与内容无关,却对表现主题起到一定作用的细节描写。题干中已明确指出两个段落中的“闲笔”内容,选择其中一处结合文意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即可。第十二段中的闲笔,写的是上班时间里们所做的不同事情,他们都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自己的生活而偷闲忙碌,以此表现不务正业的现状,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第十五段的闲笔,写的是在疯狂地抓捕当事人时,而当事人却十分悠闲地洗澡,也是对的一个侧面描写,突出小说的主旨。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标题常有点明故事的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作为文章的线索的作用。阅读全文,可知本文的题目“轻蔑的一瞥“,正是这个荒唐故事的起因,也正是这一眼,有力地揭露了整个统治阶层的罪恶与腐朽。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①甲醛在食物中的危害。

②完善“学校集中用餐”制。

D

①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可以知道食品有没有过期。②关注配料,可以知道有没有违规使用或滥用添加剂。③关注有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可以知道是不是假冒食材。④关注产品名称,可以知道食品是不是媒体曝光的问题产品。⑤关注贮存条件,可以知道会不会由于贮存不当,导致食物变质。

【考点】

材料探究

【解析】

本题为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标题的拟写能力,第二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第三题考查材料探究和语言表达。

【解答】

标题多为语段内容的概括或中心的表现,根据所给的材料一、三的标题,可以看出是从材料的内容来拟写标题。材料一,主要介绍甲醛在食品行业,它是非法添加物,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据此拟写标题为:甲醛在食物中的危害。材料四,主要介绍中小学生食物安全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我国的“学校集中用餐”制至少有三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据此可拟写标题为:完善“学校集中用餐”制。拟写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对字数的要求。

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与原文不符,材料一中表述的是“一方面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添加剂等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是主要的风险类型”,选项的表述前提“随着现代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有误;

B.与原文不符,材料二中表述的是“但在食品行业,它是非法添加物。 因此,不允许将甲醛添加到食物中,只要添加就是违法”,选项对原因的表述“防腐效果并不好”有误;

C.图表理解错误,材料三是“消费者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统计图表”,在图中显示出来,就表现有这一问题的存在,数值小是相对于其他问题而言的,并不能说明注水肉不再成为食品安全问题;

D.与原文相符。

故选:D。

根据材料三图表中列出的人们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对照题干所给出的关注物品﹣﹣零食,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生产日期、保质期,还要关注其成分表,看有没有添加有害的物质,比如违规使用某些添加剂等;同时还要关注生产厂家,看是否是正规厂家。有关细菌是否超标的问题,则要关注产品的名称,看是不是媒体曝光过的问题商品等。

答案:(1)①甲醛在食物中的危害。

②完善“学校集中用餐”制。(2)D(3)①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可以知道食品有没有过期。②关注配料,可以知道有没有违规使用或滥用添加剂。③关注有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可以知道是不是假冒食材。④关注产品名称,可以知道食品是不是媒体曝光的问题产品。⑤关注贮存条件,可以知道会不会由于贮存不当,导致食物变质。

【答案】

C

①庭院中(的月光)就像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错纵横。

②我放下拐杖大笑,哪个是得哪个是失?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的旷达心态。甲文中作者以“闲人”自居,尝试以旷达乐观的心态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虽被贬谪,却有一种闲情逸致。乙文“放杖而笑”,既是作者夜游后尽兴而归,舒心而笑,也是以一颗平常心面对逆境,笑得洒脱坦荡。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

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

己卯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注意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词性的异同。可以结合句意和句子结构来判断词义和词性。

A.句意为:(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然:……的样子/句意为:屠夫、卖酒的很多。然:……的样子。

B.句意为: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盖:大概是/句意为:大概是自己笑自己。盖:大概是。

C.句意为: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何:哪个/句意为:问我为什么笑。何:为什么。

D.句意为: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者:……的人/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者:……的人。

故选:C。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的重点词有:如,像;空明,清明澄澈;交横,交错纵横。句意为:庭院中(的月光)就像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错纵横。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而,表示修饰;孰,谁。句意为:我放下拐杖大笑,哪个是得哪个是失?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为: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根据句意,故句子划为: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甲文,能表现作者豁达乐观的句子,是作者在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以“闲人”将心中复杂微妙的情感表达出来;乙文,苏轼也被贬,但他能与当地人一起游玩,表现了他的安闲自适、随遇而安、自我排遣的心情,文章四次写到“笑”和文末对“得与失”的思考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答案:(1)C。(2)①庭院中(的月光)就像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错纵横。

②我放下拐杖大笑,哪个是得哪个是失?(3)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4)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的旷达心态。甲文中作者以“闲人”自居,尝试以旷达乐观的心态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虽被贬谪,却有一种闲情逸致。乙文“放杖而笑”,既是作者夜游后尽兴而归,舒心而笑,也是以一颗平常心面对逆境,笑得洒脱坦荡。

【答案】

“窈窕”一般是形容人形体美好的,在这里形容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带给人们美好的感觉。(也可以联想为:散发着清香的靡芜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如舞姿飞扬,情态美好。)

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数不尽的泉水喷涌四溅,如晶莹剔透的雨珠,多姿的春风又把蘼芜变绿。山林田地水满秧针出,一路上在斜阳下听鹧鸪的叫声。

【考点】

现代诗歌阅读

【解析】

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诗人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解答】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解答此题的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首先说明“窈窕”一词源自《诗经》,是形容少女的,然后点明诗句比喻拟人的写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目前。“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

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结合全诗写景内容,抓住本句诗中“斜阳”“听鹧鸪”两词,体会诗人视听的美好感觉,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写作(39分书写3分)

【答案】

在这秋高气爽的九月,伴随着收获的季节,宁波七中迎来了第五十届体育运动会。9月26日的早上原本安静的操场顿时间沸腾起来。

在尤校宣布运动会开幕的一声令下,各班代表队依次入场。在音乐声的笼罩下,一个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形,穿着艳丽的服装,神采飞扬,昂首阔步地向台走来。独具特色的班级才艺展示出了他们的朝气与活力。

比赛开始,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运动员们一个个如矫兔般飞离起点,像利箭般冲向终点,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拚搏的体育精神,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因为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中,他们是赛场上的英雄,XX湖学校的“刘XX”。接下来的女子800米和男子1500米比赛更是让人热血澎湃,因为对于这两项运动,小选手们背负着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虽然不如短跑那样让人兴奋,令人激动,但是那种拼搏、进取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本次运动会展示了学生的青春风采,考验了他们的体能与心理素质。它锻炼的是体能,激活的是生命,收获的是团结,弘扬的是个性。所有选手在本届运动会上赛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本题考查微写作。消息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写消息时要注意消息的格式,特别是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消息的最基本内容。主体部分要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作答时紧扣“宁波七中第五十届运动会”。开放类试题,格式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

在这秋高气爽的九月,伴随着收获的季节,宁波七中迎来了第五十届体育运动会。9月26日的早上原本安静的操场顿时间沸腾起来。

在尤校宣布运动会开幕的一声令下,各班代表队依次入场。在音乐声的笼罩下,一个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形,穿着艳丽的服装,神采飞扬,昂首阔步地向台走来。独具特色的班级才艺展示出了他们的朝气与活力。

比赛开始,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运动员们一个个如矫兔般飞离起点,像利箭般冲向终点,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拚搏的体育精神,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因为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中,他们是赛场上的英雄,XX湖学校的“刘XX”。接下来的女子800米和男子1500米比赛更是让人热血澎湃,因为对于这两项运动,小选手们背负着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虽然不如短跑那样让人兴奋,令人激动,但是那种拼搏、进取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本次运动会展示了学生的青春风采,考验了他们的体能与心理素质。它锻炼的是体能,激活的是生命,收获的是团结,弘扬的是个性。所有选手在本届运动会上赛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

【答案】

【例文】

窗外

我家的窗外是公园的一角,那里有小山、有湖水、有花草、有树木,美丽的景色就像一幅四季分明的画卷。

春天是充满生机的。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顽强的钻出了地面,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我们的眼睛,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各色的小花赶集似的聚拢在山坡下、草地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片片、一簇簇,无处不在;柳树也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最好的写照;小鸟站在枝头,“唧唧、渣渣”地叫着,愉快的心情好像在述说着春的美好。

夏天热情似火。虽然很热,但满园的绿色却透出一股股凉爽的气息,树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缝隙;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一样,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湖边的仿古凉亭下,人们在那里乘凉,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在打太极拳;到了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星星眨着小眼睛,仿佛在说同一句话:夏天的夜晚是美丽的。

秋天是五彩缤纷的。一片片的枫树红的像火一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排排的黄色是银杏树,树叶在风的吹动下,像一把把小扇子在舞动;只有松树更加的绿了,像一个个健壮的青年,自信的屹立着;一行行、一列列金黄色的菊花,在山脚下、湖水边,美丽极了。

冬天是银装素裹的。雪花从天空飘落,好像给万物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对面的小山上,隐隐看到一点点的黑色,那是什么?噢!原来是高大的松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白雪映衬着点点黑色,点点黑色点缀在皑皑白雪中,显得雪更加的白。小朋友们堆起了一个个雪人,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各式各样,像是雪人的联欢会。我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黑与白,真的很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难道这不是一幅很美很美的画吗?美得想让我步入画里,美得想让我融入其中。我爱窗外这美丽的风景。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本篇作文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对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中得出立意。就本则材料来看,其中的关键信息是“窗外”,窗外可以有:或许有美丽的风景,或许有动人的场面。本篇作文的审题立意及要求在“写作助手”中已经很明确,行文时按照要求来写就行。本文的文体写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是可。

【解答】

【例文】

窗外

我家的窗外是公园的一角,那里有小山、有湖水、有花草、有树木,美丽的景色就像一幅四季分明的画卷。

春天是充满生机的。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顽强的钻出了地面,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我们的眼睛,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各色的小花赶集似的聚拢在山坡下、草地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片片、一簇簇,无处不在;柳树也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最好的写照;小鸟站在枝头,“唧唧、渣渣”地叫着,愉快的心情好像在述说着春的美好。

夏天热情似火。虽然很热,但满园的绿色却透出一股股凉爽的气息,树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缝隙;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一样,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湖边的仿古凉亭下,人们在那里乘凉,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在打太极拳;到了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星星眨着小眼睛,仿佛在说同一句话:夏天的夜晚是美丽的。

秋天是五彩缤纷的。一片片的枫树红的像火一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排排的黄色是银杏树,树叶在风的吹动下,像一把把小扇子在舞动;只有松树更加的绿了,像一个个健壮的青年,自信的屹立着;一行行、一列列金黄色的菊花,在山脚下、湖水边,美丽极了。

冬天是银装素裹的。雪花从天空飘落,好像给万物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对面的小山上,隐隐看到一点点的黑色,那是什么?噢!原来是高大的松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白雪映衬着点点黑色,点点黑色点缀在皑皑白雪中,显得雪更加的白。小朋友们堆起了一个个雪人,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各式各样,像是雪人的联欢会。我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黑与白,真的很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难道这不是一幅很美很美的画吗?美得想让我步入画里,美得想让我融入其中。我爱窗外这美丽的风景。

文档

2021-2022学年-有答案-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知识积累 1.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当命运的疾风________(zhòu)雨向你袭来时,要勇敢地走出让你________(jīn)疲力尽的泥潭,无需沮丧,也无需(jié)________责命运的不公,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才能将精彩镌________刻在历史中。 2.古诗文填空。托物言志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曹操在《龟虽寿》中借老马表达自己的志向“(1)老骥伏枥,________”。刘桢在《赠从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